分享

中國傳世名畫——人物卷(一)【50P】

 還舊樓主. 2012-12-30

 
 
人画鱼纹图
新石器时期 彩绘陶盆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8厘米 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人画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绘艺术的代表。此陶盆的内壁绘有滚圆的人面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口中还衔着鱼,头发挽成三角形的髻,可能是当年半坡人发式的写照。眼睛则用两条横线作眯合状,鼻子是一个倒置的丁字;嘴以两个对尖的三角形表示,双耳也连着两条小鱼,另外还有两条对称的鱼。非常富有想象。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期 彩绘陶盆 盆高14厘米 腹径29厘米 底径10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只陶盆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一座马家窑型墓葬中被发现,其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主题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齐,动作协调,面向左侧,两腿略有弯曲,呈踏歌状,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欢快热烈,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动人。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纵约28厘米 横约2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 纵37.5厘米 横2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又名《驭龙图》。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遗址时发现的又一幅战国帛画。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首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人物头顶正中画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中男子为墓主人。作品主题也是表现“升天”,不过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由墓主人驾驭飞龙升天。画中人、龙和鱼都向左行进,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衫、手执的缰绳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乘龙迎风挺进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快速进入天国。墓主人的侧面肖像,更具写实特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轪侯家属墓生活图
西汉 绢本设色 纵205厘米 上横92厘米 下横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帛画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死后的随品, 1972年出土时, 画面向下, 覆盖于内棺上, 呈T形。画的中心部分是轪侯之妻──墓主人, 她身着锦袍, 拄杖而立, 一派贵妇气质。她的面前有两个男子举案跪迎, 身后有三名侍女恭谨地服侍着。人物形象以细如游丝的线条准确地勾成, 侧面形象和肥胖、微伛的身躯, 与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二千多年前这位老妇完好的尸体相应证。此帛画分为三部分:上部以祈颂墓主人升天为主题, 描绘了女娲、日、月、扶桑树、嫦娥奔月、巨龙飞舞, 暗示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中部则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下部绘两条交缠的鲲, 背上蹲着一个赤身力士。此帛画绘制时以淡墨起稿, 然后以墨线或色线勾勒, 设色以平涂为主, 也有渲染, 所用颜料有朱砂、土红、青黛、藤黄和银粉、蛤粉等。
 
 
鸿门宴图
西汉 壁画 纵23厘米 横顶140厘米 底边193厘米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
 
        公元206年,刘邦军既定关中,使兵守函谷关,及项羽定河北,率诸侯兵西至关,不可入,攻破之。羽进至鸿门将击刘邦,刘邦谢项羽于鸿门,羽留宴,范增默使项庄舞剑,意在杀刘邦,项伯亦起舞,以身掩护刘邦。继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刘邦得以脱身。此画描绘这个紧张而激烈的场面时,却将腾腾杀机预示在一种平和宁静中。此图据郭沫若考证为《鸿门宴》图。
 
 
赵氏孤儿图
西汉 壁画 纵25厘米 横194厘米 洛阳王城公园
 
        画面共四人,小孩即为赵氏孤儿赵武,拍掌大笑,满心欢喜;老者即为大夫韩厥,表情很复杂,似乎酸甜苦辣交织于心。画中所画人物表情生动,动态夸张,笔线极为娴熟,显示了西汉绘画的风格。“赵氏孤儿”的故事见《史记·赵世家》。
 
 
乐舞百戏图
东汉 墓室壁画 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东汉壁画墓中, 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此墓的墓主人系东汉王朝的一位高级官吏--- 陈师曾 使持节护乌桓校尉, 其生卒年代不详。此墓室描绘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官、到任职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 直到仕途的巅峰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宦经历。《乐舞百戏图》即是其中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壁画之一。画中的百戏内容有掷剑、弄丸、舞轮、安息五案等活动, 人物形象近似速写, 寥寥几笔, 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热闹的气氛。此壁画代表了东汉的绘画成就。
 
 
列女传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 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现在画面绘有28人, 分八段, 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 线条刚劲凝重, 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 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 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 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 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 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 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今江苏无锡),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斫琴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1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 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 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 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供养菩萨
北魏 壁画 敦煌248窟 窟顶人字披东披 纵150厘米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 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248窟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是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 不适合雕刻, 故大多为泥塑, 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 大小3000余身。壁画内容丰富, 表现佛、菩萨及天神像;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神话题材;经变故事;供养人;佛教史迹故事;装饰图案和建筑图等。《供养菩萨》是248窟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 这些供养菩萨手捧鲜花奉佛, 花叶用笔流畅, 裙子晕染繁密, 画面表现出一种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特殊风格。这些壁画大量使用铁线描, 用土红线打轮廓, 石青色晕染明暗面, 再赋色, 最后用墨线提醒, 晕染主要采取西域式凹凸法, 即以明暗关系表现立体感, 富有光影效果。
 
 
飞天
 北魏 甘肃麦积山石窟76窟顶部 藻井局部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 秦岭山脉西端, 因其外形望之团团, 如民间积麦之状, 故有此名。此幅《飞天》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一个飞天藻井, 尽管藻井的前半部已严重的塌毁和剥蚀, 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 色彩艳丽, 线描清晰。从残破处还可以看出, 当时的绘制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 待涂一层薄薄的白粉浆后, 再随类赋色作画, 最后则以浓黑的焦墨线勾勒。飞天与浮云的线描非常纤细、挺拔遒劲, 是典型的铁线描法。飞天的颜面、肌肤全用纯白色平涂, 其衣裙飘带,则多用青绿叠染, 仅在个别的地方, 如双唇和花饰处, 略加朱砂点染。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
北魏 木质漆绘 纵约80厘米 横约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暨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屏风漆画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墓主司马金龙世代为北魏显宦。屏风漆画的题材来自刘向《古列女传》等汉代文献, 其绘画风格颇近似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笔连绵不断,大有“春蚕吐丝”之风韵,显得悠缓自如,其设色渲染合宜, 人物也悟对通神, 表现得惟妙惟肖, 尤其是画中女子的身姿动态的描绘, 既能体现其身份特征又各富个性。漆画屏风共五块, 另有残块若干, 漆板两边皆有绘画, 一面保存完好, 色泽鲜明, 另一面剥落严重, 色彩暗淡。因为此漆画以红漆为底色, 绘师都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覆盖力强的色彩来绘制, 所以显得富丽精致, 体现了漆画艺术的深沉魅力。
 
 
仪卫出行
北齐 高160厘米 宽20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道西壁
 
        北齐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乡王郭村西南一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出土随葬品八百七十余件,现存壁画七十一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主人娄睿系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大师,是北齐政权中主要人物。娄睿墓壁画题材有出行图、回归图、仪仗图、显宦生活图、祥瑞图与天象图。《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是长卷式仪卫出行图的一部分,左段画面有八人三马,这是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右段为仪卫出行画面的从骑,画有二人二马,二马矫健俊朗,二人的衣纹服饰略夸显张之态,给人以迎风飘扬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动势。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北齐校书图
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在宋代有白描与设色不同摹本。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 或展卷沉思, 或执笔书写, 或欲离席, 或挽留者, 神情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精微, 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 设色简朴优美, 画风虽难免受宋人影响, 但与北齐娄睿墓壁画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生故事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30厘米 横25.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由于故事主题的纯粹性和鲜明性,在造型处理上大小、动静、主次的强调,以及运用了深棕、灰黑、青、绿、白等冷色调,形成一种严肃而悲壮的特殊感染力。此图于1913年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猎兽图
北朝 佚名 砖画 纵17厘米 横36厘米 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画面上动物的性状和人物神态妙入秋毫,凝视画面,似乎一种现场感扑面而来。此画砖上的线条粗放古朴,画工在此删略了与主题无关的情节,突出表现最主要、最生动的一瞬,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情趣。
 
 
乐伎与百戏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70厘米 横78厘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
 
        “乐舞百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以前,歌舞与杂技就有较大的发展。画中表现了乐队正演奏音乐,三位乐伎,一弹琵琶、一吹长箫、一击腰鼓,一男乐人正弹奏琴瑟。而下方为杂技表演,二位杂耍艺人正在地毯之上翻腾跳跃。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别采用浮雕或线描手法,显出主次前后的关系。画面人物虽密集,因为安排错落有致,却丝毫不显拥塞。
 
 
牧牛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60厘米 横33厘米
 
         《牧牛图》画面用勾线法,线条质朴、沉着、劲健,色彩平涂。是新疆克孜尔第77窟的说法图壁画的局部。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为一棕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着多瘿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
 
 

职贡图

 梁 萧绎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198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萧绎是梁元帝(505—554),字世诚, 博学善画, 尤以肖像画最擅。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 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 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 但其个性特色, 或文静秀弱, 或朴质豪爽, 或机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 表露无遗, 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 画中人物比例准确, 铁线描遒劲流畅, 敷色高雅古朴, 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
 
 
授经图
 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 纵30.1厘米 横3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具体生卒年不详,在隋朝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法,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
 
 
备骑出行图
隋 佚名 壁画 纵90厘米 横60厘米 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墓
 
        徐敏行夫妇墓是于1976年在山东嘉祥县英山发现的。此壁画绘在墓室四壁与门洞内外。有《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徐侍郎出行仪仗图》、《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以及侍卫、门吏诸像。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画人物都用铁线描,平涂颜色。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这里所选的是《出行图》中四个侍卫像,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用笔简练劲健,可见其独特风采。
 
 
锁谏图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6.9厘米 横207.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旧传为唐阎立本作,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风格。表现的是十六国汉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残暴的匈奴君主刘聪,耗巨资为宠妃建宫殿,陈元达冒死进谏,被暴躁的刘聪下令将他全家处斩,后被刘贵妃解救。画面表现的就是陈元达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的情景,气氛紧张,人物表情十分传神生动。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8.5厘米 横1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 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左边所画的一排三人, 中间一位人便是禄东赞, 他被前面一位穿红袍的典礼官引见给唐太宗。后一穿白衣者为译员(或内待)。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 拱手向唐太宗致敬, 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 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 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
 
 
历代帝王像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51.3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阎立本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此画绘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十三个帝王的形象, 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画家着重通过对不同帝王外貌特征的刻画, 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 并寓褒贬于其中。比如刘备的深而显疲惫、曹丕的咄咄逼人、陈的美姿容有才识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风工整, 铁线描勾线凝重有力, 设色浓重并运用了晕染法。
 
 
伏生授经图
唐 王维 绢本设色 纵25.4厘米 横44.7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原籍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官至尚书右丞。擅画人物、山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山水画“南宗之祖”。 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唐 梁令瓒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491.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蜀人。玄宗开元(713—741)时任集贤院待诏、率府兵曹参军。开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历(大衍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 ,令瓒精天文、数学,因创制游仪木样。后又与一行共同创制“浑天铜仪”。工篆书,擅画人物。此图原分为上下两卷,前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五星,亦称五纬,谓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我国古时天文学家将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诸星座。
 
 
六尊者像
唐 卢楞伽 绢本设色 每页纵3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卢楞伽,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八世纪,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经跟随著名画家吴道子学画。据宋《宣和画谱》记载:卢楞伽为创作庄严寺三门的壁画,耗尽了心血。其师吴道子叹息道:“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相类,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果然,一个月以后,卢楞伽力竭而卒。这套册页已然不复完整了,现在仅存“第三拔纳拔西尊者”、“第八嘎纳嘎拔喇尊者”、“第十一租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七嘎沙雅巴尊者”、“第十八纳纳答密答喇尊者”六幅。此画线条流畅细劲,人物的神情与动态均刻得相当生动,富有情味;色彩不多,但光彩夺目,部分地方以淡墨赋染。
 
 
宫乐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宫中仕女合乐欢宴的场景。画面中央很大的餐桌旁,围坐着十位宫女贵妇。姿态各异,有正用餐者,有手执纨扇听音乐者,有吹笛奏竖琴者,整个气氛闲适欢愉。此画为宋人摹本,人物造型丰满柔媚,神情慵懒。用线细劲,描摹细腻,但稍显单薄,缺乏唐画中的沉实之质。但不失为一幅仕女画佳作。
 
 
游骑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2.7厘米 横9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一队人马由左向右出行的场面。画中共七人,其中五人骑马,二人步行,有持弓或抱弓的,也有背袋或持长杆的,还有抱马球杖的,可见是狩猎游玩途中。画面上人马布置前紧后松。卷首第一骑者和两步行者以背侧面向右后方行进。此马昂首嘶鸣,两步行者紧步相随,人马一同目视前方,其后两人骑马缓行,青衣者目视前方,神态安祥,应为此官宦人家的主人,白衣者侧身回首后望,似在等待后者,从而使画面前后呼应连贯。画家以娴熟细劲而简洁的笔法描绘,人马造型雍容大方,神态各异,自然合度,为唐代画马的典型风格。
 
 
牧马图
唐 韩幹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3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韩幹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善画肖像、人物、道释、花竹,尤工鞍马。他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牧马图》描绘骏马肥硕雄骏的英姿。图中画黑白二马,有一人物手执缰绳缓行。此图线条纤细遒劲,寥寥几笔勾出马的健壮体型,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纯是从写实中来。画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款:“韩真迹”。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2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前面有三个单骑开道, 依次为男装仕女乘黑色马; 中间并列两骑, 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 均骑浅黄色骏马, 虢国夫人居全画中心位置, 秦国夫人侧向着她, 二人脸庞丰润,雍容华贵, 神情悠闲自若; 最后并列三骑, 中间为保姆, 一手执缰绳一手搂着怀中小孩, 保姆右侧为男装仕女, 左侧为红衣少女。作品表现了贵妇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出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 统一中有变化,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捣练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张萱,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年间任史馆画师。工画人物, 尤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此画描绘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画卷由右至左展开: 第一组画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 第二组画两个妇女同一人坐在地毯上缝纫; 第三组画几个妇女把白练抽直, 用熨斗熨平。三组人物相互呼应, 有站有坐, 有高有低, 构图安排显得错落有致。尤其是画家很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 甚至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捣练者、熨练者、稚气的小女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使作品富有生活情趣。
 
 
挥扇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33.7厘米 横20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挥扇仕女图》描绘夏末秋初似乎刚刚睡醒的几位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画卷从右至左展开, 大约可分为四组:手持团扇坐于椅上的妃子睡眼惺松, 神情懒散;其他画中人物衣着华丽, 体态丰满肥硕, 但都流露出惆怅、寂寞、失意、忧郁的精神状态。此画真实地反映了盛唐末期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宫中妇女那种难以排遣的忧郁与任人遗弃的社会地位。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图中六人,分成三组:右起画二人相对戏犬;中间画二人向左缓缓而行; 左边画近处有一贵妇立于一株花树前,右手捏着一只捕捉来的蝴蝶,侧身回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又似与远处另一贵妇打招呼。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面颊圆润,服饰艳丽,但人物终日里在赏花、捕蝶、戏犬、赏鹤中消磨岁月,确实显得百无聊赖,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75.3厘米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周昉, 字景玄, 又字仲朗,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家庭, 先后官至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 初学张萱, 多写贵族妇女, 亦擅肖像, 有兼得神情之誉。还擅作宗教画, 创造有民族风俗的“水月观音”, 人称“周家样”。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
 
 
内人双陆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30.7厘米 横64.4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富有韵律感,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所谓“双陆”,同六博一样,同是掷骰行棋的游艺。据传,此游艺始于天竺,流行于魏晋,盛于隋唐,尤为贵族、闲雅者所喜好。此图粉本传为周昉所作,描写唐装贵族妇女以棋戏消遣的生活。图中间为二盛装贵族妇女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它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调。
 
 
 侍女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1.2厘米 横67.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 面颊圆润, 反映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时尚,线条工细劲挺而流畅,设色鲜艳明快。画中侍女头梳低鬟,身着圆领紫色长袍。另一侍发束高髻,簪花钿,穿圆领浅赭色印花长袍。
 
 
舞乐屏风
唐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22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
 
 
宫女
唐 永泰公主石椁线刻 纵132厘米 横74厘米 陕西省博物馆藏
 
        此图为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 图中有一位年轻妩媚宫女独自伫立, 拈花自赏, 如痴如醉。其面庞是典型的唐代女子的丰美秀雅, 肌肤润泽晶莹, 尤其那曲眉圆颊, 虽不似中晚唐仕女那样过分肥胖, 却刻画得秀润超脱, 更显示出宫女正值青春年少的美貌。画中人物空白处的花草小鸟, 令人如身临其境, 鸟语花香, 心旷神怡。在这幽静清雅的环境中, 这幅拈花人物, 即使不是公主生前的生活写照, 但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仕女画原作, 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弥足珍贵。
 
 
弈棋仕女图
唐 绢本设色 纵6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舞乐
唐 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线刻画
 
        李寿为唐宗室王子, 其墓为初唐时期的重要墓葬, 对于今天研究唐代的墓葬及墓室艺术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李寿墓内有狩猎出行、宴乐等题材的壁画, 此图为李寿石椁内壁上的线刻人物, 刻有坐着乐者八人, 每人持不同乐器弹拨吹奏, 另有一对长袖宽裳的少女相对而舞, 舞姿翩迁, 风姿过人。此线刻画中人物姿态、表情十分生动有致, 线条简练而颇具艺术表现力, 是一幅较为精美的线刻画佳作。
 
 

 
高逸图
唐 孙位 绢本设色 纵45.2厘米 横为16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孙位, 又名遇, 号会稽山人,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末杰出人物和宗教画家, 曾随唐僖宗入蜀, 在成都等地寺院画过不少佛道教壁画。《高逸图》实际上画的应是以魏晋时期七位著名文人隐士为描写对象的《竹林七贤图》, 不过现在画上只留下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 另外三人嵇康、向秀、阮咸已遗失了。这四个主体人物分别坐在华丽的花毯上, 每人旁边都有一个小童侍候, 段与段之间有礁石树木相隔, 环境静穆幽雅。从右至左第一人是山涛, 他赤袒上身披衣抱膝而坐, 流露出傲慢神色; 第二人是王戎, 手持长柄如意, 因此人善作“如意舞”; 第三人是刘伶, 表现得爱酒如命; 第四人是阮籍, 手捧麋尾(大鹿之尾), 斜倚花毯而坐。这些“贤人”是尚好清谈、不拘礼法的文人, 作品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色和清高、傲慢、放荡不羁的精神状态都刻画得恰如其分。
 
 
双骑图
唐 韦偃 绢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44.5厘米 台北故宫博院藏
 
        韦偃,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据成都(今属四川)。擅山水、人物。张彦远论其画谓:“点簇鞍马人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此图表现两位骑手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景。画中构图、造型、用笔显示了韦偃的艺术风格。
 
 
胡服美人图
唐 佚名 屏 绢本设色 纵15.7厘米
 
        此系残存的绢画。解放前由日本大谷光瑞的“大谷探险队”在阿斯塔那墓中发掘盗走。应是屏风画残片。根据同期出土的记载文字,应作于704年左右。此残片上的人物为舞伎像。画中人物富于肉感,造型雍容华贵,体态婀娜,面容丰腴,服饰艳丽,动势自如,因为身着胡服,更有一种异域风情跃然画面。
 
 
侍马图
 唐 佚名 屏风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23.6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侍马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共八扇木框紫绫边牧马屏风,每扇均绘有鞍马和侍马人。西域之马与中原之马的确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画家的笔下表现得更强健挺拔。
 
 
反弹琵琶图
唐 佚名 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
 
        此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不再流逝。
 
 
引路菩萨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80.5厘米 横53.8厘米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本幅描绘菩萨为亡灵引路升天国的场面。上有“引路菩(萨)”的题记。前面领路的大菩萨右手执香炉,左手持莲花,莲花旁垂下白幡。菩萨后面跟随的女子为死者生前的形象,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洁白晶莹的肌肤闪耀着青春美的光彩,有“周家样”之风。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接笔处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