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于形,见于性———读冷建国书法 ■祝兆平
这个时代不缺乏物质,缺乏的是精神;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思想;不缺乏文化,缺乏的是多元。 冷建国,如今是一个身兼数职、忙忙碌碌的文化干员,但他那儒雅文秀的涵养和做派还是当年那个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富有天生艺术气质的青年书法教师,一个注重精神文化的人。他的书法艺术虽还不能说是名满天下,但他的书艺成就确实已经得到了国内书法界诸多专家和同道的认可。一次,书法名家谭以文看到他的一幅悬于壁间的篆字作品深为欣赏,认为深得书法大家沙曼翁的神传,而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先生到苏州国画院看到柱间一副他写的对联时,也备加赞赏,并在此联前与他合影留念。最早在一个书画展览会上见到冷建国的书法作品大约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看到一幅获多人称赞的书法作品竟出自一个年不过二十左右的青年之手不不禁为之称奇,并从此知道了这个姓冷的小伙子。后来,不仅经常能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各书法展览中和一些报刊上,而且还有关于他的作品在全国一些展赛中获奖的信息,给人一种在书艺上勤奋而进取的印象。前几年,他的书法老师潘振元先生赠我一册精美的师徒四代书法作品集,才真正能够仔细欣赏到其中小冷部分的作品。他的书法在充分展示线条狂放优美之中能够显示浑厚古朴之气,在结体和布局间注重勾划和墨色的配合,在点划浓淡之间充分透露出笔墨和章法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的功底,并从中流露出那种虽潇洒放达又节制有度的分寸感。 冷建国 1971年2月生于苏州,1985年始师从著名书法家、学者潘振元先生。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等机构举办的重大展览并获奖,入选首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1991年在苏举办个展,2009年苏州广电总台拍摄专题片《冷建国———矢志不移写人生》。曾先后应邀出访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进行艺术和学术交流。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苏州国画院党支部副书记、专职书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苏州市书协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书协组联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市美术馆协会副会长、苏州市原沧浪区美术书法协会副会长。 据说在二十多年前,当时就已经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潘振元先生受朋友之托收下他这个第一个书法弟子时,主要考虑是两条:一是这个小朋友在经过了“文革”的年代,竟然痴情于已基本无人问津的书法兴趣,从他的习作中可以看出在正楷(颜、柳)临帖方面已经下过一番苦功,具有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考察,发现这个小伙子不仅天性善良,为人谦虚诚实,非常聪明,而且在处世道德和人生价值观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他甚至认为后一点更重要。这使得振元先生打破了不收入室弟子的旧规,破例收入下了这个弟子,并正而八经地邀请华人德、周玛和、张士东、朱大霖等几位在书艺界闻名的好友一起出席了小冷的拜师宴,见证了这个当时稀有的拜师仪式。 振元先生根据他的情况,认为他的楷书基础较好,希望他能从古碑(张迁)入手,从中研得古人之气,再从“两王”中得书法正宗之规。从此,建国苦练四年张迁碑等古碑,再返两王之帖,唐、宋、元、明、清,颜鲁公、柳公权、黄庭坚、苏东坡、黄道周、倪元璐、沈曾植一路研练,愈练愈迷,无论冬寒夏暑,无论公务繁忙,每入夜晚,他的精神他的心和他的身体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书房,铺开宣纸,挥毫作书,雷打不动,一任自我,持之以恒,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特色的豪放流畅、张弛有度、浑厚古朴的一路书法。 他的作品不断在各种书画展览上出现,并在各级竞赛或评比中获得许多奖励,作品还分别入选数十部作品集。据说,他的作品已经为不少书画商看好,但他却从来没有一点骄傲和自大之气,反而遇到有人求书,总是感觉自己的书法还不成熟而不敢出手,这与当下许多会写几笔字的人到处吹嘘自己的书法已值多少钱一尺,逢人便大言不惭公然自封所谓大师的人比起来,真是文野天壤之别。 曾经问起他这方面的想法,他说,他回想跟潘振元师学书数十年,最大的收获还不是在书法上,而是在为人处世上。他说他和潘师交往数十年,可以说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那种功名利禄的庸俗之气,这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和力量。他记住潘师对他叮嘱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要多做不求回报没有功利的善事,尽量少做追名逐利之事,而绝不做见利忘义之事。因此他不仅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且他对自己的学生也始终强调书法最重要的是书道之理,就是说书法是一种技能(可能也是一种谋生手段),但上一层次是一种艺术,再升华上去甚至是一种哲学,人生的追求。半世活在明,半世活在清,但忠于明室,以死坚拒不应清试不为官的书学大家傅青主(山)论书主张“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并坚持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建国深信其书道,在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论文中写道:“书者,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但终究如其人也。人如其书,书如其人,形质与神意兼妙者必善学养德。”这可以看作是他的书写观。 由此我想,随着他的人生历练和书艺功夫的增长,他在书法书道上的发展一定还有很大的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