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百货业现状及自救措施分析

 飘来荡去 2012-12-30
        在北京,仅在上世纪90年代,两年间一下子建起了70多家百货商场。从全国范围看,1992年大型百货商场只有98家,而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达1000家以上。在百货企业遭遇“内忧”之时,其它业态的挤压也日渐加剧。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和整体利润下降的现实使百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百货业利润的整体下降,更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百货店数量太多了。有媒体曾报道,北京、巴黎、东京等百货商场的数量与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认为北京市大型商场营业面积已是纽约、巴黎的8倍,而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仅仅是它们的15%左右。从全国范围看,1992年大型百货商场仅为98家,而到了2003年底已有近2000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大型百货商场的盲目过度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百货业态经济效益普遍下降,昔日场面火爆的大商厦接二连三关停并转。

        今天的商业零售市场,早已不再是大而全的百货商店一统天下了。从百货业分出来的家电、家居专卖店,以及超市和大卖场的日益红火,都在挤压着百货业的市场,使百货业的经营空间不断缩小,经营品类也在逐步减少。给百货店仅留的空间也只有服装、化妆品、高档家居等。西单商场之痛,不过是百货业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

        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冲击很大。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的时候,方圆5公里之内,3家国有的商业企业相继破产。2004年12月11日,中国内陆的零售市场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处境艰难的百货业,将和实力雄厚的外国流通业巨头展开直接竞争,前景更是难料。

        面对这种情况,国外百货零售企业大都选择了连锁化、规模化发展这条路子。不太具备复制性的百货商场能否像其他零售业态一样实现连锁,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

        在2004年百货业高峰论坛上,上海百货事业部总经理汤建华在回顾上海百货业发展历史时说,前5年,上海市的三大百货集团,一百、华联、友谊集团提出要向外扩张。当时一百一年内在重庆、合肥、无锡、江阴等8个地方开了店,一年以后这些公司全军覆没。华联当时也在江阴、无锡、江西开了三家,结果也是全军覆没。友谊在苏州开了一家,也输得很惨。多数百货业的老总们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发现,就是没有连锁。

        前几年,中国初期的百货连锁店没有单店做得好,当时政府和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业态不适合百货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百货连锁店已突飞猛进。由此,业内人士、专家达成一致的共识:必须形成规模优势,走百货连锁化经营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