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鸿墨轩3dec 2012-12-30

赵孟頫《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扇面系列作品之十   

一、赵孟頫与《仇锷墓碑铭》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晚年号松雪道人。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获赐祖宅于浙江湖州,于是为湖州人。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赵孟頫博学多才,通晓音乐,擅长文辞,精于鉴赏古代文物,善绘画,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所不能,于书法造诣尤深,工各体书,行、楷文为著名,是冠绝古今的一代大家。           
      赵孟頫书法,初学赵构,继法钟繇和王羲之,后攻李北海、陆柬之,终于自成一家,书风典雅秀丽、温润平和,风靡当代,影响百世。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自诏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孟頫)也。”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更说得明白:“无之有赵吴兴(孟頫),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盟坛坫者。”把赵孟頫与王羲之、颜真卿并举,可见赵孟頫在书艺上所取得的成就。
            赵孟頫不仅精于行书,而且善于楷书。他的楷书工稳而流丽,方正而遒劲,既无颜体之壮,又无柳体之瘦,介于两者之间,人誉为“赵肉”。“颜筋”、“柳骨”、“赵肉”,概括地反映了他们三位楷书大家的书法艺术特点。
          《仇锷墓碑铭》(附图为作品局部),纸本,写于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为赵孟頫66岁时的经意之作,京都阳明文库藏。          
      赵孟頫的大字楷书作品,字体遒劲秀美,线条圆润流畅,法度谨严。此件作品为其晚年学李邕之后而作,故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用笔更显苍劲沉雄。此作线条浑厚丰润,结体纵意而为,不时地以行草体势出之,达到了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地步,真如姚伯昂在此碑铭的跋语中所说:“此卷大楷千有余字,笔笔提起,无一懈处,纵横飞舞,真所谓书中龙象,当在《三门记》之上。”          
      细观此作,赵孟頫在挥运之时,起讫爽健,落笔处多以侧锋切入,笔力千钧,点画劲挺厚重,又不失灵动之致,转折提按极富弹性,笔画之间连带自然,结体略取侧势,撇捺舒展大方,重心安泰。在具体的字形处理上,大小、长短、正斜,有时一反常态,故作“长者短之,短者长之”的经营,别具意态。

      二、《仇锷墓碑铭》的点画特征
          汉字由一笔一画组成,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仇锷墓碑铭》中的基本点画特征
          1.横的写法
          横画是字的主要笔画,在字中起平衡左右、稳定重心的作用。《仇锷墓碑铭》的横画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长横。该帖中的长横起笔多样,如附图中“事”字长横的书写方法是:露锋轻落笔,自左微向右上迅速勒过,用笔稍有提按,至收笔处向右下提锋尖出即可。此横虽细,但不纤弱,关键在用笔的挺拔劲健,而附图中“有”字长横则沉雄厚实。具体书写方法是:直接落笔,略顿后杀锋微向右上按行,至收笔处提笔即成。此横提按不很明显,但它是赵孟頫最具特征的笔画之一。          
      (2)短横。该帖的短横落笔较重,而且是倾斜的,这也是赵孟頫最具特征的笔画之一。其具体书写方法是:斜落笔,重顿后向右上横行,快要收笔时稍顿,再提笔收锋,总体看去粗壮有力。在赵字中如有两横平行,则一般是第一横比第二横粗。如附图中的“夫”字。          
      (3)左尖横。横向右顺锋起笔下按后再行笔,横首稍尖,笔画由轻变重。此类横画多位于框内,且数横并置,故用笔极其轻巧,落纸即提,如蜻蜓之点水,虽轻盈而稳实。如附图中的“植”字。          
      (4)右尖横。起笔重,横尾轻。如附图中“七”字的横画。其具体书写方法是:落笔稍顿后,即向右上带弧边行边提,左重而右轻。此横提按分明,写时要注意线条粗细的自然过渡。          
      (5)上仰横。如附图中“未”字的第二横。此横起笔尖翘,势态上仰,神完而气足。其具体书写方法是:露锋由左向右下曲入,稍停后再向右上横行,略顿后向左上回收出锋。此横一般与下一笔画相呼应,显得异常生动活泼。
        2.竖的写法
          竖画直立挺拔,在字中起主干作用。          
      (1)垂露竖。逆锋起笔横落笔,转锋后中锋向下行笔,至收笔处略作顿笔,上提回收即可。此竖收笔圆浑,形似露珠下垂,显得敦实干练。如附图中的“即”字末笔。          
      (2)悬针竖。接上笔笔势横落,稍整理笔锋后中锋直下。运笔之中,微有提按。收笔时,笔锋行向左侧缓缓出锋,锋似尖针,显得轻盈灵动。如附图中的“计”字。
          (3)短竖。逆起回收,写得既要壮而短,还要稳而圆。如附图中的“日”字。
          (4)尖头竖。如附图中“俯”字左竖。顺锋向下起笔,下按后再行笔,竖首形尖,收笔回锋。此竖在多竖字中尤显得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左斜竖。如附图中“四”字左竖。笔锋自右向左轻落,随即转向右下行笔,至中段后渐行渐提,直至收笔。此竖较斜,与右竖形成围抱之势,但要注意其斜势不能过度。          
      (6)右斜竖。如附图中的“问”字,从左向右下由轻转重落笔,稍驻后微向左下提行,到下端后再轻轻向上回收。此竖上尖下圆,上粗下细,形态特别,为赵字常用写法。
          (7)带钩竖。如附图中的“取”字。先写竖,至末端收笔处略顿,再向左上用力出钩,此竖带有行书笔意,在赵字楷书中常用。          
      (8)斜短竖。如附图中“罪”字首笔。这是赵字最具代表性的写法,它多用于字头中。其书写方法与短竖一样,所不同的是该竖极力向右倾斜,与下一笔画相呼应,使整个字头别具一格。  
      (6)带钩横。如附图中“时”字右部第二横。其书写方法是:先写横画,至收笔处时稍按,迅捷折向左方,向左下方出锋收笔,以映带下一笔画,值得注意的是,此出锋之钩不宜太长,长则拖沓。

      3.点的写法
          点画为其他笔画的浓缩,运行幅度较小,但仍有起笔、行笔及收笔几个完整的运笔过程,《仇锷墓碑铭》中点的写法异常丰富。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横点。写法与短横相似,形短而稍平。其书写方法是:顺锋起笔,至所需粗细后,即略向右上行笔,再回锋收笔,势接下笔。如附图中的“见”字。
          (2)圆点。顺锋起笔,略作停顿后渐行渐按,至末端则提笔回锋即成。此点要写得圆浑饱满而有张力,有高山坠石之势,如附图中的“县”字末笔。
          (3)长点。写法同圆点,只是形态较长。如附图中“不”字末笔。          
      (4)方点。如附图中“公”字上点。其书写方法是露锋垂直切入,随后向右下方侧行,用力均匀,无须提按,至结束时向左快速收笔。此点来势迅捷,写时不可犹豫不决。          
      (5)竖点。露锋起笔,略向左侧按下,再由右向左下按行后立却提笔。此点行和极短,但在圆融饱满中不失灵动姿态,有丰腴之美。如附图中“吏”字中间的竖点。
          (6)仰点。顺锋下顿,圆转回锋后向右上挑笔出锋,动作宜快,但出锋处不宜太长。此点多与下一笔画形成呼应关系,如附图中“以”字左点。          
      (7)撇点。先逆锋斜顿后斜向左下撇出,多与右向点连用。要写好此点的关键是在撇出前必须先行提笔,再用力向左下撇出,不然很难写出此点的特征。如附图中的“尽”撇点。          
      (8)钩连点。这是由钩牵丝连带而上,与点画相连的情形。其写法是:写至钩末至点画时向右下藏锋反转弧形按下,再提笔收锋。此笔画钩与点相连,形态生动,笔势连贯,提按微妙,为行书特征,也是赵字特有的书写方法。如附图中的“尉”字。
          (9)上下点。如附图中“终”字的两点。这是由两个圆点组成的,上一点收笔时要出锋,以映带下一点,两点间牵丝明显,且有粗细变化。

4.撇的写法
          撇画为纵向笔画,是由上向左下书写,其形与竖画相似。《仇锷墓碑铭》中的撇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长撇。古之称为“掠”,即像妇女用篦在梳长发时的动作。因此撇笔画较长,腕力孱弱者不易撇出。《仇锷墓碑铭》中的长撇沉着而痛快,如右图中的“奉”字。其书写方法是:轻锋向右上逆入,略提后再朝右下作点,调锋后提运向左下行笔,笔力要送到尽头,末锋飞起,有顾右之势。
          (2)竖撇。其形较正,中段微向右凹,收笔仍斜向左下,至末端驻笔向上出锋。此撇上部较粗重,下部轻细,但收笔时又极其有力,如右图中的“用”字。          
      (3)短撇。古之称为“啄”,即像鸟在啄食一样。其书写方法是:先向右上轻锋逆入,略提后再向右下作点,稍作挫动,略事调锋,微带侧势,迅速向左下方撇出。写此撇时要求动作峻利爽快,用笔要轻灵活泼,力要控制得住,收敛得好。如右图中的“八”字。
          (4)斜撇。先向右下落笔再提笔将笔锋调至中锋,迅捷向左下方撇出,动作宜利落。此撇斜而不弯,犹如宝剑,出锋处虽尖而不轻薄。如右图中的“大”字。
          (5)弯头撇。自左向右顺势起笔,略顿后调转笔锋向左下渐渐由粗及细撇出,笔力内注有力,一直送至末端后再略作上翘。如右图中的“有”字。
          (6)平撇。由左向右下起笔,再向左下顺势带弧撇出。此撇取平势,头方尾尖。如右图中的“重”字。
          总之,在写撇画时一要富有轻重节奏的变化,二要力送笔端且均匀,三要富于变化,不但有长短、方圆、藏露、向背等不同的笔形,还要有斜直角度的变化。

      5.捺的写法          
      捺也称为“磔”,是书法用笔中的主要笔画。南宋姜白石《续书谱》中说:“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仇锷墓碑铭》中的捺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斜捺。露锋起笔,向左下行笔,至转弯处则略顿并微微改变方向,用力捺出。此捺捺脚舒展修长,出锋尖锐,意态极其潇洒,如下图中“夫”字的捺画。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平捺。此捺一般是接上笔之势,轻轻落笔后向右下方捺去,出锋前略顿。此捺一波三折,轻重分明,用笔灵活通脱,如下图中的“之”字。          
      (3)反捺。其形似长点,具体书写方法是:顺锋向右下轻起笔,行笔由轻渐重,收笔回锋。如下图中的“里”字的末笔。此捺粗细变化不大,但形态修长,线质厚重,极富弹性。          
      (4)曲捺。此捺为赵字所特有的书写方法。它的写法犹如平捺,只是其形态弯曲变化极大,行笔时动作比较夸张,给人以风姿绰约、潇洒自如的感觉。如下图中“徒”字的末笔。
          (5)方头捺。如下图中“又”字的捺画。其书写方法是:露锋由左向右下落笔,侧锋微向右上推行,然后转换方向,中锋向右下曲行捺出,曲态显著。          
      在书写捺画时,我们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一波而三折。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谓:“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写捺时运笔不可急躁,宜有轻重、徐疾、曲直、肥瘦的变化,尽量沉着一些。二是出笔时要战笔发外,得意后徐徐出之。三是要追求变化,不可千篇一律。
      6.钩的写法          
      钩亦称之为“趯”,是书法用笔中的重要笔法。它好比一个人跳跃—样,跃起前必须做—个半蹲动作,然后猝然跃起,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出钩前须蹲锋得势而出的钩趯动作。《仇锷墓碑铭》中钩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竖钩。先写竖画,至下端略顿后提笔下挫,向左上方用力钩出。此钩较长而细,但尖锐有力。如左图中的“则”字。赵字的竖钩多带有行书笔意,如左图中“乎”字的钩画。其书写方法是:先起笔写竖画,至下段向右转,然后轻按钩出。此钩较浅而长,虽与上面笔画同为竖钩,但钩向不同,意趣自然有别。
          (2)戈钩。此钩竖部成斜形、微弯,至末端顺势圆转向右重顿,再折向上钩出。此钩一定要劲挺有力。赵字戈钩长而且斜,特征明显。如左图中的“我”字。          
      (3)竖弯钩。也称为浮鹅钩。接上笔顺势横向落笔后,中锋徐徐带弧下行,至转弯处略提,横向平行至右端迅速向上钩出。此钩弯部要圆中见方,不可太圆,后段宜平,钩向上。如左图中的“见”字。          
      (4)横折钩。横部长而轻,拆部圆转,竖部较短,微弯略向左斜,出钩向左,宜短,如左图中的“马”字。另外,此钩还有一种就是竖部较长,横部较短,折部外拓,方中显圆,劲挺有力,如左图中的“同”字。
         (5)卧钩。其书写方法是:顺锋起笔,向右下方行笔,至右端后稍顿,用力迅速向左上方出钩。钩尖直对字心,钩的底部较宽厚。钩身长而尖锐。如左图中的“急”字。          
      (6)横钩。如左图中的“宁”字。其书写方法是:接上笔顺势向右下轻落笔,接着向右横行笔,至右端时往下略按,再提笔向左下钩出。此钩宜短。在赵字中,尤其是在此帖中,还有一种横钩的写法,即书写至右端时轻按,然后折锋向下,收笔时向左方轻轻钩出,如左图中的“宗”字。
          我们在写钩画时动作一定要峻快爽利,倘若犹豫不决,笔机凝滞,墨即旁浸,势必将失去钩画的劲健之美。

        三、《仇锷墓碑铭》的结构特征
          1.独体字的结构特征。独体字一般笔画都较少,又没有其他部分的笔画支撑,因而不容易写正、写稳。在书写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常见的规律:          
      (1)横平。《仇锷墓碑铭》中独体字的横画取斜势,但不可以太斜,应在斜中求正。尤其是长横,不论其在字顶、字腰还是字底,都要平稳。如下图中的“子”字。          
      (2)竖正。这是说竖画要正,不可左右倾斜,尤其是中竖、长竖更应正直,不偏不倚,以保证字的重心平稳。但如属字两边的短竖,则可稍向内斜,以求生动。如下图中的“中”字。
        (3)均匀。这是指字中的笔画上下重叠,或左右排列、穿插交错,笔画之间的间隔都应该安排均匀,以避免局部过挤过散。如下图中的“西”字。          
      (4)对称。如字分左右两个部分,则中间的笔画应书写在竖中线上,左右相对应的部分,对应的笔画、大小、位置要互相对称。如下图中的“土”字。如果字的两边有撇、捺或点等斜向笔画相对应,则相对应的笔画的
      斜度、长短以及弯曲的程度也要基本一致,互相对称。如下图中的“来”字。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斜正。以斜向笔画为主的字,要注意斜中求正,以保证字的重心稳定。如图中的“氏”字。
          (6)偏正。字中笔画分配不匀、偏在——边的,应将其笔画密集的部分向另一边倾斜,并加强左右之间的呼应,于偏中求正。如图中的“也”字。
      2.其他结构特征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结体严密。《仇锷墓碑铭》通篇看去,字字结构严密、美观。字虽然笔画有多少之别,笔顺亦有先后之异,但其重心均在中宫的内部,点画运行的路线都有一定的方向和曲度,位置非常准确。这种结体,精神矩度超越寻常,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赵字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图中的“观”字。          
      (2)巧用异体。在魏晋南北朝的墓志碑版书法中,存在着大量在今天看来是异体的结构,这是因为当时楷书刚从隶书演变而来,在用笔和结构的安排上还没有形成如唐楷那样十分严格的法则。许多墓志书法都流行于民间,再由石匠刊刻。由于他们文十七素质一般较低,所以误刻错刻在所难免,因而也增加了异体字的数量。赵孟頫在书法的取法上,不仅精研钟、王,而且还学习了许多墓志碑版。为了避熟求生,他有意采用异体字,这也给其作品增添了新的气息。这也是赵字的显著特点之一。如图中的“傍”、“丧”二字。
          (3)一字多形。《仇锷墓碑铭》利用多种方法来改变字形,使字形各不相同,以丰富字的变化。如图中的三个“之”字,其写法各不相同,变化丰富。          
      (4)笔势连贯。指前一笔画收笔后继续沿其一定方向运动到后一笔画的起笔处,笔画之间形虽断而笔势相连,即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如图中的“反”字,右撇之后继续圆转变左上连反捺,撇捺之间呼应连带明显,为一笔连写而成。
          (5)点画增损。赵字变化多端,除参以行草笔意外,还将点画作增损处理。如图中的“民”字多了一点,而“罚”字是将上面的两短竖用—短横代替。

      (6)天覆地载。上面的字头盖着下面笔画为“天覆”,下面笔画托着上面笔画为“地载”。这是书法中的术语。赵字的字头一般都较大。如下图中的“家”字,其字头很大,下部较窄,但字心平稳。而下图中的“直”字,上部窄,下部却很宽,将上部自然托起,稳如泰山。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形体匀称。《仇锷墓碑铭》字字都很匀称,无过大过小之感;字有疏密,疏而不散,密而不挤,疏密搭配适度。如图中的“博”字,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所占位置恰如其分,左部笔画少,少而不散,右部笔画多,多而不挤,上下左右匀称和谐,浑然—体。           
      (8)楷行参半。这是赵字的最大特征,在其他书家的书法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赵孟頫在结构上的这一创造,既能加快书写速度,又能使结体因正、行的重新组合而别具新意,亦庄亦谐。如图中的“赇”、“艰”、“从”三字。          
      (9)间融草行。以草行笔意融于楷法之中,并非赵孟頫首创,而是古已有之。如《文赋》帖,这是楷法行意融而为一的极好法帖。赵孟頫晚年不仅学李北海沉稳雄强,而且还学陆柬之楷融草、行的方法。《仇锷墓碑铭》为其晚年所写,所以与其他作品相比,在楷中时而流露出草、行之意。如图中的“数”字。          
      (10)互相呼应。字中各部之间则可由笔画的组合或弯曲产生上下、左右及内外方向的倾斜、俯仰的运动感觉,从而形成相互之间的呼应关系。如图中的“海”字,其左旁有右倾之势,右旁的上部左偏,折钩弯向左,形成右旁左倾之势,左右呼应成趣。

《仇锷墓碑铭》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1)欹侧动人。在楷书中,字的势态一般都较为端正,重心安稳,不偏不倚。《仇锷墓碑铭》基本上遵循了这—一结构法则,但略参草、行笔意,流美动人,在结构的处理上也多兼用欹侧之势。如图中的“感”字,其戈钩极力向左上伸去,使字产生左倾之势,用左边一撇下移且向左侧略倾,起支撑因戈钩左倾而产生的分量,再用右边撇画压住上翘失衡的戈钩,使全字取得平衡。而图中的“何”字,左边一竖写于撇画的尾部,使重心右倾,右边口部上升,利用斜出的竖使其重心向左方倾斜,但又能与左边的部位取得平衡。          
      (12)点画异化。赵孟頫在结构方面接受并发展了前人的法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写字极快,对字的结构处理也非常之熟,熟能生巧,所以赵字可谓熟极巧极。但熟极巧极,容易流丁:柔媚、圆滑,这一点是赵字的“大醇小疵”。赵孟頫晚年避熟求生,在这方面颇有改观,这在他的《仇锷墓碑铭》中得到—厂很好的体现。如图中的“卜”字,改右点为带波磔的横画。这样对点画的异化处理,使赵字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3)重心在下。《仇锷墓碑铭》中许多字的结构往往是横长竖短、上疏下密、重心在下。如图中的“无”字,其中间四竖短小而排列紧密,重心落在下面的长横上,但结构却十分安稳。          
      (14)意态活泼。赵字楷书也可称为行楷,因为它不仅采用行书的笔法,而且还采用行书的结体,所以意态活泼。如图中的“流”字,点画之间牵丝相连,这些都是行书的写法,意态活泼,像翩翩起舞的少女,优美动人。         
      总之,《仇锷墓碑铭》的结构特点还有许多,如疏密有别、但能突出主笔,同形求变、各具神态等,都需要在临习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分析、体会。临习该帖时,如能参照赵孟頫其他碑帖,则更能加深对该帖的理解。

扇面系列作品之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