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oggog 2012-12-30
煤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成煤作用.成煤作用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泥炭化阶段或腐泥化阶段,高等植物形成泥炭,低等植物形成腐泥,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第二阶段为煤化阶段:它包括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成褐煤的成岩作用和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变质作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一)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阶段
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为泥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植物有机组分变化非常复杂,根据引起变化的微生物类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残骸被沼泽中的水体掩盖后起初处于沼泽表层.由于表层覆水浅、空气流畅、阳光充足,又有大量有机质提供养料,因此适宜微生物生存.水中含有大量好氧菌,植物遗体在好氧菌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和水解作用,转化为结构简单、化学性质活泼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被好氧菌分解为氨基酸,纤维素水解形成单糖,木质素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粉煤灰论坛第二阶段:随着地壳沉降和植物遗体堆积,分解产物和未分解的植物遗体被埋藏到泥炭沼泽的中层和底层,氧化环境逐渐被还原环境所取代,此时好氧菌数量不断减少,厌氧菌数量增多。在厌氧菌的作用下,植物有机组分发生厌氧分解,其中纤维素、果胶分解成丁酸、乙酸等产物,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在厌氧菌作用下的分解产物之间,分解产物与植物残体之间又不断发生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逐渐形成腐植酸、沥青质、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等,其中一部分不稳定气体逸出后,剩下的物质沉积成泥炭。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湖泊、泻湖等强还原环境下,经生物化学作转变为腐泥的过程。腐泥可在沼泽深水地带或逐渐沼泽化的丛生湖泊中形成,也可在淡水或半淡水湖泊中形成,还可在半咸水的泻湖或海清中形成。在停滞缺氧的还原沼泽中,浮游生物和浮游微体动物死亡后的分解产物相互作用并沉入水底.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低等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发生分解,经聚合和缩合作用形成一种含水较多的棉絮状胶体物质.该物质经脱水致密,逐渐形成腐泥。
(二)煤化作用阶段
当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下降,被其它沉积物覆盖时,成煤作用就由泥炭化阶段转为煤化作用阶段。煤化作用包括两个连续过程,即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成岩作用:一般将泥炭转变成具有岩石特性褐煤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沼泽中堆积的泥炭被其它沉积物,如泥沙、粘土覆盖后最终固结成岩,形成顶板或夹歼层.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埋藏在深处的泥炭层受到覆盖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压力,更主要的是受地热即温度在内的因素作用。粉煤灰论坛泥炭层就发生了压紧、脱水、胶体老化和固结等一系列变化,生物化学作用逐渐消失,同时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缓慢变化,从而使密度增大且碳含量逐渐增加,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含量
也逐渐降低。完成上述过程后,泥炭即变成褐煤。变质作用:一般认为,煤的变质作用是指褐煤在较高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
素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较深处时,在不断增高的温度和压力影响下,腐植酸逐步消失,出现粘结性,密度进一步增大,光泽增强,褐煤逐渐演变成烟煤。烟煤若进一步变质,则变为无烟煤,无烟煤的煤化程度最高。腐泥经煤化作用可变成腐泥煤,其过程与泥炭的煤化过程类似。当腐泥形成后被泥沙覆盖、静压力增大,同样进行成岩、变质等作用,其腐植酸含量也随变质程度的进行而显著减少,最后形成腐泥煤时,腐植酸消失。由植物转变成煤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整个过程既是统一的、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泥炭叶,褐煤神、烟煤一、无烟煤只是成煤过程中的代表性产物,在每一阶段还存在着许多过渡煤种,各种煤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当具备一定条件时,都可进一步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