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胆囊知识
2012-12-31 | 阅:  转:  |  分享 
  
男性饮咖啡可减少胆囊疾病怎样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胆囊炎好发于中年人女士多吃橙预防胆囊炎胆囊已切除,为何还会“旧病复发”?武大中南医院打破传统肚脐眼中取胆囊创湖北首例胆囊息肉会恶变吗?胆囊的基本知识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吗?胆囊结石病具有遗传倾向胆囊有什么功能胆汁酸代谢生理学胆囊及周围脏器解剖(图)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常见病因胆囊炎临床表现胆囊炎的诊断胆囊炎治疗原则哪些病人忌吃冷饮食品胆囊胆石症病人饮食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胆囊炎患者不宜长期素食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什么?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饮食宜忌胆囊炎的饮食疗法胆囊炎及其饮食老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如何调理饮食男性饮咖啡可减少胆囊疾病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经常饮用咖啡,可减少胆囊疾病的发生,尤其能降低胆结石的作用。这项研究涉及到了4.6万名男子。参试者都是医生或保健专家,年龄在40一75岁之间。他们中无一人有胆囊病史。研究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年的观察,结果有1000多人患上了胆囊疾病,其中有80%以上的患者要求手术切除胆囊。经分析研究,经常饮用含咖啡因咖啡的男子,患胆石症的危险较小,其中每天喝2—3杯的男子,患胆石症的危险,比不喝咖啡的低40%;每天喝4杯以上的,患息胆囊疾病的危险比不喝咖啡的低45%。怎样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常合并有胆结石。有人统计,胆石症发病年龄的高峰为45-50岁,40岁左右的妇女更多。病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胆结石是由胆汁瘀滞,细菌感染和胆汁成分改变这三者互相影响而形成的。胆汁是肝细胞所分泌的。每天约有800-1000毫升之多,胆汁的主要成分除了水分以,主要含有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胆红素和无机盐等,胆固醇在胆汁中的含量增加是形成胆结石的基本原因。胆囊里发生细菌感染时,能产生一种促进胆结石形成的酶,所以,慢性胆囊炎更有利于胆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存在又更加重了胆囊的炎症。中老年人肥胖居多,脂肪代谢易发生率紊乱,胆汁易浓缩,活动较少的人胆囊收缩功能更差,患有肠寄生虫的病人易出现胆道蛔虫症,胆囊里的蛔虫残体往往是胆结石的核心。据统计,我国胆结石的高发地区,70%的胆结石是以蛔虫残体和虫卵为核心的。由于滥用药物,如长期大剂量应用安妥明雌激素、烟酸等药物,干扰了胆汁成份的代谢,更容易形成结石。

预防胆囊炎、胆虫症,首先要注意饮食调节,少进高胆固醇饮食。有人认为,我国北方中年妇女胆石症增多的原因与妊娠期和产后大量食用鸡肉和猪肉有关,多吃含维生素A的水果与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苹果等,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可减少结石的形成,讲究饮食卫生,可以免除或减少肠道蛔虫病;加强运动和锻炼,可增强胆囊舒缩功能;尽早发现胆囊炎,积极治疗胆道感染,这一切均对预防胆结石有益。肥胖与高血脂症病人,适当应用降血脂药,也是预防胆结石症的一种方法。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服用利胆药常是首先要考虑到的。去氢胆酸片、胆酸钠及鹅去胆酸片均有一定的作用,应有消炎利胆片也有一定的效果。有人建议应用金钱草、茵陈各30克,煎水作茶饮,一个月为一疗程,有排石利胆的功能。当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要禁食、输液,有效地止痛,还要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当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一定的外科指征时,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

胆囊炎好发于中年人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从医学理论上讲,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为慢性,开始几次发病症状很轻,疼痛不太厉害,常被误认为胃病而不被引起注意,随后病变逐渐严重,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突然表现为急性发作,上腹部靠右边剧烈地绞痛,不敢直腰,只好用手保护腹部,不敢碰,甚至疼得在地上打滚和喊叫。

胆囊炎为何多发生在中年人呢?这得从胆囊炎的发病原因说起。胆囊就是普通所说的苦胆,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把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开始还是无菌的,随后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有一些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动,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特别是逐渐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女士多吃橙预防胆囊炎许多水果都对人们的健康有益,水果中大量的维生素和各种养分,可以使人养颜强体、延年益寿。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女士们多食用橙子,还可以预防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据报道,10日出版的美国医学刊物《内科学文献》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主要作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染病学助理教授西蒙医生。他们通过对13130名男女进行的调查发现,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橙子,有助于缺乏这类维生素的妇女预防或者减少胂囊炎的侵袭。

西蒙说,在美国的1900万名胆囊炎患者中,有2/3是女性。妇女之所以容易患胆囊炎,是因为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胆汁和胆固醇高度中和,容易形成胆结石,因而女士患胆囊炎的比例就比男士高很多。但是如果多吃水果,特别是橙子,对于减少胆结石会起到明显的作用。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使得分解脂肪的胆汁减少与胆固醇的中和,两者聚集形成胆结石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所以,西蒙等人的调查报告建议女士多吃鲜橙。胆囊已切除,为何还会“旧病复发”?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膳食中脂肪比例增加了,肥胖超重者增多了,结果,胆石症患者也就随之明显增加了。在经历了胆囊切除术后,90%以上的患者术后基本上“太平无事”,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旧病复发”。

某公路收费站的小王患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尽管他平时很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护理,但还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都痛得要命,不得不在去年做手术切除了胆囊。手术后小王身体恢复很快,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死去活来的痛。小王心想这下可“太平无事”了,于是放松了对饮食和生活规律的要求。

前天,就在他正值班时突然感到上腹部刀绞般的疼痛,比手术前还厉害,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小王心想自己胆囊已切除了,怎么还会“旧病复发”呢?

其实,类似小王这样并不是真正的“旧病复发”,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腹泻:以术后半年内多见,原因有三:①由于胆囊已切除,未经浓缩的胆汁可以刺激肠蠕动。②脂肪消化吸收不完全。③手术造成肠功能紊乱。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腹泻,每日腹泻在3次以上。出现这种情况,患者不必恐惧,可以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不吃油煎(炸)食物,同时减少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麦片等。必要时还可请医生诊治。数月后,由于部分胆管代偿了胆囊贮存、浓缩胆汁的功能,腹泻会自行消失。

2.腹痛:患者的中上腹或右上腹会感到不适或轻微疼痛,这些情况如在术后半年内出现大多是由于术后创伤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症状会慢慢消失。引起腹痛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胆汁返流入胃并刺激胃黏膜所致,呈持续性胀痛甚至痉挛性痛,有时可吐胆汁,这种病症一般可通过胃镜检查得以确诊。此外,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的“闸门”———奥狄氏括约肌,术后也可呈痉挛或松弛状态,进而引起腹痛,但疼痛时间较短。上腹疼痛如果短期内不能缓解,应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

如属术后远期(6个月后)腹痛,一般以胆管结石为最常见。胆囊虽被切掉,但是胆管内原有的结石可能在手术中未被发现而留下,或胆管内形成新的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下移,此时患者常会诉说“旧病复发”。这种腹痛多呈剧烈的痉挛性绞痛,并向背、肩部放射。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也可使用阿托品、654-2等,以缓解症状。如伴有突发高热、右上腹压痛,同时白细胞明显升高,应怀疑有胆道细菌感染,更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3.发热:手术半个月后一般不应再出现发热,如果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提示手术部位或附近可能出现新的炎症,此时应该尽早去医院就诊。

4.黄疸:一般出现于手术半年以后,胆管系统可因各种原因被阻塞,胆汁部分或全部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而引起黄疸。此时,家属往往先发现患者巩膜(俗称白眼珠)发黄,患者自己也能看到尿色深如浓茶、大便灰白如陶土、皮肤发黄且瘙痒等。术后早期出现黄疸可能是胆管出血或手术创伤引起,但术后远期出现黄疸,原因就比较复杂,一般以胆管狭窄、残余结石或复发占多数,少数可能由术前未能查出的肝胆肿瘤所致。不论何种情况,一旦出现黄疸,都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总之,胆囊切除后,不管采取何种术式,并非万事大吉,术后还需与手术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复查。让医生及时发现术后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武大中南医院打破传统肚脐眼中取胆囊创湖北首例

3天前在中南医院实施胆囊摘除手术的梅女士昨日出院。手术3天就能出院,这得益于医生为她实施的非常规手术方法。

10月11日,32岁的梅女士因胆囊炎发作疼痛难忍,来到中南医院求诊。医生检查发现,其胆囊中有大量结石,合并胆囊炎,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刀或腹腔镜手术取胆囊,腹部都会留下难看的疤痕,这让爱美的梅女士左右为难。见此情形,中南医院普外科副教授乔建国决定另辟蹊径,采用“针型腹腔镜”手术,从肚脐中为梅女士取胆囊。

手术中,乔建国教授在患者的上腹部打了2个针眼大小的孔,分别插入直径不足0.2cm的微型手术器械,又从肚脐下缘切一1cm小孔,插入腹腔镜,通过显示屏进行手术。不到半个小时,就通过肚脐眼取出了胆囊。

乔建国介绍,因上腹部的两个小孔如针孔般微小,而肚脐中稍大的孔隐藏在脐窝内,术后伤口愈合后腹部丝毫看不出手术痕迹。该手术适用于大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女患者。据悉,从患者的肚脐眼中摘取胆囊,这在我省尚属首例。胆囊息肉会恶变吗?

1、王秋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医师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从事胆囊息肉方面的临床病理研究达15年独家积累胆囊息肉的手术病例600余例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左图)

2、张正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检验学会常委曾进修于日本东京临床医学研究所亚洲肝病中心多年从事微生物及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6次获国家卫生部及市卫生局科教奖发表论文80余篇。(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胆囊息肉方面的问题。

记者:杨吉祥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干部,身体一直特别硬朗,但是2000年的一次体检却打破了老杨平静的生活。

患者:体检(B超)发现了0.9厘米胆囊息肉,我的印象中息肉就是瘤子,很担心。瘤子分为良性和恶性,我很自然就想到了会不会是癌症。

记者:其实每年体检像杨大爷这样被检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还不少,据统计在我国胆囊息肉的患者约为5000万人,约占我国人口的5%左右。

胆囊息肉患者:我知道胆囊里面的东西,听人说单个好像比较危险,多的好像还不可怕。

患者:说实话我很害怕有病变的可能。

患者:我不担心,我相信能好。

王秋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胆囊的解剖位置,胆囊就好比是挂在“胆道树”上的一个绿色的葫芦。那么胆囊息肉又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有的人皮肤上会长一些肉赘,如果这种肉赘长在了胆囊腔内,那么我们就把它成为胆囊息肉。

张正:这种息肉如果长在胃里就叫胃息肉,长在肠里就叫结肠息肉,这种息肉可以长在很多器官里。

主持人:胆囊息肉具体是什么样子?

王秋生:剖开胆囊腔后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胆囊肉赘,从B超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息肉可以很小甚至只有1毫米,也可以达到3-4厘米,息肉越大那么真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主持人:有了胆囊息肉后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来听听患者的感受:

患者(杨吉祥):自从2000年检查出有胆囊息肉后就多了一块心病,可是身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不疼不痒,也就没在意。一直到2002年都没在意。

记者: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原本0.9厘米的胆囊息肉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患者:2001年是1.1厘米,2002年是1.5厘米,后来大夫建议后复查一下,如果还在继续长建议我手术。2003年初我到人民医院复查,又长了,长到了2.1厘米了。

记者:2003年3月老杨开始出现了身体不适。

患者:长到2.1厘米的时候肝区这块就有电疼痛了。我害怕影响肝脏。

记者:调查中发现同样是胆囊息肉,但是每个人的身体反映却不太相同。

患者:吃饭也能吃,但是食欲并不是很好。再就是吃完饭有难受的感觉,特别是右上腹疼。

记者: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老严的病情比较突出,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

患者老严:我是胃疼,整个一片就像一个雷区似的,整个疼,坐立不安。去医院后要么说是胃炎、要么说是肠炎,反正没有很好的确诊。

记者:直到去年老严做了胆囊息肉后才知道自己多年的胃疼其实是胆囊息肉惹的祸。

患者:现在我才知道是胆去疼痛。

主持人:为什么胆囊息肉患者的感觉不同呢?

张正:这和胆囊息肉长的具体部位有关系,另外和周围脏器是否有其它疾病也有关系。

胆囊息肉临床表现

1、体检B超发现,无症状

2、非特异性胃肠症状

3、典型的胆道症状

其中第三种情况是真正胆道方面的症状,一般来说是右上腹偏右侧有点疼,另外向后背放射。还有一些人比较典型,吃了油腻的食物后疼痛症状就加重了。最严重的时候也会波及到周围的一些脏器,假如合并有胆石症、胆囊炎的时候常常出现胆囊炎症状,发生胆绞疼。另外有些时候波及到胰腺也会出现向左侧中后边疼痛的表现,这就比较重了。

主持人:有没有出现黄疸的情况呢?

张正:有这样的情况。三年前我在消化内科看见过一个黄疸病人,是从河南来的,当时检查没有肝病,接着进一步检查证明是胆囊癌,接着询问病史时患者说10年前有胆囊息肉,第二年的时候大夫要求复查他也去了,并没有什么变化,退休后就把这件事情忘了,现在发展到了胆囊癌症。胆囊息肉我们一般要求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假如半年之间病人有些症状加重了,应该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

主持人:胆囊息肉有没有变成癌的可能性?

王秋生:大约1%-10%的胆囊息肉患者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是胆囊腔内的一个小肉赘,正规的学名应该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具体涵盖了将近20多种病变。

胆囊息肉的病理分类

1、真性肿瘤:腺瘤等十余种病变。

2、假性肿瘤: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瘤等10余种病变

这也在临床上给很多的实习医生和病人出了一些难题??面对B超检查出的这么一个不速之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另外影像学情况下还包括了早期的胆囊癌。所以是一个真假瘤以及良恶性并存的状态。这样我们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个在临床上如何分类的方法。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Ⅰ类:胆固醇性息肉

Ⅱ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

Ⅲ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第三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虽然只占到15%左右,但是一旦发现就应该尽快进行手术,而且要进行根治性手术。第一类占的比例很大,大约60%左右,不会恶变,大部分病人胆囊功能是好的,没有多少临床症状,大多只需要随诊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再转为手术都可以。除此之外的剩下的病变我们归为第二类,这一类病种比较复杂,大多数病人都有一定的症状,有的还有癌前病变,病人有手术必要性,可以择期手术。

主持人:什么因素导致形成了这些不同种类?

王秋生:目前对于第一类胆固醇息肉的病因研究比较明确,是一种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另外我们对于导致癌症的息肉有一个四大癌危因素的评分表。

胆囊息肉癌危因素及评分表

年龄(岁)

息肉大小(mm)乘以4

颈部(42)

息肉部位底部(28)

体部(14)

胆结石有(27)

无(0)

主持人:那么患者老杨的数字是多少?

王秋生:

杨先生的B超资料评分

年龄(岁)66岁66分

息肉大小15厘米乘以460分

息肉部位在颈部42分

胆结石无0分

王秋生:老杨的总分是168。通过我们分析的数值是145,老杨的评分超过了这个分数,那么恶性的可能性就大于90%。

主持人:怎样判断患者的胆囊息肉已经到了手术的地步了、

张正:哪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

1、有症状的胆囊息肉

2、息肉大于10厘米

3、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4、病人年龄大于50岁

5、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

主持人:再来看看老杨的手术过程:

老杨:我很担心自己下不了手术台,因为年龄有些大了,而且是全麻。手术前大夫说让我放心,没问题的。

王秋生:我们首先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目前手术出血量都在3-5毫升以内。

主持人: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呢?

王秋生:病人术后的伤口是非常小的,通常3个月到半年后伤口就难觅踪迹了。如图传统开腹手术和目前的腹腔镜手术相比开口大,而且瘢痕大,术后恢复慢。腹腔镜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可以吃一些东西(流食、水、饭等)了。

主持人: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胆囊息肉手术的患者来说,一般考虑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张正:一般来说完全没有症状的人就可以不用吃药,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如果有消化道症状就可以对症治疗,比如胃部不舒服可以吃一些治疗胃炎有关的药物。

主持人:是否存在能够很好地预防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

张正:一般来说预防很困难,但是有些情况要高度重视,比如肝病病人,胆固醇增高的病人,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要定期去医院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主持人:内蒙古黄女士52岁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前年查出患有胆囊息肉,最近检查有3个息肉,2块结石,请问能用腹腔镜治疗吗?

王秋生:可以的。患者肝功受到过损害,应该说绝大多数发生的还是胆固醇性息肉,要看有没有症状,如果影响到了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我们有一套专门为澳抗阳性病人手术的器械。

主持人:安徽戴先生63岁我3年前B超检查患胆囊息肉,蚕豆大小,身体没有任何感觉,需不需要治疗?

王秋生:蚕豆大小的息肉很大了,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建议病人做手术,具体要看有多大,还要看部位。如果高度怀疑癌,我们建议患者要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尽早手术。

主持人:医院联系电话(010)68045599--37252;门诊时间王秋生周四上午张正周四、六上午

胆囊的基本知识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空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常见的胆囊病变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吗?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因胆囊病变而切除其胆囊者,会不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身体健康呢?

其实,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做了胆囊切除术,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较大影响。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使手术前的过饱和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胆囊时已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顾虑。

再者,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管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胆汁功能,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荤油。如果人体摄入脂肪过少,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胆囊结石病具有遗传倾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98级博士生费健的“胆囊结石病家系的遗传特征、危险因素和基因多态性研究”学位论文,日前通过了专家答辩。与会专家认为,这个课题采用多发家系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对指导胆石症防治和揭示该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胆石症是危害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已达1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林言箴教授和张圣道教授的指导下,博士生费健在研究中,应用分子遗传学的手段,调查分析了93个胆石症患者家系状况,每个家庭至少有2名胆石症,调查总人数为563人。

今年29岁的费健博士,通过对患者的家族性胆石症的遗传特点、生活习惯和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分析,比较患者与非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家系成员的易患因素,选择胆石症易感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基因和载脂蛋白E基因,再检测其基因多态性在家系成员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多态性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证实了胆石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多基因疾病的观点。同时发现年龄、肥胖、高脂饮食和血脂异常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提出了载脂蛋白基因E4等位基因是胆石症的易感基因。

胆囊有什么功能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胆囊有什么功能呢?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粘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ml,保护胆道粘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胆汁酸代谢生理学胆汁在肝脏内形成,是一种由胆汁酸,电解质,胆红素,胆固醇和磷脂组成的等渗液。胆汁酸盐和电解质的主动转运可由此而伴随的水的被动转运形成胆汁流。

肝脏可将非水溶性的胆固醇合成水溶性的胆汁酸,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胆酸和鹅脱氧胆酸是肝脏内形成的两种主要胆酸,其比例约为2:1,占人类胆汁酸总量的80%。胆汁酸在肝细胞内最终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并随胆汁排泄。胆汁从肝内收集管系统汇流入近端肝管及肝总管。在禁食情况下,大约50%的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其余则直接流入远端胆管或胆总管。胆汁在胆囊内90%的水分作为一种电解质溶液主要经胆囊粘膜的细胞内途径吸收,而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是一种主要含有胆汁酸和钠的浓缩液。

禁食时,胆汁酸在胆囊内被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酸依赖的胆汁流极少。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促发了一系列神经体液机制。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及其他一些胃肠激素肽(如胃泌素释放肽)。胆囊收缩素可刺激胆囊收缩和胆管括约肌舒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后,发挥以下几种功能:(1)胆盐可促进食物中的胆固醇,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溶解,以促使它们以混合微胶粒的形式吸收;(2)胆汁酸进入结肠后,可诱导结肠分泌水分而促进排便;(3)随胆汁可排泄衰老的红细胞的血红素降解产物胆红素;(4)药物,离子和一些内生性化合物由肝脏排泌入胆汁,继而排出体外;(5)胆汁中还分泌多种对胃肠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物可刺激胆囊收缩并使之释放所贮存的胆汁池(共约3~4g)中的大部分胆汁酸进入小肠。胆汁酸很少在近端小肠通过被动扩散吸收,大部分到达远端回肠,其中90%在远端回肠通过主动转运被吸收进入门脉系统。肝脏可有效地摄取重吸收的胆盐成分并迅速将其转变后再分泌入胆汁。

胆汁酸每日进行10~12次的肠-肝循环。每次肠-肝循环时,少量的初级胆汁酸到达结肠并经含7α-羟化酶的厌氧杆菌作用转变为次级胆汁酸。胆酸可转化成脱氧胆酸,其中大部分被重吸收,再在肝内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结合型鹅去氧胆酸在结肠内也转变成次级胆汁酸,即石胆酸。这种不溶性的次级胆酸部分被吸收,其余则随粪便排出。

胆囊及周围脏器解剖(图)?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即胆囊壁的急性炎症反应,通常是由于胆石阻塞胆囊管引起的。

虽然急性胆囊炎大多数是由于胆结石所致,但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胆囊管阻塞一般引起胆囊粘液分泌增加,胆汁成分包括胆盐,磷脂,甚至胆固醇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粘膜炎症。后期可出现动脉阻塞和缺血。除少数病例外,急性胆囊炎并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对发病开始几天内手术取出的胆囊胆汁作培养,其阳性率不到33%。至少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和胆囊收缩,在临床上表现为以反复胆绞痛等症状为特征的慢性胆囊疾病。

胆囊粘膜可出现溃疡和瘢痕。胆囊腔内含有胆汁泥或结石并时常阻塞胆囊管。这些变化可能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损伤和修复的结果,但临床上可能并无急性胆囊炎的病史。临床表现与病理学变化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但两者均与胆囊结石相关。

胆囊炎常见病因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

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

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桿菌,产气桿菌,绿脓桿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引起急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故急性胆囊炎以城市居民为多,成年人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肥胖女性发病率高,据统计女:男为2:1。本病急性症状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目前本病外科治疗治愈率高。病情轻的单纯性胆囊炎可选用药物治疗;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胆囊炎临床表现1.急性胆囊炎不少患者在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2.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体查,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胆囊炎的诊断临床上怀疑急性胆囊炎时,可通过肝胆闪烁扫描和超声波检查确诊。静脉注射标有99m锝的亚氨乙酰乙酸化合物可迅速被肝脏摄取并排泄,应用同位素扫描技术可依次显示肝脏,肝外胆管,胆囊和十二指肠。若肝脏和胆管显影正常而胆囊未显影,往往支持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其敏感性可达97%,特异性达90%。假阳性可发生于全胃肠道外营养(TPN),胰腺炎,危重病或禁食。虽然超声波是诊断胆囊炎较好的方法,但对急性胆囊炎诊断不够精确,证实超声波下的Murphy征,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周围积液对诊断有帮助。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与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和胸膜炎等鉴别。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特点,而且肝胆扫描和超声波检查可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

胆囊炎治疗原则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1.非手术疗法亦可作为术前准备,包括:a.卧床休息、禁食、腹胀者胃管减压;b.补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c.解痉止痛;d.静脉联用有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对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2.手术疗法

a.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再择期手术。

b.慢性胆囊炎:无论有无结石,因胆囊已丧失功能,且为感染病灶,均应择期手术切除。



哪些病人忌吃冷饮食品(1)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以及长期腹泻、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宜吃冷饮食品。因为这些病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冷饮食品后,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加重病情。

(2)患有龋齿、牙本质过敏的人,也不宜吃冷饮食品,以免诱发牙痛。

(3)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不宜大量吃冷饮。因为,过量的冷饮食品进入胃肠后,会突然刺激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并易诱发脑溢血。

(4)患有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关节炎的病人,最好不吃冷饮食品。因为,冷饮食品的刺激,可使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诱发咳嗽,或引起旧病复发。

(5)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不宜吃冷饮。因为冷饮食品(冰淇淋、雪糕等)中,含有较多的糖、奶、蛋等,如食用过多,可使血糖骤然升高,不利于病情稳定。

胆囊胆石症病人饮食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胆囊炎胆石症除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营养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缓解和手术后健康恢复阶段更不容忽视营养治疗的要求及饮食治疗原则如下:

(1)营养治疗的总目的,是通过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预防结石的发生。急性发作期的重症患者应禁食,可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当能进食时,应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随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每日应少食多餐,仍须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慢性胆囊炎应给予充足热量的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和适量限制脂肪的饮食,同时要有丰富的维生素。

(2)要有足够热能,方能保证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体重过重,应给予低热能饮食,使患者体重减轻。低热能饮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适合对胆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一般每日供给热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增进食欲、促进胆囊收缩利于胆囊排空,应尽可能提高饮食中蛋白质比例。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公斤体重l~1.2克为宜,但要避免随着蛋白质摄入过量的胆固醇。

(4)由于脂肪能促使病变的胆囊收缩而引起剧烈疼痛,故在发作期应对其严加限制。每日脂肪供给量应低于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转后可适量进食。

(5)在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时,主要的营养物质是糖。可给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供给300~350克,特别是在发作期应予静脉补给。

(6)要供给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特别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K。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胆囊炎患者不宜长期素食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常与进脂肪餐有关,但如胆囊炎患者长期只吃素菜,则易加速胆石症的形成。

因为,胆汁的排泄与食物的性质和进食量密切相关,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肠壁,释放缩胆促胰激素而引起胆囊的收缩排泄。如果长期只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减少,胆汁过分浓缩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破坏了胆汁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和加速胆石的形成,使胆囊炎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应避免进食油腻食品。而在病情稳定期间,可以少量多餐进食一些荤菜,不仅可以保证营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防止胆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稳定。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什么?(1)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进大量饮料(1500~2000ml),以稀释胆汁。每2~3小时进食1次,以刺激胆汁分泌。吃易消化的蛋白质,每天50g。勿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品。

(4)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青菜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豆类含丰富的植物蛋白。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的损失。

(5)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一般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肥肉,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子仁类食物及蛋黄,动物脑、肝、肾及鱼子等食品均宜严格控制。平时饮食亦应进易消化、少渣滓食物以避免产生气体。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从而使胆囊炎急性发作,所以均应避免。急性发作时宜予低脂、易消化半流食或流食;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

胆囊炎、胆石症及术后病人少吃油腻,并不是不吃含油食物。有的人长期做菜不放油,结果导致严重的脂肪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减少而患糙皮病、夜盲症、角膜干燥等。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发病时适当食用植物油如茶油、菜油、麻油等,不但可以补充人体需要,还有利胆作用。但应避免进食过多的油腻食物。胆囊术后1—2年可逐渐改为正常饮食。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饮食宜忌当今由于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胆囊炎的经常发作,不但使胆囊受到损害,而且所产生的毒素和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胆道返流到肝脏,损害肝细胞。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以少渣、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吃能够引起腹部胀气的食物与浓烈的调味品,以防胆囊的剧烈收缩而造成急性发作。饮食应以植物油为主,因植物油有一定的利胆作用。膳食中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的方法为主,忌食过多的油炸、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由于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胆因醇含量过高有关,所以对动物内脏、肝肾、鱼子、蛋黄、肥肉等应严加控制和约束。平时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姜类有促进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可以常吃。对于肥胖的患者,还要适量限制糖类和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以利于减少脂肪的合成。

胆囊炎的饮食疗法胆道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故饮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可给予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食品,如藕粉、米汤、果子水、蔬菜水、蜂蜜水等;少食多餐;禁用动物的脑、肝、肾及蛋黄、鱼籽等,不用油炸食物、肥肉等。忌饮酒、浓茶、咖啡及含粗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

急性发作期应禁食,需输液,所以必须住院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饮食应按以下原则处理:①大量饮水,以便稀释胆汁,减少浓胆汁对胆囊壁的刺激;②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避免食用动物的内脏及蛋黄、鱼籽等,也不宜吃油炸的食物及肥肉;③忌食刺激性食物。

胆囊炎及其饮食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主要症状为右上腹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嗳气、腹胀、厌油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急性发作时疼痛加重,并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胆囊炎患者饮食原则上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低脂肪低胆固醇,一方面可防治因胆汁的大量分泌和胆囊的急剧收缩,而引起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同时亦可预防胆固醇的过高,并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导致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修复,并可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而过多的蛋白质可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炎症的消除,故以每日50—70g较为合理。

老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如何调理饮食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见,两者常同时存在。饮食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3)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4)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5)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食疗方举例:

(1)玉米油或芝麻油煮番茄汤,适量,间日服1次。

(2)核桃肉,早、晚各1个。

(3)金芦饮:即用金钱草30克,鲜芦根100克(干者50克),赤豆30克,绿豆30克。先将金钱草、芦根加水适量。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入赤豆、绿豆煮熟,一日分数次饮汤吃豆。

献花(0)
+1
(本文系sn飞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