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戾军,本名韩历君,号散如,恽成弟、慕桐、孝威等。196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桦甸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会刊《书法评论》编委、编辑,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院业务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作品获全国首届正书大展最高奖;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书法竞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首届“松花湖文艺奖”;第六届“长白山文艺奖”。入选全国首届扇面展;全国首届行草大展;第四、七、八届全国中青展;第六、七届全国展;第一、二届全国楹联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2008年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第二十届中日自咏诗书法展览等。
作品编入《历届全国展、中青展获奖作者作品集》;出版《韩戾军行书册》、《韩戾军小楷册》、《书境文心》(文集)、《韩戾军行书柳如是诗》、《韩戾军书法作品精选》(荣宝斋出版社)、《韩戾军行书柳如是词》(人民美术出版社)、《韩戾军书法集》(华夏文艺出版社)。
◆“庋唐心境——韩戾军书法展”观后 年前俗务缠身,记忆力衰退,连续忘记了几件关键的事,尤其是把22日开幕的“庋唐心境——韩戾军书法展”记成了23日。1月3日参加张运成先生展览时,戾军兄当面邀请,后来又专门寄来请柬,我理应前往祝贺,真是愧对朋友,不可饶恕。多亏得来草堂世国兄提醒,尽管开幕式、研讨会已经结束,尽管流感使我浑身无力,可我还是放下一切,一边在电话中向戾军兄道歉,一边驱车120公里赶往省城长春。 还没有到展厅,先遇到了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丛文俊教授。一周前,我曾与丛先生提起过这个展览,他并没有对展览抱很大的期许,因为时下的展览能让他感兴趣的很少。刚看完展览、情绪明显兴奋地丛先生连着说了几个没想到,他告诉我:“展览效果很好,颇具匠心,但不造作;作品很精彩,丰富而不花哨;年轻人个展办成这样,出乎我的意料。” 我急匆匆走进设在省博物院二楼的展厅,走进韩戾军的艺术世界。 展厅很静,我一个人慢慢欣赏着每一件展品。看得出,戾军兄很用心,展览基本汇集了他近几年的探索和追求。魏晋之淡雅,盛唐之工稳,宋人之意境,明清近人之旷达,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在用纸上,戾军兄非常讲究,多喜欢笺纸一类带颜色的,有些颜色还比较艳俗,可一配上他的字和书法的内容,就显得那么的舒服和雅致。韩戾军认为,书法在现代,已经摆脱了实用功能而退化为一种艺术,因此它呈现出审美的特质。而现代社会文化和审美的多元化使书法的标准也丰富多样,莫衷一是。 戾军兄是我们邻县桦甸人,1980年上师范时问学于著名书法家张运成先生。他谨记恩师教诲,躬行不辍研习书法,为人谦虚平和,不喜张扬,而且心安气定,淡泊名利,书法艺术上也取得了不匪的成就,是我省最早拿国家奖的书家。十年前,他调到了吉林省博物院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他开始关注学者书法,并不断从中吸收营养。 戾军兄爱书如命,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这些年,我很爱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文思敏捷,言之有物,可读性强,笔锋很辛辣。而这文采同样体现在他的书法中。我在欣赏他的书法时,尤其喜欢他的跋语,娓娓道来,回味无穷。用文章涵养书艺是历代文人所走的一条成功之路。“书法必须回归到书斋中,回归到书卷,文化的滋养里,回归到自我的心灵深处。走出导向。远离喧嚣,回归到个中的静照与玄思中,书法才能重现它照人的光彩。”这是韩戾军先生对书法的看法,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戾军兄今年43岁,正是书法家走向成熟的起点年龄。我曾请教丛文俊教授,戾军今后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丛先生回答:“字中有笔”。黄庭坚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所谓“字中有笔”,即是要让人看清用笔的脉络轨迹。当然,书法是要讲“藏迹灭端”的,但还要注意保留某些原生态的用笔元素,以显示其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对聪明的戾军兄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
三惜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