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找寂寞的麻烦
“智障”孩子依然有收获的初秋。收获了,仅仅是因为“爱”找了寂寞的“麻烦”!
也许“傻子”这个词汇只有傻子才会用在孩子身上,我庆幸我只把它用在我自己身上。我是一个十足的“傻”老师或者说“麻烦”老师——第一,别的老师争做“教改”的先锋兵,我总执拗地做“传统”的捍卫者,认为要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教育的新元素;别人做班主任总是“无微不至”,我做班主任总喜欢“袖手旁观”——让“糖果”和“报纸”替我工作,腾出我自己来找“寂寞”的麻烦。
“糖果”是什么?是成功教育理念。就是激发孩子的成功的愿望并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报纸”是什么?是舆论教育的理念。就是利用孩子之间的舆论来互相激励,监督,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我们班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意识作为班集体建设的终极目标。在“努力就是好学生,进步就是一百分!”的标准中,我们不看管孩子过去的是否优秀,只看今天是否努力,是否进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合作与竞争的对手,对于努力和进步都给予表扬,谁进步的多就奖励谁,并制造舆论,拿着大“喇叭”宣扬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仅此而已。
今年接手的三年级6班,这个班曾经的班主任是个“好人”——所以孩子们接受的是集宠爱于一身“德治”,这的确为我带来很多挑战。我这个“袖手旁观”班主任早就悠闲惯了,又怎么和之前的老师去比“无微不至”呢?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想到了“刘三哥”,并像抓住了一条救命稻草一样欣喜。刘三哥刘备是人人皆知的“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仁者仁君。然而,在取得西川拟定治理西川的策略时,却否定了“德治”的方案,并分析说:“汉高祖刘邦以恩德治理天下是因为老百姓之前生活在暴秦的严刑峻法之下,与民约法三章,是适得其法;而川蜀之地常年在‘昏庸暗弱’的刘景升的管治下已经悠闲自在的惯了,刚好相反我们必须要立规矩、用法度来治理。”我一想:咱们班正也如此,刚好采用“法治”,到时谁接我的班说不定也给别人个“约法三章”的机会?
于是,我想到了学习在班级管理中“造信”“立法”的魏书生,一系列的方案就绪。每人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手表,凡事与时间挂钩,有个好听的名字:“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给每个孩子封了官儿,组建了以“三人行”为名目的小组合作监督管理系统,并行使奖罚激励方案,制造孩子之间的舆论,甚至准备启动《星河周报》作为舆论的载体。那些个“官儿”的职责和我一样样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用“爱”找“寂寞”的麻烦。
要讲教育故事,在咱们班,有一个人——俊杰我想是值得一说的。俊杰可是个明星,教师节后才到咱们班的,可一到班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班级舆论的焦点,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是头版头条。相继数学老师找我,英语老师找我,言辞恳切:“雷老师,你们班新来的俊杰问他什么也不会回答,问三遍就哭,你是班主任,请您把这事给学校反应一下,不然我们就完蛋了。”我反驳:“我怎么反应呢?我能说别人是傻子吗?不能。第一,我并不肯定事实真有这么糟糕;第二,这不是我的风格,就算是事实也让别人去说;第三,我不能在班上制造这样的负面舆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杨俊杰这事就让胡主任知道了,胡主任亲自到班上看个究竟。刘老师很快找到这个学生并把他带到主任面前,问孩子:“你几岁?”孩子摇头。老师很无奈地伸出两根手指头,继续问:“你两岁吗?”孩子点头。就这样,孩子被定格为——XX,你知道的。后来这事刘校长也知道了,还让我约孩子的家长到校一谈,由于家长的时间问题,到底我没有完成刘校的交给我的任务,后来家长是来了,可是刘校长又出差了,只好我自己绞尽脑汁跟家长聊了半个下午——忘了打卡,扣了5元。
在和家长沟通时,家长无可奈何地说:“老师,我的经济不宽裕,没办法送去特殊的学校,真的无能为力。感谢贵校收留了这个孩子,我只是希望他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生活就好。”我很被他打动,当场就答应:孩子不会受到歧视,大家会喜欢他的。我觉得不忍心,在听到老师或同学用那个带有歧视的词语交谈时,我总不是个滋味,尽管这是事实。有一次,在他们说到那个敏感的词汇的时候,我竟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我失去了控制情绪的理智,尽管我没有权利去批评这个老师。于是,在班级里极力制造一种舆论:“一个聪明的人首先是尊重别人的人,嘲笑别人不是聪明孩子该有的表现。我们应该加倍尊重俊杰,好好帮助他,照顾他、喜欢他。”
孩子们都是可爱的!舆论在班里一传开,大家都认识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俊杰很快认识了很多朋友,过得很开心。黄海奇是个性格很好的男孩,每天放学都不厌其烦的提醒俊杰别忘了坐车什么的,他主动要我交给他这个秘密任务,他也完成的很出色,而且和俊杰成了好朋友。在这方面,我倒觉得黄海奇更像俊杰的班主任,他对杨俊杰的关爱似乎比我这个班主任还多,每次俊杰提前下去坐车或忘记坐车,都是他去找俊杰的“麻烦”!一次放学,我看见他在和黄海奇同学玩耍。我忍不住走近前去,摸摸俊杰的头问:“俊杰,这么开心啊,认识了好朋友了吗?”
“对呀!他是我的好朋友!”
我很惊讶,杨俊杰竟然回答了我的问题,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我连忙拿出平时奖励进步同学的糖果,对他说:“真高兴你今天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你进步了!奖励你一个糖果。”
拿到奖励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样都可以得到奖励,一张脸幸福得像绽放的花朵。后来我们慢慢有了更多的交谈,和同学之间他也开始有更多的交流了。
我受我爸爸的影响,沾染了些军人的风格,说不好听点叫做“军阀作风”——要求孩子也要说道做到,提高执行力。在我的“严刑峻法”下,一时之间大家都在为获得奖励和避免“臭名远扬”而忙碌:从家里到学校,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都列为常规,看着钟表去办事。一大清早,孩子们来到学校首先要拿出在家里已经准备整理好在小书包的三科家庭作业,挨个交完作业,科代表说合格就要回到座位早读。还有一些同学可能要承担一定的卫生任务,都要在规定时间完成。上课、课间、午休、放学,都有我们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定,同学们各司其职,各忙各的。学习时,同学们查障“圈”“画”“标”,扫障“查”“问”“记”逐步养成习惯了,大家遇到问题都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表现好的大加赞赏,他们感受成功以后更有信心,更加卖力了。生活中,我们依然论功行赏,孩子的一切时间都在表扬和和批评的交替作用中不断轮回。
正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成为名符其实的“袖手旁观”的班主任。也才有时间找大名鼎鼎的俊杰的“麻烦”。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我惊奇地发现:都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惹的“火”,因为别人都在学习,没时间理他,他格外寂寞了!!坐立不安,有时睡觉,睡累了,就开始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呢,那样热闹,似乎很有意思!特别是是大家在玩字卡游戏时,又是猜拳又是读词语,热闹非凡,此起彼伏,他就更兴奋了,可是自己不会读,和别人玩只能听别人读,但也乐在其中。后来别人读词语时,他大概是实在无聊了也一起凑热闹,开口读书了,就在此时我就表扬他,在他的朋友面前奖励糖果给他,所有同学都开始有新的诠释。
一天,大家在热火朝天地完成《天天向上》,不断地“考”——“查”——“问”——“记”,忙得不亦乐乎。他兴许又是寂寞了,竟然拿出了笔,还有纸,做什么呢?我很好奇,静静地观察,只见她用纸蒙在信息书上描那些线条感很强的图案。我想:他可以描图案,就可以描汉字啊!于是,走上去,大加赞赏,并告诉他,找一些“大个”的字来描会更有意思,我强调“大个”是因为他近视,度数比我的还高。结果他真的把信息书封面的“信息技术”几个大字给描出来了!我照常奖励他糖果,接着思考的是为他买一本可以“描”的字贴,下午放学特意去了文化书城,选了一本文字笔画较简单的,低年级的同步钢笔字贴。
中午一觉醒来,发现别的同学又在忙着改写作文啦、默写字词啦,他又陷入无边的寂寞!此时,我和他一样的“寂寞”,正好找他的麻烦!我把他叫到讲台上,打开“悠悠课堂”的学习游戏,随便找一个给他“消遣”,告诉他“只要你找到屏幕下方那个字的‘朋友’并用按鼠标左键点击它”就可以体验成功,他点头。不断尝试,发现他完成这个游戏的时间越来越短。看来他在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尝试中,逐渐对这些字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体会了!
从此以后,每当他“寂寞”时总会不自然地把目光投向我,那目光似乎在告诉我:他并不“讨厌”我找他们这样的麻烦,而是“期待”!
一个被定格为“智障”的孩子,依然有收获的初秋。
收获了,仅仅是因为寂寞了,也有“寂寞”着的老师愿意找他的“麻烦”!
我越来越青睐自己的悠闲——或者说寂寞,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更多时间去关注类似于俊杰这样“寂寞”的孩子和这样的孩子的“寂寞”。
——雷鸣
2012-10-19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