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综述

 禅修缠休 2012-12-31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综述

来源:http://

摘要: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财务指标角度、平衡计分卡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析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分析概括了国内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计较分析,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1 引言

从产业理论的兴起,企业行为和成长问题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 世纪90 年代,新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迅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没有多少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一批批企业神话破灭,企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面对WTO 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同学者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刘力钢作为我国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开创者,借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出发,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使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实现长盛不衰战略目标。在不断扩大市场和利润份额的同时,坚持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在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持续的增加盈利和扩大企业规模[1]。这一定义既考虑到了企业的长寿问题,同时又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刘帮成等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即指为谋求永续发展,企业应该努力实施既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通过追求综合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实现本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存[2]。这一定义将企业的永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等问题结合起来,符合时代背景。

钟路文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超越企业增长不足或增长过度,超越资源和环保约束,超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可持续增长而达到[3]

向志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利润的多少和市场份额的大小,又要考虑长期利润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且近期发展不要以牺牲远期发展为代价,同时企业不仅应该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且也应该顾及企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正和公平[4]

殷建平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企业组织在经济效益方面稳步增长,在运行效率上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5]

芮明杰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企业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战胜自我,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5 个要素:(1)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的;(2)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能够更大规模地支配资源;(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目标的;(4)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取;(5)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6]

纵观国内各学者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本文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创新和责任基础上的发展,是实现三者统一并良性循环而达到的发展。

3 国外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3.1 财务指标角度

Ardisshvili Delmar 等人对可能的成长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归类,认为分别有资产额、雇员人数、市场份额、产出量、利润额、和营业收入等[7]。营业收入成为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最为广泛的指标。希金斯(Robert C.Higgins,1977)提出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衡量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指标设计考虑了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范.霍恩(Van Home C.James,1988)根据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比率目标值确定的公司销售最大年增长率表示可持续增长率,并讨论了经营状况与财务政策发生变化时的计算[8]。然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无论是营业收入、利润额还是可持续增长率,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单一的衡量指标过于片面,投资者很难从中识别出利润包装和增长冲动等不正常现象。

国外学者还对公司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aruch Lev 通过对20 世纪70-90 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信息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表明,盈利质量信息能够较好的反应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9]Norman Strong Marting Walker 1971 年到1986 年间美国416 家上市公司中筛选146 个公司为样本建立盈利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公司盈利信息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显著影响[10]Catherina A.Finger 以现金流量为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对美国1935 1987 年间50 家上市公司进行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盈利能力与公司的发展能力显著相关,有88%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可在未来1 年对公司的发展能力做出很好的预测,有68%的公司可在未来4-8 年内对公司的发展能力做出较好的预测[11]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指标,这是由斯特恩.斯图而特(Stem Stewart)公司通过对传统财务指标的调整而建立的一个综合衡量系统,后来杰弗里(Jeffery)等人又提出了修正后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alue AddedREVA)指标,可用来将资本预算、财务计划、目标设置、业绩衡量、股东沟通以及激励补偿等方法综合起来,从每个方面考虑公司价值的增加或减少,EVA 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值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增长,这种方法比会计利润更加接近企业的经济现实[12]

3.2 平衡计分卡

1992 年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以客户为导向,关注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提高甚至突破现有竞争能力,并能防止经理人的短期行为,被称为持续的竞争力体系。该方法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与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实现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融合,并且通过指标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了战略目标导向,兼顾了企业投资者、员工和顾客的利益[13]。平衡计分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成长性的问题,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评价系统。但是平衡计分卡也并非尽善尽美,适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不适于不同企业尤其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横比;其次,它没有把其它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社会的利益包括在内,没有考虑行业情况、环境因素、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外部因素,而这些都与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3.3 可持续发展指数

1999 年颁布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tainability Indexes, DJSI)主要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个方面,以投资角度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评价体系中指标分为两类:通用标准和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标准。通用标准适用于所有产业,其选定基于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般性挑战的判断,包括公司管理、环境管理和绩效、人权、供应链管理、风险危机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与特定产业相关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特定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两类指标权重各占总权重的50%。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不仅考虑了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还把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虑在内,比传统的评价方法更加全面。而且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一个相对的数,便于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指数根据不同行业在指标选择上进行了调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不同行业的评价也更为准确。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一。

另外国际上还有众多的社会型投资指数,如FTSE4Good 系列指数、Domini 400 指数、Ethibel 指数、Calvert 指数等,主要是从环境、社会、人权等方面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

我国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索是从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的。1999 年财政部四部委联合颁布《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首次将企业发展能力纳入了评价体系中。

通过计算销售增长指标、资产增长指标、资本扩张指标、并辅以修正指标来测度企业的发展能力[14]

4.1 理论探索

1三位平衡的成长观。该理论基于价值管理理论(Value based management),认为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规模增长、盈利、风险的三位动态平衡之上[8]。反对将利润作为唯一关注点,指出财务的收益与风险的考虑必须立足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而规模的增长必须保证收益的质量和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需要从战略上保持增长速度与耐力的平衡,确保企业运营、规模增长对股东盈利的持续支持;并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的控制力,尤其是现金营运的安全有效。

2控制与动力平衡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发展由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状态转换及可持续的维持都有赖于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8]。动力机制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竞争压力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企业整体自我激发的能力;平衡机制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使企业的增长不超出规定方向和范围的导向和整合机能。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动力机制以持续均衡的方式提供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的能量,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平衡机制则以简短和脉冲的方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导向和修正,保证企业发展的规范性和持续性。两者整合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3矛盾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组织实体,管理者是在对企业内外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的管理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使命的。研究主体是企业生命的存续性、可持续成长和长寿。企业只有处理好所面临的同外部和内部的各种矛盾才能够持续的发展和成长[15]

4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面体模型。肖海林在企业规制与生产两个属性和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空间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来源:市场权力、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产业平台[16]。这四个因素形成有机联系,他用一个四面体结构模型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管理。肖海林指出正是这个四面体直接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合力模型或斜坡球理论。刘力钢教授在其《企业可持续发展论》(2001)中提出了合力模型,他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社会、战略、技术、管理、市场、文化、竞争等,而每一个影响因素又由多种发展要素构成。同时,他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又受不同作用力的影响[1]。他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用一个合力模型来表示:

Z=f(F1,F2,F3,F4,F5,F6,t)

其中:

Z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F1企业发展阻力(内外部阻力)

F2企业发展扩展力(市场因素)

F3企业发展提升力(技术因素)

F4企业发展引导力(战略因素)

F5企业发展支撑力(管理因素)

F6企业发展重力(规模因素)

t企业发展时间

4.2 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不同方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世界银行从人力资本、生产资本和自然资本三个方面探讨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基础,陈曜、马岚按照此思路,认为企业可持续收益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生产能力的增长与市场应变能力两个方面。并结合原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经营指标、技术创新指标、人力资源管理指标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7]

使用业绩综合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进行排名,如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与《中国证券报》通过综合指数法或赋权法,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资本化比率六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多角度评价公司的价值并排出中国上市公司最具发展潜力50 [18];《上市公司》杂志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市值对上市公司进行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评选上市公司50 强;徐国祥等[19]以及潘琰和程小可[20]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评价法,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状况六方面综合考察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上述方法仅局限于对历史数据进行静态的分析和评价,不能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因此难以判断企业能否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业绩可持续增长模型,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长期的盈利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如朱开悉(2001)分析一个每股收益可持续增长模型,探讨管理效率、资产消耗、资本结构、分配政策以及融资方式如何影响上市公司每股税后利润的持续增长[21];黄永红(2002)利用Higgins Horne 提出的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以1994 年底前上市的282 家公司为样本,对21 个行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各自进行基本统计分析[22];刘斌等(2003)使用同样的模型和数据,通过均值比较,研究21 个行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销售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23]

国内其他学者也从不同方面研究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周水银和陈荣秋(2000)通过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衡量公司资本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24];赵宇龙(1998)和宋剑锋(2000)发现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认为每股收益的可持续性对投资者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5];张红军(2000)认为股权结构影响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26]。但是上述方法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健康状况,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而且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姚禄仕、蔡咏(2007)等人通过对123 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和11 家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两类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委托理财、盲目进行不相关多元化投资、欺诈上市是导致上市公司难以持续经营的主要原因,而专注主业、善于资本经营,品牌、创新和管理优势是实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7]。并从公司治理、多元化、上市公司所属行业景气程度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了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28]

苏冬蔚、吴仰儒将上市公司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各类指标视为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并以此建立了动态累积效益计量模型,使企业财务数据的持续性变化和累积效果能得到真实的反映。通过15 项可持续发展指标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通过估计可持续发展和无法可持续发展(即ST)公司各类指标体系间的Mahalanobis 广义距离,解释了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形成机制并揭示出其无法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29]

5 结论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中,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等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内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不同类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展开;更谈不上建立一套成熟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公认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如钟陆文所言,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论命题,因而其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另外,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评估企业价值服务的,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尚未展开。这为以后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