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有效途径

 若愚老人 2012-12-3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有效途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全国各地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几乎全是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据统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

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景与情”“事与人”“实与虚”几对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把握答题角度,从而更接近高考命题者的参考答案。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探讨把握好以上三对关系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积极意义与有力帮助。也就是只有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行文规律,才能让阅读理解准确,答题规范。

掌握景与情的关系,答好景物描写类问题

写景是为了抒情。文人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阅读者则要得懂得作者描写的景一定是为感情抒发服务的。正确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就能做好文学文本类景物描写类的试题。

景物描写题在小说文本里居多。主要有五方面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为全文定感情基调;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③暗示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④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⑤作为某种象征。

请看两道高考试题。

江苏卷2011高考第14题。

【问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江西卷2011高考第16题。

【问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浙江卷第14题。

【问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妻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反衬知识。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浙江卷文本中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就是这一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写离不开色彩的描写。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逐渐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比如在生活中,红色常常同血与火相联系.象征着力量与光明。能给人以温暖、热烈、喜庆、胜利的感受,能使人激动、兴奋和积极向上;黄色能给人以丰富、富有、明朗、甜美、高贵和轻松等感觉;绿色给人以生机、青春、希望、充实、和平等感觉,是自然界中最宁静的色彩;蓝色是一种消极、冷酷的颜色,能给人以崇高、肃穆、永恒、平静、寒冷、深沉、诚实等感觉。上面考题中“我”的孤独、烦闷的心情,乌米的孤独无助的处境以及她的命运,就是由“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景物营造出来的。“棕褐色”“灰色”“寒光熠熠”这些冷色调的词语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

有人根据下面的文字出了一道题:“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此段写景抒情的基调与上文似有不同,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一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一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前,深思。

答案是这样的:这段文字描写了风铃一样摇荡着的红黄色的灯笼、红黄色朦胧的光晕、盘旋着飞舞着的黄色的叶子、荡漾着的涟漪等景象,色调温暖,画面灵动;与上文单调灰暗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随之抒情基调也由上文的悲凉惆怅而变得温暖面昂扬了一些。

这也是一个景物色彩描写人物心情的生动例子。

理解事与人的关系,答好情节类问题

叙事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人物行动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主题)。叙事是铺垫,叙事是为对比作准备。

先看,2011高考年安徽卷第14 题。

【问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试题。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基于喝醉酒这件事。探究的角度主要有从情节波澜性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角度,从小说主次人物关系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角度,从环境影响或典型性,从使用的手法角度,从叙事的合理性角度,从作者写作意图落实角度,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等探究。

再看,2011年浙江省高考第11题。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个人的事,到普遍的人都这样做,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叙事是叙人发生的事,最终是为写“人”服务,为了表现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所以大师说,文学是人学。

说到叙事,我们有必要说说两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插叙是文章情节宕开一笔,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补充介绍与小说题旨相关的背景和情节,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旨。

倒叙是小说以逆时间的方式进行叙述,往往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或中间情节,然后再去追溯故事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

倒叙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使读者能始终保持对小说事件的清醒意识,更好地去思考小说想传达的主旨;倒叙可以营造情节的悬念性,激发阅读兴趣;倒叙使得情节叙述更曲折更丰富,增加阅读趣味。

把握由实到虚的特点,答好主旨类问题

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散文的妙处在于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散文重在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人生总是具体表现为眼前人物或身边世事,这就是所谓的“实”;眼前物或身边事触发了作者某种潜在的感想,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虚”。 “实”是为“虚”而设的,“虚”才是散文的本质,但只有“实”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例一,2011年高考全国卷2第16.题。

【问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答案】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由虚到实的体现,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正是点明了这一主题。

例二,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6题。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答案】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③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

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表层义还能理解事物的寓意和结构意义也即对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铁铃铛”是实在的,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是虚的,是深层的内在的。

例三,2011年北京卷第14题。

【问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富于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这道题的第二问,虽然是开放题型,但只能从虚的角度来写,如文明积淀的重要意义,历史告诉了自己什么等等。

每一篇散文或小说总是要借助环境描写或情节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散文、小说的主旨。备考时一定要从环境描写、情节脉络、人物形象等层面深入体会,把握散文、小说的内核。要特别关注极具象征意味甚或是寓言式的现代派小说对于现实的讽刺或批判。

“借景入情”“据事及人”“由实而虚”上述三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内容。我们可以对照高考真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掌握更多的答题行话(术语),再结合考试时的文本内容,就能比较接近例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了,也就能得接近满分的分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