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安定下来的大陆学人们,许多就把父母接到美国来“探亲”,主要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然,也有父母顺便来帮忙带带孙子辈的。
我也趁着老妈还能走动,把老人家接来了。
老妈自己单独一个卧室,什么时候睡,睡到什么时候起,全随老人家的心。居住区安静得白天都没有声音。妈妈身体不好,成都冬天阴冷,每年过冬身体就垮一节。这个冬天在美国过,整个房子温度一年四季定在华氏70度上,妈妈带来的大棉袄没用上,习惯性地穿上毛衣还嫌热。室外的温度常常接近摄氏零度,室内我是穿着衬衣过冬,出外时再加一件风衣。
早、中、晚全给老妈开中餐,四川媳妇照着菜谱操练了十几年,加上正宗的四川富林花椒,郫县豆瓣辣酱,宜宾芽菜,家里的川菜也都是师出有名,原汁原味。附近有一家“成都饭店”特别地道,妈妈吃了赞不绝口,虽然回到家里忘不了说一句,要是能赶上媳妇的手艺就更好了。大家对此统战手段莞尔一笑。带妈妈去中国超市“大华99”,四川人爱吃的新鲜豌豆苗也能买到。妈妈说真没想到这成都的农贸市场搬到美国来了。妈妈有所不知,很多中国农民搞劳务出口,到美国来经营农场,为全美华人超市提供价廉的农副产品。
来美国前,妈妈被忠告说可能看不到中文,到了才发现,家里卫星接收24小时CCTV中文节目,两份中文日报,两份中文杂志,还加儿子经营几年的家庭中文图书馆。只可惜图书馆没有什么小说。
妈妈真的很满意吗?不。新鲜劲儿一过,从来的第一个月起妈妈就想回家,因为这里太冷清了。白天,儿子媳妇都外出工作,孙女读书,一个人在家没人说话。出门溜达溜达,走好久看不见人。说街上没人摆地摊,离商业区太远。到最近的中国人家庭串门都得开车。有一天好不容易在住宅小区里看见一个中国妇女,激动地就想上去拉手,叫一声亲人呀。可这位“红军女战士”不知道老妈“知心的话儿正在飞出心窝窝”,原来人家是来美国多年的新加坡人,中文的不懂,英文大大的干活。
晚上,我陪妈妈讲几句话,或媳妇陪着逛商店。叫女儿陪奶奶聊天儿,小鬼子说没有共同语言。奶奶不懂英文,对美国文化不了解,有时还要摆谱训话。小鬼子哪吃这一套,嘴巴一撅,一串洋词出来,“What?I didn’t get it”(说什么呀,我不懂)。妈妈是北方人,不会做川菜,连做饭也帮不上忙。帮着洗了几次碗,发现孙女的脸色不好看,这小鬼每天给中国奶奶盛饭,毕恭毕敬地端到面前,基本也是“战略伙伴关系”,不至于拿脸色?原来洗碗是孙女挣钱的活,触动了经济利益。奶奶只好把碗放下,不能让孙女“失业”。家里的活儿早就分了工,妈妈什么也插不上手。
为了解决妈妈的再就业问题,我思考了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工作。女儿每天下午放学回来,趁我们没回家就在电话上和同学聊天儿。我怕她耽误了作业、练琴,更怕她遇上了一个叫大卫或汤姆的小坏蛋,忘记了跟老爸的信誓旦旦:18岁以后才约会。我规定她少打电话,她阳奉阴违,我抓不到把柄。这下好啦,我暗中请奶奶监督她打电话。这是地下党工作,奶奶说只能悄悄汇报,供组织掌握,不好让孙女知道。
开头几天很见效,我凭着线民的报告,踩住了小狐狸的尾巴。小鬼子很快就发现老爸的情报员。她到底是大将风度,不动声色,每天下午回来,对奶奶热情万分,替奶奶把中文电视打开,声音调得大大的,把茶水添满,说,奶奶好好看电视,要什么就吱一声。之后就跑到楼上打电话。妈妈说,儿呀,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的情报工作我没法干了。这母子间几十年忠诚让一杯热茶给泡了。人心是肉长的,那天下什么是铁打的?
向周围一打听,中国来的探亲父母大都这样,来了就想回家。回了国没几天又怀念美国生活。妈妈说,要能把美国的条件搬回中国,那就一举两得了。其实,搬不动的就是美国大环境、人文制度、地多人少。
父母探亲,也有处不好产生一些家庭问题的。家里多了一代人,关系马上就复杂了。在美国,大家串门少,家里的亲情特别紧密,突然多了一代人,做事就很不随意。来了公婆,太太变成了小媳妇;来了泰山,老公变成了“小山坡”。要是不会互相体贴就麻烦了。
譬如,媳妇问婆婆要吃什么,要买什么,婆婆客气地说不,媳妇按美国习惯就信以为真不再追问,可婆婆认为媳妇没诚意。媳妇叫老公干活,或数落老公不是,老公心里正在“打是亲热骂是爱”的一阵甜蜜,冷眼向洋看的婆婆受不了啦,打狗也得看主人,何况还是亲生儿。做老公的忙着给妈妈解释,可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地雷就踩响了。客走主安,一直等到父母离开,生活才恢复正常。这中国婆婆到了美国真是要放下身段,装聋做哑,别把小两口给搅糊涂了。
我有位朋友,岳父母来探亲,看见女儿比女婿拿钱多,还要带小孩,就在家里替女儿作主,批评女婿,搞得两口子差点反目。还有那公婆看不惯“全职媳妇”的,以为家当是儿子挣下的,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搞得小两口闹离婚。大娘,你那儿子真离了婚,家底就去掉一半了。再娶个美国版媳妇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叫婆婆你搬出去。所以,父母们千里迢迢来美国,还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美〕王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