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找到凌叔华佚剧《月宫女神》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01

终于找到凌叔华佚剧《月宫女神》

——“故纸札记”之二


  ■陈学勇
  上世纪日寇侵华时期,凌叔华随丈夫陈西滢任教的武汉大学迁移到四川乐山,在偏远、困苦、潮湿的西南,凌叔华患上了甲状腺病。医生说,当地人自古多死于此病,于是她想离开,致信老朋友、正在美国做大使的胡适:“你在美可以替我找一位置吗?”在信里她坦诚地说,“我也用不着惭愧”,随后便竭力推销自己,详列所能和业绩。其中提到:“在英文刊物发表的有:Chinese Journal of Art Science The Goddess of the Han。”四十多年后凌叔华接受台湾记者郑丽园采访,又谈及:“我因为受英文戏剧老师的鼓励,在校期间曾编过两出英文短剧《月里嫦娥》(即下文《月宫女神》——编者)、《天河配》,以西乐的方式呈现出,从布景、对话、舞蹈、音乐全由我一个人策划,好在当时我家工人多,请他们帮忙做布景,不必花钱;表演的服装,找梅兰芳借,居然他也一口答应。只是他的衣服宽大无比,又不能改,我们后来也不知怎么穿上的。总而言之,这二出戏在协和医院小戏院演出两天,简直大爆满,共卖出一千多张票,后来剧本还被刊登在北平的《科学及文学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Literature),真出尽风头。”演出过去了数十年,凌叔华言语间依旧充溢自得情绪。
  我自一九九八年编集《凌叔华文存》收入此信以后即开始搜寻这两个剧本,然而多年无果。其原因,一是凌叔华记忆有误,此英文期刊并非在北京出版;期刊名也应该是《The China of Science &Arts》,后来改名的《China Journal》。一是我迻录凌叔华致胡适信,将剧名中 “Moon”一词,因字迹漫漶,错录为“Han”。按图索骥,图不准,骥当然难以到手了。近期再托年轻朋友胡斌博士代为查询,他十分细心,终于找到在上海出版的这份期刊,给了我小小惊喜,了却一个多年心愿。
  此剧发表于该刊一九二四年第六期,署名“LingRui Tang”,汉译正是凌叔华本名凌瑞唐(棠)。“奔月”是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凌叔华并没有着意创新。由于是短剧,剧情则更其简单。作者当时尚未大学毕业,不必苛求她内容上作多少寄寓。然而它取诗剧形式,恰与同时期舞台上古装旧戏迥然不同,就如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不可免地染着时代色彩。凌叔华只着力渲染后羿成天捧读道家经书,寡淡人伦,嫦娥的升天乃寻求感情,这与稍后两年鲁迅的小说《奔月》亦大异其趣,鲁迅笔下的嫦娥不大叫人同情。郭沫若、鲁迅都是中文创作,凌叔华取的是英文。她出版于一九五三年的英文的《古韵》为读者学者所熟知,现在发现了《月宫女神》,那么她英文创作的历史可推前三十年。凌叔华以小说、散文著称,而剧本几乎是她最早尝试的文学体裁。看来她不擅剧作,一生所写极少,乏善可陈。却似乎又恋恋不舍,晚年文学创作几乎搁笔的时候,又在林海音主编的台湾杂志上发表剧本《下一代》,时已年届古稀高龄。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说:“一个中国的故事,由中国的演员,用中国的排演方法、布景、服装,表演出来。它与纯粹的中国戏不同之点,不过言语是英文,也没有乐器和歌唱。这个试验似乎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质朴简洁,颇有天真之趣,表演也正是如此,所以倒并不觉得怎样不自然。我们庆贺这剧本的作者凌叔华女士,导演者张仲述先生,表演者燕京大学的女生们,尤其是饰牛大媳妇的张群英女士,为了这小小新试验的成功。”显然陈西滢是指《天河配》而言,但那情景该和《月宫女神》演出的成功差不多的,也印证了凌叔华前言不虚。
  至今我仍没查寻到《天河配》剧本。凌叔华致胡适信说得较含糊,未明确两个剧本均已发表。有朋友推测,既然搜遍了发表《月宫女神》的《The China of Science & Arts》而未得《天河配》,那么很可能它并未付梓。这推测有其道理,但我总还有点儿不太甘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