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饲料加工调制与育肥技术
(一)、羊饲料的加工调制 羊属于反刍草食动物,能够有效利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经过瘤胃微生物作用,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收获籽实后的农作物秸秆粗纤维含量高,消化率低,但可被羊消化利用。目前养羊生产中,由于养殖户对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当,造成了大量粗饲料资源的浪费。因此,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喂羊前最好将秸秆进行切短、氨化或微化等处理。 1、切短与粉碎 秸秆质地粗硬,直接喂羊时,羊仅将叶片吃了而将茎秆剩下,造成浪费。用铡草机将秸秆切成2-3厘米长,或用粉碎机粉碎,但不宜粉碎的过细。切短或粉碎后便于羊咀嚼,同时也容易使消化液直接进入秸秆内部,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并使羊的采食量提高20-30%,减少饲喂中的浪费。 2、浸泡 将切短的秸秆用水或淡盐水浸泡。具体做法是:将切短后的秸秆加入1%食盐,然后加30℃左右的温水搅拌均匀,用手将拌水后的秸秆攥成团,撒手后能散开,说明水分适宜。堆放发酵24h即可喂羊。 3、氨化技术 首先将秸秆切成2-3厘米长,按照100千克秸秆加入20%的氨水12千克的比例,将切短的秸秆逐层铺放在水泥池内,大约每铺30厘米,喷洒一层氨水。逐层堆放逐层喷洒,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也可将拌好的秸秆放入塑料袋内密封。在养羊生产中,也可以利用尿素进行秸秆氨化处理,比例是1千克尿素、10千克水混合后可喷洒25千克秸秆,秸秆与喷洒的尿素水要充分混合均匀,拌好后可装入塑料袋或水泥池内密封。经处理的秸秆,春秋季需密封15-20天,夏季7-10天,冬季45-50天,开封后放置1-2天,即可饲喂。氨化质量较好的饲料呈棕褐色,有糊香味,羊经过1周的适应后,采食量会大大提高。 4、秸秆碱化处理 秆碱化处理可使羊对采食秸秆的消化率提高6-15%,有效提高了各种养分的消化率。具体方法是:在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3-5%的尿素,将秸秆放入浸泡30-60分钟捞出,然后放置3-4天进行“熟化”后即可喂羊。 5、秸秆微化处理 利用秸秆发酵活杆菌处理秸秆。3克秸秆发酵活杆菌可处理麦秸、稻草、玉米秸秆1吨。通常1吨稻草或麦秸,加3克秸秆发酵活杆菌,加1200-1400升自来水,食盐9-12克。1吨玉米秸秆加3克秸秆发酵活杆菌,加800-1000升自来水,食盐6-8克。具体方法是: ①先将菌剂倒入200毫升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在常温下放置1-2小时,使菌种复活,复活好的菌种一定要当天用完,不可隔夜。 ②将复活好的菌液倒入充分溶解的0.8-1.0%的食盐水中搅匀。 ③在砌好的水泥池中铺放20-30厘米厚的秸秆,按5‰的比例撒上一层麸皮后,均匀喷洒菌液水,压实后再铺20-30厘米,撒上一层麸皮,再喷再压实直到高出水泥池口40厘米,在最上面一层均匀洒上食盐粉,压实后盖上塑料薄膜封口。食盐用量250克/平方米,其目的是确保微贮上部不发生霉变,盖上塑料薄膜后在上面撒上20-30厘米麦秸,覆土15-20厘米密封。 ④一般在微贮后21-30天,可先从微贮池的一角,从上到下逐层取用喂羊。 农作物秸秆经过加工调制,即保证了饲料的品质,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损失,又增加了羊的适口性,羊采食后易于消化,提高了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二)、羊育肥技术 羊的育肥是指商品肉羊在出售前2-3个月进行短期快速育肥,以提高商品羊的出栏重、屠宰率、胴体品质和经济效益。 (一)育肥前的准备 1.羊舍的准备 羊舍地点应该选择能够通风、排水、采光、避风向阳,保证卫生即可,并且要有充足的草架、补料槽和饮水槽。育肥前要对羊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消毒一般用3%~5%的碱水或10%~20%的石灰乳溶液以及其它消毒液均可。 2.饲草、饲料的准备 饲草、饲料是羊育肥的基础。在育肥前,储备充足的草料,满足育肥需求,避免由于草料准备不足,经常更换草料,影响育肥效果。舍饲育肥时,在整个育肥期为每只羊每天要准备青干草1kg左右,或青贮料2kg左右;精料每天0.5-1.0kg。放牧加补饲育肥时,精料每天0.3-0.5kg。 3.育肥羊的准备 ①利用肉用品种或杂交品种 肉用绵、山羊品种共同特点是早熟、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繁殖力强、胴体品质好、产肉量多。分布在我区的地方品种——滩羊,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的特点,但其生长速度慢、生产性能低。因此,育肥时应结合羊肉品质和风味,选择我区地方品种滩羊或滩羊与萨福克、陶赛特、特克塞尔等品种的杂种羊,利用杂种后代生长快的特点进行育肥。利用地方品种和引入良种杂交,既利用了杂种优势,也保存了当地品种的优良特性。这种育肥羊有良好的增重潜力,饲料报酬高。 ②利用羔羊育肥 一般来说,用于育肥的羊应该选择刚断奶的羔羊和青年羊,其次才是淘汰羊和老龄羊。羔羊育肥,增重是以肌肉和骨骼生长为主,而成年羊育肥以脂肪沉积为主。相同数量与质量的饲料育肥羔羊比育肥成年羊获得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要高。利用羔羊幼龄期生长快、饲料报酬较高的特性。羔羊断奶后,进行短期育肥,6月龄以前出栏屠宰,可以加快羊群周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栏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8月龄以上的公羔育肥必须去势,去势后的公羊性情温驯、肉质好、增重速度快。但对于8月龄以前的公羔可不去势直接育肥。 育肥羊在投入育肥之前应根据情况驱虫、药浴、免疫注射等防疫工作,以确保羊只健康,使育肥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在羊育肥之前,将育肥羊按年龄和性别分别组群,如果品种性能差异较大,还应把不同品种的羊分开,按品种组群。 (二)、育肥技术 采用全舍饲育肥。每天饲喂粗饲料(干草、秸秆、青贮)1.0-2.0kg,分3次饲喂。每天饲喂混合精料0.5-1,0kg,以羊在45min内能吃净为宜,分3次饲喂。粗饲料应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调制,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同时,要注意供给育肥羊的饲料要多样化,以满足育肥羊的营养需要。 育肥羊在整个育肥过程中要给予充足、干净的饮水。 二、舍饲羊主要疾病防治—传染性疾病篇 (一)、羊坏死杆菌病 本病的病原体是坏死杆菌,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液侵入器官或组织中。绵羊最易感染,常发生腐蹄病;羔羊经脐感染而形成脐炎。 【防治】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羊只,保持羊圈的清洁与干燥。发现外伤时应及时处理。 治疗 一旦发现病羊,应对全群羊进行检查,并及时隔离病羊,清除羊粪,对圈舍进行消毒处理。对羊群可用6%甲醛液或10%硫酸铜溶液泡蹄,每周一次。 对病羊也可先进行泡蹄处理,用高锰酸钾粉填充蹄底,对柔软组织可涂擦松馏油、鱼石脂软膏。必要时可对患部撒放磺胺碘仿粉,并用绷带包扎。当发生转移性病灶时,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连用5天。 (二)、羊巴氏杆菌病 本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临诊主要以急性经过、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本病多发于绵羊,以羔羊及幼龄羊多发。 【防治】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出现病羊和可疑感染羊时,应立即隔离治疗。对有发病史的羊群,要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或群体的药物预防。 治疗庆大霉素、四环素、新霉素、氟哌酸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500单位;氟哌酸每千克体重4-8毫升;20%新明磺钠20毫升,或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均可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天。 (三)、羊梭菌性疾病 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击、黑疫、羔羊痢疾等病。这一类疾病在临诊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容易混淆。这些疾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1、羊快疫 羊快疫的病原为腐败梭菌,是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羊的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月龄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 本病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防制】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在本病长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2、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病的发生是由于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死后肾组织易于软化,因此又常称此病为“软肾病”。本病在临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本病的特点为突然发作,很少能见到症状,往往在发生可以看出来的症状后绵羊便很快死亡。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为昏迷型,以昏迷和静静的死去为其特征。 【防制】当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可立即将圈中的羊进行搬圈,转移到清洁、干燥的圈舍。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3、羊猝击 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 【防制】 由于病程短促,往往在发病后来不及治疗。平时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应用羊快疫、猝击二联苗或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三联苗,也可使用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4、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本病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羔羊在出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的消化道。 【防制】 预防环节最为重要。 疫苗接种:每年秋季对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于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药物预防:羔羊出生12小时以内,灌服土霉素,每日一次,连用3天。 (四)、羊支原体性肺炎 羊支原体性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取急性和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接触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羊群密集、拥挤等因素,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本病在新疫区的暴发,几乎都是由于引进或迁入病羊或带菌羊而引起。 【防制】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我国已研制成功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可用于绵羊原体性肺炎的预防。发病羊群应进行封锁,及时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对病羊、可疑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离和治疗;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饲管工具和病羊的尸体、粪便等,应进行彻底消毒或无害处理。 红霉素和四环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按剂量选择应用。 (五)、口蹄疫 临诊上以羊的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制】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羊只,保持羊圈的清洁卫生,做到经常性消毒。做好春防、秋防工作,应用口蹄疫减毒活苗或灭能苗进行预防接种。 扑灭措施 由于口蹄疫的特殊性,一般在发病后不允许治疗。 发现口蹄疫后,应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严格封锁。病畜及同群畜应隔离急宰(扑杀)。对病畜舍及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等彻底消毒,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或用5%氨水消毒;畜舍、场地和用具以2%~4%烧碱液、10%石灰乳、0.2%~0.5%过氧乙酸或1%强力消毒灵。对受威胁区的易感畜进行紧急接种,需使用与当地流行的相同病毒型、亚型的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