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1
2013-01-01 | 阅:  转:  |  分享 
  
历代文书通识(十一)—盟文篇盟文,亦称“盟约”、“盟契”、“盟书”、“载书”等,是古代社会集团、邦国之间订立同盟而写的一种文体。西周之前,不见盟文,春秋战国以来,国际之间争霸争雄,人际之间尔虞我诈。为了保持某种状态下的平衡稳定,常常须盟誓,因而也就常常应用盟文这种文体。盟文写作要点,必须写明危难发生的因由,奖励忠孝,彼此存亡与共,同心协力;祈祷冥冥中的神灵,以此进行鉴察,指着九重天作为证人;激动奋发地来树立诚信,恳切深挚地安排词句。今天我们仍然有“同盟条约”这种文件,但内容和形式要求,都不同于古代了。

例一:

晋楚“宋之盟”盟文

《左传》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译文】

晋、楚两国之间不要互相诉诸武力大动干戈,友敌的划分一致,相互周济灾难应付危害,全力救助饥荒祸患。如果有别国侵犯楚国,晋国就要讨伐它。如果别国加害晋国,楚国也应如此。使节往来,路不设障。调停不协调的地方,讨伐背信弃盟的人。谁如果违背盟约,神灵就会惩罚诛杀他,如果使军队瓦解毁灭,国家的福佑就不能得到庇护了。



例二:

与段匹盟文

刘琨

天不静晋,难集上邦。四方豪杰,是焉扇动。乃凭陵于诸夏,俾天子播越震荡,罔有攸底。二虏交侵,区夏将泯,神之乏主,苍生无归,百罹备臻,死丧相枕。肌肤润于锋镝,骸骨曝于草莽,千里无烟火之炉,列城有丘旷之邑,兹所以痛心疾首,仰诉皇穹者也。臣琨蒙国宠灵,叨切台岳;臣世效忠节,忝荷公辅。大惧丑类猾夏,王旅殒首丧元。尽其臣礼,古先哲王,贻厥后训。所以翼戴天子,敦序同好者,莫不临之以神明,结之以盟誓。故齐桓会于邵陵,而群后加恭。晋文盟于践土,而诸侯兹顺。加臣等介在遐鄙,而与主相去迥辽,是以敢干先典,刑牲歃血,自今日既盟之后,皆尽忠竭节,以翦夷二寇。有加难于琨,必救;有加难于,琨亦如之。缱绻齐契,披布胸怀,书功金石,藏于王府。有渝此盟,亡其宗族,俾坠军旅,无其遗育。



【译文】

苍天不让晋国安宁,灾难汇聚上国。四面八方的豪杰之士,由此蠢蠢欲动,侵扰中国,使天子流离失所动荡不安,没有一个安定的处所。刘聪、石勒这二个强寇相互侵扰,中国行将灭亡,神人无主,百姓无家可归,百般苦难都降到百姓身上,尸横遍野相互枕藉。肌肤浸润着万箭,骸骨曝弃在旷野草丛,千里无烟囱炉灶,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这就是我痛心疾首,仰头向苍天诉泣的原因。臣刘琨蒙受国家恩宠,才能不胜任却位居要职;臣段匹世代忠义,位居三公和辅相。很怕恶人侵扰中国,王师损兵折将。为了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古代的先哲贤君,贻留有他们的训告。辅佐拥戴天子,以诚厚和礼节相待共同好尚(志向)的人,没有人不把他当作神明,发盟誓想和他交好。所以齐桓公与楚国在邵陵会盟,此后各诸侯国对周王朝更加恭敬。晋文公在践土发盟誓共扶王室,诸侯由此称顺周室。加上我等处于边远地方,和皇上相距遥远,所以胆敢违反我朝原来的制度,杀牲歃血,从今日盟誓以后,都尽忠尽节,来除掉少数民族这二个强寇。有谁对刘琨加害发难,段匹一定营救;有谁对段匹加害发难,刘琨也是如此。卷好盟书,用布包好藏在胸怀,在金石上记功,收藏到王府。有谁违背盟约,宗族灭亡,如果使军队遭到毁灭,断子绝孙。
献花(0)
+1
(本文系荷塘阅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