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颛桥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期调查报告

 思书别院 2013-01-01
颛桥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期调查报告

作者:钱小贝 提交日期:2008-3-14 10:22:00 正常 | 分类: | 访问量:1105

  今天不是我管理博客,向今日管理员抱歉下
  这个是我和研二的师姐们在做的一个项目,希望大家给点意见哈
  
   华东师大中文系民俗学专业06、07级部分研究生承担的闵行区社会服务项目“上海市颛桥镇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从2007年12月中旬到2008年1月中旬正好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我们每周去颛桥镇一次,访问了一些熟悉颛桥历史文化的政府官员、老人。这学期的调查即将开始,现将项目的前期调查总结放在这里,旨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文化爱好者在网络平台上给予意见和指点,形成良好的讨论气氛,以便我们更好地做好调查研究。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项目的问题提出、研究目标意义、调研地说明:
  
   颛桥镇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保留着古街等上海稀缺的文化资源。近来古街列入拆除规划,对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梳理,具有为历史存档的重要意义。本调查拟以颛桥古镇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把握上海城市文脉及其发展轨迹,将颛桥镇的历史文化事象存档。
  
   颛桥镇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中部偏南,东临梅陇镇、吴泾镇,西接马桥镇、南与江川路街道相邻,北壤莘庄镇,近邻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紫竹科学园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总面积32.56平方公里。镇区下辖14个村、106个村民小组,15个居委、441个居民小组。颛桥镇历史:明设颛桥市,清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复为市,咸丰年间于此设中渡桥团练局。解放前,以米市兴,全镇200余家店摊,业米者30余家。全镇以众安桥为中心,呈“十”字形,分东、西、南、北4街,东、西街为主街,全长720米;南北街全长260米,街大多仅宽2米,后东街宽4米,前东街不足2米。1976年填没市河六磊塘,改辟颛建路,两侧建20幢四五层楼,渐成商业中心,东街全部拆除。
  
   颛桥镇古镇遗产与文化资源现状:现有南、北、西老街,街道格局、清末民国建筑有存留,大型建筑如清末周家宅院(已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杨姓住宅。颛桥腰鼓、颛桥刻纸、颛桥戏曲、颛桥说书等民间文化特色活动有所开展。历史名人有民国时期上海著名教育家张翼,其文化事迹等待挖掘整理。口头传说故事歌谣资源丰富,待采集整理。附近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家重点大专院校,百余名文理工商法的大学教员居住在颛桥镇,具有全面的、充足的文化资源优势。
  
  ★颛桥历史文化资源
  
  一、颛桥老街地理文化空间格局
  
  
  
  二、历史建筑资源
  
  ●老街三大寺庙历史及现状
  
  1、南街华阳庙(南庙):《颛桥志》p220:“1907改为小学,现颛桥中心小学,现存石井栏圈一只、石兽一对。”c老先生回忆:他读书时,已无老爷,但尚有老爷位。现在根据周围居民回忆,小学于2005年被拆除,现在是一篇废墟,杂草丛生,经我们问询和查看,已经没有1989年《颛桥志》中记载的石井栏圈、石兽。
  
  2、北街永宁庵(北庙):《颛桥志》:“与三官阁、恒善堂(对贫民掩埋、施药的机构)相连,民国笸箩,抗战维修。1978拆除三官阁正屋,余屋翻建,为食品站和集体商店。”对三官阁和恒善堂,我们采访的居民无人知晓。永宁庵正殿已无,存偏殿一间,现为茶馆。茶馆生意较兴隆。茶馆老板说以前供的是小老爷,什么老爷不清楚。c老先生回忆:庙最北面,有夫妻两个老爷,庙旁有戏台。
  
  3、西街福智庵(西庙):元庙。《颛桥志》记载:“1910办学颛桥初级小学、颛桥职业中学,现为颛桥幼儿园。”据c老先生回忆:西庙,后来叫西校,供男女老爷一对。抗战时日本人驻扎此处,为军营。老爷塑像可能于此时损坏。颛桥小学有一、二、三,三个年级。解放后,改为商科学校,后来变成农校,再后来是普通中学。庙南有戏台,20世纪30年代已经不唱戏,那时戏台尚存,四方,有柱头,飞檐。
  
  ●大户人家房屋
  
  1、陈家宅:南街集体村4队75号。有较完整的山墙遗留和木板门面。约100年历史。以前的户主叫陈守廉。是颛桥老街第一家通电灯的人家。(倪某)陈家大儿子解放前在清丈局,即水利局工作。解放后陈家房屋被房管所收掉一部分,变成了银行合作社。后来房屋尽数卖掉,现在住户都是外地人。c老先生回忆:该陈家没有什么声望,不太有钱。
  
  2、西街杜家厅:
  
  颛桥老街西街杜家厅平面图(据c老先生回忆)
  
   N
  
   ﹍﹍﹍﹍﹍﹍﹍﹍﹍﹍﹍﹍﹍﹍﹍﹍﹍﹍﹍﹍﹍﹍﹍﹍﹍﹍﹍
  
   小 河
  
   ﹍﹍﹍﹍﹍﹍﹍﹍﹍﹍﹍﹍﹍﹍﹍﹍﹍﹍﹍﹍﹍﹍﹍﹍﹍﹍﹍
  
   天井
  
  
   临时戏台
  
   ● ● ●
  
  
   杜家厅
  
  
  
   天井
  
  
   商铺 ● 柱子● 石库门 ● ● 商铺
  
  
  
   西 街(图乱了)
  
  杜家房屋约一百年历史,为两层木结构房屋。现存北面天井一部分,前厅部分约20世纪90年代被拆,屋后小河早已被填。杜家厅乃一高约6米,长7米,宽6、7米的大厅。据c老先生说,杜家房屋柱头有雕花,门上有故事雕刻。杜家疑官宦人家,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败落,西书房租与c老先生家,后天井西面是杜家之后杜秀英居住,东面房屋所有权是杜家另一支,在塘湾开染坊,房屋出租。
  
  解放前后,沪剧名家杨飞飞、赵本生、丁士娥等都经常在此处演出。卖票演出,观者甚多,临近的马桥地方都有人来看。解放后杜家厅曾用作供销所食堂。《颛桥志》记载:1951年颛桥文化站阅览、活动室设在西街杜家厅。
  
  3、周家宅院:大地主。事迹不详。现存的文化保护房屋是以前作为阶级斗争样板保留下来的偏房。现颛桥书场也是周家房屋一部分。
  
  
  
  ●街道路面历史及现状
  
  颛桥老街以前是青砖铺就。解放后路面铺上水泥,街面下修了排水道。颛建路后面老西街还有一段青石板路。
  
  ●建筑小品:挂灯山墙
  
  南街上在房屋间尚存两面山墙,是解放前晚上挂路灯用的。解放以前有专人挂路灯的。(r老先生)
  
  ●民居内部结构
  
  纵向长径,临街为门面房,中间卧室等房间,厨房,最后为厕所。街上房子一般都如此。后面的几间都是自己造的,是违章建筑。(r老先生家)
  
  ●老街居民
  
  老街门牌分为绿色和非绿色两种。绿色的门牌是指住户为农村户口,非绿色门牌是城镇居民户口。有的门口绿色和非绿色门牌都有,原因是有的农民工作后迁出来,变成居民户口了。村里的门牌号没有多大用处。
  
  
  
  三、文化资源
  
  ●商业街市文化
  
  闵行镇称“小上海”,颛桥称“小闵行”。颛桥老街茶馆有十家,每天每一家有八十人,一共八百,颛桥的流动人数至少八百人,上千人。一天两个市,早上一市,中午一市。早市天不亮就开始,午市到下午三点结束。老街西边有个姚家扎米店,较出名。东面也有一家。解放后比较少一点了。有个扎米厂,还有织布厂。
  
  ●饮食文化
  
  已访问过的颛桥人说老街上没有什么特色的小吃。以前每年重阳节时,农村人都要到镇上赶集,集上卖鸡蛋糕、重阳糕等等,但都不是颛桥本地仅有的特色饮食。重阳糕在液化气普及以前,普通人家还做,但之后做的人越来越少。
  
  ●历史上的节日庆典
  
  1、重阳节
  
  《颛桥志》记载:“1922年颛桥工商界举办第一届重阳节,邀请商贩设摊赶节。从此一年一度。”
  
  c老先生回忆:重阳,九月九,最闹热。稻米已经收割了,农村里叫“中秋祷”。由大土匪张毛头组织,在杜家厅后面的农田,搭戏台,唱京戏,从九月九开始持续十天或者十五天。还有马戏团、西洋镜、跳老爷等活动。观看的人从四面八方来,非常多。解放后是政府也组织,但规模小,什么都没有了,只剩卖重阳糕,消费东西。
  
  文化站马良书记说:重阳节赶集是颛桥的历史传统。重阳节时,农村人都要到镇上赶集,集上卖鸡蛋糕、重阳糕等等。到80年代末的时候,重阳节就变味了,吃的不重视了,成为一个服装市场。颛桥、北桥两镇合并之前,大概是1999年取消重阳节活动。明年打算恢复重阳节活动。
  
  2、灯会
  
  《颛桥志》:1932年淞沪会战纪念,20多天灯会;1946年抗战胜利,出灯7天;1950年庆祝土改,举行提灯会。
  
  c老先生:龙灯、狮子灯、蚌壳灯,伞灯。晚上办,参观的人很多,有马桥来的。各家都要扎灯。据c老先生讲,舞龙现在三林最有名,但以前最有名的是颛桥。解放以后传统败落,政府不重视。抗战胜利后的那次庆祝灯会是土匪张毛头的徒弟金组织的。
  
  3、施老爷香会
  
  光辉村施老爷的生日,将施老爷用轿子抬出来,到老街巡游,叫香会。施老爷要八个人抬。表演节目有挂铜钩:两排铜钩,十二把,吊在手臂下端,上面挂锣或香烛等两百多斤的东西。表演的人是施老爷看好病的人。
  
  ●民间艺术
  
  1、剪纸、腰鼓:是现在颛桥镇两大文化特色。但都为后起。腰鼓队1997年成立,剪纸2001年11月创办的。颛桥全镇现有12支鼓队,深入到11个居委会和3所学校。颛桥传统刻纸早已失传,后起的剪纸从开始的13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
  
  2、说书:颛桥本地没有出过很出名的说书先生,都是外来的。现在听的人一般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内容以评弹为主。
  
  ●节日习俗
  
  祭祖:春节前、清明、冬至,在家中祭祖,烧钱纸(用锡箔纸折成),上坟时放炮竹。
  
  做重阳糕:春节、重阳做两次。
  
  包粽子:端午节,现在仍然流行。不挂菖蒲艾草。
  
  ●市井文化
  
  打更人:解放前老街有打更人,一般晚上八九点或者九十点出来叫一次,大概叫:“前门关好,后门关好”。解放以后当地政府也组织过打更,后来没了。(r老先生)
  
  ●民间信仰
  
  1、五圣庙
  
  r老先生家男住户讲述传说:以前有个打猎的,有个弓箭,小神要建个庙,工匠说要建多大,小神就说“我嘛,也不要多大,就要一箭高”,哪知道他向下射箭,就只有这么高了。颛卫路垃圾桶处,以前就是一个五圣庙。
  
  h老先生:五圣庙一般是在路转弯的地方,人们用砖头和其他一些杂物堆成一个很小的堆,白天的时候一般不烧香,晚上如果有小孩哭什么的,大人就偷偷的拿着小篮子里面装上一些食物比如鸡蛋什么的去五圣庙去拜,请求各路神仙的保佑。这叫“送更饭”。人们以前到这个五圣庙烧香拜神和其他地方的“招魂”活动差不多的。不光是小孩子,大人受到了惊吓也会到路口的五圣庙去拜。
  
  c老先生:五圣堂到处都有的,杜家厅就有。五圣不受大家尊敬,平时无人拜,无人烧香。老百姓最最恨他,搞不得他,你要搞他,他要造反的。人生病就是因为五圣作怪,没有办法才去拜。
  
  2、巫师
  
  以前有个老太太,现在已死。现在的巫师是个男的,六七十岁,自称能看到鬼,是共产党员。
  
  四、名人资源
  
  1、曹仁寿:抗日战争的飞行员。死于抗战,人们为他建了一个纪念的建筑,蒋介石亲自题字“仁寿堂”。后来修沪闵路时拆掉了。他的儿子还在,叫曹飞。
  
  2、张翼:事迹如《颛桥志》。
  
  3、张毛头:当地有名的大土匪,身材高大。住在西街。在外面做土匪,抢地主有钱人。在镇上做好事,经常帮助人,有美名,受人敬佩。发起重阳节活动。抗战胜利以后,其金姓徒弟发起庆祝胜利的灯会。张毛头他的父亲死了有几年,请了六七个人,在小学里面,扎房子、书房、书桌、国画,烧给父亲。c老先生说:颛桥张翼是文,张毛头是武。
  
  4、凌其瑞:《北桥志》198页:“凌其瑞……抗战期间,本地区人民被日寇枪杀、奸淫,凌看到后,广收难民500多人,进入普慈疗养院避难,并供他们吃、住。在北桥阻击战中,国军伤亡惨重,凌个人出资收尸合埋500余具,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z先生:“精神病防治医院护士长,凌家大小姐。1937年日本人从金山偷袭上海,打到北桥,国民党死伤无数,横尸遍野。很多人躲在家中关门闭户,凌瑞琪却带领护士,扛着大旗,为同胞收尸。”精神病院门卫:“凌小姐是有的,也曾在这里工作,救人就不是她了。这座医院本来就是教会医院,教会医院不管是富人穷人都收留的。”h老先生:“据我所知,凌女士没有结过婚,一辈子独身,做了很多慈善事业。那个时候精神病院还是没有围墙的,是用篱笆围起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后,很多人逃难到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德国人管着的,所以日本人也不好进来,当时正在这里面工作的凌女士就做了很多善事,保护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外国人,给他们安排食宿什么的。”
  
  五、居民对拆迁的态度
  
  r老先生家男住户说拆迁:“众说纷纭,难舍故乡啊,中国人就是重视根,当时自己家拆了之后几年都梦到,现在都没了,建了商场。”
  
  ★困难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做整个颛桥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其实相当于一个文化普查。这样大一个题目,对田野经验几乎为零的我们来说,有困难:一、课题太大,没有明确的调查目标,这么多的文化事项,我们访问老人仅仅全面撒网,什么都问,什么都问不深;二、文化隔阂,我们调查组的同学都是外地人,对上海的、颛桥的本地文化都不熟悉;三、知识积累少,书读的少,对访谈中涉及的民俗文化知识无法展开联想,追根问底。
  
  经过调查,证明以前有些设想与现实有距离,比如:一、按照计划书本来设想:“南北古街建筑按照时间、规模分两部分进行调查。按照时间,分为十九世纪建筑、民国建筑两个子群;按照规模,分为大建筑群、小组群、建筑小品三个子群。”现在初步看来十九世纪建筑几乎没有,民国建筑没有大建筑群,就是小组群破坏也非常严重。二、计划书设想“商铺作坊文化。考察历史上商业作坊(棉)花、米厂坊等的生产经营方式,劳动流程,相应的工具、器皿等。街面商号的布局、店名、经营种类、店内格局、商业店规等。”现在:老街没有特别出名的商号,商业作坊(棉)花、米厂坊在解放前后已经消失,没得调查。三、计划书设想“民间艺术。颛桥剪纸流派、技法特征及其名家个人生活史、代表作作品;腰鼓表演艺术家,队伍组建历史。”现在:剪纸、腰鼓都是近十年兴起的,不是传统文化,只能作为现代居民文化来看。四、计划书“民间故事家朱永祥等的生平事迹、故事传说、后人师承等”,据和朱永祥接触颇多的c老先生讲,朱只是爱好搜集民间故事,本人不会讲故事,不能称“民间故事家”……
  
  ★未来的调查
  
  一、未来的调查若仍然以普查为主,宏观的方面还有:地理资源调查,六磊塘、横泾等河流宽度、流量、水污染程度等水文状况调查;更需要的是深入微观,到老街里弄进行居民访问:民居内部结构分割惯例和功能、住户房屋空间分配、内部的摆设和功用、房屋使用和传承原则等;居民个人生活史,家族家庭史,日常生活习惯(如设计问题:请您描述一下您一天内的生活,从起床到睡觉),节日风俗,生、婚、寿、丧习俗等。
  
  二、可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深入做,如果仍是集体做,以下题目也是要逐个深入的。可以这个月主要做这个主题,下个月做另外一个主题。如:
  
  1、书场文化:“颛桥书场1979年成立。240个座位,主要演出评弹。著名演员刘韵若、邢晏芝、愈红仙来演出。1987年—1989年间,沪剧170多场。”以前的书场在老街什么位置,情况怎样?说书人采访:学艺史、个人生活史、颛桥说书史、说书脚本、拿手段子;听书人采访:地域、年龄、性别、文化。(书场我们至少要去听两三次说书,书场茶馆是老人座谈会的好地方。)
  
  2、民间信仰:向阳村二队大树庵(野三官堂)700年银杏、光辉村孙家桥净土庵(可能是施老爷)破殿两间百年朴树一棵。以前有施老爷香会,后来庙毁,还有外地人烧树的传说,据说现在虽然衰落,但仍有信仰,不仅是农村,镇上的人都去。这个城镇旁乡村的信仰习俗变迁值得做。
  
  3、重阳节庆典的历史重构:1922年——1999年重阳节的兴衰、各阶段节目活动、主办方变化(民间人物在民间节日仪式中的组织作用:张毛头组织重阳节)。把这个庆典的历史过程弄清楚了,也可协助2008年颛桥镇重阳节的重办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