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筹莫展」原是古代「算盘」

 baileej 2013-01-01

「一筹莫展」是说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但孰不知所谓「筹」在古代是是计数和进行计算的用具,叫「算筹」,有点算盘的意思,说起来应是算盘的前身了。
按史书记载,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根据历史记载,算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所以它不仅是古代用来计数的,也是古代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的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应该说,它是算盘发明前的计算工具。


西汉出土的算筹
春秋战国,算筹的使用噎非常普遍了,它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并创造了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法,这两种摆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个数码。下图就是用这些小棍子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目:


再往下细说,就涉及数学问题了。只要知道「筹」是古代的计算工具足矣。
说完「算筹」,再说「一筹莫展」这句成语。它出自《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这蔡幼学,字行之,是瑞安新城(今称莘塍)人,生于1154年,死于 1217年。自小好学不倦,是一个饱学而敢说实话的人,年青时曾从师陈傅良。两人是同乡,志趣相投,且都负文名。一时「声价喧踊,老旧莫敢齿列。」十八岁时,应礼部试,考取第一名。后几次选拔,文皆过于师。先后担任吏部侍郎、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和中书舍人。
在宋宁宗赵扩即位后,为固其帝位,诏求直言,蔡幼学即上奏曰:「为君之道有三:事亲、任贤、宽民,尤以任贤为要。且年来小人当道,谋害君子,广造舆论,排挤忠臣。故大臣本大有可为以励精图治,竟冠以惹事生非而获嫌疑;近臣本应效忠社稷以忠言直谏,竟罪以违逆皇上而遭遗弃。于是皇上无所作为而群臣形同废物,不少王公大臣,人人尸位素餐,一筹不吐,束手无策。若非皇上日求变新,求贤若渴,如何用天下之才?」
关于这段历史,在《宋史"卷四三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蔡幼学》中是这样记载的:「宁宗即位,诏求直言。幼学又奏:『陛下欲尽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亲、任贤、宽民,而其本莫先于讲学。比年小人谋倾君子,为安靖和平之说以排之。故大臣当兴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当效忠而以忤旨摈弃,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自非圣学日新,求贤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
   
到了清代,由「一筹莫吐」而改为「一筹莫展」的是在清朝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零四回》》是这样说的:「承辉道:『这件事,要请你先说出法子来呢,你不信我;要我先付银呢,我不信你。怎生商量一个善法呢?』博如听了,也呆着脸,『一筹莫展』。」
在这里要说的是,成语「一筹莫展」和「运筹帷幄」中的「筹」在古代都是计算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