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辛丑清明三题之蔬园闲探
2013-01-02 | 阅:  转:  |  分享 
  
蔬园闲探



去年起时常捎带些母亲自种的菠菜等蔬菜回家,在原凤溪镇政府内的荒园里辟有健身器材,听说不少乡

人健身活动之余顺种蔬菜,稍补自足,间作自娱。(近日似为腾溪经济开发区所用,荒地或将新用)

原镇政府建筑几经变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红火时建有一池一园一假山,前几年与华新镇

合并后,渐成荒园,但对于40出头的我来说,面对荒园,也多少可安放些一些童年的回忆,略有温存。



近日网上偶看到民国青浦县志蔬园条,记载观音堂镇朱学箕建.

似乎巧合,不禁遐想,无以自止,记作闲谈.



蔬园建于何时?是否就是当地俗称的朱家花园?



民国青浦县志家祠条记:“朱氏宗祠在三十三保二区七图光绪间朱乐虞、寅夏兄弟重建,朱氏宗祠在三

十三保二区七图光绪间朱学箕建”

按保、区、图的位置也在当时的观音堂,按朱费元“临证一得方”书中序言知,朱乐虞自述道光十二

年冬其祖朱费元去世时他年十五,弟寅夏十三。

可以推算朱乐虞在光绪元年时,年近六十,故推测朱学箕为朱乐虞的子侄辈。

另据清同治、光绪间人金惟鼋撰“盘龙镇志”义局卷中贷米局记载,提到朱乐虞在观音堂设局分贷各

乡,在光绪元年。

读县志笔记一条:“朱乐虞,字若愚,附贡生,居嵩子里,性和蔼,敦孝友,承世业”。



朱家源自何处?

“临证一得方”作者自称“由拳朱费元”,当指青浦所在的秦汉古县地名.

按陆我嵩“临证一得方”传中,落款自称为朱费元的“姻世侄”,开篇叙“青浦朱氏居东北乡崧子里,

为家中长子”,篇中述“所居滨岑泾,舣棹常满”,

可见至少在朱费元辈观音堂镇南的岑泾还是其居所,而且至少有几代人了,而蔬园由其曾孙辈建于观

音堂镇北的贯泾港边也是合理的。

民国老人解放初告诉我父亲,当年曾看到朱家花园厅堂中对联自称朱子后代云云。

估计观音堂镇的建制也在同治前后,(当然观音堂附近的聚落至少可追溯到宋初的嵩子务,火烧庙到火

烧桥等的说法有待查证)或可查县志确认。而且正好在光绪年间修建宗祠,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发

展有关?也许在同光年间里人王之勋“凤溪杂志”中有记载?(见“北庄先生”题)

据民国县志记载,同时期观音堂的典当街在光绪初时我泰重建顾氏宗祠顾野王祠,也是一证。

他们应该推动并印证了观音堂镇聚落的发展,或嵩子里的复兴?



另据同县沈瘦东(1888-1970)”瓶粟斋诗话”三编卷三,记载”朱君馨谷(云樊),世居邑之观型堂,朱氏,,

清末以艺菊名,有园可六七亩,曰蔬园,板桥流水,结构疏野。….尝诵其尊甫引传….,引传为学有文,早卒”,

也印证了蔬园就是朱家花园,而其中提到的朱馨谷是1933年夏创立青莲书画社的三位主要发起人之一,并且

提到馨谷的父亲引传;据沈瘦东记载朱馨谷对乡土同里的文集等也勤于缀辑,沈本人也是民国“青浦县续

志”的三个编撰者之一,估计前后同朱馨谷有过交流,在沈的“诗话”初编卷九中也提到朱的同里前辈,著

有“吴下谚联”的王步香(有光,即北庄先生)。

朱馨谷其人据当地现近八十岁曾为裁缝的潘姓老人回忆还记得其长相,其父亲名叫朱卓然(可能记错,

与沈瘦东说法相左),祖父朱鹏生(?吴语发音猜测),还见过朱鹏生的像,似乎在外做过官。”临证一得方”

跋中有其曾孙同治十二年落款,飞熊、鹏翱、鸿翰三人,是否就是朱卓然的父亲辈,年龄推算应近,朱学

箕为他们的同辈,或其中某人?



朱家后代中至少还有一人值得小提,朱华谷,1911-1993年,今年7月百岁诞辰,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

院,解放前就从事革命工作,56年起到文革前担任上海市榆林区、杨浦区副区长,文革后在政协工作。估

计青浦县志有记载吧。



提起观音堂,提起朱家花园,我们不能不提青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夏天,“江抗”因新任务离开

青浦时,县工委在朱家花园设宴,欢送叶飞将军等,谅朱家也曾出钱出力?可惜有关回忆录中未见提及。

1940年4月15号开始日军纠集伪军对以观音堂为中心的青东地区进行大扫荡,大屠杀,并在朱家花园建立

据点,盘踞数年,据说朱家避离观音堂,直到1945年正月为我淞沪支队收回,解放后如何成为乡政府等细

节不详,据老人讲朱卓然解放初被镇压,待考。



蔬园遗址犹存,朱家后人或偶来探看?



一百多年前的蔬园遗址犹在,也见证了期间的风风雨雨,若能在此盛世得以重修,并作若干历史人文

陈立纪念,应该对两个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看到蔬园南面的观音古寺香火日旺,正在化缘待兴中,是否对蔬园的重建也会起到推动作用呢,或可

期夫?





我古崧子里人于淞南武夷花园

2011-4-4初稿

2011-4-24改定

献花(0)
+1
(本文系fusdorf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