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态作文

 昵称8088609 2013-01-03

恶毒小箭

   ——陆波


     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一名士兵被敌人的小箭射中,同僚赶过去救他,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也没有流很多血。
  同僚把箭拨出来,送他回后方疗养。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他原先罹患的某些疾病,在这次箭伤之后,居然慢慢改善了。
  有个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深入地加以研究,慢慢得到结论,最终发展成今天中医学上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
  据说,这场因箭伤而发展成针灸医术的战役,已经是2600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小小的箭伤,发展成中医的针灸。生命当中,隐藏着大自然启示我们的重要奥秘,就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细心与智慧,能够正确地将它发掘出来。
  如果生活中你不幸正面临着恶毒小箭的伤害,请记住古代两位禅师寒山和拾得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广义文生动形象两方案

                           ——陆波

 

一、大题小作
  
  思路导航
  1.小时空,集中体现大话题。时间跨度要小,空间转换要少,一旦选取了时空点,故事就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典型事件集中反映大主题,从而成为佳作。
  2.小角度,深刻反映大话题。从小角度人手,这个角度还需是这个命题的一个“子目录”,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
  3.小场景,烘托大话题。在写作时,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可使矛盾更集中,结构更紧凑,体现出构思的匠心,从而以精巧打动阅卷者。
  
  案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题目,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尊严?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
  请以“尊严”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写作点拔
  1.正反对比。以“尊严似生命,是所有人都应当珍视的”为正面观点,以“丧失了尊严的灵魂,必将走向沉沦”为反面观点。
  2.逐层递进。以“人无尊严不立,国无尊严不强”为两个层次,按照对象、意义的由小到大设置分论点。
  3.辨伪存真。例如:尊严是自爱,不是自大;是高尚,不是高傲;是清醒的坚守,不是盲目的愚忠。
  
  佳作借鉴
  请保留他们最后的尊严  姜智琛
  这几年,有关儿童慈善事业的电视节目似乎特别流行,这本是件好事,可看多了,就发现这些节目形式多有雷同,无非是让主持人当众介绍了捐助双方的姓名、职业、年龄乃至住址之后,再让捐助者甚至他们的孩子走上台,将一叠叠厚薄不一的人民币放到台上受捐助的孩子手上。(以具体社会问题入题,议论对象明确,观点集中。)
  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周围观众的笑脸,不停闪动的灯光,也看到了同样纯真的孩子,却又不是同样轻松的孩子。末了,热心的主持人还把话筒凑上去问这些孩子有何想法。回答正如人们所期望的,是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答大家的期望”之类,结局是感人的,圆满的。可是,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查整个过程中那些受捐助的孩子站在台上羞涩扭捏、局促不安的神情呢?(对“小场景”的细节描写引出中心论点。)
  在这里,我无意怀疑主办方的初衷,只是觉得这样一种在众目睽睽之下过于直白的捐助形式,会令当事人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的确,捐助本身是可贵的,但却在无形中造成了双方的一种不平衡。那些可怜的孩子的表情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他们由于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被迫过早地面临现实生活的压力,这不是他们的错。同时,正因为他们也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所以善良的人们想伸手帮他们一把,于是有了慈善事业。可是请别忘记,善良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精辟的论断揭示中心论点),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今的慈善事业所容易忽略的。是的,我们帮助了他们,奉献了我们的爱心,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可有谁能去考虑一下孩子们的感受呢?又有谁能想到,当我们的帮助无意中损伤了孩子们的自尊的时候,物质上的给予还有何意义可言!物质上的贫乏在他们的脸上已经写下了令人心酸的沉重,试问,我们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呢?做保留他人尊严的雷锋是否会更令人感动,更能激励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呢?
  由此,我想我们慈善事业的捐助形式可以改变一下,给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人以尊严。否则,我宁可退却,尽管我非常想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做人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结尾扣题)
  鉴赏与借鉴:
  本文篇幅不长,内涵却极其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很深的震撼力。作者避开了一般习作“尊严是什么”的概念解说和“尊严很重要”的空泛论证,另辟蹊径,针对时弊展开精要的剖析,言简意赅地指出“善良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做人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确实是独具慧眼,见解不凡。
  
  二、勾勒形象
  
  思路导航
  1.喻证法。在说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能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浅显,易于理解。
  2.录音法。既可站在旁观者角度记录主要人物的对话,也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发表一篇“自白”,通过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揭示论点。
  3.绘像法。对于作者要批判或赞扬的对象,皆可用绘其像、画其魂之法,把其本质内里显示出来,让读者从形象中去领悟作者的观点。
  
  实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自嘲”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写作点拔
  1.选题新颖,手法别致。“自嘲”既可看作是一种自我的嘲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可以写自己的“自嘲”,也可以写他人的“自嘲”,可以叙述“自嘲”的经历,也可以评论(议论)“自嘲”。
  2.材料典型,观点辩证。自嘲,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嘲笑、自我否定,也绝不能无限夸大,否则就变成了阿Q,而是要辩证地来看。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没有自嘲,也许人生会很累:可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
  3.语言幽默,富有个性。或正写反面世态,或运用别出心裁的比喻,或化用广告语和歌词,使行文更生动、诙谐。
  
  佳作借鉴
  洋人的嘴  马 可
  列出这个题目,绝非对友邦朋友不恭。其实嘴的作用大抵相同,都有是用来呼吸、吃喝、讲话的。之所以以此为题,只因近年来某些同胞对洋人的嘴奉若神明,很有必要扯出这个话题来说一说。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对于外民族,历来只有两种称呼,一曰‘禽兽’,一曰‘圣上’,从来没有称他们是朋友或说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说前些年多是把洋人当作“禽兽”的话,那么这几年则有人把洋人当成了“圣上”。
  
你看,洋人一张嘴,必是金口玉言。洋人嘴里吃的、喝的、抽的,一定是美妙绝伦。(夸张)所以做广告或宣传产品质量,定要和洋人连起来。君不见,有些电视上的啤酒广告,那些洋人的嘴可比中国人的高明多了,人家一尝便成了“国际口味”,一块普通饼干,让孩子们做广告,也是“真正的美国味”,好吃;某些普通的补剂,变成了“艾罗补汁”。明明是国粹,地地道道的中国口味,也非得往洋人上靠,似乎中国人的嘴只配吃红薯干,啃萝卜头,所以不能提“中国口味”(词语的移用增强了讽刺效果)。
  不仅如此,洋人的嘴似乎最具评判权威。就拿中国电影来说吧,本来是在中国土地上拍的,演的是中国的人中国的故事,但中国的观
众还没看上,已经送到洋老兄面前了。洋老兄夸赞了几句,说了声“OK”,给了个什么奖,于是乎便成了“国际大奖”,被吹得天昏地暗。但究竟怎样,中国老百姓暂时无从知晓。后来国人一看,实在有些倒胃口,但既然有洋老兄“高见”在先(反讽),名声早已大噪,国人也只好叹气。是中国人欣赏能力低,还是洋人的嘴有权威,个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不仅如此,洋人的嘴还能决定某些国人的前途和命运。前几年包头九中有个陆家羲老师,数学研究在60年代便有重大突破,但国内无人承认。到70年代,其论文在美国发表,引起震动,洋老兄说了几句夸赞的话,于是乎,陆家羲成了国内新闻人物。可是晚了,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再也无法听到国人的赞誉。试想,洋老兄若不开口,他还有出头之日吗?难说。真可谓“古之有伯乐,今之有洋人也”(讽喻)。
  其实,老外的嘴并非神明,也有出错的时候。且不说外国的西餐并不比中国的传统食品高妙,就是对某些科研成果的评判老外也会出现失误。例如199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桂冠,由英国人罗伯茨和美国人夏普摘取,理由是他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断裂基因”。然而历史证明,“断裂基因”的最早发现者应是中国生物学专家周芷。她在1970年发表《断裂论文》时,因为和罗伯茨同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只好共同署名。周芷理所当然署名第一,罗伯茨排名最后。可是最早的发现者却与诺贝尔奖无缘。有人曾就此事询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位名叫林格特的评委说:“无法答复。”看,老外的嘴也会出错,也会敷衍塞责。
  凡是嘴,皆血肉组成。中国人的智商既然不比外国人差。想这嘴也定然不比老外弱。外国人既然不是“圣上”,从嘴里吐出的也并非都是“玉言”和“莲花”。奉劝某些人,不要把“洋人的嘴”看得那么高,把“自己的嘴”贬得那么低,好像“自己的嘴”只配嚼洋人的残唾,仰老外的鼻息。嘴虽然相同,但是嘴的主人的心态却有不同,这大概是造成嘴与嘴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吧!(结合题目,揭示论点。)
  鉴赏与借鉴:
  这是一篇批判国人崇洋媚外言行的战斗檄文。作者抓住“洋人的嘴”及某些国人的态度,纵横联系,鞭辟入里,从“吃”和“评判”两方面进行解剖,令人耳目一新。由“嘴”深入到人的灵魂。摆崇洋的表现,揭崇洋的实质,查崇洋的危害,切中时弊,发人深省。作者有时故意说反话,有时又说真话,增强了讽刺效果,读来饶有趣味,辅之以严肃庄重的批判,使观点简洁有力。全文亦庄亦谐,辛辣犀利,妙趣横生,带有鲁迅杂文的风味。

硬币再抛一次

           ——陆波

        32年前,噩运突然降临到广西年仅19岁的女孩儿身上:由于延误了腿病最佳治疗时机,她将不得不面临被迫截肢的残酷现实。这个消息无论对花季女孩儿还是她的父母,都无疑是晴天霹雳。
  手术后很久,女孩儿在亲人的安慰和鼓励下,脸上渐渐绽出笑容。然而,毕竟失去了一条腿。这对于爱打乒乓球的她来说简直就是绝望。失去了一条腿的女孩儿在训练中,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每天训练完毕,那些精疲力尽的队友们总是打着手势不停地埋怨着,责怪着,埋怨上苍对她们不公,责怪教练苛刻和不近人情。有的队友甚至心灰意冷打起了退堂鼓。而此时的她,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擦着汗水,手中拿着一枚硬币,不停地抛起,接住,再抛起,再接住。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因为,她的耳边也开始响起了阵前退缩的声音……上苍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不公?要知道,我们毕竟是身体有缺陷的人啊!
  然而,生活终归还是要继续。女孩儿不愿就此放弃自己喜爱的乒乓球,因为她喜欢看那小小的乒乓球在案子上精灵般地飞舞着,一如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她喜欢这种感觉。可每天超负荷的训练量,还有那个尽管她已刻苦训练了很多天却怎么也接不住的球,都让那个可怕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在耳边响起。
  是继续还是放弃?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女孩拿出了那枚硬币。她喜欢用这种方式做出选择。随着硬币的起起落落,女孩儿的神情严肃起来。再扔一次,最后一次!女孩儿安慰着自己。就这样,女孩儿自己也不知道扔了多少次硬币。直到最后一次谨慎地张开手后,她紧绷着的脸总算有了一丝笑容。
  此后的几十年中,每当那个失去右腿的女孩儿面临人生所必须做出的选择时,她都会用那个“再扔一次,最后一次”的借口安慰着自己,直到硬币的字朝上为止。而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女孩儿也总会把那个可怕的声音从耳边赶得远远的,心无杂念地,坚强地走下去。
  这个女孩儿就是今年代表中国参加北京残奥会、已经51岁的广西籍残疾乒乓球运动员张小玲,一个在残奥会上连续五次获得冠军的传奇式人物。

原生态

作者:陆波

       有的同学总是很困惑:作文应写什么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写小事、身边事、底层人的事,重视对生活原生态的描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在应试意识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应试潜意识的作祟下,有一种蹈虚的现象,作文内容大而空,泛泛而论的情况很严重。作文基本上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围拥在我们身边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我们当下的思维所能达及的“生活”之域,在技巧、方式、方法里找出路。在这种前提下,作文只能靠花样翻新而显新异,在拼凑组装中以示丰富。这些都失去了作文的天然和本真,这是必须要改变的。否则写作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没有益处,而且还会扭曲自己的人格。
  写作促进我们精神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必须和生活相联系。
  我们在生活中学得智慧,智慧促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离开了生活,不会产生真的生命感悟,不能达到精神的提升,同样也很难真正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作文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也即通过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探索,而达到对自己的一种证明。而这种证明是由对生活的观察、研究、感悟,促使内在心灵的觉醒后,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完成的。语言表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心灵建构的过程,我们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研究中,由于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样便在其精神版图上刻下痕迹,在批判吸收肯定扬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趋向,久而久之,这些精神元素会融入到我们原有的精神体验中,经过反复的“顺应、同化”之后而形成固定的精神元素,或导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图式。那我们为什么要写原生态的生活呢?
  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写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写出其意义,这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很多时候,对某些生活现象我们是不明了或暂时不明了其意义的,但我们经历着、感受着,我们为什么不能表达呢?写作,特别是我们初期的写作,写本身就是意义,一种表达生活能力的意义。只要你清晰有层次地表达出生活的原生态,这就是意义。
  请看下面一篇学生的习作:
  大战寝室
  吴博文
  “哼什么呢?”
  “《你听得到》吗?!”
  “废话,快《TELLME》,哼什么呢?”
  “《东风破》吗?”
  “笨蛋,是《夜曲》!”
  “反正是《同一种调调》嘛!”
  我突然生气,唱着《爷爷泡的茶》,练着《龙拳》,哼着《忍者》,突然,手在墙壁上触到一个东东。
  “啊!”我不禁尖叫起来。
  同寝室同胞们反应过来。
  “嗯?!”
  “哎?!”
  “喔?!”
  “哦?!”
  “《蜗牛》!”
  “晕,哪来的《蜗牛》啊!顶多也只是《壁虎漫步》。”
  “天啊!好恐怖。”我揉了揉胸口。
  “哎!《懦夫》!”
  “谁说的,《我不怕》!”
  “《借口》!”
  “可恶!”
  于是乎,我们开始了《最后的战役》,我舞着《双截棍》,他挥着《双刀》。
  同寝室同胞看起了好戏,寝室长在那儿抱着枕头大叫:“现在我宣布,《回到过去》大战开始!”
  “STOP!等一下。”
  “啥事?”
  “劳烦问一下,您所谓的《回到过去》是指啥时候?”
  “《乱舞春秋》!”
  “《四面楚歌》!”
  “这是西楚争霸呢,还是春秋战国啊?”
  “管他呢,将就着用呗!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烦啊?”
  “《对不起》,继续,继续。”
  他们的口舌之战完毕后,开始了我们真正的《最后的战役》。
  “我要做《将军》,现在开始《困兽之斗》”。
  “啊?!那我做啥呀?”
  “你……你就《半兽人》吧!”
  “怎么这么惨啊!”
  “嘻嘻!”我在那儿窃笑,这便是先下手为强的好处。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
  “快使用《双刀》乒乒乓乓!快使用《双刀》乒乒乓乓!”
  战争正处于热火朝天时,突然寝室长发来了一个《暗号》,我们都明白,知道是生活老师来了,但由于反应过慢,以至于她手电筒照进来时,我还呆站在桌上。
  她蹿门而入,用手电筒照着我,“你干嘛?”
  “我,我上厕所。”我强挤笑容。
  “上厕所怎么走这儿?”
  “我……我……”
  “你……你什么你,你《开不了口》了吧!”她露出了满嘴发黄的暴牙,好奸诈。
  “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老师。”
  “你走桌子不怕摔着吗?”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也就是说,没有不可能——阿迪达斯,老师。”
  “好!你有本事。”老师脸都气青了,差点儿没吐血,同寝室同胞们笑得各个手撑肚皮。“《安静》!”生活老师最后狠狠地甩下一句:“反了!纪律扣分,点名批评。”说完她大摇大摆地走了。
  见她没了人影,我嘟囔了一句:“《我的地盘》,我作主——动感地带。”
  谁知,她又突然鬼似的冒出来,对我吼道:“我喜欢,我选择一安踏,你小子给我等着瞧吧!”
  “哈……哈……哈……”同寝室同胞们在那儿终于忍不住了,狂笑起来。
  我今天脑袋发烧呢?!说的话疯疯癫癫,做的事乱七八糟,“哎呀!完了,惹急了狗,狗都跳墙,更何况一明天是《世界末日》,惨定了!”
  这就是一篇原生态的作文,其特点是不加雕琢地写出了生活中真实的生活场景,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的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如在目前。这里似乎没有对生活的评论,但作者的态度就存在于活泼的文字中。这样的语言是生活化的,这样的场景同样生活化。没有雕琢更有韵味,没有渲染更具情趣,这就是原生态的生活。它既是小事,也是身边事,并展现了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行为。在这里可能看不出生活中的深刻含义,但千千万万的同学不是都以这种状态生活着吗?不是都在这样类似的场景中活动吗?这种原生态的情景不是到处都存在吗?这种原汁原味的生活,写出来能说没有意义吗?我们倡导同学们要多多关注、感受,并要求具体条理地写出来,这应成为我们今后写作的一个方向。一般我们不注重这种身边的自然,这种看似不起眼而实际上博大而绵延不尽的写作之源。原生态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存在的一种探索,只要我们能沉潜其中,久而久之,便会练就细微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精确的表达力。原生态的生活是动静交汇的大海,同学们去观察它的特点,发现它的联系,探究它的结构,感悟它的多彩与精妙,认识它的要义,写作写什么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找到了,我们的作文也就会走向一种由身边而及世界的以小见大的深刻。
  原生态——贴着地面的飞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