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

 幸福由心 2013-01-03
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 
/  2012年04月26日 11:20  新浪育儿 专访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

  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是由亲近母语创办,在大陆和华语地区最有影响的儿童阅读论坛。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一千多名校长和老师与会,被称为“点灯人的聚会”。第八届论坛2012年3月23-25日在杭州举行,主题为“儿童与哲学”。在本次论坛的“儿童哲学观摩课”环节,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杭州郭初阳)给孩子视频: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媒体来源:新浪育儿们和参会代表上了一堂课“苏格拉底的申辩”。针对论坛活动及儿童哲学话题,我们对郭初阳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本届论坛的“儿童与哲学”这个主题是怎么考虑的?

  郭:这个主题,其实谋划和考虑了很久,之前也已经做过两次了,感觉这次更纯粹一点,也就是说关于哲学的阵容显得更强大一点。之前有这个创意,大家一边思考一边在做。在前面两次也讲到儿童哲学课的时候,我跟李庆明老师一起做这个课,后来回顾自己上的课,更多属于公民教育的内容。

  我们上同课异构,这个同课异构比较有意思,是“关键词的同课异构”,不是上同一个文本,而是上同一个概念。儿童哲学课第一次合作,我和李庆明老师的概念是“自由”,他上了一节关于自由的课,我也上了一节关于自由的课;第二次儿童哲学课我们上的概念是“平等”,他上一节课,我也上一节;现在是第三次。

  就哲学这个概念本身来说,所谓哲学就是爱智慧。既然你爱智慧,要去追求智慧,本身一定是有难度的,事实上,也正是有难度的学习,才是让人觉得很开心的。我觉得好的课堂一定是很快乐的,但是这个快乐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快乐——有的时候笑声也要有——但是更多是一种深层的,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是一种思想的快乐。所以说一个非常精彩的课堂,当你沉浸在其中的时候,虽然你会觉得辛苦,中间会有一些停滞下来的时间,可能会有一些交锋,但是回过头去看,这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本身有质量的。这种快乐肯定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够卷到里面去,并且在回味的时候,觉得应该是有收获的。

  主持人:对今天的课堂有什么感受?

  郭:这样的课堂很好地印证了洛克的一个观点,就是白板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块白板,关键看你给他受什么样的教育,你在上面画什么。

  一个小朋友在比较无趣的课堂里,他会表现得比较无趣;一个课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仿佛是挑战和应战的关系,你给他挑战,他会有非常积极的回应,好的课堂应该有这样的设计——你抛出难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适当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工具。

  主持人:您的观摩课主题《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对孩子来讲会有理解上的难度吗?需不需要提前和孩子做预习、演习?

  郭:前两天把电子版发给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学晶老师,昨天他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语文老师施老师看了按照我的要求印出来的讲义,说“这个讲义感觉有点难,要不要小朋友先预习一下”?

  我跟小朋友没有见过面,我是有点担心,因为文字量还是有点多的,跟之前上的还是不太一样,有一点阅读量,时间又这么短。但我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没关系的,临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学生)到了以后,他们说要不要跟小朋友先见一下面啊,我说算了,还是上课再见面好了。

  因为这里涉及到这节课基本设置的问题,这是一个挺有故事性、关于苏格拉底的文本,既涉及到哲学的、知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涉及到苏格拉底的审判,所以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在前面我想先让学生来朗读这个文本的片断,慢慢地引入故事。而这样的朗读,对于文本的接触,我们称之为“素读”——没有任何预先掌握的信息,一下子碰到它,这个感觉是很美好的,也没有教师任何的干扰。如果事先预习过,先看过一遍,和第一次看到它的感觉是不一样。为了追求新鲜的效果,我愿意冒一下险,那就不用预习了。

  我认为课堂本身是一条未知的道路,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素材,或者开启一个话题,至于接下来走向哪个步骤,教师只知道一个朦朦胧胧的方向,并不知道最终会走到哪里去。

  比如说这节课有一个翻译的环节,那就是完全敞开的环节,因为我不知道他们会翻成什么样子,包括让学生彼此商议,然后自己有一些修订,那就看他们本身的发挥和创造了。

  开放的课堂应该有教师本人也不能预测的东西,但是非预测的东西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在。

  主持人:对现在的孩子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您怎样看?

  郭:我们在做教材批评的时候,也提出一个概念,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不仅只是经济的自由市场,还有观念的自由市场,我们也希望教材有一个自由市场,给大家各种各样可选择的机会,有多种组合,自由挑选,自由买卖。市场经济是非常美好的,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是平等和自由。

  我目前的语文课其实也是面向市场,我们打破了学校的界限,因为我在的越读馆,周末,还有假期上课,小朋友被吸引过来,首先是自己乐意的,可以试听,听完一节课觉得很好听,就可以继续听;如果觉得不好听,那就算了,这是双向自由选择的过程,那是很好的你情我愿的事情。

  没有说到了这个时间,我一定得坐在这个课堂里,哪怕这位老师讲得再烂,我也得坐在那边忍受着——这是很多小朋友每天日常生活里遭遇的事情。

  因为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我们在建筑课堂,让课堂恢复到语文的迷人,有光彩放出来。只要它足够好,小朋友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主持人:你怎么评价目前的教育现状?

  郭:中国人就是太现实,因为中国人的口号是民以食为天,我们讨论过吃饭这个话题,这是中国人很喜欢的一句口号,但是很适合贴在猪栏上面,因为这是猪的理想,除了吃什么都不管。

  还有中国人的现实就只是非常功利地关注于目前这个世界,却忘了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就是中国人始终没有超越,不知道还有彼岸世界在,还有更高的世界在——就好像今天的文本里面,苏格拉底知道,还有一位神在那边。

  如果你只认识到这样的世界,生活很可怜,那动物性就非常强。很多家长就只会说我的孩子怎么输在起跑线上啦,怎么考试考得这么差啦……

  越读馆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那些不满于教育现状的,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保持他的灵性的,要做一个有趣的、有料的、有种的人,我们希望吸引来这样的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我们的定位,这也是我们面试时候基本的筛选要素,如果不符合,就请你不要来。

  主持人:应试教育对教师有什么限制?语文教材要做成什么样子?

  郭:限制其实并不存在。

  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那扇门一样,看起来是个铁门,后来一撞,发现原来它是纸做的。

  一切的枷锁都是自我设限而已。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不管是公立教师也好,私立学校的教师也罢,名师或者草根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养,来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建设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不必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缩手缩脚,然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老师,到最后自己的状态也很差,就成了一个应试机器嘛。

  我有时候跟朋友们说,大家要设想一下,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这套教材废掉了呢?万一这种考试模式哪天取消了,你还怎么混饭吃?你是不是除了跟着这套教材走,其他什么都不会呢,那不就完蛋了吗。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因为十年不变,他就走十年,一变呢,他无法提供更好的东西,除了这套甚至连三流都不到的教材之外,无法提供更多的文本。

  优秀的老师应该执教于一套尚未存在的教材——这套教材的每个文本都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无法变成一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但你是一个有理想的老师,你应该来做建设性的工作。

  不仅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学养,还有教师本人对课堂的理解。一个好的课堂一定属于学生的,老师要做的事情,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你已经做了,因为由你老师来决定这节课上什么,上什么主题,使用什么文本,你的PPT怎么做,用什么影视材料,你都已经设计好了。接下来按照你的规划,所提供的套餐里,接下来让学生来呈现,而不是教师把自己当成明星。

  主持人:做体制外的独立教师,家长的接受和认同程度高吗?

  郭:我们知道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明星电影,一类是导演电影。明星电影,比如就看是不是刘德华演的?导演电影,看看这部片子是哪个导演拍的。电影看多了,都会跟着导演来看。

  我觉得好的课堂也是这样,做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有追求,你要的并不是明星课堂——哇,这个人来了!这个老师激情四射——不是这样。应当追求的是导演课堂,教师只是发布一些指令,Action!开始了,那么就开始;Cut!停掉了,那就停掉了。就是这样,然后组织一些活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推进。把问题的球抛来抛去,让它引起更多的振荡,让所有人都能够加入这个场,都被激活。这个时候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

  课堂按照这样的原理来讲,属于自组织的结构,起先是散的、漂浮的,按照自组织的理论,在某个时候突然成型,就好像水在振荡状态下,一下子,不知道接受了哪个指令,就突然结成了冰,而冰是非常规则的。

  基于对这种理论的认识,教师可以有更好的定位。这也必然导致教师谦卑的立场,别太把自己当成什么人物,你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已,只是课堂的幕后工作者而已,其实教师可有可无,在不在都没有关系,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为什么不让他们展现自己呢?这涉及到教师本人对课堂的理解。

  主持人:怎样看待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郭: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一点都不错。就我做老师经验而言,我看到每个孩子,当看到他们父母的时候,发现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孩子一定带着父母的烙印而来,带着父母的教育观念而来。父母的教育观念好,孩子就好;父母的教育观念僵化,孩子就有问题。

  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婚前培训或者说生前培训。在生小孩之前经过家庭学校的基本教育,不能毫无准备地随随便便就把孩子生出来,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孩子来到世界,并且接下来打算怎么教育他,对此应该有非常充分的准备,那接下来,后续的东西才可以慢慢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父母可能不是很合格。

  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环境,而这环境中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书籍,好的书。在家里面应当有非常多的温馨的读书角落,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书本。我们一般认为家里面至少有一千本书,根据The Power of Reading《阅读的力量》的观点,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氛围,父母也做行动的示范,到了晚上7:30,7:30到8:00,每个人很安静地读书,每个人读自己的书,这个阅读是自由自主的阅读,并没有强迫你一定要读苏格拉底,你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父母可做的事情是,家里的一千本书都是精心选择的,每本书都非常好,至于你爱看哪本书,哪本书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动力的,这样的书籍称为“全垒打书籍”,那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选择。

  总之,父母要提供这样的环境,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他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一定是好的,整个气质也会改变。

  主持人:您怎样理解“教育”这两个字,对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郭:“教育”这两个字,如果拆开来看,“教”字我在上《弟子规》的时候曾经分析过,“教”很有意思,左边是“孝”,右边是反文旁,反文旁其实是 “攴”字,就是一个人拿着棍子在敲;右边那个孝,下面是一个小孩子。所谓教育教育,“教”字在汉语里面,从词源学角度来讲就是——你要听我说话,如果你不老实,不好好听话,那我就打你——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所谓教育的教。“育”字具体不是很了解,要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专访:我们呼唤一个思想观念的自由市场

  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承,好像是要继往圣之绝学,有非常好的东西,把它塞到你的脑子里面去,把芯片植入,要装原来的这套系统,装上去就成功了,并不在乎这个小孩子的天性怎么样,他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些,而更多地注重知识本身。

  这也是我这节课想关注的一点,这节课涉及到知识论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知识。《传道书》里说得有道理:“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读书太多,心里很疲惫,在知识探求中会迷失自己,因为没有思考,没有转化。这么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高考做了一千套模拟试卷,有意义吗?不但没有意义,反而给人造成不可挽救的伤害。

  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一定是注重个体不可替代的差异性,还有个体的不可复制性,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

  但很遗憾,目前中国教育环境下,很难提供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的教育,甚至连他选择的机会都很少。目前我在做的事情,至少提供了一个产品,是可供选择的产品。当然这个产品也很简陋,你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我希望像这样类似的机构能够越来越多,能够让孩子选择的机会可以越来越多。

  当然最后也是一个时间的争夺,因为孩子很忙,他们甚至连自己阅读的时间都没有。坏的教育会很蛮横霸占学生的时间,这是很糟糕的。

   (附记:育:本义是生养,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