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施泰特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2.12~1953.2.24),德国陆军元帅(1940.7.19),著名军事家、统帅。 5 z+ k! ^) u1 ?6 g$ K9 C 1943年11月,隆美尔元帅从北意大利调到法国担任B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富有对付英国人和美国人经验的他视察了整个海岸线后命令,设置纵深地雷地带、水中障碍物以及木桩尖端系有地雷的新式反空降障碍系统。他要把各师都配备在海岸附近,以迎头痛击登陆的同盟军。而龙德施泰特则认为盟军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很小。他把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配置在后方地区。隆美尔认为同盟军可能在诺曼底登陆,应缩短机动作战过程,在48小时内把敌人逐离大陆,否则,延误战机就会输掉整个战争。龙德施泰特很有把握地认为,同盟军在诺曼底或科唐坦半岛登陆只不过是一种佯动,紧接着将在加来海峡地区实施主要登陆战役,在此情况下。至少暂时保留一部分快速兵团作为战役预备队,在敌人登陆后,再以机动战的优势击溃之。结果,争论以作出妥协性决定而告终。在希特勒的认可下,配置在“B”集团军群地段的6个坦克师中,拨出3个归隆美尔调遣,其余3个留驻巴黎以南地域。希特勒实质上是同意隆美尔观点的,但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至于当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作为战役预备队的快速部队和装甲部队距海岸太远,不能立即向前推进。盟国空军切断了所有内陆纵深地区的交通线,给增援的德军造成极大损失。 / y" x* | M- D0 D, M9 p+ }5 b 当天,希特勒在苏瓦松附近会见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这是他对两位元帅多次坚决要求的让步。他怀着早已变成病态的自欺欺人态度,避而不谈自己的过错,只把失败归于军队各级指挥官的无能。同龙德施泰特一样负有捍卫自己军队荣誉和尊严的隆美尔愤然拒绝了他对军队的诽谤。龙德施泰特要求立即撤出科唐坦半岛和拉平卡昂地域,再次遭到拒绝。对于德军就将大难临头,两位元帅的警告、劝告和请求,希特勒只报以漫无边际、任何时候也不会实行的承诺,还竭力吹嘘自己,吹嘘火箭对整个战争的结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6月29日,见于战线形势的严峻,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再次坚决要求晋见希特勒,这次会见在上萨尔斯堡举行。他们枉然企图说服希特勒:总形势极其迫切地要求停止战争。会见的唯一结果是调整了高级指挥官。7月1日,希特勒任命克卢格元帅接替龙德施泰特的职务,同时授予龙德施泰特一枚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令其休养。 1943年德国在各条战线上步步失利,战争前途暗淡,许多陆军高级将领对希待勒日益不满。在此背景下,以国内驻防军副总司令奥尔布里希特将军和驻防军司令部参谋长施道芬堡上校为首的军内密谋集团曾6次策划暗杀希特勒,推翻纳粹政权,但均未成功。1943年底,他们又拟定了代号为“伐尔克里”的新的行刺计划,建立新的反纳粹政府,与西方国家谈判,签定和约。1944年夏,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苏军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德国的处境每况愈下。7月中旬,施道芬堡上校先后两次企图暗杀希特勒,均因希特勒临时改变下行动日程而未能得手。7月20日中午,施道芬堡上校再次奉召前往腊斯登堡的元首大本营,参加希特勒举行的每日军事汇报会。他乘机将,一个装有定时炸弹的公文皮包放在会议桌下希特勒脚边,然后溜出会议室。哪知另一名与会者为了看清桌上的地图,把碍事的皮包提到了橡木桌子厚底座的外侧,致使希特勒尽管被炸伤,但保住了性命。政变遂告失败。希特勒下令对密谋分子实行血腥报复.并将审判权交与“德军荣誉军人法庭”。该法庭奉命逮捕了成千上万的人,关进集中营和处决。并逼迫德军西线总司令克卢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特莱斯科夫、德军驻法、比、荷的“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自杀。而奉希特勒之命担任“德军荣誉军人法庭”的主席,负责审理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的主持人就是龙德施泰特。 龙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的,但他的赞成是从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在希特勒面前,他总是以忠诚的面目出现。他深知希特勒或许能容忍军事上的不同观点,但决不会容忍政治上的不同观点,这是他在自己起伏动荡的生涯中获知的真谛。所以当“七·二○”暗杀希特勒事件发生时,在得知希特勒未被炸死的消息后,他立即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叛逆行为。正因为这样,他才受到元首的赏识,出任“德军荣誉军人法庭”的主席,并在此后的9月,被任命为德军西线总司令,这是他第三次重新被起用。9月18日,他奉希特勒之命主持了隆美尔元帅的葬礼。他明知道死者的死因,也懂得元首和自己的虚伪,元首对逝世者表示至为沉痛的哀悼,他宣读悼词时也目光呆滞,声音嘶哑,好像在抵挡某种压力。他沉痛的表情里,也许对同僚的死真的有几分同情。 龙德施泰特往西线就任时,西线德军在法国的战线已于8月底崩溃,德军开始仓皇从法国撤退。大批已经没有作用的军事和非军事机关惊慌失措和没有任何秩序地向莱茵河对岸涌去,正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来稳定战线。还在西线的作战行动只局限于诺曼底地区时,集西线总司令和“B”集团军群司令职权于莫德尔元帅一身,勉强指挥着战斗。但是,同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后。就出现了一条新的独立的战线,而两条战线面临的灾难都没有消除;相反,由于希特勒迟迟不下命令,所下的命令又不考虑现实情况,而只包含着各种幻想,局势便越来越严重了。9月5日,两级司令部才重新分开,再次被任命为西线德军总司令的龙德施泰特元帅到任了。 他到任后面临的任务是在尽量靠西处阻止住同盟军推进,守住整个荷兰,并从梅斯地域再度对兰斯方向发动进攻。好运气这次伴随着他,进攻虽然没能真正实施,可同盟军原来的打算就是在边界上停止前进,这使德军在德国边界以西和在边界附近阻住敌人的尝试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很大成功,龙德施泰特的威望顿时提高不少。 运气更好的是英军有一份涉及整个战役计划的命令在韦赫尔以西落到德军手中转到了他的办公桌上,这就使他和莫德尔元帅能立即采取最有利的对策。这些对策的重点,是扼守盟军尚未夺取的阿纳姆大桥和奈梅亨大桥,迟滞其推进。此外,不让同盟军扩大马斯河一斯海尔德河运河的登陆场,并在战役下一阶段切断在此突破之敌与其后方的联系。 为实现该方案和增援沿这条运河设防的德军各师,调集了第十五集团军的一个师和坦克第五集团军编成中一些坦克师的残部,还计划从德国调遣一些兵力,这样,就使这一战线所拥有的兵力比同盟军估计的要强大得多。 具有在法国和俄国作战经验的龙德施泰特,使德军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激战中越来越有计划地进行战斗,对同盟军实施的突击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能转入反冲击。 德军在他的指挥下,从赖赫斯瓦尔德森林地域向美军空降第八十二师实施了顽强的反冲击,使该师未能接近奈梅亨大桥。在阿纳姆地域,德军把英军的空降师分割成三部分,迫其远离大桥,使英军处在很不妙的态势上。在同盟军所有空降师面前,德军筑起了坚固的防御。粉碎了英军统帅蒙哥马利要越过莱茵河进行闪电性进攻的梦想。- N) C: S* V6 X3 e 大雾弥漫的天气也帮了德军不少忙。同盟军无法给着陆的空降师派遣援兵,而补给品也大都空投在了德军驻地。德军不但无空中干扰之忧,还紧紧压迫着在阿纳姆附近的英军空降第一师,使其困难重重。2 I; K i- g/ R5 _) x- r 9月22日,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德军第五十九师和坦克第一○七旅从东西两面对韦赫尔附近的同盟军走廊实施反冲击,试图切断位于阿纳姆和韦赫尔之间的英军4个师。战斗至9月25日晚,曾两次切断英军的补给线。英军竭力保持该走廊,为扩大突破口在内佩尔特以东和以西进攻的两个军。分别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推进,致使反冲击的德军面临遭到包围的威胁。龙德施泰特只好下令停止反冲击;1 r, u, f! U3 T' H% ` 但此战迫使蒙野马利把被压缩在阿纳姆以西狭窄地段的空降师撤回到莱茵河南岸,该师在激烈的战斗中死伤和失踪7000多人,撤出的只剩2400人左右。/ ~- Z* ~, ]7 u 在近几个月连遭失利后,取得这样的战斗结局,龙德施泰特给德军带来了特别的鼓舞力。1 Y6 y$ l2 g2 x. W! C 到9月底,同盟军虽在西线步步推进,希特勒却在加紧制定反攻计划。他心里总想摆脱暗淡的现实,总是念念不忘1940年那些巨大的进攻性胜利,他已失去了任何现实感。% f2 |& R! w& f1 n5 c f$ c 开始时希特勒既不让西线的司令官们了解他的企图,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而坚持只同最高统帅部一起制定进攻计划的基本部分。直到10月底,他才向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元帅透露了这一阿登山进攻计划。他的进攻目的完全出乎负责准备和实施整个战役指挥的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的意料,两位元帅原则上不反对反攻,但他们想根据现实兵力和军队的实际能力,把战役限制在较小的范围。龙德施泰特建议先在亚琛地区对美军实施一次有限度的攻击,然后再攻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由于希特勒在这种场合的固执态度是众所周知的,龙德施泰特等人的建议变得毫无意义。元首不允许对他规定的战役进行任何改变,拒绝采纳。龙德施泰特仍不灰心,再次上书,力陈实施有限作战的必要性。希特勒又一次拒绝并命令各集团立即开始进行规模极大的进攻准备。盟军当时将进攻计划归结于龙德施泰特,事实上在此次战役中龙德施泰特基本被晾在了一边4 n* ]& q" }, j$ m+ a 12月7日,希特勒下达了发动进攻的命令,可是由于技术上、气象上的原因,阿登战役开始日期推迟了三次,直到12月12日才规定12月16日为最后日期,进攻正式开始。但到12月24日,德军进攻部队就被迫先后转入了防御,并负出了极大代价。龙德施泰特等人尝试催促希特勒火速停止没有前途的战役,在同盟军口益逼近的大规模反攻开始前,把军队撤回出发阵地。以避免严重损失和挽救大部分坦克等技术兵器。希特勒无沦如何也下打算接受这些要求。不但如此,他还命令不管怎样也要守住军队到达的地区,并攻克巴斯托涅。直到1945年1月3日,同盟军发动进攻,德军才被迫开始退却。阿登战役德军损失了90000人,退却时损失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技术兵器比整个进攻过程中损失的数量大好几倍。陆军失掉了勉强抽出的最后一点预备队,使东西战线都深感到了兵力缺乏,' {6 n# c' k5 {+ Q) Z4 ?7 V8 V 在阿登山战役失败后的德军西线,尽管天气总在帮龙德施泰特的忙,1月份大雪纷飞,2月初就冰融雪化,马斯问与莱菌河到处洪水泛滥,遍地泥泞,严重阻滞了同盟军的进攻,但同盟军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3月7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北翼粉碎了德军在科隆的最后抵抗,中央和南翼转向东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贝格推进。美军坦克第九师在集团军最右翼向雷马根进攻,并夺占了雷马根大桥,使美军获得了横渡莱茵河的通道。# m$ q6 s: m) r" \! x2 R 这座大桥的失守,使希特勒暴怒到了极点。要所有为延误爆破或未立即采取坚决对策来制止美军夺取登陆场承担某种责任的人,都送交军事法庭审判。而龙德施泰特等高级将领,把罪责全推到了下属身上,使许多军官以在敌人面前无所作为相怯战的罪名被判处枪决。 由于同盟军的猛烈进攻,德军的西方壁垒越来越难坚守,特别是防守萨尔地区的第一集团军以13个兵力弱小的师守长达2000公里的突出部当然是不够的,一旦美军从德军后方强渡摩泽尔河,并从南面突入西方壁垒,就将陷该集团军于绝望境地。龙德施泰特心急火燎,与莫德尔元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希特勒报告,必须及时定下这个难以避免的决心,火速放弃这个突出部,挽救还没有被击溃的兵团。& ~8 E( N* M+ U6 w, H+ c 见于龙德施泰特近来愈益强烈地表明自己不同意希特勒的作战决心,甚至竟敢老毛病又犯地公开提出批评,3月10日,希特勒怒而将他免职,令凯瑟林元帅取代他的位置。' \& q$ M* j( `( s" |( f( v 这距离他重新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才半年时间,这次免职,是他的第四次被免职,并中止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奉命永久退役了。 他的军事生涯同希特勒有争吵,也有亲近。他有捍卫军队荣誉的勇敢,也有政治上对希特勒的懦弱。希特勒对他有时非常信任,多次起用他委以重任;有时又不信任,多次免职,夺下他的指挥权。他有时表现得很龌龊,在“七·二○”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例;有时又很高尚,如战后不久,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国人逮捕并引渡给英国人,英国人把他囚禁在布里金德。当英国入1949年在汉堡审判龙德施泰特昔日的参谋长曼施泰因元帅的时候,龙德施泰特请求准许同他的朋友站在一起接受审判,并承担主要罪责。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 同年5月,龙德施泰特获释,他在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度过余年。1953年死于心脏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