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笑熬浆糊糊 2013-01-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黄岛长吻虫

黄岛长吻虫属玉钩虫科,因其吻部较长(为全长的1/20左右),所以被称为“长吻虫”。它是一种中国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被列为国家I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仅产于山东青岛沿海,离低潮40—50米的细沙之中。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黄岛长吻虫属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玉钩虫科,因其吻部较长(为全长的1/20左右),所以被称为“长吻虫”。它是一种中国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胶州湾附近海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黄岛长吻虫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呈蠕虫状,全长约300毫米。吻部呈扁圆椎形,背腹两面中央线上各具一条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从吻的基部直达吻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将吻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领部宽而短,中部的后端各有一条环走状的凹沟,表面平滑,其长度仅为全长的1/100。吻部和领部均为浅桔黄色。尾部呈黄绿色圆筒状,到末端则为黄色[1]。  黄岛长吻虫也呈蠕虫状,体长约为290毫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躯干伸直,表面平滑,也明显分为吻,领,躯干三部分。吻部为浅桔黄色,背腹侧扁,呈扁圆锥形。在背部和腹部两条中线上,各具有一条或深或浅的纵沟。吻长约为15.6毫米,宽约5.6毫米。领部表面较光滑,中部具有一条浅而宽的沟线,后部则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深沟。领长为2.5—3.4毫米,宽为4—5.5毫米,二者之比约为0.65。吻长为领长的3.37—8.5倍,所以得名长吻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躯干部又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有鳃和生殖翼,也呈浅桔黄色。生殖翼的前端与领部的后缘相连,前部较低,好像两条细的隆脊,其后逐渐加厚至中部,然后又逐渐降低,直至消失。生殖翼之间有两条淡色低隆起,其外有一行小鳃孔,鳃孔数约90对左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躯干中部为肝区,肝盲囊褐绿色,其后褐色素逐渐减少,黄色素逐渐增加。后躯干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   黄岛长吻虫的鳃生殖区发达,约占全长的2/3。生殖翼的前、后部较低、形状好似两条细的隆起背,中段则较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生殖翼的前半部为浅桔黄色,后部为绿褐色,肝盲囊区为绿褐色。在躯干部的前部背面和生殖翼之间,有两条浅色的隆起脊,隆起脊在前方彼此分开,间距较大,愈向后则愈靠近,到末端则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形。在每条隆起背的外缘各有一行小鳃孔,鳃孔数为90对左右。  黄岛长吻虫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巢穴呈不定型的U形。身体全部横陈于穴中。穴口较宽,呈漏斗状,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厘米。因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所以在其密集分布的区域往往可嗅到碘的气味。  黄岛长吻虫分类学上隶属于半索动物。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背神经索,其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束,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进行呼吸的器官。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是一个很小的结构,称为“口索”,是半索动物所特有的,因此也称为口索动物或隐索动物。关于口索的作用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它就是最初出现的脊索,也有人认为它相当于未来的脑垂体前叶。   关于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地位直到现在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半索动物应该列入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即脊索动物门中,是最原始的脊索动物类群。因为它的主要特征与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基本符合。它的口索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脊索,它的背神经索前端有空隙,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它也有咽鳃裂。   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则认为,把口索直接看成是与脊索相当的构造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因为根据一些研究报告,口索也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在另一方面,半索动物尚具有许多非脊索动物的结构,如腹神经管、开放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的末端等。   因此,目前都将半索动物列为一个独立的类群,作为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黄岛长吻虫虽然其貌不扬,隐居于海底泥沙之中,但它们均为极为罕见的珍稀动物,其介于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独特身体结构,为脊索动物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在进化论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属国家 I 级保护动物  对两种半索动物的分布、资源量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过去的调查资料,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主要分布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以薛家岛的安子码头、辛岛湾和山里湾数量最多。在80年代以前,该类动物尚较易采到。最近20多年,这两种动物数量已大幅减少。最近的试采表明,在安子码头、辛岛湾海域已经不能采到这类动物,虽经多次努力,仅在山里等海滩发现有限的几个个体,可见其资源状况岌岌可危。  1、栖地消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如港口(特别是青岛前湾港)建设、海水养殖、采沙及其他涉及填海的滨海建设项目剥夺了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的栖息地,如过去记录的主要分布点安子码头的潮间代滩涂即因港口建设而消失。   2、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日益增长,海水养殖和油类污染也较过去增加很多,胶州湾沿岸海水已达中度或严重污染,对浅海及潮间带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该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生存。   3、其他人类活动:滩涂贝类等经济动物的采捕、观光旅游活动等。


多鳃孔舌形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多鳃孔舌形虫属柱头虫科、舌形虫属。 多鳃孔舌形虫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体长35~60厘米。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


  多鳃孔舌形虫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体长35~60厘米。身呈圆锥形,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1]
身长约为全长的1/50,领部与身长相等。身的后半部背面中央线有一条纵沟,整个身部呈淡桔黄色。 领的前缘环抱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桔黄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2]。   虫体肝区的长度约为全长1/10。肝囊数为100~130个,排列成两行,十分规则,肝区前部和后部肝囊小,中部长。肝区色泽一般由前向后顺序为褐色、土黄、绿色等。尾区长度为全长的1/2以上,具有外环肌,肛门开口于尾端。整个尾区为浅褐色或黄色。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多鳃孔舌形虫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身体左右对称,在外形上就像一条小蛇,或一条大蚯蚓,但身体构造却与它们大不相同。成体的长度在352?—613毫米之间,可以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吻位于最前端,稍后是领,最后是略成圆柱形的躯干。整个身部呈淡桔黄色。 领的前缘环抱着身体基部的身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口。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1/3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纤维环线,两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淡,领的后缘为一条突起的盖,紧接盖前端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环带在整个领区淡桔黄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 [1][3]   吻、领和躯干中都有空腔,分别称为吻腔、领腔和躯干腔,都是体腔的一部分。吻为短圆锥形或尖锥形,具有发达的肌肉,是挖掘泥沙的器官,长约11毫米,宽约7毫米,呈淡桔黄色,后半部背面中央线上有一条纵沟。接着是短的肌肉间体,叫做领。领的前缘环抱着吻的基部和吻柄,吻能缩入领内。前端腹面的中央和吻部的交界处有一个很明显的口。从侧面来看,领的后缘是自背缘向腹缘倾斜的,领的背缘较腹缘为短,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相近种类的主要特征之一。领的背部长度为11毫米,腹部长度为9毫米,宽为9毫米。领部具有许多纵走皱褶,前、后三分之一处各有一条深色的细弱环线,环线间的领区色泽较浅。领的后缘是一条突起的边缘,叫做盖,紧接盖的前面与之相邻的是一条深桔红色的环带,这一条色素带在整个领区的淡桔黄色衬托之下显得非常漂亮。[1][3]   领的后面是延长的蠕虫状的躯干。躯干又可以分为鳃、生殖翼、肝和尾等四个区。鳃区的长度为37毫米左右,相当于领长的3—4倍,相当于生殖翼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鳃区中具有数目较多的鳃孔,约为130—160个,成对地排列在背侧,呼吸时水流从鳃孔排出体外。两个生殖翼对称,宽而长,长度为190毫米左右,约为鳃区的5倍,开始于领的后缘,没有翼缘垂。起首处两翼为鳃的前端所分隔,相距约3—4毫米,前部窄,鳃区后部附近最宽,后部逐渐变窄,终止于肝区交界处稍前或稍后。[1][3]   肝区特别长和肝囊数目多也是本种的特征之一。整个肝区的长度为33—74毫米,肝囊约有110—130个,排列成两行,十分规则。较为成熟的个体肝区前部的界限较为明显,后部的界限不明显,前部肝囊小,中部渐大,后部又渐小。尚未成熟的个体肝区前后部的界限都不明显,肝囊大小与成熟个体的情况相似。肝囊的数目一般是随着个体成长而增加的,但在个体完全成熟后就变化不大了。肝区的颜色变化也较多,一般由前向后次序为褐黑、赭、土黄、绿等,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变化。[1][3]  雄雌异体,性成熟的雌性的生殖翼为紫棕色,雄性的生殖翼为桔红色或桔黄色,在鳃和生殖翼的腹面两侧均没有色素斑点。雌性产卵在海滩里,卵数有上千枚。雄性在雌性产卵的同时或稍迟就释放出精子。受精卵孵化出有纤毛的幼虫,很快就能进行游泳,然后沉入海底。雌体的生殖区长度约为全长的1/3,鳃长约为生殖翼长度的1/5。鳃孔较多,达130~160个左右。两生殖翼对称,始于领的后缘,起点处两翼与鳃的前端分隔。它穴居于沙粒之中,体表粘液与沙子结合在一起,以沙底质有机物质为食。它可以依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领部发生伸缩,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动。当它向前掘进时,水和富含有机质的泥沙便被摄入消化管。[3]  多鳃孔舌形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青岛胶州湾内的薛家岛、黄岛、沧口、楼山和前海的栈桥、汇泉浴、石臼所,以及江苏的大丰、东川,河北的北戴河等地,但数量很少,所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  多鳃孔舌形虫和黄岛长吻虫均为我国的特有物种,在分类上属半索动物门,系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对研究动物的系统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潜在的利用价值。1988年这种动物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濒危动物。[3]  对两种半索动物的分布、资源量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过去的调查资料,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主要分布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以薛家岛的安子码头、辛岛湾和山里湾数量最多。在80年代以前,该类动物尚较易采到。最近20多年,这两种动物数量已大幅减少。最近的试采表明,在安子码头、辛岛湾海域已经不能采到这类动物,虽经多次努力,仅在山里等海滩发现有限的几个个体,可见其资源状况岌岌可危。[3]  1、栖地消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如港口(特别是青岛前湾港)建设、海水养殖、采沙及其他涉及填海的滨海建设项目剥夺了多鳃孔舌虫和黄岛长吻虫的栖息地,如过去记录的主要分布点安子码头的潮间代滩涂即因港口建设而消失。   2、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日益增长,海水养殖和油类污染也较过去增加很多,胶州湾沿岸海水已达中度或严重污染,对浅海及潮间带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该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生存。   3、其他人类活动:滩涂贝类等经济动物的采捕、观光旅游活动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