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联松——五星红旗设计者

 東泰山人 2013-01-05

  当你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时,她那庄严美丽、鲜艳夺目的色彩和五星图案扑入你的眼帘,也许你会这么想:五星红旗的图案,一定是出自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其实不然。她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从事财务工作的普通职员,他的名字叫曾联松。

  曾联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学生时代的曾联松,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根据组织安排,他几经辗转,于1947年进入上海,在“现代经济通讯社”任专职秘书,为中共收集国统区的经济情报。随着解放战争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全国解放已指日可待。曾联松不禁为此激动和兴奋。

  不久,上海解放了。1949年7月,担任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科副科长的曾联松,在《解放日报》上看到新中国国旗图案的征集启事后,他怀着对新中国无限热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投入了国旗图案的设计之中。

  为了绘制出他心目中的国旗图案,曾联松先是反复琢磨国旗图案征集启事的要求,接着又到街上购买了一大捆设计所需的纸张、画笔等各种材料,然后躲到不足10平方米的阁楼里,画画剪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设计了一张又一张草图。

  曾联松的妻子项佩琴后来回忆说:“上海的夏天很热,他晚上就钻到阁楼上写写画画,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每天早晨,我从楼上都扫出一堆剪得很乱的油光纸,有红色的、有黄色的……直到后来中央来信了,证明了国旗是他设计的,我才知道那些日子他是在阁楼上画国旗。”

  一开始,曾联松的设计并不是很顺利。如何按征集启事的规定,在三与二之比的长方形上,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域特点等要求的国旗图案呢?曾联松颇费心思。苦思冥想中,忽然想起人民群众渴望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朴素语言——“盼星星盼月亮”,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大救星。于是,他决定在旗面上设计星星,以体现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曾联松的挚友张公度回忆:“有一天,他叫我上阁楼看一样东西,是用油光纸剪制的国旗图案。那五颗星在旗面上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排列,五颗星是大星领头,依次四星排下来。他问我怎么样?我说这不成了领带了吗?一点不像国旗。他见我反对,自己也摇头了。”

  一天晚饭后,曾联松走出家门,独自一人在霓虹闪烁的上海街头漫步,一边走一边想着国旗图案的设计。不经意间,他仰望漫无边际的苍穹,多好的夏夜啊!只见那闪烁的北斗星周围,群星璀璨,煞是壮观!看到这一景象,他似乎从中得到了启发,匆匆赶回家,钻进阁楼,伏案创作:以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小星代表人民大众。大星主导,小星环绕,如同众星拱北斗,象征人民大众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草图出来了:大星居旗面正中,小星环绕在大星四周。仔细审视,他感到图案四平八稳,视若庄重,却天地狭窄,视觉局促呆滞,缺乏生动气息。于是,推倒重来,他把五星挪到旗面的左上角(即现在的五星红旗的样式),然后挂于墙壁,仔细审视,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五颗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图案就这样定下来了。

  接着,曾联松又起草图案说明词。旗面为红色,象征祖国蒸蒸日上;五星为金黄色,象征中华民族的肤色(黄种人);五星中的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星中的锤头、镰刀代表工农联盟);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象征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五星构成椭圆形,象征中国疆土之形状……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他精心设计的国旗图案,郑重地寄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在国旗图案评选中,曾联松设计的图案得到了许多委员的好评,认为图案有新意,美观、大方、简洁,同时也指出了不妥之处,认为大五角星中大可不必出现锤头、镰刀。负责国旗图案征集的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将曾联松设计图案上大五角星中的锤头、镰刀删去,其他部分未作任何修改,并将其列入复选出的38个图案之中,编为《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复字第32号。

  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经过初选、复选和终选,终于在2992幅图案中脱颖而出。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亲手升起了象征新中国诞生的国旗。从此,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蔚蓝的天空上,飘扬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

  曾联松是在《解放日报》上看到公布的国旗图案的。当时,他非常激动和惊诧,五星红旗和自己的设计几乎相同。但是,他无法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在他设计的国旗图案的大五角星中嵌有锤头和镰刀,而公布的国旗图案比他设计的图案更加简洁、更加美观。想想可能是别人的作品,但他很难释怀,心中总留着一个结。

  这个结1年以后才得以解开。1950年9月,曾联松因公出差北京,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来敲门。来的是两个陌生人,自我介绍是全国政协的。曾联松有一种预感,莫非与国旗图案设计的事有关?因为他清楚记得,他设计的国旗图案是寄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

  果然不出曾联松所料,来人询问了曾联松关于国旗图案设计的情况和投稿经过,问得很详细、具体,还作了记录。

  曾联松办完公务后即回上海。1950年9月27日,他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函(第1139号),上面写着: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万元(注:旧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00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同时,曾联松还收到了中央邀请他参加国庆1周年纪念活动的请柬和1份绸质观礼证。迟到的喜悦令曾联松心律加快……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能够为伟大的共和国设计国旗,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光荣和自豪呢!曾联松为此作《入选吟》诗一首:

  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

  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胸前佩戴着长条燕尾的观礼证,上为国徽,下为座位号:(台右)0097号,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庆祝大会观礼证”的字样。在天安门观礼台右侧的第97号座位上,曾联松目睹了由他设计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不禁感慨万千,诗情涌动,作了《七律·咏五星红旗》诗1首:

  耸立高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

  袂连桃李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

  霹雳晴空竞震扰,滂沱冷雨更相看。

  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

  此后,曾联松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不事张扬。他觉得自己为新中国尽了一份心意,履行了一个公民的职责,一切都是应该的。然而,新中国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曾联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