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说:“我们对小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於习惯。”根据「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的原理,从行为入手培养快乐习惯、快乐性格,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当你不愉快的时候,要想变得愉快的主动方法,就是愉快地坐起来,愉快地看看四周,使自己的言行好像已经愉快起来。只要你模仿快乐的表情,就可激发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脑电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自己越来越自然地感到快乐。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简单,必须充分认识到快乐的巨大意义和巨大价值,有积极、正确地追求快乐的强烈意愿,培养强烈的快乐意识、快乐观念,把快乐性格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史蒂文生说:“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外在条件的支配。”快乐,主要取决於我们自身。只要养成了快乐的习惯,进而养成了快乐的性格,我们就能成为快乐的主人,每时每刻都快乐幸福地生活。 不论你是百万富豪或是穷光蛋,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衷心喜悦地享受生活。患得患失的百万富豪会对自己说:“有人会偷走我的钱,然后就没有人理睬我了。”意志坚强的穷光蛋却会对自己说:“债主在街上追我的时候,我正好可以运动一下。” 不要愚弄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生活的乐趣,你能够找到,当然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有这份福气消受。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曾指出:“有许多无福消受生活乐趣的人,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非但不能松弛,反而更趋紧张。在他们心目中,似乎老是收到追逐——疾病、诉讼、意外、欠税,甚至还包括了亲戚的纠纷。直到再度尝到失败滋味以前,他们无法松弛心神。” 生活乐趣应从微小事物中去寻求:美味的食物、真诚的友谊、温煦的阳光、欢愉的微笑。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一剧中写道:“快乐和行动,使得时间变短了。”不论时间的长短,让你的时间充满愉悦的铃声。认为快乐并非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人,应该一笑置之,因为他们是无知的一群;但是你也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像你这么睿智聪明。 快乐时真实的,是内发的;除非获得你的允许,没有人能够令你苦恼。 你每天都应该记住:快乐是你赠送给自己的礼物,不是耶诞节的点缀,而是整年的喜悦。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做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一项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思惟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人进入快乐的思惟或看到愉快的景象时,视力立即得到改进;人在快乐的思惟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犹太教和基督徒都把欢乐、喜悦、感恩、开朗,列为通向正义和美好生活的途径,这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於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看来,我们对於快乐的普通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不是赚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於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乐的不快乐的思想。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於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追求快乐并不是自私。很多正经人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转向自己以外的东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过错、烦恼,或「自满」的骄傲,而且使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 人类最快乐的东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他很重要,很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如果我们从快乐中探讨道德问题,认为它可以作为无私的一种报酬,那么,他们就很可能因为想得到快乐而觉得有罪。快乐时存在和行为的自然附属物,不是一种报酬和奖品。如果我们因为无私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逻辑的推理是,我们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们就越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想要快乐,必须不快乐。 如果牵涉到什么道德问题的话,这个道德问题应与快乐和不快乐无关。詹姆斯说: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还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钱的呢?还有什么能比不快乐的表现,更容易伤害别人?还有什么比不快乐更不利於克服困难?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和延长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快乐时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性格,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能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的问题。 快乐小语◎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吧,不要「有条件」地快乐,要把快乐当成自己的一种心理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