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常见病验方3

 学中医书馆 2013-01-05
老人常见病
1、偏头痛:鸡蛋3个,京芥穗末15克,将鸡蛋打破装药末、面包烧熟食。
2、正头痛:山羊角3钱,川芎5钱,水煎服。
3、头晕(神经衰弱):猪心1个,朱砂5分,将猪心上扎1个眼,放入朱砂煮后喝汤吃肉,连吃1~3个即愈。
4、失眠:绿豆皮装枕头,7日后自然入眠。
5、牙疼:白胡椒1粒,草乌1片,研末纱布包住放在疼处,咬紧即止。有虫杀虫,有火清火。
6、眼迎风流泪:杞果5钱或1两,鸡蛋3个,用杞果煎水打荷包蛋吃,每日1次。
7、耳聋:老鼠胆汁滴耳,每日2次,每次1~2滴(活老鼠用开水烫死即可取胆)。
8、流鼻血(小儿鼻血多见):用父母头发烧成灰,研细末吹鼻孔,男左女右。如:男孩流鼻血,可用母亲头发,女孩可用父亲头发。
9、急慢性咽炎:猪心肺1付,皂角籽每岁1个,将皂角籽装入猪气相桶内水煮,吃肉、喝汤,连吃3付,藿香梗引。
10、防止晕车、晕船:上车后口含一块生姜,不要吞下,下车后吐出可防止晕车晕船。
11、夜盲:苍术18克,鱼肝一具,文火炖30分钟,食肝喝汤,间日1剂,早晚分服。
12、麦粒肿:左眼有,用左手扒住右肩,申指进出有红疹,挑破即好。
13、胃病:生姜120克,白胡椒15克,大茴15克,猪胃1个,将猪胃洗净,三味药装入猪胃内煮熟去渣,吃肉喝汤分3~4次。
14、肝炎:100只赖肚合马,1只白公鸡,3斤高粱,将合马煮烂,放入高粱将水吸干,让白公鸡吃高粱,吃完三天后,将鸡杀掉清水炖,喝汤吃肉。
15、肺结核:白芨250克,百布250克,黄母鸡1只(未下过蛋),两味药研面,将鸡煮熟去骨,和药面为丸,如豆大,晒干。每次9克,日服2次。
16、气管炎:桃仁、白胡椒各7粒研面,鸡蛋清调和,放在脚心,生白布包住,男左女右,卧床休息15个小时不能走动,用生姜4两煎水内服发汗,一次病愈。
17、羊羔风:①每日吃白矾,吃出涩味为止,后呕而痊愈。②毒蛇1只,1只白公鸡,将蛇压为肉泥,让鸡吃,鸡的大便晒干取白色研面,每日15克,黄酒冲服,1剂痊愈。
18、全身筋骨疼:四皮风4两,谷蛇1条,粮食酒1斤,清泡半个月,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酒盅。
19、腰疼(坐骨神经疼):猪腰子7个,补骨脂1两,将猪腰子破开,装入补骨脂,微火烧焦为面,每服3钱,黄酒冲服。
20、半身不遂:土谷蛇1斤,高粱酒3斤,伸筋草2两,浸泡15天,每天2次,每次5钱。
21、红白痢疾:槐角4两,构叶一把,香椿皮2两,煎服,红痢疾用白糖,白痢疾用红糖引子。
22、百日咳:麻雀1只,去毛及内脏,留苦胆,加少量白糖,用面包住,蒸熟吃,吃1~3个。
23、小儿夜哭:中指尖离指甲处点刺放血,一次痊愈。
24、遗精:刺猬1只,清水煮吃肉。皮烘干、研面,黄酒引子,每日1次,每次3克。
25、阳瘘:淫羊藿10克,水煎当茶服,连用2个月,配合吃羊肉。
26、增强记忆力:蜂糖1两,鸡蛋1个,调匀开水冲服,每天早上1次,连用7天。
27、自汗(盗汗):大枣10枚、麦2两,水煎服。
28、妇女头项疼:膏本2两,研面,每日早晚1次,每次1钱,红糖引子。
29、妇女腰背疼:威灵仙研末,每次3钱,日服3次。
30、妊娠呕吐:丝瓜藤5钱,水煎服。
31、乳腺炎:拾六3个,水1斤,煮剩下半斤,装瓶备用。用时将白纸泡药水内,取出贴在患处,日用3次。
32、经来腹痛:元胡、香附各3钱,水煎服,艾叶引子3钱。
33、妇女阴痒:花椒1两、蕲艾1两,防风1两,老葱白10根,水煎洗。
34、妇女白带:棉花子半斤,焙黄研面,红糖、米酒引冲服。每天1次,每次1两。
35、产后乳少:鲜虾250克,捣烂用纱布包拧汁加黄酒60毫升,加热服用。
36、老妇倒开花:白木耳半斤,白冰糖半斤同炖,每服6克,日服3次。
37、避孕法:椿根白皮100克(不结牌者)水煎服,月经后三天,分3次服用,每天1次。
38、痢疾(打摆子):蜂糖30克,白酒30克,发作前半小时1次服完。
39、水土不服:椿牌1把,煎水1000毫升,分3次服用,1剂见效。
40、心脏病:驴腰子2个,清水炖,分3次吃完,连续用3~5剂。
41、精神病:老鼠心、肝、胆、脑焙干,研面,每日一次老鼠量,鸡蛋花汤冲服,连用1~3月,病愈。
42、鼻炎:蜂糖适量,每日早晚用蜂糖抹鼻孔,2周内可取得疗效。
43、脱发:男用生地4两,女用丹参4两,黑豆1斤,将药和黑豆一起煮,煮后干黑吃黑豆。
44、手掌脱皮:生地30克,元参30克,泡茶饮,日服3~5次,15天见效。
45、少白头变黑:中药何首乌、黑芝麻各5钱,水煎服红糖引子。
46、尿床病:鸡肠子1付,猪膀胱1个,洗净研面瓦上焙干,黄酒引,每天晚上服3钱。
47、尿道炎:生香附子3~5钱,冷开水冲服。
48、皮肤痒(湿疹):全棵苍耳子,水煎洗患处。
49、老鼠疮:木鳖子4个,广木香6个,龙衣0.9克,鸡蛋3个,同研药为面,鸡蛋开口,药面分装3个鸡蛋、面包烧熟,每天吃1个,局部变软去龙衣,改用全虫1个,服至痊愈。
50、吐血、便血:鲜韭菜120捣烂取汁,加入明矾9克,煎水1次服完即止。
食物相克
51、鳖肉与苋菜:食则死亡。解救:吃空心菜汁。
52、鲤鱼与甘草:食物死亡。解救:吃麻油2两。
53、狗肉与绿豆:食则胀破肚。解救:甘草水煎服。
54、桃子与烧酒:食则令人昏倒,多食则死亡。解救:牛黄解毒丸3粒。
55、黄瓜与花生:食则泻肚。解救:吃火香丸。
56、蜂糖与生葱:食则死亡。解救:甘草2两水煎服。
57、茶煮青蛙:食则死亡,无法救。
58、蚕豆与田螺:食则绞肠痛。解救:吃童小便。
59、香蕉与芋头:食则中毒。解救:吃桐油5钱。
60、鸡蛋与消炎片:食则中毒。解救:吃黄泥水。
61、冰棒与西红柿:食则中毒。解救:穿心莲2两,水煎服。
62、鸡肉与菊花:食则死亡。解救:细幸1钱,水煎服。
63、羊肉与西瓜:食则中毒。解救:甘草2两,煎水服。
64、芥菜与兔肉:食则死亡。解救:吃杨梅水。
65、不可单用生姜下酒:食则胃脘痛,多吃则烂肝脏。
66、甜酒与味精:食则中毒。解救:炙甘草水煎。
67、牛肉香附子:食则生于疡痈。
68、蛇肉与萝卜:食则死亡。解救:吃鸡血1两。
69、油煎鸡蛋不可放糖精:食则中毒。解救:大枣4两,煮茶喝。
70、孕妇不可吃螃蟹:食则流产。无法解。
71、肝炎忌马肉:食则死亡。无法救。
72、杨梅与鸭肉:食则死亡。解救:吃人乳。
73、三年雄鸡头有毒:食则死亡。无法救。
74、戒烟法:中药大白1个,钻一个眼滴入2滴烟油,放开水中泡6个小时,取出随身代,如你想吸烟,就拿出来闻,15天自戒。
75、醒酒法:用冷米汤半碗,加食醋1两,服后立解酒醉。
76、千杯不醉:开水冲泡樟木片或各花3钱煎水,半碗,提前20分钟服下。酒见此药即化为水,能增酒量10倍。
77、一杯醉倒:头上屑皮一块,放在酒杯内,喝下即醉。(30分钟)
78、吸烟的害处:男同志吸烟,血液的流动量要减2%;女同志吸烟,血液的流动率要减4%而引起肺病发作。
79、饮酒的学问:一、酒要慢慢饮;二、美酒配佳肴;三、饮酒要自觉节制酒量;总之正确饮酒增寿有益,多饮者必裹其神。
80、看电视注意事项:
①距离二公尺外就坐;②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③看电视前先饮一杯白糖茶;④看电视前先吃3~5粒鱼肝油。
81、致癌因素的形成:盛食水、蒸馏水;隔夜重喝水、温水瓶茶锈煮肉水,含有强烈的致癌物。
82、皮肤变嫩:一个鸡蛋清打匀,完全起泡为止,加入一小匙蜂蜜,用此擦脸,干后用清水洗去,每日一次。
83、脸色雀斑去除法:桃花、冬瓜仁各等份,研末,蜂蜜调匀,每日擦脸二次“早、晚”。
84、中耳炎:硫磺3克,冰片1克,研面分包5~7包,1包用2~3次,用双氧水冲洗更好。将药面吹入耳内。
85、耳内发痒:生葱白一节,破开加冰片少许,塞耳即止。
86、水火烧伤:蚯蚓数条,加白糖适量,泡出的水涂患处。
87、冻伤:麻雀破头,取脑汁涂患处,3次痊愈。
88、狐臭气:中药含水石、米驼僧僧各4钱,包加胰窝7日一次,15天见效。
89、口臭气:芦根30克,加冰糖茶喝,可去口臭。
90、脚气:醋1斤,花椒1两半,白矾5钱,煎水洗脚,每天1次,连用7天。
91、鱼骨卡喉:鸭子口内液,含患者口里5~10分钟,鱼刺即化为水。
92、麦亡卡喉:用牛回嚼的唾沫半盅饮下即愈。
93、百虫入耳:韭菜汁滴耳内,虫自出。
95、蛇入七窍:白胡椒1粒,研面用麦杆桶吹入蛇肛门,自退。
96、鸡眼:鸦胆子适量压面,外用,削去局部老皮用胶布块,中留孔套在鸡眼上,放入药面,胶布固定,3次痊愈。
97、蜜蜂蛰伤:将毒汁挤出,上碱面即止。
98、顽癣:皂树刺4两,好醋1斤,煎浓汁抹患处,香油调涂患处,每天1次。
99、牛皮癣:醋精500毫升,铜绿2克,铜绿烧红加入醋精备用,涂患处。
100、怎样生一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综合如下:①受孕期间:根据外国统计资料说明5—7月份受孕生的孩子较聪明;②夫妻年龄在28—35岁之间所生的孩子,智力发达,身体健壮;③夫妻的双方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感情好情况下结合,优生;④受孕期间,不生气,精神不受刺激,优生;⑤受孕期间不宜吃抗癌药物,和过量的抗菌素;⑥受孕期间要注意病毒感染和流感之类;⑦想要优生,绝对不能近亲婚。
101、小儿防病谚语: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三分寒。
小儿脾胃病较多,这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伤,故要注意节食,掌握“三分饥”,则可防小儿肠胃病。
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较盛,故不宜过热,掌握“三分寒”,则小儿御寒能力增强,可防小儿外感病。
102、小儿抽风(急慢惊风):
蝉蜕2个,烧焦黑,研细面,温开水冲服,黄酒为引(可在温开水内兑黄酒少许),每日服2~3次,甚效。
烧蝉蜕法:用卷烟盒内的锡纸包蝉蜕,火上烧出烟,以焦黑为度,切莫烧成灰,或将蝉蜕装小瓷罐内,泥密封口,火上烧亦可。
103、小儿盗汗
“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汗出,睡后即止。多由于阴虚内热,迫体内阴液外泄,有伤身体,宜及早治疗。
治法:五倍子焙黄,研细面,取少许,用唾液调和如蚕豆大,敷脐上,胶布贴封,勿漏气。一般1~2次可愈,最好在小儿夜间睡觉前敷贴。
注意:五倍子不要焙成焦黑,以黄为度。
104、小儿口疮:
吴茱萸25克,捣碎,晚间临睡前,醋调敷足心(涌泉穴)用布包扎,次日晨取下,一般1次可愈。
敷药法:古人有男左女右之说。实际上双脚均敷更好,以上为敷两足心用量。
注意:调药时,勿过稀,以软为度。
105、小儿鹅口疮:
鹅口俗称雪口,婴儿舌上、口内布满白屑,初发生于舌及颊部,继而满口,妨碍哺乳及呼吸,如蔓延至咽喉,可形成窒息危症,故应及早治疗。
治法:五倍子10克,雄黄5克,冰片1克,共为细面。用纱布蘸凉茶,再蘸药面,涂口腔。
如已蔓延到咽喉,出现呼吸困难等难危症时,应就医急诊。
106、小儿急性喉炎(包括扁桃腺炎):
大蒜捣烂,敷足心(涌泉穴)。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半小时),以免起泡。
如果同时在大拇指甲角(少商穴)和食指甲角(商阳穴)点刺放血,则效果更好。
说明:敷蒜后,不超过半小时一般不起泡。如若起泡,泡小者,可用布包扎,让其自行吸收;若起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排水净,并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107、小儿痄腮(腮腺炎):
赤小豆(红小豆)一撮,捣为细面,水调糊状,敷个即愈。
如腮腺炎已化脓,可用板蓝根120克加水2斤,熬成1斤,分4次服,1日量,甚效。
108、小儿流鼻血:
小儿经常流鼻血,量虽不多,但日久不愈夜间入睡后,有时亦流,早餐枕头上见血,多属上焦火盛,可服桑菊饮:
桑叶6克,菊花3克,桔梗4克,连翘4克,芦根6克,杏仁5克,薄荷2克。甘草2克,水煎服,一般服2剂可愈。
在农村,可采刺儿菜疙瘩1个,捣烂,开水冲服,亦效。
109、小儿发烧:
小儿发烧,不宜过早急于退烧,因有些病(如麻疹、猩红热)出疹前,必发高烧,如过早用寒凉药退烧,会影响透疹,致使毒气内功,后果不良。
但小儿高烧,可引起抽风,若体温已上升到39℃以上时,可服宣毒发表汤,有疹克透疹,无疹可退烧。处方如下:
葛根3克,荆芥3克,牛蒂子3克,防风3克,木通3克,枳壳3克,竹叶3克,薄荷3克,灯心1克,天寒加苏叶3克,暑日加黄芩3克。水煎服1剂。如高烧不退,亦不出疹,应就医查明原因。
又方:红萝卜切10片,水煎服,每日2次。
110、小儿吐乳:绿豆粉25克,鸡蛋清调敷足心(涌泉穴)。古人有男敷左、女敷右之说,不必拘泥,以敷双脚为佳。
111、小儿吐舌:冰片、硼砂、雄黄各等份,共研细面,乳汁调成糊状,涂舌上,舌自收。
112、小儿重舌、木舌:
小儿舌根红肿突出似小舌,名曰重舌;舌体红肿,转动不利,名曰木舌。重舌、木舌,都为心脾有热。可服下方即愈:
黄连2克(或黄连须5克),黄芩4克,枳子3克,木通2克,竹叶2克,水煎服2~3剂。
注:若在舌下两侧静脉上金津、玉液(穴名)放血,效更捷。
113、小儿脐中出水:
一方:龙骨醋泡一昼夜,焙枯研末,敷脐上,纱布覆盖每日换1次,数次可愈。
二方:赤石脂研末,敷脐上,纱布覆盖每日换1次。
三方:若小儿脐上流粘水,可用柿蒂焙干研细面外敷。
114、小儿咳嗽:白蜂蜜一汤匙,加香油数滴,开水冲,温服,数次可愈。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
115、小儿痰咳:
小儿咳嗽有痰,阵发性作咳,咳甚时欲呕,日久不愈,易误诊为百日咳(整顿);实为痰咳,由于脾虚痰积所致。可服以下验方:
鸡内金30克,莱菔子20克(炒),川贝母10克,共为细面,每服2~4克,饭后开水调服。
以上为师传验方,不仅可以化痰止积,而且有健脾之功,屡用屡验。
116、小儿百日咳:
百日咳是西医名称,以其病程迁延难愈而命名,不是一定要咳百日,治疗及时,亦可早日痊愈。中医称为“顿咳”是按其症状表现而命名,即咳嗽不是持续性的,而是阵发性的,咳一嗽顿,即又转安,故名“顿咳”。咳嗽时势急声剧作呛作呕,涕泪交流,面红耳赤,日轻夜重。
治法:向日葵根须1撮,水煎空心服。
若服下方更好:桑白皮9克,杏仁9克,马兜铃9克,牛蒂子9克,甘草6克,地骨皮9克。煎服,1剂轻,2剂止,3~5剂可愈。
117、小儿肺炎喘急:
用热毛巾敷小儿胸部,频换,连敷1~2小时,甚效。
说明:①毛巾要用新枕巾,易保温。②毛巾温度降至80℃时,即应更换。③为了避免烫伤,可在小儿胸部覆盖数层纱布,再以热毛巾煎之,或将热毛巾略降温后再敷,上加热水袋。④本法对大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哮喘等,亦可采用,可收到同样效果。
118、小儿泄绿:炒白术4克,烂扁豆6克,炒黄柏2克,水煎分三次服。
注意:以上三味,都必须炒,药店有卖炒好的。若自己炒,要炒透,但不要炒成焦黑。
119、小儿腹泻:
小儿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肠鸣腹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一方:白芩、干姜各等份,为末,蜂蜜和为膏,贴脐上。
二方:大葱1寸、鲜姜3片、黄丹少许,共捣贴脐上。
注意:如果是爆发性腹泻,伴有高烧,烦躁不安,渴欲饮水,是为暴热泄泻,最为严重,若不及早治疗,则很快会转变为神昏、喘促、惊厥(抽风),甚危。故遇此种腹泻,当及早就医,切莫贻误。
120、小儿吐泻:夏日小儿吐泻,可取绿豆面9克,鸡蛋清调匀,呕吐贴卤门,腹泻贴足心(涌泉穴)。
121、消化不良吐泻:小儿因消化不良,经常或吐或泻,吐泻出不消化的食物服下方可愈:
苍术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陈皮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焦三仙各10克。
上十味,共捣细面,每付2~3克,饭后米汤送服。一般服2~3日吐泻可止,止后继续服1~2日,以巩固疗效,余药贮存备用。
122、小儿不思食:小儿食欲不佳,多由于以下原因引起:
1、过食甜:中医认为,过甜伤脾。小儿吃糖或食甜过多则伤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呆滞,故不想食。
2、劝食:小儿不思食,是因为消化功能减退,已吃进食物,仍积存腹内,未被消化吸收,肠胃无法继续容纳食物之处,而大人不懂此理,反强行让小儿进食,结果更难以运转,使脾胃更伤。
欲治小儿不想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勿过食甜。(可少吃,不可过多)
2、勿劝食。(顺其自然,不要强行进食)
3、在消化功能尚未恢复之前,要吃素易消化食物,少吃或暂时不吃油腻食物。
4、如小儿大便秘结,可通通大便。
5、最好请针灸医生在耳穴胃点埋个耳针,则脾胃功能很快可以恢复。(此针灸比药液更好,因为小儿吸收功能差,病被吸收后才起作用,耳针小儿易接受,埋针后可保持半月不动。
123、小儿赤白痢:绿豆3粒、白胡椒3粒、大枣1枚去核,共捣敷脐上。胶布贴封,次日再换。一般2~3次可愈。
124、小儿癫痫:
鸡蛋1个,一端开小口,入白矾如小指头肚大,蛋口用面和饼封密,另取一碗,碗底放一小块和好的面,将鸡蛋蹲面上,口朝上,防倾倒,入锅内蒸熟食之,一次吃完。每隔7日服一次,甚效,有服此偏方除根者但需坚持服半年以上。
说明:如小儿有头部外伤史而抽风者,是余血作祟,非癫痫;癫痫是痰作祟。
余血作祟者,此法无效,可试用下方:
赭石20~30克,浓铁锈水煎服,每日1剂。
此法只能起缓解作用,如若除根,尚需就医,辨证施治。
125、小儿烫伤:将烫伤肢体迅速置于冷水中,痛立止,不起泡,不感染。浸泡半小时后,则安然无恙。
若伤在躯干,烫伤部位不易入水,或大面积烫伤,可用冷水毛巾敷之,勤换,或洒冷水于毛巾上,效果相同。(冷敷生姜稍长些)
大人烫伤,同样有效。
注:此法为家姐急中生智,偶尔采用生效之法,后用于临床,屡用屡验。
126、小儿白秃:大蒜切片擦之,数日有效。
紫皮蒜为佳,独头蒜更佳。
127、小儿遗尿:鸡内金,一岁服1个,两岁服2个,三岁服3个……,治愈率较高。
若小儿遗尿,兼有尿频,多因中气下陷,迫压膀胱所致,应兼服补中益气丸(中成药,药店有售)。
小儿遗尿日久,则成习惯性遗尿,故在治疗期间,尚需改变其习惯性。办法:可在每晚定时叫醒小儿排尿,坚持一月,则可改变为定时自醒排尿的习惯。
128、小儿睾丸肿大:荔枝核,捣碎,水煎服。单侧肿大,煎服1个;双侧肿大,兼服2个。
129、小儿疝气:鲜茄蒂(茄子把)4~5个,煎取浓汁,白糖水调服。
130、小儿水疝:水疝验法:用手电筒在暗处透视阴囊,若透明,即为水疝。
治法:用旧布鞋底,烤热煨之,备两只鞋底互换,每次煨15~20分钟,数次可愈。
131、小儿阴茎肿大:用老葱叶(汁液浓者),劈开,裹阴茎,布包扎。一般1次可愈。
132、小儿尿白:小儿小便初出微黄,很快变白,如米泔样,是有湿热。服下方可愈:
白术9克、泽泻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水煎空心服,一般3剂可愈。
若小便初出澄清,良久才变白,多属气虚,可服下方:党参6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3克。
133、小儿黄水疮:小儿环口唇生黄水疮,俗称“羊胡子”,日久不愈。
生甘草,研细末,香油调敷,每日换药1次,换药时,要将结痂取净,数日可愈。
134、小儿乳头肿大:好粉面炒黄,好酒调糊状,敷患处,数次可愈。
135、小儿脱肛:活七星蜘蛛1个,捣烂敷之,脱肛自入。
小儿脱肛。多属中气上陷,可服补中益气丸(中草药,按成人量减半),提升中气。
136、小儿肛门搔痒(蛲虫病):油炸粉条,炸香脆,空心任意嚼食。
注:粉条用绿豆制者佳,油用香油佳。
137、小儿蛲虫特效方:
槟榔:1~2周岁:10~15克;3~4周岁:20~25克;5~10周岁:30~40克;11~16周岁:50~60克。
水煎,早空心服,只服1次。一般1次可愈。若不愈,一周后再服1次。
蛲虫互相传染,合家有虫者,均应同时服。成年人应加大量(勿超过100克)。
138、小儿蛔虫:使君子仁,炒香,按年龄一岁服1个,每早空腹嚼食(不用水送服)。
此方适用七岁以下小儿,驱虫又健脾。可连服20~30天,常服更好,无副作用。
139、小儿吃土:豆面30克,沙糖为丸,如衣扣大,每服1丸,米汤送下。
140、小儿误吞金属环:羊胫骨,烧炭,研末,米汤送服9克,环随大便下。
141、小儿凉药:连翘9克、大黄9克、黄芩9克、山豆根6克、木通6克,水煎服。五岁小儿减半。
142、妇女乳头破裂:柿蒂,烧成炭,敷患处,纱布盖封,每日换药1次,5~10次可愈。
柿蒂烧炭法:将柿蒂置铁锅内炒成黑炭(不能炒成炭),火大时,可喷些水。
又方:露蜂房(蚂蜂窝)60克,煎水洗,亦效。
143、旋乳疮:霜后茄子花,放背阴处阴干,香油调敷,每日更换1次,纱布盖封。5~10次可愈。
注:茄花要阴干,而不能晒干,否则无效。
144、子宫后倾:子宫移位,有前倾、后倾、左右倾之分。以后倾多见。
后倾者,腰痛,早晨起床后更甚,两腿胀痛,大便有下坠感。
治法:
1、用短把扫帚扫地,腿要直,只弯腰,每日扫地1~2次,每次15~20分钟,子宫正位后,仍要坚持扫地半月,以巩固疗效。
睡觉时,取侧卧或俯卧位,少取仰卧位。
3、若兼服下药更好:
杜仲9克、续断9克、菟丝子9克、党参9克、黄芪9克、巴戟肉9克,水煎服。
145、妇女阴道滴虫:蛇床子30克,枯矾6克,防风15克,用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渣。乘热熏洗阴道(先熏后洗),每日1次,3~5次可愈。
本方亦杀虫,又消炎,无副作用。
146、妇女阴痒:肤轻松软膏,外用,每日1次。
某妇女用此法3次而愈,多年未复发。
147、妇女白带:陈冬瓜子仁,炒熟,研细末,每服6~9克,米汤调服。
又方:高粱穗子,挂屋檐下,次年可用。陈者佳,十年以下者更佳。
每次用1穗(小的2穗),水煎服,至效。
148、妇女赤白带:荞麦面3两,鸡蛋清为丸,分15丸,每次服1丸,每日2~3次,开水送下。
注:3两为市两,合150克。
149、月经倒行:
月经倒行,亦称行经吐衄,即在经期或行经前一、二日出现有规律的吐血衄血,同时月经减少或不行,古称“倒经”或“逆经”。
鲜韭菜1两,捣烂为泥,和童便半茶杯,温服,立止。
150、验胎歌诀:妇女是否有孕,可从多方面观察,现综合归纳,编歌诀如下:
眼睑充血唇鲜红①
乳头发黑胎舌生②
妊线过脐二三寸③
衣冠不整少妆容④
恶心呕吐生恶阻⑤
嗜酸择食反常人⑥
中冲已动神门跳⑦
寸微关滑尺数明⑧
注解:
①妇女怀孕后,下眼皮充血浮肿,嘴唇突然比往常变得更红(鲜红)。
②乳头及周围变得更黑。“胎舌”也叫柳叶舌,即舌头两侧有舌苔,而中间物苔处似柳叶(这种舌茎在其他情况下也出现,故尚需与其它表现合参)。
③人体肚脐下一条都显出一条皮纹似黑线,妇女较明显,但平时,这条黑线不过脐;若怀孕后,则过肚脐二三寸。
④平时喜妆饰的妇女,怀孕后则不再认真妆饰,似有些反常。
⑤妊娠早期,常见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称为恶阻。
⑥怀孕后,突然喜食酸味,或偏嗜某种食物,或平常本喜欢吃的食物而突然厌食,在饮食上出现种种反常现象。
⑦手中指侧有动脉,称中冲脉,平时摸之无跳动感,感跳动至微;怀孕后,跳动明显而且跳动感随月上升,足月时中指脉即跳动至中指尖。所以中指脉不仅可以候胎,而且可以候月。神门脉在手腕饶侧(小指侧),平时摸之物跳动,或跳动甚微;怀孕后,则跳动明显。
⑧寸、关、尺是指寸口之三部脉,孕脉有“寸微、关滑、尺带数”之说。
说明:
①以上征象,孕妇不一定同时均出现。
②如以上征象不明显时,可用服药验胎法。(见下条)
151、服药验胎法:
月经不行已三月,不知是孕还是病。可用川芎末3克,再浓煎艾叶汤调服,后服一、二小时觉腹内微动者是有孕;若不动则是经滞,应就医治疗。
或用川芎9克、红糖30克,水煎,早晨空腹服,只服1次。如系经滞,则3日内经水可行,或少见血;若不见血,则可能是孕,但准确率仅有百分之七十,故尚需进一步检查确定。
152、妊娠足肿:妊娠足肿,甚者腿肿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喜饮。
治法:猪苓为末,热水调服6克。一般服3~5剂可愈。
153、妊娠高血压:决明子9克、海带1块(约2方寸,洗净),泡水当茶饮,1日量。
服药期间,3天测一次血压,血压正常后,即可停服。如血压复升,可再服。
154、妊娠出血:赤小豆,温水浸出芽,取一撮煎汤,黄酒为引,温服,数次可愈。
注:赤小豆即食用红小豆,药店有售。但药店有将相思豆误以为是赤小豆者,相思豆有毒,不可服,故当鉴别。(相思豆鲜红似漆,并有黑顶)
有流产习惯者,应及早预防,服此方无效。
155、预防流产:
处方:安胎丸(祖传)、续断60克(酒浸一宿、焙干)、杜仲(姜汁炒断丝)、菟丝子20克、大枣半斤。以上前三味研成细面,大枣煮烂去核,共捣成丸,如梧桐大子,每服30丸。
说明:杜仲必须用川杜仲,土杜仲无效。
156、妊娠凉药:
妊娠期间,因胎儿赖血所养,故母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盛的状态,必要时,需服凉药。处方如下:
生地12克、麦冬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连翘9克、薄荷9克、泽泻9克、通大海15克,水煎服。
157、产后少奶:
一方:芝麻炒熟,入盐末少许,进餐时作副食,可增乳汁。
二方:母猪后蹄,炖烂,调味。每服猪蹄1只,并喝汤。
三方:赤小豆2两,煮粥食之。
以上三方,可同时选用1~2方。
注:赤小豆即食用红小豆,药店有售。但药店有将相思豆误以为是赤小豆者,相思豆有毒,不可服,故当鉴别。(相思豆鲜红似漆,并有黑顶)
说明:若产后乳汁正常,但因生气(脑怒气郁)而突然少奶的,服上方无效,可用下方:
白芍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麦冬15克、熟地9克、柴胡3克、远志3克、通草3克、甘草1克,水煎服。1剂即通,不必再服。(此方即《傅青主女科》之通肝生乳汤)
麦冬最好先用小米炒,则不独不防胃,且能引人胃中而化乳。(炒后小米不用)
158、产后乳腺炎:
妇人初产,乳房胀而乳汁不下,当急用揉按法疏通乳腺,并用吸奶器颇吸;或用枣木梳频梳乳房(枣木有活血通络作用)。若已发展为红肿热痛,不可再用揉按法,当急服以下经验方:
瓜萎9克、丝瓜络9克、橘络9克、青皮9克、香附9克、通草9克、当归9克、甘草3克,水煎服。3~5剂可愈。
若已化脓,则当就医排脓。
159、回乳(退奶):因婴儿夭折或幼儿断奶后妇人需回乳者,可取炒麦芽90~120克,煎汤一大碗,顿服,奶即退。(炒麦芽药店有售)
160、产后虚汗:妇人产后,一动则汗,不动亦汗,可取玉米棒,挖取棒心(软状物)2~3个,煎汤服。甚效。
161、产后感冒:妇人产后感冒,发热恶寒,可取谷子30克(即未碾过之带壳小米)炒黄,煎汤顿服,盖被取微汗,一般一次可愈。
若无效,应就医诊断,切不可一再取汗。
162、产后肚疼:
发热产后已月余,小腹疼痛,有压痛感,多为淤血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