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流水古琴台

 向春阁 2013-01-05
高山流水古琴台
文/刘继兴
    知音,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字眼。人生天地间,有一知音,是一大幸事。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即鲍叔牙)也。”江淹送相知之好友时伤感地写下千古绝唱《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浦下,伤如之何……”鲁迅也曾为志同道合的瞿秋白写过两人相处的感受:“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笔者从深圳出差归来时,途经武汉逗留了五日。在大学同窗好友袁超越的陪同下,在看过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后,我便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龟山月湖侧畔的古琴台
    古琴台三面环水,像一个湖中半岛。四周树木葱茏,花卉飘香。清风徐来,明镜似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阵阵林涛,似乎在诉说着“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人生佳话,那是遥远的绝响,穿透所有的时空,温暖了漫漫的历史岁月。
    两千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夜,身为晋国大夫的楚人俞伯牙,驱竹船来到月湖侧畔。当时雨过天开,皓月千里,银光洒满大地,江水滔滔东流,心中高兴就弹起琴来。俞伯牙乃一代琴师,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其代表作。荀子《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说连马都醉其音乐而忘记吃草了。琴声透过了寂寞的夜空,一曲未终,有人大声叫好。伯牙忙叫童子去看动静,终于在柳荫深处、芦苇丛中发现一个樵夫——钟子期。
    钟子期精通乐律,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由于二老在世“不远游”,拒绝高官厚禄,以打柴为生,奉养父母。这时,他听到琴声不俗,就认真听起来。当琴声渐入佳境,他不由得失声叫好。
    俞伯牙见此人相貌不凡,仪态风雅,就问他适才所听何曲?钟子期回答乃《孔子叹颜回之曲》。伯牙大喜,乘兴又鼓一曲,钟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俞伯牙不语,又鼓一曲,钟子期又赞道:“汤汤乎意在流水”。俞伯牙佩服钟子期的才智,遂结为兄弟。别时,俞伯牙约定明年的此日到钟子期家作客。
    次年,俞伯牙带着厚礼,来到钟子期家村头,不见子期来接,心中很不好受。忽见一老翁看他,正要开口,老人道:“来者莫非是俞伯牙吗?”俞伯牙说:“正是。”老人骤然大哭,说:“我儿前三天已经死了,临死前告诉 ,你今天来我家,让我迎接。”俞伯牙听罢,泪如雨下,即安慰老翁:“我与钟子期如兄弟,二老犹如我的父母,以后二老的生活费用由我来供”。
    伯牙去坟地祭了子期,在墓前弹了一曲,感到再无知音,遂将琴摔断,火化谢别了知音。
    以后每每想起钟子期,俞伯牙便优伤欲绝,一次大醉后慷慨悲歌:“瑶琴摔碎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字字血泪,念之断肠。
    步入古琴台门厅,通过甬道,迎面有一块石碑,上刻光绪皇帝于1835年写的“印心石壁”四个大字,意指钟子期、俞伯牙二人心心相印。正中间高旷之地有汉白玉垒的石台,这就是“俞伯牙鼓琴遇知音”遗址。台上有俞伯牙鼓琴的画像。琴台前边矗立着一栋两重飞檐的大厅,匾额上写着“高山流水”;堂后右侧有“知音相遇”立体石雕塑像。琴台走廊内存有“江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高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的《琴台题诗》,苍劲有力,令人回味。
    古琴台园林瑰丽多姿,风光明媚,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来这儿领略“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的人很多,茶桌旁,琴台上,凉亭下,花丛中,或与人侃侃而谈,或两人娓娓而诉,或独自默默遐想,人人都用心来“鼓琴”,以期得遇知音。
    同行的袁超越才华横溢,大学时代我们都称其“荆楚才子”,如今在武汉工作,事业上颇有建树,已出版了6本经济学著作。我俩志趣相投,上大学时经常在一起切磋砥砺,互通有无,几乎每天都要互赠诗一首。如今虽天各一方,彼此也不忘经常鼓励对方鞭策自己。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息尚存自强不息。
    拥有知音的人生是了无遗憾的人生,让友谊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