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的弱化、氏的突起、姓氏混合通用的历史进程

 荷香月暖 2013-01-05

姓的弱化、氏的突起、姓氏混合通用的历史进程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关于董氏的来源,涉及最早起源的,我曾经写了《董氏与陇西郡望》(2012924日)、《古代氏的产生与豢龙氏》(20121028日)、《姓氏的起源和分化》 2012109等文章专门讨论了董姓的渊源;对姓的起源我在《江永女书与广西钟山方言是古文明的活化石》(20121012日)用了比较多的描述。

然而,我发现,我之前的一些字句文字,不应该沿袭:“董姓出于第一个豢龙氏”的称呼?为此,我在此文结合董姓的渊源,深入研究,专门撰写此文《姓的弱化、氏的突起、姓氏混合通用的历史进程》

 

一、           姓是从图腾崇拜开始产生

我在《江永女书与广西钟山方言是古文明的活化石》(20121012日)论述:原始姓氏的由来本是从图腾演变的,姓为同一图腾族系所共有,氏则为其中的分支。神农炎帝姜姓,《礼记·典礼篇》节《正义》说神农至炎帝己有133”,当以神农姜姓世系部落为族主。据《氏族典》记:神农、炎帝、祝融、蚩尤、共工及羌族都为姜姓,羌乃姜姓三苗之后。追溯神农氏的姜姓祖系图腾,正是黄材民间遗存的神农宗教——“南蛇变龙的蛇娘母祖所述母亲姜氏降生身。这就是以蛇龙为祖传的部落图腾,《帝王世纪》说神农母曰任姒,感龙而生帝魁女娲氏之女,游常羊感神龙而生炎帝;《归藏》记蚩尤崇龙,生于羊水。这常羊即在羊水,羊为姜(从羊)之初文,本是姜姓母族最早的出生之地,又在此以牧羊为业起家。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水经注》羊水导源于巴,入汉水,即在洞庭湖区域发迹。《易》曰伏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在部族世系上,本起源于伏牺氏的游牧驯兽部落,牺即野兽,牺又作字,也从羊,与字头一样。表明神农氏在伏羲部落由牧羊、崇羊起家,而又是最早转营农业的母系女族。神农氏在崇羊的图腾观念中,作为原始氏族的图腾标志,转化为符号而发明的姓氏,便以合姓为,并以人、地互名而有羊水。这正是王献唐《炎黄文化考》一书研究的姜,从羊,从女,羊为姜之初文

炎帝羊龙部族联盟建立的姜姓家族国的分化,据《路史后纪·国名纪》有神农魁隗氏、炎帝魁分立隗国,《春秋左传》凡狄女称隗氏,宗周之未尚有隗国;炎帝来分立莱国,《春秋·宣公七年》杜预注莱国今山东黄莱县;炎帝黎分立黎国《左传·杜预注》黎,蚩尤九黎之后,东夷国名。炎帝之女与黄帝姬姓部族通婚的西陵氏,分立姜姓西陵国,《衡湘稽古》记江夏,有西陵国;有辛氏在三代分立姜姓辛国,雷学琪《介庵经说》夏商之世,俱有两个辛国。分化的姜姓支国,还有姜、厉、伊、耆、巳、列、封、逢、殳、江水、吕甫、申、谢、汲、齐、许、焦、井、艾、丙、向、崔、庐、章等等。都为羊龙姜姓支国,这就形成了中国家国同构传统的历史,直至有史以后都是家族之国的天下。

龙羊部族历史的绵延,《氏族典》说祝融之孙季连,始以羊的叫声'为姓;《史记·楚世家》芈音弥反,羊声也,楚姓,《殷墟卜辞》记有伐芈;西周《归伯毁》有归芈伯的铭文;曾侯乙墓和马王堆一号汉墓棺画绘有许多羊头人身神。由羊龙分支的芈姓,发展为庞大的族系,《路史·后纪八》记濮、罗、归、宾、越、慎、麋、芈蛮,皆芈分也;湘西南侗、瑶、苗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有羊、杨、阳、扬,古歌称为《十二羊皇》,都是羊龙族团分支的王国。

龙虎联姻作为部落联盟文化,就是炎、黄两大部族联盟统一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和谐大统的文化基础。因为,黄帝有熊国,曾是活动于中原的游牧部落,以捕兽驯兽为业,据《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有狮、熊、罴、狼、豹、虎(氏族)为前驱

《左权》说它是颛顼之墟颛项高阳氏为黄帝之孙,而颛顼之母,《大戴礼·帝系》说是蚩尤女蜀山氏之昌濮氏。是故,濮阳的得名,本是高阳与昌濮母子连姓即龙虎联姻部族始都。从此龙虎联姻部落也就流布到了黄河、辽河流域。

确切地说,姓是母系氏族时期,各部落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生存下来,对某一图腾(人类繁衍的崇拜)而形成的顶礼膜拜,而区分的符号或称呼。大都与女性生殖或动物、植物相联系。也因此常常是一个部落一个姓,或者说一个地方为一个姓。以此作为标志,也是婚姻与否的标志。

     姓早于氏的产生,神农氏在崇羊的图腾观念中,作为原始氏族的图腾标志,转化为符号而发明的姓氏,便以合姓为。那么,从董姓来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陆终与鬼方氏女子的温柔缠绵中,一口气生下了六个儿子,长大了就是六个大家庭。若干年后,就是六个氏族,再过若干年后,就是六个部落联盟。祝融八姓是在陆终六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演进成了八个部落,各自用不同的姓来标明自己的祖先的出处。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源自共同祖先祝融和事实。史家们将他们统称为祝融八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即颛顼重黎(官名火正,专门管理火;帝喾(帝俊,名:高辛)重黎(官名“祝融”,专门管理火-----重黎的弟弟吴回(官名“祝融”,专门管理火------陆终(吴回的儿子名终,封官在陆乡,即陆姓地方)-----陆终的六个儿子中的其中一个儿子:参胡(因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从该分析,居住董地,也就是董国,其实就是董姓母系氏族部落所在地。

     又从《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飂叔安是颛顼的己姓之后裔,其实也就是陆终的其中一个儿子己姓之后裔,己姓分化出董姓。

这就是比较早的董姓来源。为什么己姓分化出董姓呢?祝融火神之后裔,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董草作为该陆终部落后裔,继续管理火的分部落,以董草作为崇拜的图腾。故产生的董姓部落。

 

二、部落是不是一个男性繁衍的全部后裔。管理的职务常作为官名,最后演变为赐氏。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形成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后来,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而陆终的儿子有一个在己姓部落,儿子是参胡,在陆国,就变成陆姓,到了董国,就变为董姓,也就是男的参胡,到董姓部落,管理也好,通婚也好,最终是以母系氏族进行区分姓的,故为董姓;而飂(廖姓的演化)叔安的儿子:父,正是打猎的动物产品有剩余的时候,分工也逐步从管理火种,向管理剩余的动物管理转变。该董姓部落,即董国,产生新的管理职能官员,从事豢龙。这个时期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时期,开始逐渐以男性为主,只是分配还按照原来分配,没有出现掠夺和霸占。可是,封氏族,已经开始由女性管理分配,向男性管理分配转化。

参胡也好,飂叔安的儿子父也罢,都在董国,古时也称呼董邑,其实都是董姓部落。这从

参胡,因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是一致的。而飂叔安的儿子父,到董姓部落为官,封为豢龙氏”,真正的是赐氏,不是赐姓了。

    而几千年来,《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却把赐姓与赐氏混为一谈了。为何如此说呢?当时母系氏族是以女性为主,姓也是以女性为主的,不可能封男性管理者为姓,只能在父系氏族出现之初,没有出现私有制之前,封男性为氏。这就是古代的记载混乱之处。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异(裔)封于董,其实就是封于董姓部落。

 

   三、部落逐步被氏族部落取代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的记载是: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斟灌、斟鄩;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本来应该进一步修改为:“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②董姓,董;”,依据《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没有很大区别,故作保留

父系氏族的开始,也标志着母系氏族的进入弱化阶段。姓逐步被氏取代作为部落的称呼。一个个部落,也随着管理者的赐氏,转为氏族部落。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男性繁衍一个部落,仅仅是以一个男性管理者赐氏,成为管理者的称呼,该部落也就是该氏的管理之下。而进入私有制的时候,部落人员和征战俘虏的外来部落人员成为奴隶,是没有氏的。氏只有贵族阶层所特有。

当管理的职能细化的时候,氏也就分化多了起来。如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可知,随着管理者的改变或职能的改变,或者分化,就出现不同的氏。如董姓包括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就是从在董姓部落产生的氏族首领。

首领也是不断改变的,氏有时候也跟着改变。董父,他在山东、山西一带对动物的驯养很有研究,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动物:如马,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而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舜帝就封董父的氏族部落人员到古鬷川为鬷川侯,成为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而董父豢龙封于鬷川,是其中一个豢龙氏封于鬷川,成为鬷氏、鬷夷氏、融夷氏。

我在《古代氏的产生与豢龙氏》(20121028日)一文论述: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惟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 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这说明:豢龙氏活动地点多处,惟韦城为古豕(猪)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刘姓以尧的儿子封于留,称刘氏。而在刘累跟随豢龙氏当上豢龙氏,迁徙鲁国后,则封地在范国。则后裔成为范姓来源之一。可见,氏没有一成不变,是可以变化的。留累从刘姓变成豢龙氏,被皇帝赐封御龙氏,到鲁国范地,也就成为范姓来源之一。

从豢龙氏,那是是驯养,能够有一些舞蹈动作,到后来的驾驭,而氏改变称呼为御龙矣。开始把马训练作为战争或者运输工具了。

豢龙氏部落的其中部分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韦城即古豕韦国。董姓、刘姓、范姓、御龙氏(龙姓)、皆有出于豢龙氏,但豢龙氏是一个官职。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姓氏宗谱,出现归结于某一士大夫名下,作为士大夫或达官贵人的后裔,并不为过。因为,氏是一个官名的封号,是父系部落的称呼。

   父系氏族的崛起,是财产剩余后出现的产物,也是从采集生活到农耕社会之后,出现男性体力为主的生活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姓作为地点的区分的母系氏族的标志让位给氏。氏族首领的氏是该部落或小部落的职能或官职的代称。一个官员换了,部落的氏也开始改换。

由此可以说明,宗谱的氏,是不确定的某一人,是一个地点的官职的代称,而几个官职同用一个名称,却不是同一个人。如豢龙氏,赐氏公元前2178——孔甲杀豢龙氏公元前1720间隔时间458年,也就是豢龙氏存在458年,豢龙氏被杀,董国封地豢龙氏被其他姓氏所代替。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而由于豢龙氏有分化出鬷夷,这就是当今很多人把豢龙氏的姓氏地点缩小范围在山西古鬷川之故。我认为实际的豢龙氏就不仅仅在山西古鬷川(今山西闻喜县境内)。豢龙氏分化有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董氏。而以豢龙氏所在地的董姓国地点的氏族首领,后来转化的姓氏就有:廖氏、飗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等等。

董姓并不是传说的豢龙的文雅称呼,其实,董姓部落是推动社会其巨大作用的部落,先是掌管火种,制造点火的材料。然后就是驯养打猎后多余的动物,最后是把动物作为生产以及战争工具。都是董姓部落的伟大贡献。是董姓部落推动农业向畜牧业的大发展。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这说明,豢龙的不同地点。

《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说明豢龙氏不是仅仅指一个人,其他不同姓氏的人在豢龙氏的带领管理之下,也可以成为豢龙氏的后裔,成为豢龙氏。夏启皇帝因为刘累,跟随豢龙氏的人员而成为豢龙氏,最后被皇帝另封官赐姓(氏)为御龙 氏。

《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 ,这是说:豢龙城也叫豢龙邑,其地点方位。以及某个豢龙氏死后的安葬地。

如此可知:陶丘、韦城即古豕韦国、鬷川 鬷邑,这范围包括山东和山西一带。古为董国。

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从豢龙氏被杀,经过1069年,才出现辛有后裔在古董国,晋国任职而改姓董。后董姓与董氏合称董姓,为董姓的复出又掀起新的篇章。

  

四、姓氏的混合通用

 

公元前2700年建立夏朝。夏启在争斗中杀死了伯益建立了夏朝。禹之子,打败了当时的继承人伯益,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王。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尧帝第九子源明封于刘国,以国为姓,尧帝赐姓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纂》载;刘氏源出祁姓。为黄帝后裔,尧帝裔孙,尧初则姓陶唐氏。自源明受封刘氏后,裔孙刘累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其后裔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西周周宣王灭杜,杀杜伯,杜伯之子,叔奔晋为士氏,其裔孙士会初仕于秦,后归晋,被晋文公任为晋上卿,封于山东范县(现河南濮州范县),食采于范县,以县名为姓,改为范氏,从此繁衍发展。

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

我在《姓氏的起源和分化》 2012109)论述:《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 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战国时, 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 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大概在口语中问 “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也因为如此,本来在董姓部落的氏族首领被一个个杀灭或逃离之后,氏就不存在了。姓也因为氏的代替,许多董国之人也随之改变。而同时,居住在董国的人,也开始以董姓称呼。

从豢龙氏被杀,经过1069年,才出现辛有后裔在古董国,晋国任职而改姓董。《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也作为董姓的来源之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这就出现两个疑问:董姓作为母系氏族部落,以部落区分婚姻以姓区分,氏从姓出,氏从赐氏而来。可是,豢龙氏作为官职,其部落平民在其管理之下没有氏,宗谱也基本成为断层现象,这就是考证宗谱的一个方面;同时,又由于氏仅仅作为一个官职,可以有多人多代以该氏称呼,就如宗谱记载豢龙氏,那豢龙氏就存在458年。如此说来,古时候的宗谱也仅仅成为代号而已。这又有别于官方的记载的株连九族的档案记载,那只有祖先有一定官职的才有官谱。

这就是有的宗谱,后来在清朝时期,各姓氏修谱都私下造谱,追溯到本性最大的官职为连接点,有出皇帝的姓氏皆接连皇帝,没有皇帝的姓氏也找到最早最出名的官员。可以说,直到宋朝,官谱消失,不再与仕途挂钩,才出现真正的血缘直系宗谱。

一是氏出于姓,二是战国时, 宗法制度瓦解,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本来姓就是母系氏族部落的区分,以母系作为区分能否婚姻的标志。而氏在姓的部落封官,氏变化,姓没有变化。以氏为祖先,不如说以氏族首领为记载宗谱标志,部落的也全归类为该氏?氏改变,而姓没有改变,仍以氏为统领?这本身就不是确切的反映血缘直系?后姓氏合二为一,变为万缕归宗,其实也是记载或传承母系氏族的图腾祭拜而已。最后变成对祖先的祭拜。从董氏宗谱记载,基本以豢龙氏开始,有连接到不同来源的辛有后裔董狐,直至董仲舒,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由此,我想到,一些汉人到偏远地方如云南、北方游牧民族,其后裔跟随官员首领的姓氏一样,古代也是这样,无可厚非。

 

201315日星期六19:55  荷香月暖作于广西贺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