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防治误区

 健康亮剑 2013-01-06

糖尿病防治误区

糖尿病防治误区(1胰岛素治疗  
关于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预测、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以及随访等方面,医患双方都存在诸多误区。 
胰岛素治疗是这个领域误区最多的地方。 
其实胰岛素是人体能量储备调节的重要激素,调节机体各种营养物质代谢,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生长必不可少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的摄取、利用及贮存;胰岛素浓度的减少导致内源性能量动员,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加。除简单的降糖作用之外,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非常广泛,同时亦是一种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激素,并能保护神经系统,具备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血压、血脂等多种功能。 
1.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选择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 
上述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除了1型糖尿病之外,并非所有糖尿病都是最无奈的选择,因为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2
.打胰岛素会上瘾 
很多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成瘾性,像吸毒一样,一旦注射终身难以摆脱,于是拒绝使用。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此属于胰岛素替代治疗,为临床所必须,而不是患者对这个药物成了瘾。 
    3.
胰岛素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他降糖措施一样可以产生如此反应,而且,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4.
打胰岛素会发胖 
胰岛素是一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只要剂量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或配合减轻体重的药物,能使体重基本稳定。另外,不同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具有优势。 
   5.
打胰岛素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且针头非常细,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另外,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少,疼痛感不明显。 
   6.
打胰岛素的技巧不好掌握 
现在的注射装备大多采用笔式注射,使用和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7.
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糖尿病患者是否首选胰岛素治疗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8.
注射胰岛素必须住院治疗 
这是一个很多的误区,因为在国外,很多患者使用胰岛素是不需要住院的,尤其是那些使用诸如甘精胰岛素这样的长效制剂者。对于原先使用胰岛素,本次更换剂型或注射次数时,只要患者具有自我监测血糖的条件和能力,也不一定需要住院治疗。当然,在门诊使用胰岛素治疗,需要重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9.
只要坚持注射胰岛素,血糖达不达标并不重要 许许多多的病人虽然一直坚持治疗,但并不关心治疗效果即血糖控制情况达不达标,不能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应该明白,如果治疗不达标,同样会发生并发症。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依然需要认真监测血糖,力求让血糖出于达标状态,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糖尿病防治误区(2胰岛素治疗(2   ? 关注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存在诸多误区,在以前的博客中已经发表过相关内容(http://drliuchao.blog.sohu.com/213406405.html),但是,对国人而言,胰岛素治疗最大的误区还在于胰岛素适宜人群的界定以及选择胰岛素的种类、方案、使用疗程等问题。 
    
误区一:任何糖尿病患者都适合注射胰岛素 
这是个极大的误区,主要是近年胰岛素优点被过度夸大的结果,加上制药企业处于公司的利益考虑,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对胰岛素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 
应该说,胰岛素主要适合于三类人群。 
第一类属于非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三类人群。 
第二类当属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口服药不良反应或口服药失效、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症以及乳酸酸中毒)、伴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网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合并各种应激状态(手术、外伤、感染、分娩等)、糖尿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异常、消耗性疾病等)。 
第三类则是需要立即使用胰岛素的人群,即空腹血糖超过13.9mmol/L,随即血糖超过1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患者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以及患者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者。 
对于初发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只要没有满足上面三类人群的要求,目前并未推荐使用胰岛素。 
   
误区二:预混胰岛素更适合餐前餐后血糖都升高的患者 
这个误区发生在医生身上更加明显。但是,国际的趋势是,起始胰岛素治疗首先应该选择基础胰岛素,这个选择使用方便,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剂量较少。而且,控制了空腹血糖以后,很多患者的餐后血糖随之降低。 
假如使用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了餐后血糖,可以同时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尤其是针对餐后血糖的口服药。也可以在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联合一针餐前速效或超短效胰岛素,这样可以更加平稳地降低血糖,并量体裁衣地选择注射时间和胰岛素剂量,更加符合生理要求。 
   
误区三:使用胰岛素就可以控制血糖 
一般而言,胰岛素的配比应该是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各50%,假如配比不合理,或者剂量掌握不合适,就会出现血糖不稳,在波动的同时出现血糖控制不良。 
   
误区四:注射胰岛素需要住院 
这个误区以前已经谈到过。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假如拥有训练有素的糖尿病教育团队,或者患者主观能动性很好,并拥有血糖仪,那么,胰岛素可以在门诊使用。 
对于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门诊使用更加安全。 
国外住院限制严格,患者不能轻易住院,所以,起始胰岛素治疗往往在门诊开始。 
当然,对于1型糖尿病,不稳定的2型糖尿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门诊使用胰岛素需要慎重。 
   
误区五:注射胰岛素就不需要再用口服药 
这个误区非常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因为很多时候,患者注射胰岛素是因为补充胰岛素的不足,而非完全替代胰岛素的缺乏。因此,联合用药即可达到血糖控制的目的。 
另外,联合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可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可以使利用药物之间作用机制的互补,进而达到减少不良反应,取长补短等目的。 
比如,注射胰岛素会增加体重,假如联合双胍类药物等就使体重增加较少,而且,后者可以抵消因为胰岛素过多导致的肿瘤风险升高的可能。
   
糖尿病防治误区(3运动疗法(1 在糖尿病认识的误区中,我们会系列讲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认识、糖尿病饮食疗法、糖尿病运动疗法、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心理等领域的误区。 
糖尿病运动误区,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病院区康复医学专业人员朱登月医生书写。 
    1
、糖尿病无需治疗,也不需要运动,只要少吃点糖就行了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虽然很多人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更无明显疼痛或昏厥的情况,但是血糖不加以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合并症必然给患者带来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必须早日控制。糖尿病治疗不但是饮食控制就可以解决的,过于节食,不仅是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且也会不利于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反而加重病情,更也不是少吃点糖就可以控制的。运动和饮食一样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可以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 
    2
、已经吃降糖药了,就不要运动了 
运动对于健康人,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不可以缺少的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中90%2型糖尿病患者,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是由于多吃少动引起来的,运动正是治疗糖尿病的病因治疗。 运动不仅可以降血糖,而且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运动比较药物减轻胰岛素抵抗,不仅经济,而且安全有效,是自然疗法。况且不做运动治疗的患者,血糖往往难以控制,药物剂量较大,种类也较多。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加肿瘤的风险,故而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之一。 
   3
、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运动 
工作对于每一个人很重要,是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健康,工作目标也难以实现,人生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工作多忙,都必须抽出时间运动,这是人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管理好血糖,维护好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享受生活。 
   4
、糖尿病运动治疗很简单,就是快走,慢跑 
让糖尿病患者运动,不是单指快走,慢跑,但这两项活动最简单,最常用用。但是,过于肥胖的人或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却不适宜快走慢跑。反而要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 
   5
、做家务,带孩子也是糖尿病患者适宜的运动 
做家务,带孩子,虽然有一定的活动量,但是往往没有连续性。糖尿病运动指南推荐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且要持续15分钟以上,运动强度要达到最大耗氧量的60%——80%,一般的做家务,带孩子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做家务,带孩子不能算是糖尿病运动。 
   6
、我是农民,每天干农活,就不要运动了 
看起来这句话是无可挑剔的,但仔细一想,如果每天都干农活,运动强度不小,怎么会患糖尿病呢?是1型糖尿病吗?检查是2型,说明还是因为多吃少动引起来的。事实分析的结果是年轻时生活比较艰苦,饮食控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挑自己喜欢吃的尽管吃。现在农业机械化了,农忙也不忙了。有点菜地料理起来也很轻松。因此,有很多农民也是多吃少动。正确的做法是:动起来,而且要达到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才行。 
   7
、打太极拳太慢了,不是糖尿病运动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是半蹲式,要维持此重心,需要调集更多的肌肉群收缩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游刃有余气定神闲之势,因此,只要动作规范,步法连续,就可以达到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要求。而且,一套拳打完需要30-60分钟,符合糖尿病运动治疗的要求,比较适合于老年人。一方面是运动强度不大,可以避免运动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太极拳的神韵比较符合中老年人心态。当然,年轻人若能打好太极拳,也可以消除心浮气躁,增加休养。 
   8
、瑜伽不是有氧运动,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瑜伽多为伸展拉伸的动作,冥想等都达不到糖尿病运动强度,但瑜伽可以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防止运动损伤,推荐在有氧运动前后做一些瑜伽。而且,瑜伽冥想可以改善心情,有利于稳定血糖。 
   9
、我周末去钓鱼,也算运动吧 
钓鱼的时候要甩鱼竿的,不能不说是运动,但不符合糖尿病运动治疗。糖尿病运动推荐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钓鱼的运动往往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是等待,因此,虽然有一定的运动量,也会觉得很辛苦,但不能起到降血糖作用。 
   10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抗阻运动没有此作用,因此不需要做 抗阻运动虽然对心肺功能的贡献较小,但是抗阻运动能增加肌肉的体积和力量。有研究表明,抗阻运动可以增加糖储存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基础代谢率,加速物质的转运和利用,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都有一定价值。抗阻运动有助于发展耐力和恢复工作能力,二者都有一定的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配合有氧运动,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无疑是有利的。
   11
、糖尿病运动治疗需要专门抽时间做 
一般的治疗都要专门抽时间做,但糖尿病运动治疗完全可以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如上下班的时间,或者是娱乐休闲的时间。将娱乐休闲的项目选择为运动项目,并且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就可以不用额外抽时间做运动治疗了。这样也有利于将运动治疗坚持下来。 
   12
、糖尿病运动治疗是有氧运动,就是一定要在室外做的运动 
所有的运动基本上都要消耗氧气,因此,有氧运动的概念是指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加快呼吸与心跳,以满足肢体肌肉对氧气需求的增加,在运动中氧的供需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在室外做的运动。只有当呼吸心率加快到一定程度,氧气不能满足肢体肌肉对氧气的需求时,才为有氧运动。故而刘翔在室内跨栏也一样是无氧运动。 
   13
、糖尿病运动治疗就是散散步,不能运动量大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疾病,但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饮食运动是基本治疗措施。因此,不同与其他疾病,不是需要休息,而是需要运动,除非有特殊状况。运动强度推荐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散散步,运动强度太小。 
   14
既然运动可以降血糖,所以运动越多越好,运动强度越大,降血糖越明显 
适当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热卡,减少脂肪的堆积,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控制血糖有利。但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引起应激反应,反而使血糖升高,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运动虽然可以降血糖,但是推荐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糖尿病眼病,肾病,血管,神经病变等,或合并有高血压,因此,强度太大,会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而且,运动强度大容易引起关节的劳损。尤其是高龄患者容易产生跌倒或其他外伤。运动强度大还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15
、运动是用心率来评价的,我的心率不快,所以,我的运动强度不足 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运动强度的标准是用心率来衡量的。心率>150/分,属于高强度的运动,此时,血中的氧气已经不能满足运动所需,称为无氧运动。无氧运动对心肺功能的改善和降血糖的作用不强。但是,有的患者因为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减慢心率的药,所以心率的改变不一定与运动强度的增加成正比,影响了运动强度的判断。故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完全按照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可以参照自我感受,稍微觉得有点累即可。
    16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三餐后血糖都高,因此,三餐后都要运动 运动治疗可以降低血糖,三餐后都要运动,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施起来一方面有困难,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必要。因为运动除了急性作用,可以降血糖以外,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等慢性作用。运动效果可以持续48小时,故隔日运动也被糖尿病运动指南所推荐。因此,推荐一日一次运动。当然有条件可以一天运动3次。但是切记不能一味依赖运动降血糖,盲目加大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后血糖不达标,还需要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 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糖友可选择空腹运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一般在餐后1小时开始活动,切忌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空腹活动。 
   17
、运动指南推荐一周运动3-5次,我就每逢星期五、六,日运动 
运动治疗虽然推荐一周运动3-5次,但是运动间隔两天,运动效果将会消失,因此,必须坚持隔日运动,至少是星期一、三、五,或星期二、四、六,而不能星期五、六,日运动。 
18
、我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我每天都运动了,为什么血糖很高 
糖尿病运动指南中对青少年运动推荐一日两次,因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本身运动强度就比较大,故一天可以运动2小时,分两次。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是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依赖,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目标比成人高。青少年运动尤其要咨询专业医生。 
19
、只要是锻炼,什么形式都行 
选择锻炼项目要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及生理阶段,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等活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适宜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做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好咨询一下医生。   
20
、听说大步走可以降血糖,我就每天坚持大步走 
糖尿病运动,推荐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爬山等有氧运动,但也主张运动的多样性。单一的运动项目容易引起关节劳损。对于有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中老年患者,推荐全身运动,如老年舞蹈,医疗体操,太极拳等全身运动。

21、听说游泳可以降血糖,我就坚持游泳运动 游泳是全身运动,在水中可以去除身体重力,可以减少关节的劳损。但受到场地的限制,且公共泳池的卫生情况容易引发皮肤病变,而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不易痊愈,会影响血糖波动,故而不推荐游泳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运动项目。 

22、我是糖尿病患者,但是我太胖了,听说糖尿病可以变瘦,所以我不运动,就让血糖高吧,我正好减肥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形体都偏胖,血糖升高的原因多数是因为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脂肪细胞就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因此,减轻体重就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血糖高,不一定会减轻体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血糖高,会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眼病、肾病、足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很多患者是因为心脑血管意外或感染,结石等来就诊的。因此,不能抱有不运动就可以减肥的幻想。 

23、我曾经是运动员,现在患有糖尿病,每周只要运动150分钟即可 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有一个超负荷的运动量,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糖的转化能力也会比较强。当他退役之后可能就会慢慢的疏远运动,甚至是抵触平常的运动,更不可能达到以前的运动量。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150分钟/周是很少的,这样就很难达到降血糖的效果。因此,运动强度也要个体化,每周150分钟是最低要求,对于运动员来说,运动强度不能突然下降,需要更高的运动量。 

24、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需运动,少吃点就行了 由于妊娠,胰岛功能会下降,尤其是孕妇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的根本原因,但仅仅节制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不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故妊娠糖尿病患者不能过度节制饮食,而应该配合运动。如果在饮食控制和运动2周后血糖仍无法达标,或饮食控制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血糖又超标,就必须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并一直持续到分娩。

 25、我怀孕了,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我一走就很累,运动会导致流产 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6%10%。早期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治疗使血糖达标。如果饮食和运动疗法两周血糖仍无法达标,或出现酮症,则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患者运动量不能太大,一般使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30次以内为宜。运动持续时间也不宜过长,但也不宜太短,一般维持在20-30分钟较为合适。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打球、俯卧撑、滑雪等。 如果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或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而需保胎者,以及合并妊娠高血压的患者,不能进行运动治疗。

 26、听说空腹运动可以减肥,我比较胖,所以我空腹运动 如果以减肥为目的,运动可以选择空腹,因为运动首先消耗糖元,然后才会脂肪动员。空腹时肝糖元储备较少,因此容易消耗脂肪。但糖尿病患者不适宜空腹运动,因为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存在缺陷,空腹运动,不能维持血糖稳定,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极为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早晨空腹锻炼,有晨练习惯者,需食用少许食物后再晨练。 

27、鹅卵石可以健身,所以我在鹅卵石上运动 在鹅卵石上行走,可以按摩脚底穴位,达到健身的目的。但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四肢末端感觉减退,温度觉,痛觉都减退。遇到不平整路面,脚底受伤也不易察觉。而且,一旦皮肤破溃后,容易感染,糖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剂,感染难以愈合。因此,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鹅卵石上运动健身。 

28、糖尿病患者喝水多,所以,要限制饮水,运动后也不能喝水 糖尿病患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下降,但是,不饮水并不能降低血糖,反而会导致尿酮的产生。因此,糖尿病治疗是不限制饮水的。尤其运动后要即时补充水分,否则,容易产生酮症。 

29、要我出去运动,太难看了,别人会笑话我的,难为情 糖尿病运动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之一,所以,不能想着难不难为情。糖尿病多是多吃少动诱发的,大部分患者都不爱动,所以,无论是做操还是打拳,动作都不太会优美,对肥胖的糖友更是如此。 也正是没有运动基础,才需要运动。 体育运动和比赛的观赏性来源于运动人体的形态之美,但体育运动更具感染力的地方在于运动者身上体现的精神之美。对于大众健身来说,运动的主旨在于促进发育、增进健康、康复疾病和延年益寿,运动者应在运动的过程中,用心体验身心的改善。事实上,当你展示给他人少吃多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时,你不仅不会丢面子,相反,人们还会为你健康向上的精神喝彩!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运动项目又有什么难为情的呢?况且,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有些年轻人往往认为,甩甩胳膊踢踢腿是老头老太做的,自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但年轻男子可以健身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年轻女子可以跳健美操,练瑜伽,美是自己创造的。为了健康,不能为不运动找借口。 

30、只要运动就行,穿什么鞋都无所谓,不一定要穿运动鞋。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鞋子的选择非常重要的,一双好的运动鞋可减缓外力对脚的冲击;稳定的鞋能够保护脚踝;透气性强的鞋可使脚汗迅速挥发,减少脚部受细菌和真菌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要保护好脚,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足部的感染,糖尿病足的危害很大。建议糖友运动时穿的鞋子最好符合以下要求:大半号,有鞋带,不能露,鞋底厚。 
    31
、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糖消耗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剧烈运动在消耗糖后多已精疲力竭,难于再继续坚持,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强度太大,乳酸不能即时排出,会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只有较缓慢而平稳的持久运动,如慢跑、走路等,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32
、晨练比暮练更好 其实,早晨人的血液凝聚力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相反,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的心跳、血压最平衡,最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改变;黄昏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人体应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黄昏体内化解血栓的能力也达到最佳水准。所以,应该是暮练比晨练更适宜糖尿病患者。 
   33
、糖友要克服身体各种不适和痛楚以坚持运动 
这是一种最危险的错误概念。如果在运动中出现眩晕、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中止运动,必要时应到医院进行查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制定运动方案前,最好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确保运动安全,避免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 
    34
、停止锻炼使人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在停止锻炼后发胖了。但发胖的关键不是停止运动,而是停止后仍然吃与运动时同样多的食物,使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消耗的热量,于是引起肥胖。如果停止锻炼后随着热量消耗和减少,相应减少食物中的热量摄入,就不会发胖了。 
    35
、我知道运动锻炼对健康有好处,可我一个运动项目也不会 
很多朋友有运动锻炼的愿望,可总是因自己消极或片面的观念而却步。其实,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项目繁多,即便对什么也不会的人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从风靡全球的健身走、慢跑、走跑交替,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放风筝、扭秧歌,再到因地制宜的骑自行车、爬楼梯、跳绳或登山,只要坚持有规律地进行,你都将会从锻炼中受益。 
    36
、我体质弱,不能参加体育运动。 
除了具有运动禁忌症的人以外,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都可以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这些禁忌症是:疾病的急性期,如急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重要脏器的急性病症、创伤未愈、严重贫血、出血倾向、月经过多、严重痛经等。不过,要注意的是,对中老年朋友或体质较弱的人,开始运动前,最好求助专业机构和人员,为自己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科学地选择运动内容和运动量。 
    37
、普通老百姓锻炼身体,不需要找教练或医生指导 
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自发地锻炼身体,也已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但对于那些具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老年朋友和有特殊健身需求的朋友(如减肥、健美等),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一些建议了,一方面避免运动性疾病和损伤,保证运动安全、有效地进行;一方面使得运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运动处方制订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和运动能力的改变,必要时进行调整。 
    38
、初始锻炼就采取大运动量、大强度锻炼 
突然大量运动,机体难以适应,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感、浑身酸痛或引发老病,还可引起肌腱、肌肉拉伤,很难坚持长期锻炼。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小幅度、简单动作开始,让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疲劳期,大约半个月,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加大幅度,动作也要慢慢地由易到难。 
    39
、只要多运动,不用控制饮食,便可达到降糖减肥的目的 
运动是消耗,是,饮食是摄入,是大于体重才能下降。常吃糕点、干果,尤其能榨出油的干果和热量高的食品,就能将你辛辛苦苦的减肥成果化为乌有。运动消耗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才能降低血糖。好在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即使出入平衡,体重无明显变化,也可以降低血糖。 
    40
、只有出汗才算运动有效,出汗越多越好 
出汗不出汗,不能用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有关。糖尿病运动微微出汗就可以。糖尿病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安静状态下就可以出汗。况且,出汗太多,容易丢失电解质,有疲乏感。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不以出汗多少定强度,不能认为出汗越多越好。 
    41
、只要运动,就可能加速膝关节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产生退行性变化,这是自然现象,但因此而完全停止运动是错误的。人不运动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身体也会缺乏敏捷性和协调性,体能下降。膝关节有病变的人应尽量减少负重、长距离行走、长时间站立,不要练习跑跳、深蹲等。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如游泳、骑车、散步、垫上动作等。 
    42
、运动疲劳期饮酒可解乏 
 
剧烈运动后人的身体机能会处于高水平的状态,此时喝酒会使身体更快地吸收酒精成分而进入血液,对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会比平时更严重。乙醇需要肝脏分解,并消耗大量维生素B1,并加重运动后肌肉的酸痛感。而且,运动和饮酒都会导致低血糖,故运动后需要限酒,并进食糖水化合物。 
   43
、运动过程中,口渴时大量饮水或口干舌燥忍着不喝 
只要你运动过,就会有这样的体会,运动过程中有口渴的感觉。这时,大量喝水会刺激胃,但忍着也不对,只要你感觉特别口渴时,就说明你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了。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补水,以防体力不支。补水方法应是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而且水不能太凉,只要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了,一小时以内的运动补温开水即可。
     44
、剧烈运动中,感觉疲劳了可以立即停止休息 
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会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此时如果立即停下来休息,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也会停止,原先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外周血液增多,造成血压降低,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状。因此,剧烈运动前需要做好预热活动,运动后则要施行舒缓性的适应性活动。 
   45
、大量运动后马上洗浴 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使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如果洗热水澡则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血液过多地流进肌肉和皮肤中,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昏眼花,重者虚脱休克,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  
   46
、运动后马上吃饭 许多人运动完马上就吃饭,感觉此时特别饥饿,立马就吃饭。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刚运动完,身体还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扩张,立马饮食会对身体很大伤害。应稍作休息后在吃东西。 

47、认准一个运动不放手 很多人的运动都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长期的单一运动,造成了一些职业伤。爱好篮球的人,大都脚部都受过伤,多次扭伤也比较常见,喜欢踢足球的人更都是脚伤累累。长期打羽毛球、网球的人则容易造成网球肘,腕部肌肉慢性劳损,肘部疼痛难忍。正确的做法是穿插其他运动来代替单一的运动。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相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 
   48
、反复深蹲起、反复直立触摸脚趾等高难度动作适合糖尿病患者 
这些运动方式无论在晨练中还是其他健身场合比比皆是。 尤其是老年人,很多人以能做此动作为傲。其实,此类运动方式的潜在问题是普通健身者很难控制力度及频度,也比较难控制呼吸与运动的协调。在我们提倡的有氧健身运动中,呼吸与运动的调整代表你能有充足血氧到达所需的部位。不然,运动后的乳酸堆积会更甚,更大的麻烦是会损伤关节,而且可能是不可逆损伤。糖尿病患者运动不能追求运动的高难度。 
   49
、可以一边运动一边看电视,这样不用专门抽时间运动 
如果对于一个从来不运动的人来说,这样运动总之比躺在那儿看电视好,比较消耗的热卡比较多。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样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增加运动风险。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一边看电视一边运动,运动强度多不足。因此,不推荐一边运动一边做别的事。 
    50
、糖尿病患者不能旅游,容易发生低血糖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旅游中经常要行走,爬山,划船,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运动趣味性,可以作为糖尿病运动治疗之一。但要注意:运动时间不宜太长,不能一时兴起,走太长时间的路,容易低血糖。或者运动强度太大,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就和别人比赛,容易发生低血糖。也要注意运动频率,不能旅游后就把运动仍一边,平常也要锻炼身体,否则会增加运动风险,且血糖会不稳定。
   51
、预防运动后低血糖只要带点糖果就行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不是仅仅带点糖果就行。很多人认为,低血糖不可怕,只要身上带糖就行。血糖高于2.8mmol/L但低于4.0mmol/L时,确实吃点糖就可以缓解,但是如果更低,可能会连拿糖果的力气都没有。最重要的是即使吃了糖,低血糖发生后两天,血糖也是不平稳的。因此,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重要的是监测血糖,调整用药,不让低血糖发生。运动前要监测血糖,发现血糖偏低,低于6mmol/L,要有预见的吃点东西再运动。运动后或睡前测血糖,同样,低于6mmol/L,要有预见的吃点东西。达到血糖平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52
、运动时没有必要测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运动后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血糖不稳定,或者以前出现过低血糖反应的糖友需要在运动前后,甚至于运动期间监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低于6mmol/L,就需要即时进食,以免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 
   53
、天热不必运动  
一些患者认为,夏天气温较高,已经消耗了热量,于是就减少甚至停止运动,这是不对的。虽然气温高时基础代谢增加,但并不能代替运动,停止运动仍然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夏季应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在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中暑,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糖尿病的早期确诊对以后的病情控制尤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