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听人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实原本是“无度不丈夫”,度即度量,指宽容的气度。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无需狠毒,却需度量,务必怀有豁达、开阔的包容心。
何为包容?包容就是共存。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得到一颗美丽而硕大的珍珠,可惜带了一个小斑点。为使珍珠更加精美,他决定将瑕疵剔除。当削去珍珠的表层,怎奈斑点仍在里边,于是只能继续。直到最后,斑点消除了,可珍珠已不复存在。现实生活中不也充满此类现象?常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块黄金都有杂质,任何人都有缺点。当接纳其好的一面,就只能允许不好的一面共存。因为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纯粹,不管你身居何位、想做何事,总难免有对立面,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如意。只有认清这些是必然的共存,才能坦然面对,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结,使心中更多几分从容与淡定。
怀包容心,实质是给他人以自由,尤其是思考的自由。当代社会必然存在“异质思维”,但思想的价值,并非上下一个腔调才体现其正确,真理恰是在竞争和辩论中得以彰显。“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捍卫别人说话,不也是捍卫自己说话?假如没有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北京大学就不可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从更大的层面看,假如大唐帝国没有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盛唐文明也不可能千古璀灿。“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都应尊重他人自由的权利,都需正视异见、“杂音”,并适应反对者的存在。只有持包容的心态,才是高明的处事之道,惟此才能给事业带来广阔的视野和恢宏的格局。
一般来说,包容需要容忍,但这种容忍绝非憋屈,而是平心静气地放下。不仅如此,真正的包容还会从中找出积极的因素。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后,邀请曾关押他的狱警参加就职仪式。几位伙计诚惶诚恐,因为当年多有侮辱、虐待之举。谁知曼德拉在欢迎各国政要后说:“更让我高兴的是,曾陪伴我在罗本岛度过艰难岁月的三位狱警也来到了现场。我年轻时性子急、脾气暴,在狱中,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我才学会了控制情绪。”或许有人怀疑这是政治家的“作秀”,但反过来讲,如果曼德拉心里总装着仇恨,老揭自己的陈年“伤疤”,对己又有何益?包容不光是容忍,还应选择性失忆——忘掉那些不快,并从坏事中汲取“正能量”。虽然面对恶言冷语、羞辱打击,每个人都有权生气,但世间最不值钱也最没用场的是生气。其实人生有两样东西不可不吃:一是吃苦,二是吃亏。善于包容的人,则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所以通常既是能忍的勇者,又是能化的智者。他们省下生气的力气,将之转为倒逼自己的力量。正如曼德拉在就职仪式后对三位狱警所说:“在走出监狱大门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那么怎样才能包容,很重要的是将心比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大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也许对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也更会生出宽恕之意。春秋管鲍之交,鲍叔牙与管仲一起做生意,本钱全由己出,分红却让管仲多拿;两人前线作仗,管仲进攻躲后、撤退跑前,引得众人指责。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自然希望多分钱,也更爱惜性命。”这不禁令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事实上,人的无数心结难解开,就因缺了换位思考。只要做到这点,并将眼睛向前看,让过去的事过去,我们将发现:“以德报怨”实乃智慧的选择。齐桓公不记射钩之仇,听取鲍叔牙建议而任用管仲;曹操战胜袁绍后,将属下通敌书信悉数销毁、既往不咎,无不体现设身处地的宽恕,也展现放眼长远的包容。这份包容的意义还在于,它将现实或潜在的对手变成了自己的伙伴,而这正是他们在群雄纷争中成就大业的关键要素。
当然,包容也有原则和底线。我们不可能无限忍受外界欺凌,一味迁就对方犯错;也不可能对蛮横无理之人、姿意妄为之事听之任之,放任其粗暴侵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所谓理性的包容,应有包的边界、容的限度,绝非遇啥容啥的被动姿态。从深层次讲,包容也是无声的教育,本具有引导的功能。相传古代有位禅师,某晚见墙角放了张椅子,知是出家人违规越墙出去溜达。他不动声色地移开椅子,自己就地而蹲。果然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禅师的后背跳入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是自己的师傅,顿时惊惶失措。禅师会是怎样的反应?只听他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就是包容。禅师没有呵责,但小和尚此时的心中一定不是侥幸,而是深深的触动。不过,就这样一次,这样一个夜晚,而不会三番五次纵容。假如小和尚转天再次翻墙,禅师送上的就不会再是自己的后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展示了大气的风范和境界。人生苦短,若锱铢必较,总在埋怨、愤恨中耿耿于怀,那是自寻不幸,好比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即使发泄一场出口气,不仅与事无补,反容易使矛盾激化。怀包容之心,从根本上讲,也是善待自己。正如弘一法师所说:“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包容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却让我们的心态更平和、心情更愉悦。因为在你原谅一个人、宽容一件事的时候,你心中的仇恨与烦恼往往也就消失了,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将是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