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要做事先做人 做人難 難做人 人難做
2013-01-06 | 阅:  转:  |  分享 
  
要做事先做人要做事先做人前言

做人難,做事難。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的確,人生不易,為了獲得必要的生存資源,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很大的壓力,要自我奮鬥,要參與競爭。成功者固然躊躇滿志,令人羡慕;「折戟沉沙者」也很令人同情。如何把握成功的規律、找出失敗的癥結,使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成熟、更完善、更易成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常思考、揣摩的問題。人生在世,終其一生都在做人做事。從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比如當一名老師,你的直覺是當個好教師,但事實上卻不受學生歡迎;再如做生意,你的直覺是賺大錢,可偏偏就賠了本。拋開表層現象,發掘問題癥結,你就會發現,做人做事的確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常言道:「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學做人開始的。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還談何做事。因為,做事做人相互依助,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關鍵,也是決定事情成敗的主要因素,做人的方向錯了,做事也就自然失敗了。比如,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品行」如何,這個「品」就是做人的問題,「行」就是行為能力,就是做事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品德」不好,那麼,無論他有多淵博的知識,多強的能力,多高的水準,也不能獲得廣泛的認同。當然,做人與做事,是需要統籌兼顧的,光會做人,不會做事也不行。因為人的基本生活資源需要透過做事獲得,人的各種素質要在做事中形成,人的本質要在做事中展現,人的潛能需在做事中開發,人的價值更要在做事中實現。不做事,做人就沒有了內涵;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穫往往就越大;做事越少、惰性越大,收穫就一定越小。所以,為人處世,不但要懂得做人,更要學會做事,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機地結合,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無往而不勝。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廣大讀者做好人、做好事,帶來收穫,帶來幫助。

讓毅力伴隨人生

毅力是一種優良的意志品質,指的是一個人做事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都不會動搖,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必備的品質。頑強的毅力無往而不勝。任何一個有著堅強毅力的人,都不會光想而不做,不會被困難和挫折嚇倒。毅力是成功的基石。居里夫人曾經說過:「一個人沒有毅力,將一事無成。」而「說一套,做一套」,永遠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言行一致,朝著目標堅持不懈的去奮鬥,去追求,才會有所收穫。佛蘭克林在如此眾多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人們的敬仰。他在七十九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就用了整整十五頁紙述了自己年輕時曾進行過的特殊修練,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受益於此。年輕時的佛蘭克林也並不十分成功,但卻渴望成功。經過研究,他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完善的人格。經過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完善的人格應包括以下十三個原則: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但進一步研究他發現,如果僅僅知道這十三項原則並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經過刻苦的修練,把這十三項原則變成自己的十三種習慣,這才屬於自己。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是書本上的。知道了這一點,他認真地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了許多格子。他當時非常清楚,一段時間只專注於一項修練,才是最有效的。否則,會適得其反。於是他頭一個星期只專注於「節制」,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制」,並在本子上做上記號。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制」,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嘗到了甜頭,第二個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節制」復習鞏固;第三個星期盯住第三項——「秩序」,再對第一項、第二項復習進行鞏固。沒想到十三個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年輕、認真、又有毅力的佛蘭克林生怕這十三個星期還不足以使那十三項原則完全成為自己的習慣,在一年內他又進行了三次十三個星期的輪迴修練。一年以後,佛蘭克林完全變了,這種變化已融入了他的血液,滲入了他的靈魂,浸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因此,他的成功是順理成章的。頑強的毅力無往而不勝。當它與人的期望、目標結合起來後,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就必須增強你的毅力。沒有毅力,理想就無法實現。沒有理想,毅力就無從產生,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沒有毅力,堅強不堅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對失敗者來說,缺乏毅力幾乎是他們共同的弱點。智者叮嚀「說一套,做一套」,永遠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言行一致,朝著目標堅持不懈的去奮鬥,去追求,才會有所收穫。

習慣決定你的未來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為何會成功,因為堅持不懈;為何會失敗,因為放棄。堅持和放棄都是一種習慣。良好的習慣也就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巨大力量,無外乎有人說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來自於不同的習慣。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麼情況下就按什麼規則去行動。習慣成自然,成了自然的習慣就只有順其自然,一成不變地順應自然、順應習慣。好的習慣會讓我們受益終身,壞的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裡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學生用一隻手進行了嘗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我的孩子,」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其實,我們的習慣就像是故事中的植物一樣,幼苗很容易拔除,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根深蒂固,越是難以根除。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是積久形成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怯於嘗試改變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習慣與習慣之間也存在著不同,其中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好習慣一旦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忠誠而牢固。習慣在這種由幼苗長成巨樹的過程中,被重複的次數越多,存在的時間也就越長,它們也就越難以改變。傳說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被燒時,只有一本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書倖免於難。有一個窮人一時好奇,就花了幾個銅板將這本書買了下來。這本書不怎麼精緻,然而這個窮人卻從書中發現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資訊,那就是有關「點金石」的秘密。據書中記載,在黑海岸邊,有一塊神奇的石頭,它和其他成千上萬塊一模一樣的石頭混在一起,這塊石頭看似一般,可它卻有神奇的力量,能把普通的金屬變成黃金。它和其他石頭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唯獨這塊石頭是溫暖的,其他普通的石頭都是冷冰冰的。於是這個窮人賣掉了僅有的幾件東西,準備了簡單的行裝,來到黑海岸邊尋找這塊神奇的石頭。到了這裡之後,窮人就將他的「尋石計畫」付諸行動。餓了,這個窮人就到附近的地方討點東西吃,晚上他就睡在海岸上,醒來就一塊又一塊的石頭挨著找,他撿一塊石頭,感覺一下,如果不熱,就扔到了海裡。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地重複這個動作,轉眼間,五年過去了,但他還是沒有找到「點金石」。可是,他非常確信總有一天自己會找到那塊神石的。於是,他還是按部就班地繼續著自己的工作,撿一塊石頭就扔到海裡,接著再撿,如此繼續……過了很久之後,有一天早上,他拾起了一塊石頭,是「熱的」,可是他連想都沒想就一下把石頭給扔進了海裡!接下來的日子,這個可憐的窮人繼續日復一日地尋找自己心目中那塊神石。而且由於他已經形成了把石頭扔進海裡的「習慣」,他甚至已經忘記自己扔石頭是為了什麼。這個窮人的故事豈不令人可悲!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複,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複,也會成為一種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行為。有一家外商企業招募,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水很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徵。最後有三個年輕人憑著自己的努力,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面試罷了,十拿九穩了。沒想到,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十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老闆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他們圍著老闆的辦公桌看,只見上面文件一堆,信一堆,資料一疊。年輕人你看這一疊,我看這一多,看完了還交換說:「哎喲,這個好看。」十分鐘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這些年輕人一聽,頓時捶胸頓足。他們為什麼這麼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麼大,從來沒聽說過亂翻別人的東西就不錄取的。」習慣決定你的未來。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如果很不幸,你擁有很多壞習慣,那麼當壞習慣的惡果在當時或最後顯現出來的時候,這樣的苦酒只能你一個人去慢慢品嘗了。智者叮嚀習慣是人生中的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它會幫助我們輕鬆地獲得人生快樂與成功;用得不好,它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很費勁,甚至能毀掉我們的一生。

勤奮刻苦,自強進取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成功的人生必備的。實實在在付出心血,才會換來真正的享受。一生之計在於勤,而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更在於及時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做點什麼。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是勤奮刻苦的最真實的寫照。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開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五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五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是與自強進取的優秀品質相互聯繫的。一個人有了自強進取的優秀品質,就能相信自己的力量,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充滿信心,就能克服依賴心理,勇敢的、獨立的學習、工作、生活。一位巴格達商人,在路上行走時聽到一個神秘的聲音附在他耳邊說:「請你彎下腰去,撿起路邊的小石子,明天早上你就會獲得快樂。」這個巴格達商人將信將疑,但他還是遵照這個神秘的聲音的意願,撿了幾顆石子放進自己的口袋裡。第二天早上醒來時,這位巴格達商人打開自己的口袋,拿出第一顆石子,石子馬上變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藍寶石,他嚇呆了,接下來的事更使他目瞪口呆:他掏出其餘的石子,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堆光芒四射的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這位商人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馬上又懊悔不已,為什麼當時自己不多撿幾粒石子呢?講完這則寓言,巴甫洛夫就告誡學生說:「你們現在就是巴格達商人,而石子就是知識,知識的價值你們將來就會明白,將來你們所學的知識就是你們的無價財富,你們也一定會懊悔當初學得太少了。」所以,進取精神對於人生事業的價值,在於創造未來;也因為有了未來,過去與現在的成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智者叮嚀「勤奮刻苦,自強進取!」這八個字絕不是空洞的口號,他是一切成功者成功的秘訣,他是一切創業者遵守的信條。

經常進行自我反省

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並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每天去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後讀給公眾聽。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後,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並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有一位小夥子,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員工從基層做起。其他新員工都在抱怨:「為什麼讓我們做這些無聊的工作?」「做這種平凡的工作會有什麼希望呢?」但這位小夥子卻什麼都沒說,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主管交給的工作,而且還幫助其他員工去做一些最基礎、最累的工作。由於他的態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夥子是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詳細的記錄,做什麼事情出現問題,他都記錄下來。然後,他就很虛心地去請教老員工,由於他的態度和人緣都很好,大家也非常樂於教他。經過一年的磨練,小夥子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很快,他就被提拔為部門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卻還在基層抱怨著。每個人都會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這時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環境,他就不可能認真去做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個人願意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以自我為改變的關鍵,不斷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著他。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九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他去商店。大衛在商店的櫥窗裡看到了一雙帶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歡,就吵著要父母買下來。母親同意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因為這是一雙木頭做的鞋子,不適合孩子穿。大衛哭鬧著執意要買。父親想了想,就對大衛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這雙鞋子,但是,你要承諾,買了以後你必須穿這雙鞋子,否則我就不給你買。」大衛想著可以買自己心愛的鞋子,高興地答應了。誰知,鞋子買回來後,大衛才發現穿起來會「喀噠喀噠」作響,非常不舒服。如果長時間穿這雙鞋子,腳會很累。現在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不讓自己買這雙鞋子的原因,自己確實太虛榮了,現在穿這雙鞋子簡直就是受罪。這個時候,大衛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虛榮,他甚至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能不穿這雙鞋子。聰明的父親看出了大衛的想法,他對大衛說:「孩子,我並不強迫你去穿這雙鞋子,但是,你要學會反省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雖然父親沒有強迫大衛再穿這雙鞋子,但是,大衛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警示。於是,大衛把這雙鞋子掛在自己房間裡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貪圖虛榮。人應該經常反省自己在做人、行事、學習、工作、人際上有哪些問題,哪些做錯了,哪些做對了。錯則改之,對則勉之。人如同一塊天然礦石,需要不斷地用刀去雕琢,把身上的污垢去掉。雖然經歷痛楚,但雕琢後的礦石才能更光彩照人、身價百倍。因此,反省自我即是最好的方法。智者叮嚀只有反省的人,才知道這一天錯在哪裡,對在哪裡,錯的立即改正,正確的繼續發揚,這樣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才會自然而然地減少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

好的習慣是取得成功的階梯

很多人都說:養成好習慣較難,而陷入壞習慣很容易。但也並非一定如此,主要還是看一個人的毅力而定。事實上,習慣就是習慣,並沒有合理的推論來說明養成好習慣比養成壞習慣要難。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階梯。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一九七八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稚園。」又問:「在幼稚園裡學到了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在談到習慣時,他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無獨有偶,一九九八年五月,華盛頓大學三百五十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股神巴菲特和比爾蓋茲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有趣的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蓋茲表示贊同,他說:「我認為他說關於習慣的話完全正確。」此時,兩位殊路同歸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訣竅,即:好的習慣是取得成功的階梯。智者叮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養成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出自《書經》,全句是「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它的意思是說:在安定的情況下,要經常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了事先就會有充分的準備,有了準備,就不會產生禍害。「居安思危」,並非杞人憂天,聳人聽聞,只不過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善於觀察危機的端倪,主動去找危險的苗頭,隨時警惕危難的徵兆。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打消攻打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於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賀禮。收到這份禮物之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後,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伊索寓言》裡面有一個關於「螞蟻和蚱蜢」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螞蟻具有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意識。在一條彎曲的小路上,一群螞蟻忙翻天,他們幹勁十足,忙著搬運食物,捨不得休息。而在路邊涼爽的樹蔭裡,一隻蚱蜢卻悠閒自得地唱著自編的歌兒,陶醉在自己的歌聲中。他看見螞蟻這麼辛苦,整天勞碌,覺得他們很傻,就問道:「你們這是為什麼呢?大熱天的,不休息,不喝水,不唱歌,搬來搬去,瞎忙什麼呀!」螞蟻說:「我們在夏季辛苦工作,為的是冬季裡有足夠的糧食。」蚱蜢很奇怪:「冬季的糧食?用得著搬運嗎?這兒有的是食物,青草、露水,可以充饑,又能解渴,怎麼會挨餓?再說,冬季還早著呢!現在就動手,何必呢!你們太傻了,這麼熱的天,也不懂得休息、娛樂、享受生命!」螞蟻聽了很不高興:「冬天來了,大雪紛飛,到時候再找食物就來不及了!現在你貪圖玩樂不勞動,不居安思危,就等著冬天挨餓吧!」說罷,背著糧食走遠了。蚱蜢看螞蟻走遠了,心裡嘀咕著,我才不擔心呢,又繼續唱起歌來,快活自在地歇著。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夏天結束了,秋天來臨了,轉眼秋天也即將過去了,可蚱蜢仍唱歌玩樂,不肯準備過冬的食物。他總是說:「還早呢,早著呢!」冬天來了,樹葉落盡,小草枯黃,一場大雪過後,大地白茫茫一片,蚱蜢再也找不到食物了。寒風吹來,冷颼颼的,蚱蜢饑寒交迫,不停的打著哆嗦,他想,還是到螞蟻那兒要點食物過冬吧!他掙扎著來到螞蟻的家門口。向螞蟻求援道:「螞蟻大哥,我快餓死了,給我點糧食吧!」螞蟻開門出來,看了蚱蜢一眼說:「你怎麼不準備過冬的糧食呢?夏季裡你光顧唱歌,不準備糧食,到了現在,才知道沒有食物過冬。告訴你,不懂得居安思危,永遠不可能得到長久的安樂!」其實,動物如此,人類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智者叮嚀趁年輕精力充沛的時候,好好地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只要擁有了過人的本領,才會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更大的貢獻,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

利用好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時間如果不好好規劃一下,就會白白浪費掉,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就會一無所成。經驗表明,成功與失敗的界線在於怎樣分配時間、怎樣安排時間。如果想成功,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時間是要爭取才有的,時間是自己安排出來的。忙碌的人能夠讀很多書,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時間並非一成不變,時間有密度,也有年齡。明天的時間比今天的時間衰老。衰老的時間沒有氣勢,就好像旭日東昇,朝氣蓬勃,而日落西山的太陽,就完全沒有那種氣勢。失去效率的時間是沒有什麼用的。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成功的人無一不是利用時間的能手!」實際上,只要扎扎實實地用好每一分鐘,幾乎不可能不能成才、有所作為、享受美好的生活及健康長壽。有些人一生都沒有利用好時間,有些人只是利用好了青春,有些人只是利用了一生中的幾年,一流人才儘量利用好每一天,而高手們則儘量利用好每一分鐘乃至每一秒鐘。縱觀高級人才的行為,很少有浪費時間的行為,他們的成功,實質上是時間利用上的成功。在佛蘭克林報社前面的商店裡,一位猶豫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男人終於開口問店員了:「這本書多少錢?」「一美元。」店員回答。「一美元?」這人又問,「能不能少一點?」「它的價格就是一美元。」沒有別的回答。這位顧客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佛蘭克林先生在嗎?」「在,」店員回答,「他在印刷室忙著呢。」「那好,我要見見他。」這個人堅持一定要見佛蘭克林。於是,佛蘭克林就被找了出來。這個人問:「佛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的最低價格是多少?」「一美元二十五分。」佛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一美元二十五分?你的店員剛才還說一美元一本呢。「這沒錯,」佛蘭克林說,「但是,我情願倒給你一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這位顧客嚇到了。他心想,算了,結束這場自己引起的談判吧,他說:「好,這樣,你說這本書是最少要多少錢吧。」「一美元五十分。」「又變成一美元五十分?你剛才不還說一美元二十五分嗎?」「對。」佛蘭克林冷冷地說,「我現在能出的最好價錢就是一美元五十分。」這人默默地把錢放到櫃檯上,拿起書出去了。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政治家給他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對於有志者,時間就是金錢。想要有成功的人生,必須把握現在的時間。如何把握現在呢?效率專家認為,分析、計畫、行動,三個步驟缺一不可。愛爾斯金——美國近代詩人、小說家,又是出色的鋼琴家,他在談及利用時間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時,曾深有體會地說:「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時候,我想兼從事創作。可是上課、看卷子、開會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時間全占滿了。差不多有兩個年頭我一字不曾動筆,我的藉口是沒有時間……後來,只要有五分鐘左右的空閒時間,我就坐下來寫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幾行。出乎我意料之外,在那個星期的終了,竟然累積有相當的稿子準備我修改。「後來我用同樣積少成多的方法,創作長篇小說。我每天的教授工作很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許多可以利用的短短空閒。我同時還練習鋼琴,發現每天小小的間歇時間,足夠我從事創作與彈琴兩項工作。「利用短時間,其中有一個訣竅:你要把工作進行得迅速,如果只有五分鐘的時間給你寫作,你絕不可把四分鐘消磨在咬住你的鉛筆尾巴。思想上事前要有所準備,到工作時間屆臨的時候,立刻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迅速集中腦力。」充分利用時間,實質上就是以較少的時間做較多的事情。學會合理利用學習時間,在規定的時間裡進行學習,才會達到「不求利用每一分鐘來學習,但求學習的每一分鐘有收穫」的效果。智者叮嚀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常對時間的消耗進行統計,掌握支配時間的主動權,發現問題馬上改正。

信守承諾換取人心

信守承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給自己一個承諾,人生終將輝煌;給他人一個承諾,幸福之花將綻放於人們的笑靨;給世界一個承諾,世界將變得更美好。承諾不難,難的是信守承諾,因此說信守承諾就是財富。誠實守信是做事的首要原則,只有做到誠實守信才能長久取勝。因此,自古以來人們把信譽看得重於一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講道德、守信義為標準。無論對什麼人,都要以誠相待。否則,一旦信譽喪失,做什麼事都必然會招致失敗。清末年間有個姓雷的山西商人,還是他爺爺在世的時候,由於經營不善,和英國人在香港做的一大筆生意賠了個精光,欠下英國商人的錢一直未還。他爺爺臨終時百般叮囑他的父親,要他父親一有錢就替自己將債還上。遺憾的是,他父親直到死去都沒有能力還上這筆錢。他父親臨死的時候,又把帳單遞到他手上,叮囑他等日後有了錢,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幫自己還了這筆債。姓雷的商人接過帳單,亦接下了父輩的遺願。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十幾年過去了,姓雷的商人果然發了財。於是,他請來一個懂英文的人給這個英國商人寫信,言辭懇切地告訴他祖父欠債一直未還的原因,並說現在家境好了,唯有替祖父將欠債還掉才能使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寧,請他告之匯款地址。當時,那位英國商人也早已去世,姓雷的商人寄的這封信被他的孫子收到後,非常感動,當即回了信。最終,姓雷的商人將祖父欠下的債還給了那位英國商人的後人。這就是中國人講的誠信。「父債子還」,決不失言。當年,以「日升昌」為首的山西票號也是一個注重誠信的典範。「日升昌」票號是清末年間山西的一個大票號。一直以來,這個票號都有非常好的信譽,在全國許多地方開有分號。「日升昌」承諾:無論何時何地,凡在本票號儲存銀子,憑票號的存摺即可在「日升昌」兌現。「別人的成功,永遠都是自己的榜樣」。見「日升昌」票號開得紅熱,山西的其他票號也相繼訂下了同樣的承諾。一九○○年,北京被八國聯軍攻占,一時間人心惶惶。北京城中的皇親國戚、名門豪紳紛紛隨慈禧、光緒逃往西安。由於逃得倉促,根本顧不及家中的金銀細軟,他們只把攜帶方便的山西票號的存摺帶在身上,一到山西,便爭先恐後地跑到票號兌換銀兩。面對突然而來的擠兌,在這次戰亂中同樣損失慘重的山西票號叫苦不迭,因為他們設在北京的分號已被洗劫一空,就連帳簿也被八國聯軍燒得一本也沒留下。沒有帳簿,怎麼知道哪些人在票號裡存過銀子?又怎麼知道儲戶到底存了多少銀子?按照常理,山西票號完全可以向京城來的儲戶說明原因暫不兌付,等總號重新清理帳目之後再做應對。但是,以日升昌為首的所有山西票號都沒有這麼做。面對突如其來的擠兌風潮,他們一如繼往,只要儲戶拿出存摺,不管數目多少,票號一律即刻兌現。山西票號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要承擔巨大的風險的。假如有小人趁機在擠兌風潮中做手腳,試問,後果將會怎樣?票號的生意還要不要做?細細想來,還真是有些後怕。應該說,日升昌和其他山西票號當時的這種做法體現了兩個字——膽識。這種信譽至上的膽識實在是叫人欽佩。危難降臨時,他們沉著應對、「大信大義」的表現令人嘆服。他們的舉措把信義二字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華人為人做事的榜樣。智者叮嚀一個講誠信的人,說話必定先考慮後果。不該說的話,一句也不多說,該說的話,一句也不放過。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