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现性评价”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阡陌躬耕 2013-01-06

“表现性评价”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中学  曾令森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将学生合理地分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确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教育目标,并且通过组内人际互动和合作进行学习。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仅仅小组合作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全部的表现,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做出评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合作小组   课堂教学   应用

 

引言: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除部分来自镇内居民子女外,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少,所以除部分学生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外,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低。针对我校学生的现状,在近几年一直使用“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针对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索,学生们在小组内担当不同角色,合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自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教别人中学习。

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实施了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部分信息能力差的学生得到了较大的帮助,学习的骨干也有很强的荣誉感和学习的动力,总体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懒散学生约束力不足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及小组长组织管理能力的差异,还是难以保证所有学生在小组内都积极参与。例如:有些懒散的学生合作积极性不高;不愿过多地独立思考,表现出一种依赖思想,很多时候任务由小组骨干帮助其完成任务。

2、骨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开始时实施时,学习骨干学生还十分积极,能很好完成任务,并且协助其它同学学习,但由于很多时候,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肯定,协助同学的积极性慢慢削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慢慢降低。

3、课堂纪律难控制。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由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资源的开放性以及小组的交互活动,往往会出现各种讨论声、争执声甚至部分学生离开座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所以课堂秩序显得乱,这时会出现部分学生混水摸鱼,随意走动、谈局外话的情况。

为了改善这些存在问题,我曾尝试了不少的办法,如:经常检查部分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禁止学生随意离开座位、调整部分爱捣蛋的学生的位置等,这些压制的方法,虽然表面上课堂秩序得到了改善,但也破坏了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少了,反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2007年的一节农村支教活动课,教学效果打动了我,任课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小组,制了一个简单的小组评价表,对正确回答问题及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评分,由于引入了评分竞争机制,大大激发各小组学生主动学习、回答问题的十分积极,最后的效果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经过这节课,我想,引入课堂的教学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呢?这种小组合作+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在我们学校是否可行呢?于是我开始了这种模式的尝试。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述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  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2)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斯蒂金斯(Stiggins)把表现性评价定义为:表现性评定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表现性评定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它的特征主要有:

1)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是评定的重点;

2)要求学生从事一些需要高级思维技能或问题解决技能的事情;

3)评定的任务能与现实生活产生关联;

4)评定的任务具有价值、挑战性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5)事先确定评定学生任务表现的规则和标准。

    二、对合作学习小组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及方法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学习小组为4-6人为一组,根据学生的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因素进行考虑,根据相对的合理搭配而建立,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差异性、互补性和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小组之间才能进行公平的竞争,发挥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作用。

2任务创设。任务设计时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根据每一个小目标设计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并完成总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一般把任务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须了解或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任务、B类:必须掌握的基础操作任务(每一个组员必须完成)、C类:拓展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拓展能力)。

例如:在初二第二章《初认程序设计初步》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VB操作界面及程序的录入。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

A类任务:

1)计算机语言一般分为哪几类,VB属于哪一种。

2VB窗口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参照书本P30页,认识VB窗口构成。

B类任务有:

1完成常用属性的设置,把caption设置为我的第一个程序;把HeightWidth各设置为5000;把Backcolor设置为蓝色背景。

2)程序录入任务,P30程序输入,然后运行,观看结果。

C类任务有:通过程序的修改实现计算圆的周长,并进行调试运行。

通过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解到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中。使学生能通过任务实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实现任务评价量化,提供可操作性

3、制定《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及《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评价标准是评价者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评价者清楚地知道正在评价哪项知识或技能,使其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为有效,在制定标准时要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标准,并且限制评价标准的数量。下表是我校制定的课堂表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两大项目,第一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项目,主要评价学生对每一节设定的ABC类学习任务设定评价标准;另一部分是维持课堂秩序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评价分值中采用浮动制,对基础内容采用正负分评价标准。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项目

评价内容

分值

 

知识技能

1A类任务()

(对/错)5-5

2、学生演示B类任务(次)

(对/错)5-5

3、小组全部完成B类任务

10

3、完成C类任务(每人)

5

 

课堂纪律

1、小组内成员出现违反课堂纪律情况(次)

-5

2、小组没出现违反纪律情况(节)

10

3、小组电脑设备、桌、椅的维护及摆放(节)

(好/差)

10-10

《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是记录课堂评价的载体,用以记录每节课各学习小组的评价分值,从中反映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考的依据。下表是我校《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每一小组的初始分值为每项目30,总分为60分。在课堂实施过程,参照照《评价表现评价标准》项目进行加分或扣分的操作。

《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技能

纪律

1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4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总成绩

 

 

 

 

 

 

 

(二)课堂实施

1、宣传发动。向学生公布《课堂表现评价标准》中的各个项目的作用,宣传整个评价系统操作流程,向学生明确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每个学生的行为会影响全组同学的得分。让学生建立一种小组合作观念及团体荣辱感。

2、课堂实施。课堂中严格执行评价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表现在小组的分值获取中得到体现,加深学生对以组为单位的评价的认识,使每个学生为小组的荣誉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3、阶段小结。分析《课堂评价记录表》,每月进行一次课堂成绩的小结,对各个小组成绩进行分析,对成绩好的小组可进行奖励,如发放一些小奖品等,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成绩达不到要求小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勉励,希望他们能迎头赶上,在下一月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4、期末总结。《课堂评价记录表》,把学生表现评价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中的一项。记录于期末成绩报表中,让学生体现到课堂表现成绩对他们期末成绩的影响。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的尝试,表现评价应用于课堂中,很好地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促进了小组的学习活动。由于创设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得分竞争机制。各学习小组内成员为了小组共同利益,各小组成员在骨干学生带动下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并能主动争取回答问题及进行演示实操,课堂学习气氛得到提高,骨干学生也从评价中获得鼓励。

2、      促进课堂效率提高。在实施了表现评价后,为了能在规定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会主动对部分懒散的学生督促,敦促他们也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以前部分小组拖拉的作风得了很好的改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期末的成绩反映出效果,学生考试的及格人格率由63%升到74%,优秀率也有6%的增加。

3、      为期末评价提供了依据。表现性评价区别于传统测验的特点就是它既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评价记录,能直观从评价分值中体现了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消除了以前靠考试成绩及平时印象给学生打平时成绩的笼统评分方法,学生也从期末成绩中实实在在体现了自己平时努力的成果。

4、促进了课堂秩序改善表现性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约束机制。课堂的表现性评价能对小组学习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在对一些不良的行为时,如对上课开小差不能完成基础任务、扰乱课堂纪律等,需要对小组进行减分,起了约束作用。小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外,对一些不良的行为小组成员也会互相监督,使课堂的秩序和气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问题讨论

1、评价的方式单一,不够全面。我们这一学年在实施课堂的表现性评价中,大部分是以教师按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分数评定,评定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评价方式需要改善,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增加组间评、组内评、生生间评、师生间评等,如一些课堂作品应使用师生间评价,而一些课外作品应使用组间评价,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贡献、心得、体验得以充分地展示。

2、出现组间差异拉大现象。每组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刚开始实施表现性评价时,部分积极主动的小组的成员,主动争取了回答问题和进行演示操作,并且很多时候都是这些小组获得了评价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部分小组评价分数很高,而有一些小组获得评价分数比较低。出现这种现象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的调节,尽量让每个小组获得均衡的回答问题及演示的机会。

3、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评价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评价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有利于提高评价效率。特别是一些对学生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尤其要寻求教师设计明确的、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的指导语。

结束语

有了这一套简单易行的课堂评价标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表现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大幅增加,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得到提高,课堂操作任务的参与度也大幅提高,使整个课堂效率极大提高。无论从平时的课堂综合表现,还是期末的总结测验,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所以,有一套切实可行、简单易懂的,又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灵活使用,才能最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凯.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新进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528-30

 [2]郭凤广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探析 山东省邹平一中

[3]黄小文, 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