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有几分钟或半小时1 次,亦有连续呢7-8声始停的。本症可由多种原因(如受凉、手术等)引起。中医将其分为实证和虚证。
1 .打呃食疗2 方 [方 剂] 白糖1 汤匙。 [制用法] 打呃时立即吃l汤匙白糖。持续打呃6周以上者,可重复使用此法数次。 [功 效] 止呃。对呃逆有较好疗效。 [验 证] 据《健康报》介绍,读者反映效果极佳。 [方 剂] 柠檬1个,酒适量。 [制用法] 将鲜柠檬浸在酒中,打呃时吃酒浸过的柠檬(但不能吃柠檬皮)。 [功 效] 同上。 [验 证] 《中国食品》 1985年第2期介绍,美国纽约呼吸疾病协会的科学家采用上述第一方,收到理想的成效,治愈率达达66%。《新英格兰药物杂志》报道采用第二方的治愈率达87%。 2 .大笑止呃逆 呃逆是以胃气逆而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呃逆轻者数声后自愈,重者有上几十声、百余声或更多而不止者,苦极难言。笔者常用令患者大笑之法治之,屡试屡验。 [制用法] 患者仰卧床上,排尽杂念,两脚自然伸直,两臂垂直,略贴身,周身肌肉松弛。然后令其大笑,轻者笑数声呃逆即止,重者笑以疾止为度。 [功 效] 治呃逆,效果极佳。 [验 证] 我以《四川中医》 1984年第6期载之大笑止呢方法,治疗3例均效。病例:兰xx ,男,1985年9月30日诊。呃逆频作3天,曾服镇静药无效。乃嘱仰卧,以手刺激其腋下,引其大笑,约1分钟,呃逆即止。但次日又发,同法治之仍效。继给芍药甘草汤合旋复代赭汤2剂,不再复发。笔者体会:呃逆轻者大笑可止,重者以配合药物治疗为佳。 3 .黑芝麻治呃逆 [方 剂] 黑芝麻、白砂糖。 [制用法] 炒熟、杵碎,拌人白砂糖,服食数匙。 [功 效] 滋养肝肾,润肠通便。 [验 证] 黄xx ,男,48岁,1982年l月2日诊。呃逆频作,呃声洪亮,无其他不适。曾以旋复代捕石汤、丁香柿蒂汤加减投之,并给予阿托品、安定等西药,呃逆依然,又用针灸治疗,仍不能控制。1月5日半夜,患者偶服黑芝麻数匙(炒熟,柞碎,拌人白砂糖),食后呃逆即止,安静人睡。次日中午,呃逆又作,又服黑芝麻数匙,食后呃止。第3天再次发作,按原地服黑芝麻,食后呃逆停止,非常灵验,此后未再发。 [备 注] 按黑芝麻能滋养肝肾,润肠通便。用之治呃逆,可能同“香能治呃”有关。因黑芝麻炒熟杵碎后,香味浓烈。 4 .灵仙降逆汤治呃逆 [方 剂] 威灵仙15克,丁香6克,柿蒂20个,制半夏15克,制川朴15克,生姜15克。 [加 减] 病久气虚者加党参15克。 [制用法] 煎2遍和匀,l日3次分服。 [功 效] 威灵仙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有报导用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呃逆印例,疗效达90%,故与柿蒂同用降逆止呃。半夏、厚朴化痰除满。丁香、生姜温中下气。 [验 证] 袁、、,男,75岁。就诊日期:1983年10月12日。因发热入院,热解之后胸满不舒,呃逆频频,纳差乏力。舌苔薄白,脉弱。此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也。予本方3剂胸满呃逆均解,复诊:又予3剂,诸证均除。 [备 注] 胃热者忌服。 5 .米醋止呃方治呃逆 [方 剂] 米醋 [制用法] 呃逆发作时服米醋10-20ml ,一般可立即生效,止后复发再服仍效。 [功 效] 米醋味酸苦性温,酸主收敛功能散寮解毒,下气消食。故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之呃逆用之甚佳。 [验 证] 陈xx ,男,69岁。就诊日期:1975年8月15日。患者胃癌手术后5天,胃纳不振,吃流质饮食,食后胸闷气逆,频频呃逆。舌苔薄白,脉弱。乃术后胃气上逆所致。予米醋15ml频服之,服后呃逆立止。半天后又有呃逆,仍予米醋15ml,服之又止 [备 注] 如肝火犯胃,嘈杂泛酸者,忌之。 6 . 二香膏治呃逆 [方 剂] 丁香、沉香、吴茱萸各15克,生姜汁、葱汁各5毫升。 [制用法] 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加人姜汁,葱汁调匀如软青状,装瓶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敷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屡用屡验,效佳。 [功 效] 温胃散寒,降逆止呃。 [验 证] 屡用屡验,效佳。 [备 注] 引自《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 。 7 . 赭沉散治呃逆 [方 剂] 生赭石30 克,沉香、法半夏各15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0克,以生姜汁调匀成膏,贴敷中脘,肚脐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l次。 [功 效] 降逆止呃。 [验 证] 治疗100例,有效率达98%。 [备 注] 笔者经验方。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 8. 治肝止呃汤
【来源】张学能,《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30克,生地12克,麦冬、玉竹、鲜石斛、生石决明(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元参、赤芍、白芍、柿蒂、竹茹、怀牛膝各9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和胃降逆。
【方解】素体阴亏、虚阳易亢、肝气横逆,引动胃气上逆、而使呃逆频频不愈。此病标在胃,而本于阴亏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和胃降逆。方中以生地、麦冬、石斛、元参养胃生津;太子参益气补中;石决明、代赭石平肝降逆;柿蒂、竹茹降气止呃;赤白芍,牛膝活血通络兼治肝阳上亢、肢体失用。诸药配伍为用,取效甚捷。
【主治】顽固性呃逆、呃声急促,但不连续,常伴口干咽燥、舌红而干、便秘,头痛等。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良好效果。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9. 解迷止偏香
【来源】田成庆,《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曼陀罗花9份、旋覆花3份、款冬花3份、薄荷叶1份、檀香末10份、麝香0.1份。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加水或稀面糊拌匀制成条香或蚊香状之“香”。用时任取1条、点燃一端,让患者闻其烟数秒到一二分钟,不可过闻,以免中毒。
【功用】解痉、止痛、止咳、熄风、辛香透窍、麻醉。
【方解】小儿痉咳、惊吓、各种疼痛、咳嗽以致呃逆诸症。
【疗效】屡用效捷,多1次见效。
10. 止嗳汤
【来源】戴丽三,《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组成】旋覆花、竹茹各6克,生代赭石、潞党参各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连5克,炒吴茱萸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
【方解】方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半夏、党参、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为主药降气化痰、益气和胃;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嗳气频频不止,用此方疗效颇佳。
【主治】嗳气不止、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舌降、脉弦。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1. 降逆止呃汤
【来源】经验方,《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代赭石24克,陈皮15克,旋覆花、竹茹、太子参各12克,丁香、柿蒂、天冬、麦冬、甘草、枇杷叶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降逆止呃。
【方解】本方由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加减化裁而成。增加了降逆止呕之效。加入滋阴的天冬、麦冬,减去了半夏、生姜等温热之品,有助于胃阴之复、胃气之降。故用之多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胃气上逆、呃逆、声音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脉细。可用于膈肌痉挛。
【加减】若加白芍15克,效果更佳。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12. 治噫气声声不绝方
【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
【组成】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姜半夏各9克,橘红5克,茯苓9克,西洋参3克,麦冬9克,沉香末1.5克,砂仁5克,枇杷叶9克(去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和胃降气、镇逆止呃。
【方解】方用西洋参、麦冬补胃;旋覆花、代赭石镇逆;二陈合枇杷叶和胃降气,用治胃虚客气上升之呃逆,殊为合宜。
【主治】噫气声高、频频不绝。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效果甚捷。
13. 宣中降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法半夏、广皮各10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沉香5克,厚朴9克,刀豆30克,生枇杷叶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4小时服1次。
【功用】宣中降气。
【方解】本方宣中降气、专治呃逆之因于气逆者。方用莱菔子、清半夏、广皮、厚朴理气宣中;旋覆花、赭石、生枇杷叶平肝降逆;刀豆温中下气、使气不上冲,则呃逆而止。
【主治】呃逆(因气)、烦躁不安、呃逆频频、其声高亢、脉多弦滑。
【加减】如大便秘结、加大黄、元明粉、枳实。
【疗效】临床屡用,无不立效。
14. 宽中降逆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12克,焦楂、焦曲、焦麦芽、川厚朴、陈皮、大黄、枳实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宣导中焦、理气降逆。
【方解】方用莱菔子、枳实、陈皮降气宣中;焦楂、焦曲、麦芽消导宿食。气以下逆为顺,故用大黄、川厚朴下气通便。俾中焦疏通、气下行而不上逆,则呃逆自止。
【主治】呃逆(因食滞者),证见脘腹胀满、大便不利、食欲不振、得食则呃更甚。
【疗效】屡用效佳。
15. 白虎降逆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石决明30克,黄柏、栀子各9克,竹茹12克,旋覆花、赭石、枳实、川厚朴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降逆。
【方解】方用石膏、知母、黄柏、栀子、竹茹清气分之热;石决明、旋覆花、赭石平肝降逆;枳实、厚朴理气降逆。诸药相伍,共奏清热降逆之效。
【主治】呃逆(因热者),证见口干舌燥、面赤便秘、呃逆频急、其声高亢、脉必洪数。
【加减】如大便结,加大黄、元明粉各9克;如呃甚者,加刀豆30克。
【疗效】屡用效佳。
16. 降逆止呃方
【来源】任贵贤,《光明中医》(1)1988年
【组成】丁香、柿蒂、法半夏、生姜、橘皮、竹茹各10克,生代赭石20克(先煎)、姜炙枇杷叶10克,党参12克,柴胡、神曲各10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降逆止呃。
【方解】临床所见,有一种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顽固性呃逆,一般治方难以收效。故方用丁香、柿蒂温胃散寒、降逆;半夏、生姜温中散饮和胃;橘皮理气健脾、燥湿祛痰;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呃;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止逆;代赭石重镇平肝以降逆气。诸药虽寒温并用,然其性多降,故再以柴胡疏肝畅气、升阳解热;以党参补中益气以治中虚之本,从而可复中焦升降之常。另加神曲、大黄,旨在消食、导滞、降浊,腑气降,胃气自如。诸药相合,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调,于寒热混杂,虚实兼见、升降紊乱之顽固性呃逆为宜。
【主治】顽固性呃逆。
【加减】临床应用,谨守本方,惟方中用量,可随证进退。
【疗效】用治数十例,皆在两剂内收功。效佳。
17..治疗打呃验方
1、用鼻子闻一下胡椒粉,打个喷嚏即出。 2、二匙醋加一匙糖,做成糖醋汁,一次服下,即可消失。 3、喝口冷水在嘴里,再用鼻子深吸一口气憋住,仰脸将吸气全部呼出,将水从口中吐出,如此4~5次可愈。 4、吃饭时打嗝,按摩天突穴,(脖子下中间凹坑处),用双拇指交替旋转按能忍受为度,按2—3分钟,有节奏屏气。即止。 5、瞬间打嗝:用火柴头或钝物,以中等力度,点压耳中穴,约1分钟,(耳轮脚处)。 6、取生姜3片,切碎后泡汤,趁热喝下,立即可愈。 7、用一手的大拇指甲盖去捏另一手的中指肚顶部。捏痛以适应为度,捏3~10秒,便可解除。 8、深呼一口气,用力憋住,胸腔用力憋不住为止,再呼气,一次即止。 9、用左右手都行,用力捏中指。 10、紧握双拳,胸往前挺,两臂尽量往后压,然后进行一次最大限度的呼吸,再慢慢呼出。 11、吃几片山楂片。 12、喝陈醋1小口。 13、喝1小口水,仰脖后慢咽下。 14、喝饮料时打嗝,吃草莓。 15、两大拇指腹面两横压在眼球上,先轻后重,慢慢加压,难以忍受为止,保持5—10秒治愈。 16、打饱嗝:每天2—3个小柿子饼,连吃2月后治愈,胃也不痛了,根治 呃逆
多因胃气衰败,肝肾厥气上逆;或生冷伤中,胃火上逆,热伤胃阴,肝郁气滞;或脾肾虚弱所致的打膈现象。如因胃气衰败肝肾厥气导致呃逆的属于危症,宜特别关注。其他的一般可不治而愈。
处方1:丁香、良姜、甘草、柿蒂各适量,气短呃声无力,手足不温加人参,生姜;痰多、头眩、胸痞,饮冷则呃加半夏、陈皮、砂仁;呃逆久而不止,食冷饮热,食下即呃,加当归、桃仁、红花。上药先煎好后,再用苏叶9克、生姜6克、红糖30克煎的药液混合送服。可温中降逆。主治寒邪动膈型呃逆。
处方2:川椒9克研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白酒送服。治寒邪动膈。
处方3:芦根10克,柿蒂10克,水煎服;黄连、苏叶各1克,代茶饮频服;伏龙肝烧红,水煎服。均治胃火上逆。
处方4:旋复花、茜草各20克。水煎服;炒大黄10克,水煎服。均治气滞血瘀型呃逆。
处方5: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甘草、大枣、半夏、生姜。阳虚加干姜、附子。水煎服。可益气降逆。治脾气虚弱型呃逆。
处方6:丁香1.5克,柿蒂5枚,党参、生姜各9克,水煎服。治脾胃虚寒、呕吐呃逆。
处方7:丁香,柿蒂各等份,共研粉,每服3克。治胃寒呃逆。
处方8:沉香6克,丁香9克,白蔻仁、苏叶各15克,共为末。每服3克。柿蒂5个煎汤送服。治胃寒呕吐呃逆。
处方9:沉香、砂仁各3克,白胡椒2克。水煎服。治胃寒呃逆。
处方10:柿蒂、代赭石、竹茹、木香各3克,共研末。毎服4克。加鸡蛋1个。蜂蜜1酒杯。开水冲服。治胃热呃逆。
处方11:花椒、大料、小茴香各少许,代茶饮。治打嗝。
处方12:鲜韭菜6克,洗净捣汁炖热服;或五味子5粒,嚼服。均治呃逆。
处方13:枸杞不拘多少,嚼服。开胃,主治腹胀呃逆 。
处方14:炙枇杷叶200克,当茶饮,治呃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