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陰陽五行學說

 sN飞雪 2013-01-07

陰陽五行學說

何謂陰陽?
  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
  陰陽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陰陽平衡

陰盛陽虛

陰虛陽盛

 

陽盛:

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進,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症狀是發熱、口渴、大便燥結、頭痛、失眠、煩燥不安等。

陽虛:

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減弱,內寒,症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

陰虛:

身體陰份不足,會感到口燥咽乾、皮膚乾、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
  陰陽並非總是對立的,也互相依賴而生。例如,人體的機能活動(),必須有營養物質()的滋養,但另一方面,機能活動又生巹營養物質,變成身體所需,藉以維持生命。


何謂五行?
  中醫的五行學說,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明白。其實,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理論,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H2O,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那套語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關係、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

五行屬性

特性

肝的特性是怕鬱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

小腸

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

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

大腸

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

膀胱

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


  五行學說除應用於臟腑外,亦推而廣之,將人體的組織、情志、藥物的性味,以至大自然的變化,都納於其中。

 

陰陽五行學說

何謂相生相剋?

  •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資生和助長:

鑽木取火

木生火

火的灰變成泥土

火生土

泥土蘊含礦物質及金屬

土生金

金屬溶後會有水

金生水

水滋養樹木

水生木

  •   例如:脾()主管消化系統,負責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我們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氣」,所以說土生金()。由於有這關係,因此有〈培土生金法〉,即採用健脾的方法來治療肺虛的疾病。
  • 相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約和克服:

金堅硬防礙樹木生長

金剋木

植樹以防泥土鬆脫

木剋土

泛濫時用沙包擋水

土剋水

用水來滅火

水剋火

用火可溶掉金

火剋金

  •   例如: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治理胃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肝理氣。
      例如:腎屬水,心屬火,水火不容;若腎水不足,心火相對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精神過度活躍,表現出來的徵狀是無故心跳、心慌,但心臟功能卻正常。中醫學上稱這現象為「心腎不交」。醫治的方法是加強腎水,以撲減心火,即所謂的「滋水制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