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英章老师的折笔笔法--------横折的笔法和应用之探讨

 学欧堂 2013-01-07
正如老师所说,横折钩的笔法和用法繁复微妙,不同字的横折笔法不同,同一个字的同一横折,因风格不同也可使用不同的笔法。根据有关书技理论,结合自己的学习、观察和体会,我试着将田老师的横折钩笔法归纳一下。
横折钩主要笔法有:
1、内擫法。横后即提笔向右上再顿笔,再向里引毫至中锋下行。即折后往里扣。此为为方折。折肩棱角分明,内角也方,即内方外方。此法笔画雄强、刚劲。此折特点是折笔(如竖)要掩埋少许横笔。如“口”之折。 1C61B7_1241596707.jpg
2、外拓法。横后不需顿笔,笔锋在行笔中顺势带转,但要注意轻重提按。此法笔画圆润,没有死拐角,内圆外也圆,是为圆折。九成宫其中一“为”字,其横折钩就是圆折。也如浮鹅钩的第一个弯,也是圆折,不过是竖折而已。此折的特点是由一段90度的圆弧平顺的连接横笔和折笔。 1CE1AA3_1241596987.jpg
3、内擫与外拓结合。此法方法是,横到了转折处先外带,后稍稍上提再顿笔下按,顺势引入中锋下行。注意顿按笔不宜重,按笔后不要往里扣。此折笔往往外方内圆,写出的笔画刚劲中带着柔美。此折的特点是由一段很短的不明显的圆弧连接,折笔要掩埋少许圆弧。其内圆是由圆弧体现出来的,外方是由顿笔写出 。如“焉”之横折钩。
1D11C9_1241596899.jpg
4、直折法。此折应是内擫法的变形。内擫法是横后提笔向右上再顿笔,再向里引毫至中锋下行。而直折法是横后提笔向右下再顿笔,再向里引毫至中锋下行。此折也内方外也方。特点是塌肩。多用在“聿”、“刀”类,如“书”字。此折之横一较平或向右下斜时使用。
1CA1E9_1241598745.jpg  关于变化和归类:
内擫法一般用在“口、皿、四、九、风、宝盖”等横折处(九风字请看老李图片),横折撇用得也多,(如盛字第一折)。提笔向上有高有低,里扣有大有小,主要根据字形和风格来变化,如“九、风”等提笔向上就高。 而“品”字三“口”向上高度又不一样。 此折可分解,分两笔完成。
1C61B7_1241600528.jpg 1CA1A2_1241600541.jpg 1CE1F7_1241600585.jpg
DSC04964_1231053_1241600634.jpg 
内擫折法最明显的,如“羽、永”,“易、阳”之“日”,“鸟”字偷等,这些字折时往里扣的幅度较大。而有些里扣较少,如“皿”部、“四”部。
1D31F0_1241673639.jpg 1D31C0_1241673708.jpg 1B31A9_1241674087.jpg
纯外拓法,田老师在楷书的横折中用得少。下面的“为”字算是外拓较厉害的一例。此字竖前还是顿笔,出现了方角。不过,此字可以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外拓”和“内擫”的结合方法。 1CE1AA1A31A81CD1_1241681973.jpg
2009-5-7 15:54 上传
下载附件 (71.04 KB)

直折法除常用在“书”的第一折外,我还认为田老师还常用在“刀、力、刃”之类部首,它们作右部首时间,横笔一般较平,甚至往右下斜,宜用直折法。如剑、功、丑三字。直折法与内擫法有时也较难区分,我认为内擫法折肩高、疙瘩大,而直折法折肩高,笔画平顺,几乎无疙瘩。 1B91A6_1241682776.jpg 1B31F3_1241682804.jpg 1BD1A3_1241682833.jpg
内擫与外拓结合的折法,此法用途很广,是田老师用得较多的手法。此法变化较多。有时外拓多点,内圆角就明显点;有时内擫多点,内圆角就不明显,甚至看着是方的。有时顿笔重,疙瘩大些;有时顿笔轻,笔画就柔顺点。应该说此法一是用在内部有笔画、折笔基本是直下的字,如月、日、目、贝、田、见、酉、勹等部件中;二是用在横长竖短较宽放的横折钩中,如禹、万、高、而、马等,三是用在有“勿”部件的扬、阳、杨的字中。 1B51C01D61B1_1241685940.jpg
2009-5-7 16:58 上传
下载附件 (198.13 KB)
此两字折笔非常柔顺,内角圆明显
1C41DA_1241686110.jpg 1CD1F2_1241686154.jpg 1D21D7_1241686627.jpg P302000261CC1D4_1241686676.jpg P302000361BE1C6_1241686867.jpg
“月、日、目、贝、田”等在左作为偏旁部首时,其折笔明显用的是内擫法,如下面“映、赐、腊”。“月”在右时,为了使竖钩更加挺拔,也多用内擫法,如“明”。所以,同一部件在上下左右不同的地方使用,其折笔方法也不相同,请注意观察区别。 1D31B3_1241747061.jpg 1B41CD_1241747072.jpg 1C01B0_1241747095.jpg 1C31F7_1241747111.jpg
同一字同一横折,用不同的折法,字的风格不同。反之,要反映不同的风格,可采用不同的笔法。九成宫中的两个“为”字,一个纯外拓,一个内外结合;田老师的两个“马”,不同的折法,字的风格或者说姿态就不相同。 1CE1AA_1241748590.jpg 1CE1AA3_1241748610.jpg 1C21ED1A31A81C41_1241748680.jpg 1C21ED_1241748694.jpg
下面田老师同一篇字的两个“焉”字,横折也不尽相同,一个外拓多些内擫少些,一个外拓少些内擫多写些,感觉会不一样。
总之,横折千变万化,但基本方法无外乎就这几种。就像田蕴章教授说兰亭的24个“之”字一样,24个“之”虽形态各异,也就是三种写法而已。所以,要说清田老师的横折有几种,因变化多端,具体数量我认为无法准确给出。有的向上提笔高点,有的向上提笔低点;有的顿笔重,有的顿笔轻;有的顿笔后折笔往里扣,有的顿笔后折笔就势下。等等。因字而异,因整体风格而异,各种方法交叉结合使用。
1D11C9_1241751598.jpg 1D11C91A31A81C41_1241751624.jpg
2009-5-8 11:00 上传
下载附件 (77.97 KB)
1B01D91BC1D21D01_1241754139.jpg 上图为田老师早期字帖《百家姓》第一页
1BC1AF1BA1CF_1241754679.jpg 上图为老李集田字
1D01C21D71D6_1241754788.jpg 上图为田老师去年临写的虞恭碑中的一页
对比上面三篇字,可从横折的变化看出田字笔法的变化。《百家姓》中的字折肩很高,疙瘩很大,刚硬无比,折法单调,基本是内擫法。而后,内擫外拓等结合,手法繁多,折法丰富,折肩平顺而不失刚劲、峻整。由此可见,田老师的笔法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如果只把内擫,外拓,转笔,折笔,藏锋,露锋.侧锋,裹锋的配合使用,仅理解在横折的书写技法层面上.是令人遗憾的.其实居士先生所提到的"结合方法"恰恰是是贯串书法技法的要点.试想,在书写时每笔都使用外拓或者都是内擫.笔笔都采用转笔或者都是折笔.满篇点画都是藏锋或者都是露锋.横向笔画和竖向笔画都用的侧锋或者都用的是裹锋.其效果人人都可以想象得出.而这种软硬结合,刚柔相济和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一样,都是隐含在书法技法中的哲理.所以不客气地说,一位想把字写好的人.如果没有全部掌握这几种相对应的书写技法(内拓,外擫)(转笔,折笔)(藏锋,露锋)(侧锋,裹锋)那么就常会出现要么小字,行书相对较好.而大字,楷书较弱.要么楷书,大字相对较好,而小字,行书较弱的偏差现象.对居士先生的书作平时留心不多.故不敢妄加评论.然,听其"结合使用"之心得,却敢断言此君对书法理解之精到,加之百尺竿头,必有所建树.无意恭维和冒犯.有感而发而已.田先生也讲过,想把折写好,不论前面长横,短横首先要写好横,从起笔到该折时,要刹的住笔。也就是说我们在写折前要根据字形提前想好,不能信马由缰,比如日字做偏旁时,折的前面只是一个虚笔起既折,而马、鸟、为等字就更要写好这个长横,又如竖钩\戈钩\心钩等等,主干笔画首先要会写\写好,钩才能水到渠成.老师对横折钩的讲解:如“富”字其宝盖折、口及下面的田字,三种折,折法不同,宝盖折略抬笔,内折。口字折要急速顿折,田字折要右下轻顿再直下,口内无笔画与有笔画时其折法不同。还有贝字、力字、见字、南字、月字等,其中折法均不相同。
DSC_053662_13084_1323827637.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