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61)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61)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47
熟地15克、山药15克、枣皮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枸杞15克、白菊花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石榴皮10克。六剂。
二诊:流泪如前,右胁隐痛消失,脉舌无变化。余反复推敲,泪为肝液,肝肾同源,此证属肝肾不足。因悟其流泪与进食同时,自与肝脾有关,进食时脾胃之气当旺而不足,不能升发于目,泪液无气之统摄则涌流,失脾之健运而泛溢,导致进食而流泪。故断为脾胃气虚、肝肾不足。治宜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佐以收涩止泪。
灸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枸杞15克、白菊花10克、石榴皮10克。
药后三日,患者来告,吃饭时流泪现象基本消失。令继服上方五剂。随访二月,进食一般饭菜或吃西红柿时,均无流泪现象。惟食醋与辣椒时仍有少量流泪。嘱忌食过度酸,辣之品即可。
[原按]本病现代医学称为鳄鱼汨综合征,原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祖国医学关于流泪症分类繁多,现多分为冷泪、热泪两种,而食则流泪症尚未见中医文献记载。根据本症眼局部无红肿、泪水清稀,泪下无热感等,作者认为其仍属冷泪范畴。冷泪多为肝虚而外感风邪,或肝肾不足,不能约束肝液所致,然未尽述食则流泪的病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对非风邪招引之冷泪病机,此论堪称精辟全面。泪为肝液,实就其主要归属而言。又如,过度喜笑,心气缓散,悲哀至极,肺气耗伤;思虑劳倦,脾胃气虚,先天不足,肾气亏虚等脏气虚弱,不能升发于目,泪液失于统摄,均可导致流泪。
本文报道食则流泪症一例,二诊时虽然眼之五轮及全身无证可辨,但从分析流泪特点入手,结合脏腑生理功能,辨证为脾胃气虚,肝肾不足,以玉屏风散加党参,茯苓、陈皮益气健脾、固窍摄泪,当归、白芍、枸杞、白菊花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止泪,佐以石榴皮收涩止泪,使进食流泪现象基本消失。(陕西渭南地区中医学校附院眼科史金虎:《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编者按]本案记述真实,表明主治者当时的思维变化过程,同时参阅有关著述进行论证,这些对读者来说无疑都是十分宝贵的。
五、耳鼻病证
304.重听案
患者XxX,女,65岁。1975年5月14日初诊。主诉三个月前感冒后出现重听,几乎听不见声音,伴有耳鸣。此外肩、颈拘紧如板,头痛剧烈难忍。血压为180/90毫米汞柱,身体瘦弱,面色红赤。
作者认为,此患者的重听、耳鸣乃由高血压所致,遂试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连服20日几乎无效。于是以患者肩、颈拘紧之主诉为指征,改投葛根汤加羌活、防风。服后肩凝好转,颈项亦灵活自如;再连服四月,重听基本好转。血压降为150/80毫米汞柱。
[编译者考按]近年我国颇重视风证表药的运用及其药理研究,有的报告指出,羌活具有改善心脑供血功能的作用,因此本病例颇值探讨。(日本矢数道明原著、于天星等编译:《汉方治疗百话摘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81年10月)
305.他觉耳鸣案
邢XX,男,10岁。因双侧他觉耳鸣一月余,于1982年7月15日来诊。患儿在1982年6月10日出麻疹,发烧近十天,十天后双侧出现他觉耳鸣,有节奏,如钟摆之声,心烦意乱,周身乏力,不欲饮食。查其双外耳正常,乳突(-),双鼓膜(-),眼震(-),咽(-),扁桃体不肿大,听力正常,对答正确,医者在患儿耳边可闻钟摆样有节奏之声响,声响与心音不同步。电测听双听阈值正常;吹眼刺激,他觉耳鸣可暂时停止。同仁医院诊为“他觉耳鸣”。
拟用针刺治疗。取穴天井、阳辅、行间。经治二次,鸣声消失。(冷延云等:《北京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编者按]《诸病源候论?耳鸣候》载有“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节击,故为耳鸣”之说。本案麻疹之后发生耳鸣,可能属此机理。唯本案之耳鸣为“他觉”,确也少见。
306.抓足心耳鸣案
吴XX,男,12岁,学生。主诉于1958年7月某晚,因冼脚用手去抓足心时,忽然耳内感到哄哄有声,正如蝉鸣,停抓则鸣声消逝。以后再抓足心,耳内又鸣,停抓耳鸣又消失。如此情况持续半月之后,不抓足心,只要有物碰撞足背,耳内亦随之鸣叫。患者甚为惊奇,来我院诊治。当时我们也觉很奇怪,因为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对病因没有认识,遂以治气虚耳鸣的方法试治。
苍耳子15克、西党参24克、蜜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广皮6克、升麻5克、柴胡10克、炙甘草5克。
嘱服两剂后再诊。但患者仅服一剂,耳鸣完全消失,任凭怎样去抓,再无耳鸣现象,迄今两个多月,来再复发。(湖南宁乡朱良桥乡农村医院刘晓堂,曾海清:《中医杂志》1959年第2期)
[编者按]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脉由足心沿下肢内侧而上,抓足心即耳鸣,可能是通过经脉的联系使然。然经气实满,则不会因搔抓而震动;如经气不足,搔抓则震动而发生哄鸣,故以气虚耳鸣论治收效。不过,并非所有肾经气虚者都会出现抓足心则耳鸣的现象,因为经络的敏感程度和传递情况,各有不同。
307.嗅觉异常案
吴XX,女,68岁,1979年6月6日初诊。三天来自觉花香扑鼻,时而又香中带臭,严重时头昏脑胀,心烦欲呕,室内外亦未栽花木。舌质稍红,苔薄黄,脉细。肺气通于鼻,此乃肺热使然。遂拟清肺泄热、少事和胃降逆之品。
黄芩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桑白皮9克、沙参、麦冬各9克、辛夷花9克、桔梗、陈皮各6克、法半夏6克。
水煎服二剂,鼻香顿失。(李久成:《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编者按]《灵枢?脉度篇》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此案虽鼻知香臭,但嗅觉异常,仍为肺气不和之证。肺气所以不和,乃肺热阴虚气弱使然,主治者本经训,辨证用药,对的放矢,二剂病除,颇堪赞颂。
308.口鼻吸气冰冷案
龚XX,女,39岁,已婚,社员。1961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口鼻吸气觉冷如冰,直透胸中,兼不能吃咸,犯之每致咳嗽。病己延六年余,由产后受风寒而起。初起类似感冒,尔后继感口鼻吸气很冷,终日避居室内。感冒虽愈,冷感久久不除。有人嘱教带口罩以御寒气,开初颇觉舒适,后来病情日趋严重,口罩也相应增多,就诊时已加至6只,虽值盛暑天气,也不能将口罩除去一只。气候寒冷,则终日拥被蒙头而卧,稍犯寒气,或偶食咸味,即咯吐稀痰,呈泡沫状,无血及腥味。食纳欠洼,二便尚可。自患病以来,上下牙龈有肿胀,破碎现象。月经按时来潮。患者曾四处求治,上海XX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六年来服用不少中西药物,均无效果。唯赖服烧酒和生姜,聊以御寒,仅1961年下半年,服生姜即达20多斤。
察患者形容清癯,面色苍白,苔白微腻,脉沉细而滑。初诊为“风寒久客,肺肾阳虚”,治以温阳散寒,方以麻辛附子汤、甘草干姜汤加肉桂、五味子、巴戟,胡桃肉,已断续服药三十余剂,无燥渴感觉,只能收到暂时御寒的作用。
1962年2月13日入院治疗,处正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僵蚕、南星、橘红,法半夏、白芥子等,服药十多剂,除咳吐稀痰略减外,畏寒如故。后因大便秘结,胸脘闷胀,试投木香槟榔丸三钱,服后泻出多量大便及粘液样物,不仅胸膜顿觉宽畅,且长期未解的吸气冷感,也一度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减轻现象。因此对我们启发很大,试投十枣丸二钱,续下粘液便较多,病情进一步改善,口罩开始逐个除去。以后每隔两天服泻下药一次,间服桂附八味汤,至3月13日,先后攻逐5次,口罩全部摘掉,食欲旺盛,面色转红,脉来缓滑有神,其牙龈破碎现象也全部消失。惟仍咳吐少量稀痰,遂改用少量十枣丸,每晚服五分,痰涎渐少,于4月25日出院。出院后仍继续服少量十枣丸,达5个月之久,异常感觉全部消失,已能照管家务。追访年余,身体健康,已参加正常劳动。(朱遇春、王家喻:《江苏中医》1964年第11期)
[编者按]痰饮一证,危害甚广,外而经络皮肤,内而筋骨脏腑,无处不到。其证候表现,颇多光怪离奇,故素有“怪病属痰”之说。关于痰饮的治疗,《金匮》早立补泻两法,可谓泾渭分明。饮邪不盛,阳气亏虚为主者,白当以“温药和之”,以治生饮之源,方如苓桂术甘、肾气丸类;若饮邪停聚日久,必因阳气日衰而积饮渐多。此时单以温阳化饮,已无济于事,犹如隔靴搔痒。故必用峻下攻逐,饮去阳气方有伸展之机,故仲景另有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方证论述。这两种治法形似对立,却有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之妙,因而不可偏废。本案前期治疗,见效甚微,后期在用药过程中偶然发现泻下药的特殊效应,才悟用十枣丸逐饮,一竿到底,病起霍然。如果阅读此案可以受点启发的话,恐怕即在于此,学者宜三思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