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日二次。
针刺;达治穴(在翳明、风池两穴连线上,近风池1/3处)双侧,平补平泄,隔日一次。
针药并治五天,汗出减少,食欲减退,性躁好转,两侧睾丸增大,但仍柔软无弹性,附睾同前。一周后,汗出明显减轻,体重下降,性如常人,睾丸显著增大如麻雀卵。左侧见有弹性,右侧同前,按之稍痛。继用前法治疗,两周后,汗出已止,不剧烈活动,已不汗出。经治十九天痊愈,两侧睾丸恢复正常。(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乐善供稿)
[编者按]本例病人用玉屏风散加甘草配合针灸治愈,机理如何?有待探索。令人感兴趣的是,主治者抓住患儿汗多,经常感冒的特点,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祛风,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至少可以推论,汗多、反复感冒与睾丸萎缩有密切关系。主治者不从睾丸局部着眼,而从整体调节收效,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点。
248.小儿带下案
患者史XX,女,8岁,于1982年1月5日来诊。其母代诉,患儿幼小瘦弱,不欲饮食,1~6岁在幼儿园经常坐地玩耍,两岁时发现阴道流白浊分泌物,量多有臭味,至8岁时症状日益加重,遂来医治。诊见患儿体质瘦弱,口干,但不欲饮水,倦怠纳少,食后腹胀,有时胸中烦闷,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脉沉滑而数,舌红苔腻,带下白浊,量多有臭味。治法宜益气补中、清热祛湿。方药以完带汤加味。
黄柏15克、知母15克、白术15克、苍术10克、柴胡5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7.5克、陈皮5克、车前子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3月6日,其母来告,经服药病已愈,今见患儿又有复发,特来求方。原方加覆盆子15克、升麻5克。水煎服,又进四剂。12月18日其母来告,病愈,至今未犯。,(长春市卫校附院中医科杨启胜:《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4期)
[编者按]本案经验指出,小儿带下,与成人治疗同理。
249.行为障碍案
贝X,女,4岁。1983年4月6日初诊。两年来,患儿每于晚上睡觉及午睡之时,俯卧于床,两腿紧贴而扭动身体,往往满面通红,头汗如淋。有时亦喜骑坐在家长膝上或家具角边摩擦。经检查无局部湿疹、蛲虫等,中西药医治无效。现面色不华,眼神不自然,胆小易恐,时有痰咳,睡眠尚安,纳可便调。脉濡滑,舌苔白滑。此为痰浊为患,扰动心肾。治以化痰宁神。
陈皮3克、竹茹6克、姜半夏9克、朱状苓9克、甘草3克、枳壳4.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桂枝3克、白芍6克、龙齿15克。五剂。
后又连服七剂,不良行为大大减少,面润眼活,仍诉胆怯,舌苔薄腻。心肾已安,再拟温胆化痰。
陈皮3克、竹沥9克、半夏9克、朱茯苓9克、甘草3克、枳壳6克、竹茹6克、龙齿20克、琥珀1.5克(冲)、磁石30克、远志6克。七剂药尽,其症告平。
[原按]本症在现代医学儿科与精神病学中,一般列入儿童神经官能症及不良习惯(手淫),认为属于儿童和少年期行为障碍之一。
名曰情感性交叉擦腿动作。对于较严重的患儿,主张治用安定剂。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认为系痰浊内扰,遂以温胆为主,合入桂芍龙牡诸品。盖桂枝龙牡有敛阳入阴、宁心摄肾之功,《金匮》主以虚劳失精,决非偶然,药后迅获初效。在证情缓解之际,又从痰论治,以温胆汤法除病根,终克全功。(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张永等:《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2期)
八、其他病证
250.小儿相思案
薛东明治五生子,周岁,忽不乳食,肌肉消尽,医疑为疳,薛曰:此相思证也,众医皆嗤笑之。薛命取平时玩弄之物,悉陈于前,有小木鱼,儿一见遂笑,庆遂已。(《续名医类案》第792页引江南通志,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2月)
251.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案
章x,男,2个月,系第一胎足月难产而生。1983年1月26日就诊。
患儿于10天前夜间在摇篮内睡觉,外围厚棉被,内加热水袋,头上盖有小包被。黎明前家长揭开被子时见热气蒸腾,孩子大汗淋漓,面色难看,呼吸困难,两眼上翻,怠送当地医院抢救,直至下午2时眼睛才能转动,傍晚方出现微弱的哭声。嗣后,发热时轻时重,更高时可达40.5℃常有惊跳、抽搐、憋气,住院8天,经降温、止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效果欠佳而转某人民医院诊为“蒙被缺氧综合征”,门诊观察治疗一天,用药基本同上,症状依然,因住院无床位,又转来我院门诊治疗。
诊见患儿面色苍黄,嗜睡状态,神志恍惚,发热未退,体温39.2℃,有时呼吸憋气,惊跳,口唇干裂,颈部软。舌质红,少津,舌苔黄燥。化验:白细胞10500,中性34%、淋巴62%、单核4%。X线;胸透无异常。此为热入心营,引动肝风,热灼既久,阴伤液亏。治以清热熄风,顾护阴液。
(1)紫雪散(五分装)3支,每服半支,一日三次。
(2)汤剂:生地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青蒿8克、银花10克、甘草2克、鲜竹叶10片。
二剂,并停用西药。服药第二天即不发惊,憋气亦明显减少,尚有微热。第三天热退惊止,呼吸平稳,未见憋气,口唇红润,吮乳大增。其后体温一直正常,诸症悉除,未见反复。4月17日追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儿科杨乘尤:《中医杂志》1983年第10期)
252.屏气发作综合征案
武XX之子,2岁。性情暴燥,患此病,每日发作,一声哭出去,良久才有回声。唇青、目肿,半晌昏不知人,举家惊惶。此元气不足,肝气郁滞,拟补气、疏肝,解郁,用生芪香附汤。
生黄芪6克、香附5克、柴胡3克、白芍4克。
共为细末,平分20包,早晚各服一包,开水下(上为4~5岁小儿用量,年龄大于此或小于此者,则加减其量)。
以上方减量服二剂而愈。
[原按]本证在小儿中较为常见,一声哭出去,良久没有声息,面色发紫,唇青,目肿,全身强直,甚或有短暂意识丧失,四肢抽动,本地叫“气死病”。此病患儿多性情暴燥,且有郁滞,加之元气不足,故方用生芪、香附补气、开郁、疏肝,经用数例,皆有效验。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白芍两味,增强疏肝解郁之力,疗效益显提高,一般患儿用一~二剂即愈。(陕西樊复初《千家妙方》下册,第502页,战士出版社1982年7月)
253.腹型癫痫案
苏XX,女孩,1岁。于1977年6月2日就诊。
患儿于出生七个月时,突然两眼直视,腹壁有节奏地一鼓一缩,并有流涎,呼唤不应,约持续1~5分钟后,自行缓解。每天发作4~8次,发作后除饮食欠佳外,皆如常人。表情活泼,智力发育尚可,营养欠佳,身体矮小,舌苔薄白,脉象弦滑。经天津、北京等地作脑电图检查诊断为腹型癫痫。中医辨证属于脾虚生痰,风挟痰壅,上蒙清窍。治宜豁痰开窍,祛风解痉,安神定惊,调理脾胃。
法半夏6克、广陈皮6克、茯苓12克、炒苏子6克、蝉蜕10克、石菖蒲6克、地龙6克、炒枳壳6克、僵蚕6克。
水煎服。另用全蝎、蜈蚣、琥珀各1.5克研末冲服。
前后六诊服上方三十余剂后,病症得以控制,后改为隔日一剂,以巩固疗效。总共服药七十余剂而收功。随访四年,唯在一年中偶有一次出现两眼直视,但瞬间即过,其他一切如常人。(江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柳素范:《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1期)
五官肢体疾病
一、头面毛发病证
254.头面时肿时消案
患者常XX,男,58岁,干部。主诉头脑重坠,头面时肿时消,心悸不宁五个月。五个月前,始觉头脑内常有不足之感,时而心烦不宁,睡眠不稳。不久则感到头脑重坠,惊悸烦渴,自感腹中有气上冲心胸,直攻头脑,并发现头面部时而肿胀膨大,时而自行消失。上述症状一月数发,严重时彻夜难寐,精神极为紧张。住院期间曾经XX医学院多次会诊,诊断不明,采取一般对症治疗无效,三次拍片检查均发观大脑颞叶有一蚕豆大阴影,疑似某种赘生物压迫脑神经而引起之病变。患者从此情绪更加紧张恐惧,于1973年10月5日延余就诊。
察患者形体魁梧壮实,语言、思维清晰,除表情紧张,苦楚外,饮食二便均可。脉滑数,舌质红,苔微黄而薄腻。此因患者病前工作繁重,思虑操劳太过,肝郁脾陷,疏泄运化功能减弱,加之进食肥甘之品较多,静多动少,中焦阳气虚衰,体内之精微及油腻食物“化失其正”,不能成为正常的气血津液,反聚而为痰。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既可凌心犯脑,也可停聚于各个器官之中。痰气凌心则心悸、恐惧、失眠,痰气犯脑则头脑重坠不适、疑虑恐惧,因“脑为元神之府”的缘故。如痰浊盘踞,则可结而成形。头面部时肿时消,乃是痰气时聚时散之病变特点。患者情绪愈是紧张恐惧,气机愈是抑郁不畅,痰气也愈加留伏难去。其久治不愈,无非痰气留伏之为患耳。治以化痰散热,舒展气机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