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带下病证
194.白崩案
赵XX,40岁。自述白带甚多,一蹲到厕所解手,就能流出一饭碗。现觉头晕心慌,不能支持,阳部瘙痒,腰酸如折,精神疲乏,饮食减少,四肢不温。带下色白,有臭气。面色晦黯,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弱。系脾肾虚夹湿热。治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之法。
熟地15克、萸肉10克、山药15克、茯苓21克、车前子15克、芡实21克、焦栀10克、黄柏10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陈皮10克、白果15克、桑螵蛸10,克党参10克、川续断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
服三剂,诸症大减,依前方继续服七剂而愈。随访多次未复发。(河南省许昌市卫生学校辛爱枝:《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编者按]考白崩之名初出《诸病源侯论》“白崩候”,其谓;“白崩者,是劳伤胞络,而气极所为。肺主气,气极则肺虚冷也。肺脏之色白,虚冷劳极,其色与胞络之间秽液相挟,崩而下,为白崩也。”今人多纳入白带门中论治。对于白崩之病机,《诸病源候论》主肺虚,实则上不制下,挟秽浊而崩,本案则主脾肾两虚,夹湿热而崩,则是又一门径。
195.绿带案
毛XX,女,35岁,工人,1981年8月15日初诊。既往患有阴道炎病史。近一年来,带多色绿,质粘稠,有秽气,时有阴痒(未查见滴虫),面色晦暗,胁肋胀满,胃脘隐痛,纳食欠馨,时有呕吐涎沫,口苦嗳气,溲黄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此为肝经湿热留恋为患,拟选龙胆泻肝汤治之。
龙胆草6克、黄柏6克、通草6克、甘草6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苡仁12克、丹皮8克、红花5克。六剂。
药后绿带明显减少,质稀,秽气除,守原方继服三剂。绿带已止,惟感体虚乏力,改予健脾益胃之剂。
党参10克、茯苓10克、生鸡内金10克、山药12克、蒲公英12克、山楂15克、芡实15克、陈皮8克、红花8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后以此方出入,共治月余,病告痊愈。
[原按]证由肝胆火旺,脾虚生湿,以致湿热互结,缠绵难愈。泄肝胆之火,运脾内之湿,乃其正治。胆热一除,专事健脾,“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医学心悟?带下》)。(安徽淮南矿务局第二矿工医院刘时尹,《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2期)
三、妊娠病证
196.子瘫案
赵XX,女,28岁,农民,1976年9月20日初诊。
患者五年来怀孕3次,每于妊娠两个月左右,便出现左侧肢体瘫痪,伴恶心、呕吐等。前两次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数剂而愈,无任何后遗症。此次发病已半月余,病情较前两次为重,在家针灸多次,服补阳还五汤十余剂效不显。经省级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认为无器质性病变,用“暗示”治疗无效而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患者左侧肢体软瘫,口眼不歪,言语自如,身体消瘦,营养欠佳,面色淡黄无华,精神疲倦,并伴有心悸、头晕、失眠,胆怯,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左脉尤细。血压90/60毫米汞柱。证属肝血亏虚,筋脉失养。治宜滋补肝血、充养筋脉,佐以安胎
当归12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川芎4.5克、枸杞15克、制首乌15克、寄生30克、炒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桂枝3克。
水煎服,日一剂。
服药四剂能扶杖行走,睡眠增加,胆怯亦少。继服三剂弃杖而行,饮食自理,脉见滑象。又三剂恢复正常,于1977年3月产一女婴,母女健康。同年行绝育术,至今已四年,病未再发。
[原按]偏瘫一症,原因繁多,机理复杂。中医多从类中风、风懿、风痱论治,现代医学认为,多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外伤,脊髓病变,以及某些癔病患者等。该患者先后三次发病,皆于妊娠早期,且神经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笔者认为,此乃某些特异质的妇女在妊娠期的一种特殊病证,应属中医妊娠病之一。仿古人之“子烦”、“子悬”、“子肿”,“子嗽”等,命名为“子瘫”。
妇女以血为本,肝主藏血而调节全身的血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血养,只有肝血充足,疏泄适度,才能使脏腑功能和调、气血流畅、经络疏通而四肢关节健利。故经云:“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该患者五年三次怀孕,体质虚弱,肝血不足,妊娠后血聚养胎,肝血益亏,筋脉失养,故肢体废而不用。补阳还五汤功能补气、活血、通络,对气虚血瘀的偏瘫确有良效。但该患者是阴血亏虚,筋脉失养,非气虚血瘀之证,故用之无效。今用四物汤加首乌、枸杞滋补肝血为主;重用桑寄生,一能助上药补血,二能补肝肾、养筋骨、利关节,三能养血安胎为辅,炒枣仁补肝血,安心神以治心悸失眠,大队滋补肝血之中,少佐桂枝,取辛散之性,温通经脉,助肝脏“淫气于筋”。炙甘草味甘性缓,能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白芍味酸敛肝,二者相配,能酸甘化阴,缓拘舒挛。本方滋补之品较多,特别是熟地,常有碍胃腻膈之弊,故配陈皮以调之,使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共奏滋补肝血,充养筋脉之功。(冠县人民医院桑阿镇分院刘代庚:《山东中医杂志》
197.怀胎致痿案
郭XX,女,30岁。患者三年前初次妊娠两月时,即感周身疼痛,渐而两腿痿细不能履步,分娩后症减,不数日乳汁大下后病又加重,辗转多处治疗始愈。分娩二胎后病又如前,1980年9月2日来我处诊治,症见两腿肌肉瘦削如枯柴,步履艰难,更兼形容憔悴,面白无华,诊其脉细弱不任重按,舌淡无苔,舌体震颤,诊为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化源又哀,脾肾双亏,更不任胎儿吮血吸孔,故一孕育则症状加重。治应先从培补脾土着手,以增强肾中精气的化生。
山药30克、当归20克、牛膝12克、木瓜9克、熟地30克、鸡血藤30克、灵仙15克、红花9克、川芎9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枸杞子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太子参15克、茯苓15克、鸡内金9克。
二诊(9月7日):自诉服上药五剂后,腿已有力,能伸屈,精神亦转佳,唯饮食尚差。仍用上方并加入山楂、莱菔子、佛手,又进七剂而告愈。
[原按]本症乃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化之源匮乏所致,唯有双补脾肾以固本救源方能愈此痿疴。邹滋九云:“痿症之旨不外补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盖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不能营养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痿弱之症作矣。”《内经》亦云;“治痿独取阳明”。故用药首以大量之山药、参、芪、术、苓、内金等大补脾胃,健运阳明,又用熟地,归,芎、鸡血藤、杞子以养精血益肝肾,再配以红花、灵仙、木瓜、牛膝、杜仲、续断以舒经络强筋骨,而获良效。(遂平县医院张鹳一《河南中医》1981,年第4期)
[编者按]《医碥》云:“阳明为脏腑之海,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与冲脉合于宗筋,属于带脉,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收,故足痿而不用,所以治痿独取阳明。”怀孕、哺乳之期,冲任消牦过多,复因先天禀赋不足,故罹患痿证,治疗上取阳明兼治填冲任,当然取效。
198.胎气上逆,午后更甚案
霍Xx,女,28岁,1972年10月诊。妊娠四月,胎动不安,曾服保产诸方不效,六脉沉紧,舌淡苔白,面晄无华,腰酸腿困,四肢不温,胃纳甚差,每到午后饱满尤甚,虽午后少食或不食,亦感胀痛。根据脉症分析,午后运化迟滞,系阳气衰微,胎元不得温养,而致胎动不安,处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当归、川芍、白芍、茯苓,二剂后,下午证缓,胎亦稍安。阳衰未复,仍时有发作,遂再服十剂,元阳既振,满痛全消,胎气遂稳,至期安全而产。(王与贤:《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编者按]胎气上逆,古名子悬,多由肝郁,脾虚所致。本案抓住午后更甚,断为阳气衰微,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大温脾阳,使胎气安和而收效。
199.气胎案(一)
冒Xx,女,24岁,社员,1976年5月27日初诊。
患者于1974年2月结婚,至年底经量渐减,1975年5月停经,此后,腹部逐渐增大,9月、10月间觉有“胎动感”。至次年1月,腹大如足月妊娠状,伴低热、头痛、食减、腹胀隐痛,仍误作妊娠而未就医。同年5月,因停经一年尚未生育,方至县医院门诊,被排除妊娠,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予西药抗结核治疗,同时投活血通经中药九剂。半月后证情无改善,渐至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每天仅会稀粥半两,遂延余诊治。
患者停经一年,腹大如孕,胸腹满闷,饮食少进,夜不成寐,腰腿酸软,大便干结,舌淡、苔薄白腻,肿沉细。此气胎之证,良由素体肾虚,冲任不足,复因求子心切,肝郁气滞,胞脉闭阻所致。治拟益肾调冲、解郁通经。
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鹿角胶10克、怀牛膝10克、陈皮5克、薄荷3克、金匮肾气丸15克(分2次另吞)。五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