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28)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28)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80
十五、虫证
129.应声虫(虫积肠鸣)案
鲁XX,女,68岁,1968年9月20日初诊。自述在旧社会生活艰苦,操劳过度,情志不畅。加之年近七旬,体质日渐衰弱,于是发生腹部不适,肠鸣犹如人声已久,经多方医治未效。证见畏寒身颤,心慌,精神不振,食少纳呆,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象细缓。脉症合参,此肝郁脾虚虫积所致,拟疏肝理脾、和胃杀虫法。
柴胡6克、赤芍9克、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炒白术9克、茯神15克、厚朴6克、鸡内金9克、麦冬9克、天冬9克、通草9克、制雷丸9克、生甘草6克。
服上方一剂,腹部舒适,肠鸣明显好转,饮食睡眠正常,三剂服完后,肠鸣已愈。惟有心慌筋惕肉瞤,以调理心脾为治。
当归9克、川芎3克、白芍9克、熟地9克、潞党参9克、炒白术9克、酸枣仁9克、桂圆肉9克、柏子仁9克、茯苓15克、山药9克、生龙牡各15克。
上方连服三剂,诸症均愈。(《万济舫临证辑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编者按]所谓“应声虫”,即肠鸣如人声。其证治首见于《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七卷》,谓:“陈正敏《遁斋闲览》云:‘杨**面+力**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故事虽离奇,但为虫积之证是实。本证为肝郁脾虚生虫,故以逍遥散加味,虽未言排出虫体,但虫证痊愈,其施治手法,值得借鉴。
130.虫积遗精案
南XX,男,23岁,农民,1976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五年前即遗精,初始梦遗,每旬2~3次。近年余,时或梦遗,时或滑精,每旬3~5次。身体日渐消瘦,头昏耳鸣,腰酸腿软,少腹胀痛,纳减少寐。曾断续服用金锁固精丸。及滋阴降火、固肾涩精之中药百余剂,迄无一效。视其舌质淡红苔薄白,切脉沉细,两尺无力。余暗暗思忖,治颇合拍,因何罔效?当时自感大有无路可走之势。忽观面部浮现淡白色的圆斑,大小不等四个,巩膜有蓝色斑点。证属腹有虫积,阴血为其虫损,阴虚生内热,热扰精室,精关不固而为遗精。徒用固肾涩精之品,是旁敲侧击,未及病本。乃处杀虫之剂,以杜其本。
使君子15克、雷丸6克、苦楝皮9克、鹤虱9克、榧子仁9克、贯仲9克、川椒3克、大黄6克 (后下) 、二丑各6克。二剂,每剂水煎二次,约300毫升,混匀晨起空腹一次服完,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复诊,服药二剂,便下蛔虫约20余条。再进前方一剂,以扫残余之虫积,服法同前。
三诊:前方又进一剂,驱蛔一条。虫既驱净,法当更方。细思片刻,虫必损脾,气血乏源,法当健脾以滋化源,补肝肾以养血,气血充盛,阴平阳秘,精关必固。
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炙黄芪18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五味子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覆盆子12克、淫羊藿9克、炙甘草6克、巴戟天9克。三剂水煎服。
四诊:近一周来遗精一次,饮食增进,腹已不痛,头昏耳鸣减轻,夜能安寐。脉沉细,舌苔薄白,质淡红。效不更方,继服上方五剂。
五诊:诸症悉减,遗精未发,唯觉腰酸,头昏耳鸣,时或少寐。脉沉缓,两尺略细,舌苔薄白质淡红。脾已健运,阴亏未复,治宜滋阴补肾、固摄精关。拟六味五子汤加减。
熟地15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炒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9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9克、枸杞子12克、芡实15克、莲须6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20克。三剂。
六诊:药后旬日未复遣精,自觉无明显不适,但虑其精泄已久,肾必衰惫,处丸剂调摄:六味地黄丸2瓶,早服9克;金锁固精丸2瓶,晚服9克。
药尽来诊,近月来遗精一次,诸症俱退,嘱其停药,其病告愈。随访一年,病愈未发,体力健壮。
[原按]在祖国医学的典籍中,多认为遗精一证,主要责之肾失封藏,初起一般多实证,日久渐转为虚,亦可出现虚实夹杂,但述及虫积遗精似属未见。余在无可奈何之下,突见虫征,随机应变,试投杀虫,以治其本,竟出意外,而收显效。
精为阴液,遗精必耗肾阴,虫亦损阴。但精气同属互生,如《内经》所说;“精化为气”。久则可表现为肾气虚弱,进而导致脾气衰惫。故虫去复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终以补肾涩精。病邪得除,阴阳调复。由此可见。学习祖国医学,贵在掌握其辨证论治的精华,知常达变,如按常法不效,必寻病变之癥结,癥结既去,病必得愈,这就是“治病求本”之理。(兴平145医院中医科刘继祥:《陕西中医》1981年第6期)
131.蛔虫性咳嗽、关节痛案
常XX,男,13岁,学生。1978年4月17日初诊。半年以来,咳嗽、低热、消瘦,曾按“肺结核”用抗痨药治疗无效。继则全身关节困痛,肌肉酸痛,又到地区医院检查,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亦无效。近半月来诸症加重,主诉干咯少痰,潮热盗汗,关节困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阵作,以脐周为著,按之如条索状,大便时干时稀。视其身体消瘦,面苍黄,隐现白斑。巩膜有蓝色斑点,舌质淡红,苔白花剥,脉弦细。证属蛔虫所致,治以安蛔驱蛔法,方用乌梅丸加减。
乌梅25克、党参10克、附子6克、干姜6克、黄连3克、黄柏6克、使君子10克、苦楝根皮10克、川椒6克、大黄6克。三剂,水煎服。
药后排出蛔虫50余条,腹痛遂止,食量增加,咳嗽减缓。续服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半月后诸症均愈。(延安地区卫生学校侯建华;《陕西中医》1983年4月)
[编者按]古人有谓,虫之为病千态万状,凡证难识认者,即当究心于虫。《杂病广要》亦有“虫多怪证”之说,本案又是一例。
132.蛔虫性血尿案
患者丁xX,男,34岁,长春市xx工厂职员。1963年10月X日初诊。一年多来反复尿血,从初次突然发现血尿即进行诊治,但始终不见效,更查不清原因。为此曾在本市XX医院泌尿外科诊治,未得确诊而出院,接着先后去过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医院诊治,也未能确诊。血尿反复出现,1963年10月X日来本院中医科诊治,住院期间进行过多方检查,除反复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外,其他未查到异常。用中药治疗前,患者除稍感腰酸外,余无甚痛苦,精神正常,发育正常,舌红润苔厚腻,脉洪有力。尿肉眼血尿或镜下红细胞30~满野/400x,大便查到蛔虫卵,血常规、血沉均在正常范围。
中药先用清热凉血法治疗无效,改用健脾益肾固涩止血等法治疗两个月也无效,因治疗不效,又不能确诊而出院。
1974年(十年后)。偶然间在我院门诊遇到这位同志来院办事,问及过去病情,回答血尿早已痊愈。其治疗经过是,五年前因腹痛而去卫生所诊治,医生诊为肠道蛔虫症而投山道年驱虫,药后排出蛔虫数条,不久血尿也获痊愈,并未再发作。本病例长期尿血未能确诊,久治不愈,在偶然中用山道年驱虫而获痊愈,据其经过,血尿与蛔虫有关,似无怀疑。(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李学中供稿)
[编者按]蛔虫引起血尿,迄今未见报道,其发生的原理尚待阐明。
133.绦虫性胃脘冰凉案
患者XX,男,36岁。1978年以来,心下(胃脘部)有手掌大小一片,凉如冰,汗如洗,盛夏发凉,严冬出汗,骑车或迎风行走,寒凉尤甚,且伴见四肢发凉、喜温畏寒,纳差、呃逆频作、肠鸣腹泻,完谷不化。曾服温胃散寒之剂,如理中汤、厚朴温中汤之类,对纳差、呃逆,肠鸣腹泻偶获一时之效,然对胃脘部冰冷出凉汗则无效。又服四神丸(改汤服)加附子、法半夏亦不效。患者因久治不瘥,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甚为痛苦。后经粪检发现鞭虫卵少许,有脂肪球。
除驱鞭虫外,嘱其用右归饮加黄芪、党参、白术等培补命门健脾益气之品续服,脘部贴狗皮膏药,外用风寒砂,治疗半月余,效果不佳。后在某卫校治疗,医为“奇病异疾,多属于痰”,按痰饮而治,给予二陈汤,导痰汤加附子、肉桂等,药后声哑而病仍不愈。
1981年9月2日,患者发现大便带有白色面条样节片,能活动,再次粪检,确诊为绦虫,即予驱虫治疗。
槟榔100克、贯众30克、大黄10克、甘草10克。
煎服。服此汤前半小时服生南瓜子100克(粉碎)。
服药一小时后随大便排出一条长达八尺的绦虫。一星期后患者即觉浑身阳气来复,胃脘部及四肢转暖。出汗、呃逆、肠鸣腹泻等渐愈。(叶国华:《河南中医》1983年第2期)
[编者按]本证以皖部冰冷出凉汗为主,件有四肢不温,喜热畏寒等症状,脉症合参,似属脾肾阳虚,然治之均不效。直至大便中发现绦虫节片,又经粪检证实有绦虫,采用槟榔、南瓜子等药一剂而效,数年沉疴愈于一旦,说明某些怪病,与虫积有关,临床不可忽视。
134.寸白虫性手臂痛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