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19)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19)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96
炙黄芪60克、焦白术30克、党参30克、太子参30克、陈皮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牛膝15克、郁金12克、姜黄12克、冬葵子12克、急性子9克、凉膈散(包煎)12克。五剂。
二诊(1月12日):药后仅吐二次,呕无粪便,纳增便润,肚膨泛酸已除,脉滑利带弦,苔腻大减,舌质红润。原方去冬葵子、急性子,加锁阳、苁蓉各15克,砂仁6克,凉膈散(包煎)6克,五剂。
三诊(1月23日);诸症悉除,脉平舌润。奈患者禀赋不足,后天渐损已久,发育未臻完善,故嘱服金匮肾气丸,河车大造丸半年,以阴阳双补,添精补髓。
事隔半载函访,纳增便润,体力渐旺,已务农事。(崇明县城桥公社卫生院包元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0期)
[编者按]呕吐皆出于胃气不和,阴阳升降悖逆,然有虚实之辨。实者邪聚,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全由胃气之虚。本案虚实夹杂,其邪实是由浊阴凝聚,格拒中州,其正虚是因久吐脾胃气伤,以致升降反常,胃气上逆而呕吐。主治者的分析精辟,治疗更为巧妙,寓攻邪于补虚之中,含通降于升举之内,使清者得升,浊者得降,各走常道,更以大补之品善其后而竟全功。若非深明阴阳升降之理者,怎能达此境界。至于吐出粪便,古来皆视为危候。如《寓意草》记载:倪庆之病膈气,十四日粒米不入咽,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就是一例。不过,本案吐粪便达十一年之久而生命尚存,是吐后中焦格拒暂通,病情又稍得缓解,病者大便必不秘结,是呕吐太甚之故,当不属于危候。如大便不通而呕吐粪便,则同关格重证,是危险征象。
80.腹泻如油案
广陵有田妇患泄泻,下恶如油,邻童以纸捻蘸,捻与油无异,医不能疗。孙滋九先生闻而往视,令买补中益气汤十剂,天王补心丹四两,以煎剂下丸,服讫而愈。众医问之曰,人惊恐则气下,大肠胀损所致。此妇必受惊后得此疾也。问之果力作于场,见幼子匍匐赴火,惊而急救得免,遂得此疾。此方书所未载。(《续各医类案》引奇疾方第56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2月)
[编者按]腹泻如油,是食入之油未经消化使然,乃中焦脾胃虚也。本案脾胃之虚,起于惊恐,用补中益气汤补其脾,以补心丸定其志,所以调治而愈。
81.腹泻硬物案
本镇瓦作崔士富子,年十七岁,自三岁时患腹脘痛,后来数月一发,肌瘦、面黄、食少,已十余载矣。今夏又患间日疟,痛愈甚,便血,延至秋末,邀余诊视。按脉滑数,身热自汗,舌无苔,脘痛拒按,饮食已数日不纳,勉疏青蒿鳖甲汤加调肝脾之品与之。翌早伊父来云,昨服药后,夜间泻一硬物,长二寸,形如土芋,剖之色如雄黄,今早能食薄粥一碗,热退,脘痛若失。复诊之,果脉静身凉,数日后即能行走。(海安陆正斋:《中医杂志》1973年第9期)
[编者按]此案可能是胃肠结石之类的疾患。
82.卧则大便自遗案
患者刘XX,男,32岁,回水公社六大队社员。上午与邻人抬石头。中午酒食饱腹,黄昏时觉腹部膨胀,至晚更甚,第二天舆送我院,亦未查出原因,急送县医院治疗。住院不久,腹胀消失,但旋即出现白天不解大便,一旦卧床,则大便自遗,势不可忍,经治二十余日不愈,嘱转成都治疗。但因病者不从,自愿回家医疗,于1974年3月来诊。
证现颜面萎黄,肌肉消瘦,口渴咽干,胸部胀闷不适,日食二两稀粥,舌苔干微黄,每卧时则大便自遗,粪便呈黄色粘液状。余思;此因工作劳累,更加酒食过饱,损伤脾胃,证属脾虚。虽经久治,食积伤脾。古云:脾不虚不泻。今病人卧则大便自遗者,因久泻致虚,脾失健运,括约无权,气虚下陷,故致泻也。治宜扶正醒脾,兼以消食健胃,以启膈散加味治之。
北沙参20克、丹参20克、茯苓12克、川贝母6克、砂仁10克、神麯12克、麦芽12克、山楂肉12克、甘草3克、荷蒂10克、杵头糠5克(用水调匀,布包后入药共煎)
服药一剂而泻止,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以善后。(明月区中心卫生院姜维新《莲溪县中医经验选编》,内部资料,1979年10月)
[编者按]本案证治均较奇特,主治者用启膈散加消食健胃剂收到了预期效果,说明其辨证思维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气虚下陷之腹泻,粪便多溏薄清稀,且多在站立时加重,此证何以卧则大便自遗难忍,其理似有深入探讨之必要。
83.倾泻案
石XX,女,62岁,家务,于1982年7月初诊。
病人每次食毕即觉肠鸣如雷,三、五步内亦可闻及,继之腹部急迫,倾泻而出。泻出多为未消化之食物,泻后宽快。食一餐,需泻1~3次而止。病延五月余,曾经中西药物治疗三月余,证候时轻时重。察其形体消瘦,两目凹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此乃脾肾阳虚,摄纳无权,运化失司,法当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炒白芍20克、赤石脂30克、潞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石榴皮20克、茯苓10克、乌梅肉10克、炙黄芪10克、制附片6克。六剂,煎服。
二诊(8月2日):药后泄泻即愈,余无不适,故未来续治;今泄泻复发,症状如前而较轻,食后仅泻一次即止,仍用前方四剂告愈。随访四月未发。(邹维德主治、江苏昆山县蓬朗公社卫生院陈雅琴整理,《新中医》1983年第4期)
[编者按]所谓“倾泻症”,《医碥》称之为“脾泄”,谓“有脾虚不能受食,食毕即肠鸣肠满,必泻出所食方快,不食则无事!名脾泄。”其致病之由,常为脾肾失调。因脾(胃)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如脾(胃)气虽强而能纳,肾气衰弱而不固,则饮食下咽而作泄,尽泄所食方宽快。本案从脾肾论治,切中病机,当然收效。
84.肝泄案
季XX,女,30岁,供销社职工。
患者大便溏结不一,业已五年。时而便下冻腻,状如鱼脑,夹有完谷不完,日6~7次,间或一日解一次,便艰如栗,外裹粘冻,肠中鸣响,临圊腹痛,下坠不爽。晨起脘腹攻撑不舒,入晚腹中气胀更甚,头晕神疲,夜寐不安,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糙,脉细弦,追询病史始知,五年前曾因家庭口角,情志不遂而致此疾。屡进理中,香砂六君、补中益气,参苓白术等温中益气,健脾止泻之剂,仅获效一时。我细究脉症和病史,认为当属肝泄,在陶君仁院长指导下给服加减乌梅丸。
乌梅5克、炒川椒3克、川黄连3克、炮姜3克、吴萸1.5克、金铃子9克、白芍10克、生麦芽12克、木瓜10克、甘草3克。
煎服五剂,便泄渐止,痛胀亦减,计服药二十一剂,大便日行一次,黄软正常,诸症消失而愈。(解放军第82医院陈启石:《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
[编者按]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若肝气失调,时郁时疏,戕犯脾土,则有上述诺症,其治总在调肝以理脾。乌梅丸“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陈修园语),以之化裁施治,已属矢的相对,故能取效。不过,本方药性刚烈,正气柔弱者,当另寻途径。
十、小便异常证
85.交肠案(一)
一妇年五十,嗜酒,痛饮不醉,忽糟粕山前窍,尿溺出后窍,脉沉涩。与四物汤加海金沙、木香、槟榔、木通、桃仁,八剂而安。(《奇症汇》第550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
[编者按]此案莫非膀胱阴道直肠瘘?但如此容易而愈,令人费解。古案优点,在于三言两语,突出要害,而不足之处,是失之过简,跳动性大,过程难明。搜录于此,不过供临证参考而已。
86.交肠案(二)
张路王治詹石匠妻产后五六日,恶露不行,腹胀喘满,大便从前阴而出,省其故,平日酷嗜烟酒,所产之儿,身软无骨,因而惊骇,遂患此症。以芎归汤加莪术,肉桂、炒黑山楂,一服恶露通,而二便如常。(《续名医类案》第58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2月)
[编者按]与前案合参,妇人嗜酒似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值得探索。
87.发作性多尿案
冯XX,男,67岁,1975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患发作性多尿已半年余。1975年初突然出现多尿,每5~10分钟小便一次,每次发作约1~2小时,尿量达4000毫升以上,多时可达8000毫升(自诉四痰盂)。开初约一月发作一次,以后逐渐频繁,每半月一次,严重时每周一次。每次发作自觉与心悸有关,平时心率每分钟约60次,若出现心悸时则尿量增多,但每次检查心率不超过80次/分。发作时有烦渴、多饮症状,能耐受口渴,并能控制多饮,发作后则全身软弱,体重减轻。无食欲亢进现象,无头部外伤及手术等病史。先赴上海Xx医院诊治,作血糖,糖尿、前列腺,头颅、心电图等检查,均属阴性。血压150/80毫米汞柱。查其舌淡胖有齿痕,脉泫细。西医诊断为“精神性多尿症”。中医认为,此属肾消。
肾消之病,其本在肾,肾不固摄,尿量频数而清长。肾消之标,肺与心也。肺者水之上源,肺气不足,通调失节,水液下注而为多尿,心气通于肾,肾气承于心,心气亏耗,心肾失济,故心悸而致尿量大增。治拟滋上源以补肺气,养心气以宁心神,固下焦以缩尿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