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书的书>——读书方法》内容摘要

 向春阁 2013-01-08

<关于书的书>——读书方法》内容摘要

     

书籍名称:<关于书的书>——读书方法》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阅读日期:20111021-24

 

      本书是《关于书的书》丛书10册中的一册,主要是讲读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读书是学习并获得间接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把别人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些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精读,反复琢磨,细细体会。有些书思想非常浅薄,只要粗读浏览就可以了。有些书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就需要在阅读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些书中充满了错误的观点和不合逻辑的论证方法,那就要进行批判的阅读。有些书的内容低级下流,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

2、读书要联系实际

1)要把书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理论知识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变成完全的知识。

2)书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真有道理,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

3)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生活和实践,读书不联系实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3、读书时间的安排

1)节省时间

2)利用时间

3)挤出时间

4、读书资料的运用

1)怎样积累资料:一是剪贴报刊,二是抄录卡片,三是背诵重要资料。

2)怎样消化资料:所谓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常进行归纳整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触类旁通。消化资料的一个途径是写读书笔记。消化资料的另一个途径是系统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3)怎样运用资料: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加工,才能有所创新。一是分析综合法,二是比较鉴别法,三是追根寻源法。

5、如何选择学习参考书

6、样利用工具书

1)查找常用字,可用《新华字典》、《同音字典》、《汉语常用字典》。

2)查找冷僻字,可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查找现代词语,可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

4)查找古代语词,可用《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通》、《联绵字典》等。

5)查找文言虚词,可用《文言虚字》、《词论》等。

6)查找成语典故,可用《汉语成语词典》、《常用成语典故选释》等。

7)查找马列著作篇名、文句以及诗词文句出处,可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辞海》、《古代诗词曲名句选》等。

8)查找地名,可用《辞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世界地名词典》等。

9)查找人名,可用《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

10)查找历史事件可用《辞海》、《简明中外历史辞典》等。

11)查找职官名,可用《辞海》、《辞源》等。

12)查找学科名词术语,可用《辞海》、《简明哲学辞典》、《政治经济学辞典》等。

13)查找图像,可用《辞海》、《外国名作家传》等。

7、读书笔记的写法

1)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2)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

3)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心得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

4)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

做卡片注意点: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木、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8、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1阅读时切忌出声。

2要学会找“提前量”。

3要一段一段地看书,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

4一目十行”。

5)请教工具书。

6)先读头尾。

9、人体的“生物钟”和学习

人体“生物钟”规律,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它是亿万年生物演化进化的结果。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着一个人3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在两个周期交接时,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动,工作易出错。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这一周期,利用这一规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时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另外,由于长期的每星期的休息制度,人们还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10点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黄昏。

10、读书应有的心态

阅读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的心态越好,阅读效果也便越高。

1)纯洁的心境;

2)安静的心绪;

3)乐观的心情;

4)专一的心力;

5)渴求的心志;

6)渴求的心欲。

11、读书内容的巩固

练习是使知识内容得到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几类有效的练习方式:

1)适度练习

2)回忆式练习

3)自问自答式练习

4)全体法、部分法、综合法练习

此法分成三个步骤:①先采用全部法:把材料从头至尾看几遍,了解材料本身的大体内容、基本意义。②采用部分法:把这一材料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来理解和记忆这些小部分。③再采用全部法:在掌握了材料的各部分之后,又把材料结合在一起,把整个材料再看几遍,归纳出材料的总体意义。

5)集中练习与分布练习

连续地进行练习,把某个材料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叫做集中练习。分布练习,就是各次练习之间相隔一定的时间,反复多次后达到熟记。

6)同一式练习与变化式练习

7)信息反馈式练习

8)及时练习与定期练习

12     读书要读序和跋

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序和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是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写书的时代背景,书的起因和目的,引用了哪些材料,参考了哪些著作,告诉读者在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篇较好的序或跋,通常都是高度地概括该书所得到的结论,并指出为达到这一结论所使用的方法,告诉读者阅读的重点和应使用的阅读方法。序言和跋对读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读书之前认真阅读序和跋,可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书的内容,有助于掌握其精神实质。

13、注释阅读法

在阅读一些论文或专著时,你会发现文章后头常常会拖有一条条“尾巴”,统称“参考文献”,“引文索引”,或“注”、“注释”。这些“尾巴”除了起到持之有据或佐证的作用外,还有许多学问值得研究。

1)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尾巴”的提示去阅读被引用的文献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被引文献和引用文献的文章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属于溯源,有的是提供证据或证明,有的是批评否定过去的著作,无论出自哪种原因的引用,都可能使人更深刻地领会所读文章的精神实质、评论文章的价值。

2)这些“尾巴”都是某一特定专题的文献信息再生源。在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时,可根据引文出处找到被引用文献,然后又从被引用文献的引文处再找它所引用的文献,采取这种“滚雪球”的办法,循迹追踪下去,便可检索到某一专题的丰富资料。

3)由于引文和被引文之间的联系,不同学科的文章有横的左右连接线,同一学科的文章有纵的前后连接线,使某些文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可对学科的相关性和科学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学术发展源流,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

4)图书资料部门对这些“尾巴”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可在大量的、杂乱无序的动态发展的文献当中发现出某些规律来,如哪些书刊常被引用,应为馆藏重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图书的供求关系。

5)利用文章被引用情况了解作者的学术水平,帮助发现人才,开发人才资源。

14、读要点学习法

读要点是阅读参考书和普及读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可分“总、分、合”三个步骤:

⑴所谓总,就是在浏览前言、后记、引子、编后等基础上,认真地读一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本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以形成对全书的总体印象,做到提纲挈领,心中有数。

⑵所谓分,就是在读目录的基础上,逐页但不是逐字地掠读正文。

⑶所谓合,就是在翻检掠读全书后,头脑中已有了许多具体的印象,有必要把它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15、略读法

略读就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它不要求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略读要求有选择地省略文章的一些部分,如某些段落、句子,而只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6、读书必须做记号

为什么读书时要做记号呢?主要是因为记号经常提醒你注意。其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说和写。一本满记号的书,通常是一本在阅读时深思熟虑的书,还有,做记号能够帮助你记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或者自己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

17、如何做好笔记卡片

卡片是作笔记最灵活的形式,它最容易查找和排列使用。

18、古今中外学者治学方法40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3)数学家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4)学问的“识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5)戏剧家克尼雅日宁的“有无法”:要读懂书上所没有东西。

6)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7)哲学家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8)儒学家子思的“五觉察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10)教育家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12)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知识。

13)道德家老子的“得惑法”:“不则得,多则惑。”

14)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习广博的决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

15)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16)孔子弟子子夏的“温故知新法”:“日知其所无,月无忘期所能。”

17)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18)哲学家狄慈根的“重复法”:“重复是学习之母。”

19)桐城派学者姚鼐的“三端法”:义理;考证;文章。

20)古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

21)学者董遇的“三余法”:冬为年余,夜为昼余,雨天为时余。

22)数学家科尔的“星期日法”:用三年的全部星期日证明一数学公式。

23)历史学家陈垣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

24)学者陆世仪的“分类法”: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

25)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用网在书海中打捞。

26)科学家波尔克的“消化法”:读书而不动脑,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27)化学家贝尔纳的“发现法”: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28)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29)学者阮葵的“冷热法”:按书的内容,分别采用冷看或者热读。

30)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理论精华。

31)自然主义者左拉的“探索法”: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32)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33)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

34)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

3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

36)作家李准的“浓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37)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38)作家福楼拜的“发掘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到的东西。

39)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40)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顾炎武每年用3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19、如何正确阅读武侠小说

初兴于30年代前后的港澳武侠小说,发展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神怪立义派”,刻划的全是一批腾云驾雾、口吐飞剑的“剑仙”,专门进行凶狠的残杀和淫乱的色情活动,这派小说实为荒诞庸俗的“杀人”小说,确实低级、有毒,社会影响极坏。二是:“现实派”,内容有真实历史的因由,侠士冒险虽然奇诡曲折,但比较合理,很少有迷信神话。三是在侠士生活中掺入明显的臆想虚构,常有为似神话般的幻境出现,被称之为“浪漫派”。

这些小说的取材大都是外患内祸纷起的年代(如明末、清末),一般都是昏君当道、奸佞篡权、民怨沸腾,而唯有侠士却通过其高超的武艺或排除外患,或行侠丈义、杀富济贫,结尾是大团圆。这便使你能在阅读中产生审美心理上精神舒坦而绝无遗憾的快感。

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小说很难获得文学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还会浪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其二,这些作品在海外发端,多少带点“商品化”的气息,应注意取舍,避免产生不良影响。其三,这些作品中侠士们的放荡不羁、江湖义气等思想性格特征,毕竟已属于过去时代的东西。

20LOVE学习方法

所谓LOVE方法,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其论著《在大学里如何学习和研究》中所介绍的一种方法,即听(Listen),写纲要(Outlire)、表述(Verbalize)和评价(Evaluate)的方法。

21SO3R阅读法

SO3R阅读法是当代美国大学里一种流行的读书方法。其含义是S(Surrey)——纵览,QQuestion)——提问,3RReadReciteReview)——阅读、背诵、复习。

纵览:就是首先了解书的全貌,翻看目录,标题、图表、附录、内容提要等,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提问:在粗读时设疑,给自己提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思考,联系自己的知识和原来的观点相比较,有重点、有分析地阅读,绝不盲目被动地“输入”。

阅读:读书的中心步骤,对重要章节要读得慢而透彻,做笔记,写批语,并不时返回前面去重温某些读过的内容,争取一遍读下来,基本掌握全部内容。

背诵:这种背诵除了对重要的公式、定理要求一字不差外,一般只要求提纲挈领地记住主要内容。其程度要达到能回忆起、无差错的水平。背诵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促进理解。

复习:复习必须及时,即学完一小段就复习一次,不要过分依赖总复习。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清理记忆的“误区”。一般认为,工具性知识、需要牢记的知识、逻辑性强的知识,应采用此法。

22、目标读书法

目标读书法是指在读书中围绕既定目标刻苦读书的一种方法。

目前世界上学科林立,据统计约有2000多种,确定国标、选准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怎样确定:一是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二是要与自己的兴趣一致;三是要根据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不切实际选取目标、朝三暮四转移目标、急于求成广设目标等等,都不是真正在实行目标读书法,而绝不会收到理想效果。

23、读思结合读书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索结合起来的方法就叫做读思结合读书法。

有三个步骤:(1)阅目录思考内容。(2)正读反思。(3)读完全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同书中观点对照进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质疑予以修正。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它适合于读科学理论书。许多科学家、思想家都采用此种读书法。

24、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

诵读法现在又称为朗读法,就是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可见,这是一种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的读书方法。它最适用于诗词歌赋之类的文艺书和极其深奥的理论书。

25、“出入”读书法

出入读书法又称之为活读书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既能读进去,又能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完全理解所读之书,确切把握书中的观点、思路、结构、风格等等。所谓读出来,就是能把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实际来检验所得之知识,不被书缚住手脚。读进去是读出来的前提,只有读进去,才能读出来,如读不进去,就无所谓读出来。无所得当然无所谓用,没有理论当然也无所谓联系实际。出入读书法是一种辩证的读书方法,它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6、同化读书法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的思想内容细细理解,反复琢磨,慢慢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方法就叫做同化读书法。

27、扫描阅读法

扫描法是属于速读类的一种读书方法。人的眼睛在阅读时并不是逐字识读的,而是每次疑视几个单字组成的“文字群”来识读的,规律是“凝视——跳跃——凝视”,要提高阅读速度,达到像雷达扫描般的效果,可以缩短每一次“凝视”的时间,凝视时尽量用辨认反映方式,以识读更多的文字,这当然要通过锻炼达到。

28、审题阅读法

审题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强化标题概念,吃透标题精神,从而读好全书的一种阅读方法。文章总有标题,许多文章在大标题下还套了许多小标题,每个标题对其所属内容都起着提示、概括作用,同样具有揭示文章主题,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的作用。

29、循序渐进读书法

循序渐进读书法有以下两种涵义:其一是指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遵照科学的阶梯,先读初等的基础性质的书,然后再读高等的专业性质的书。其二是指在阅读一本书时,要严格按照该书的体系按部就班读下去,不可随意跳跃,更不可掐头去尾只读中间的某一部分。没有读懂前面的,就不要读后面的。

30、粗读法和精读法

粗读法和精读法是两种对立的读书法。粗读法亦称浏览法,泛读法,是指以极快的阅读速度把书通读一遍,以求对全书内容有个概括了解,知道了大略轮廓,把握每一章节究竟讲了一些什么问题。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极慢的阅读速度深入钻研全书的内容,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详细掌握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清晰地勾划出全书的结构或情节。而粗读法和精读法又是相互联系的。

31、卡片阅读法

卡片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运用记卡片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

32、笔记阅读法

笔记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边读边做笔记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书做笔记,特别是缩编式的笔记,即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复述一遍书籍的内容,还能发现原书作者研究问题、叙述问题的方法,学习到原书作者的治学方法。

33、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指在阅读中注意运用联想对比,以加深学习理解的一种方法。

34、群体互利法

群体互利法是指在阅读中集体学习,相互交流的一种读书方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形势下,一个人所接触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群体活动方式,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35、变速读书法

在读书时,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一本书的不同部分的方法,叫做变速读书法。变速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它的优点是把粗读和精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扩大阅读视野,又能掌握书中的精华;既有量,又有质。

36、“时间效应”读书法

“时间效应”读书法又叫做“隔时”阅读法,是指每隔一个时期就新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使用这种读书法,每次都要做读书笔记。“时间效应”读书法是科学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那些思想博大精深、情趣深厚、艺术高妙的书中不断地挖掘真理的宝藏。这种读书法只适用于世界名著,阅读一般的书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37、追踪阅读法

追踪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追踪问题的一种读书方法。追踪阅读法的基本步骤为:一是循“题”而读。二是挈“题”索知。三是觅“题”参照。四是“抱”题深究。

38、设问阅读法

设问阅读法是指读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一种读书方法。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而不问,不成学问,学与问自古以来便是联在一起的,如何问,问什么,这本身也是读书的艺术。

39、三遍阅读法

三遍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有层次有重点,至少读三遍书的一种读书方法。读三遍其实是有步骤地读多遍的意思,中国古话说:“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书要多读才能懂,多读收获才大。

40、三问阅读法

三问阅读法是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研读的一种读书方法。问是做学问者的基本功,俗话说,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三问的过程,是读书者从内容到主题,从形式到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是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是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1、悬测阅读法

悬测阅读法是在阅读中遇悬念而猜测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适用于阅读章回小说,读其他作品时,也可自设“关子”。

42、质疑阅读法

质疑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一种读书方法。质疑,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谁善于质疑,谁就能够掌握读书的主动权。

43、抄录读书法

抄录读书法是指边读书边抄书,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

对经典著作,重要论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叹为观止的今古名篇,则仍值得抄读。抄读也不一定是全部抄录,否则一生能抄多少本书呢!可以采取摘抄的办法,在全文中加以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对于那些哲人睿语、国粹警句,摘抄整理出来,平时诵读翻翻,研究学问是大有裨益的。要使摘抄得法,抄有所得,就要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透、化,方可得其精髓、融会贯通,提高读书效益。

44、感官并用的协同读书法

协同阅读法是指读书时协调运用感觉器官的识记作用,从而加强学习效果的一种阅读方法。人们阅读中,通常眼、耳、口、脑、手都在进行识记作用,它们的作用虽不相同,却起着互相激励、互相补充的作用。对一些必须背记的有关知识,必读熟读的经典著作,用协同阅读法进行,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标记精读法

标记精读法是指读书中及时将心得体会在书上加以批注的阅读方法。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常常会读出书中的“文眼”、要点和主题,有时会因内容而触类旁通、有感而发,这时,最好及时在书中的有关内容旁加以批注,从而加深对文章理解。

46、衍射阅读法

衍射法是一种在阅读中扩展书本知识的阅读方法。衍射法既可以提高学习外语的趣味性,又可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学习外语为主,以增加各学科知识为辅。

47、全读分读法

全读分读法是指分配阅读量的一种读书方法。通常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或通俗浅显的材料,可以采用全读法;对于接触较少,深奥复杂的材料,则可以采取计划定量的办法,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这就叫分读法。全读和分读方法各有侧重。全读便于全面把握,俯视在胸;逐段读比较明晰;渐进读有助于分析理解;反复读有利于背诵记忆。文艺书籍有悬念,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通常全读法较好,而理论逻辑技能方面的书,应当也必须分读,先概念,后判断,再推理。

48、重复阅读法

重复阅读法是指在读书中运用多种手段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要在读书中实施重复法,一是要及时复习,二是要默记复习,三是重点复习。重复阅读法的方式是很多的,如递进复习法,其基本精神是化整为零,化长为短,循序渐进。再如拉距复习法,也是根据人的记忆距按几何级数增长,拉开时间距离,多次重复印象才使人固定记忆的。

49、反刍读书法

反刍读书法是指在读书中对知识反复理解、消化和吸收的一种阅读方法。读书学习也有一个“反刍”的过程,翻书——阅读——笔记——复习,就如同动物反刍的4个过程,将一本书拿来翻一翻是品尝,而阅读则是吞食,笔记是咀嚼和消化,复习则是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0、一线两点法

一线两点法是指抓住书中的主线和难点、重点进行阅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读理论书籍尤为见效。

51、交替阅读法

交替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将不同内容的书交换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交替阅读不同内容的书,可以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52、渗透读书法

渗透读书法即读书中将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知识渗透默化、融汇贯通的一种方法。我们不要怕读一时看不懂的书。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读懂的。采取渗透读书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53、“四多”读书法

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四多”方法的实行者。

51、美国人的读书法

先看全景。

慢读和诵读。

练习增强记忆技巧。

⑷将资料内容分类。

专心致志。

⑹留意进度。

 

相关概念:     

序与跋: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典型事例:

      数学家科尔解开“267-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万多本。

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积累大量各派系军阀活动的史料。他的《袁世凯演义》,正是在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根据“阅读有所得唯恐遗忘,赶快写在纸片上”经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子夜》等名著提供了素材。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这就是他利用零碎时间积累的十几坛子纸片(卡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的。

顾颉刚少年时期患神经衰弱症,记忆力不大好,他发愤读书,勤记心得笔记,每天写数千字,他一生留下的笔记有五六百万字之多,后来已整理出版了《史林杂识初编》。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年功夫,精密观察了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由于短于理论分析,得出了“太阳——地球双重中心说”的错误结论。

我国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在研究中国造纸技术史时,偶然查阅到两位日本学者在介绍欧洲汉学发展的著作中,曾提到流传在欧洲的18世纪法国出版的三本有关中国的著作。顺着这条线索,潘吉星查找到了这三部书的法文原著,进一部掌握了丰富的而有价值的史料。

著名学者萧兵在谈自学生涯时说,抄写、积累卡片,是我的学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细胞。我的图书和我的卡片一起构成了我生存的一种证明,一种依据,一种动力,一种希望。我的微观分析、宏现概括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读书时十分重视写读书笔记,他的夫人娜??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凡是看过的书,伊里奇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他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记在本子上,或者把书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摘记下来。”

革命家拉法格说到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经过一个长期的间歇之后,重读自己的笔记本和书中加有标记的地方,以便增强他那十分敏捷而又精确的记忆力。

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认为:笔记宜简不宜繁,记下基本观点和逻辑即可,笔记太繁琐,花时间多且难以复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最好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记笔记,然后把它跟原文对照,再根据记忆把确切的原文记下来。这样便可提高确切转达别人见解的技巧;英国学者罗伯特?巴拉斯提出:在做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你需要什么信息,然后找出书籍和文章中有关内容,把从中读到的信息和观点与你所见所闻联系起来,但不必从书籍上大段地抄,因为书籍毕竟还可以查阅到的。

著名作家碧野的读书方法是“比较筛选、读写兼合”,他坚持从“比较”中来提高读书效果,“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把名著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看名著“名”在何处;把名著与名著进行比较,找出其各自的特点;把大文学家的前后期作品进行比较,结其艺术成熟的规律。在读书中纵横对照、广泛比较之中,可以集思广益,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认识片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认为:第一遍是“俯瞰”式,即从整体上迅速通读一遍,使头脑中印下文章的轮廓;第二遍是“精读”式,即逐字逐句细心体味,有些关键处还得反复揣摩;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吃透整个作品的精神,从情感上的感染向理智上感动上转移。

现代作家王汶石对读三遍是做了另一番分工的,第一遍是进入文章,尽情感受;第二遍是“大卸八块”,即研究每个部件的性能,也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遍是再浏览,以求得立体的、透彻的完整印象。

著名学者苏步青教授也认为,第一遍为读大概,第二遍为加深体会,第三遍真正消化。

我国古代的学习格言就有“目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之说。抄录阅读法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大文学家苏东坡读《汉书》时,将此鸿篇巨著抄了三遍;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要求自己不仅读完,而且一字不漏地抄写了一遍;清末学问家张溥酷爱读书,所读之书必须亲自抄录,每读一本书抄录六七次,所以他的书房题名为“七录书斋”。著名学者梁启超讲到:“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录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抄书显然已是一种治学方法了,其他学者还讲过抄读的具体经验,可作梁启超论述的又一阐释:“自一经手抄,当时意既专注,可使过目不忘,较之泛泛浏览者迥乎不同。”

列宁在读哲学著作时,在书上划的符号和批注之多,竟形成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著作《哲学笔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认为,“真爱书就要把书读破”,读书中“认为好的地方,为它打几个圈;认为可疑或者不好的地方,为它打几个点,或者三角记号”;“若有什么觉得反驳或补充的意见,应即刻批注在书本上面空白的地方”。他认为这样做,要比把书保存得干干净净要有益得多。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读了45年书,总数达几万卷,他读书的一个特点是人们赞誉的“越读越厚不嫌多”。因为他读书时特别喜欢在书上加添释解批注,补充参考材料,这样从外观上看,书是越读越厚了,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充实上,掌握得更厚重全面了。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标记精读法”特别推崇,他对重要的书,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勾出;以后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三四遍读后再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的结果是“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真正掌握书中之精髓。

美国哲学教授莫蒂默?阿德勒的见解是,要懂要读书应当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我劝你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写写画画,这样你才能把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或把你自己变成书的一部分,这样的书尽管由于经常不断地使用而弄得书边卷起,书页破烂,装订松动,从正面到背面都作满了记号,写满了字句,但这样的书籍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其自传体《忏悔录》一书里写道:“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尤其在顺着别人的思路进行思考时更是这样。如果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坚持下去也是白费。但是,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寻思下去,这一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马克思学识渊博,一生读过的书多得无法统计,他常采用交替阅读法,当阅读理论书籍感到疲倦时,他去津津有味地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去看诗歌和小说,当疲倦的大脑得到休息后,他便又重新研读起理论书来了。

列宁在给他妹妹玛??乌里扬诺娃的一封信中说,我劝你按现有的书籍正确地分配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的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做体操,阅读有份量的书之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

著名教授杨振宁认为,读书方法一种是按部就班、划地为牢式的掌握知识;一种善于将所学知识渗透扩展来掌握知识,后者便称为渗透法。

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四多”方法的实行者。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他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和唐宋诗词时,都是读到能背出来。他爱读诗,能背诵400多首古诗。他也爱抄写诗词,直到晚年还是既练字又写诗。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讲堂录,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毛泽东同志除有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经过多年的积累,这种笔记本共有几大网篮。看书时,他还常写眉批。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10万多字,他在书的眉头却写了12000多字的批语。多想,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解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中明白。在批语中,毛泽东同志都有比较简单的表示赞成、反对、怀疑的话,有很多地方,他都是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加以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多问,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同志除了在校自修,找本校教员问学外,还常到长沙城里向人请教。

美国一本大学手册指出,善于学习者与不善于学习者有三大基本区别:善于学习者把资料读出来——默读或高声朗诵。他们慢慢地读,一面读一面听自己读出的每一个字。善于学习者遇到疑难时,会自动重读一遍,直到了解为止。不善学习者正好相反,就算第一次没看懂,仍然照看下去。善于学习者对于新的知识产生积极兴趣。他们用心思索读到的东西,加以研究推敲,然后变为自己的知识。

斯坦福大学进行过研究,要学生试行记忆112个单字。这些字包括动物名称、衣着用品、运输工具和职业类别。考验其中一组学生时,这些字则分别归类于上述4类,而考验另一组学生时,这些字则是随便排列的。结果,有分类的那一组学生,成绩总是比另一组的胜一筹,能记住的字多了23倍。

国际性的管理顾问机构卡尼公司的经理兼心理学家史卜朋说:“我们知道了学习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之后,便可减少在学习上的惰性,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史卡朋推荐4种帮助集中精神的技巧:选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把电话挂起;关上房门。先要控制环境,然后才能创造学习气氛。预防别人干扰。在门上挂起“请勿骚扰”的牌子。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有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试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画图表、做笔记、制大纲、甚至录音,都是增强精神集中的学习技巧。使用你觉得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要有创造性。

 

      精言: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

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

在阅读之前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拭去,使心境如一块水晶、一池春水,这样阅读文章,印象才会清晰,记忆才会深刻,理解力和吸收力才会更强。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道:“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这就是抛掉使大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学海探珠》一书作者奚椿年提出:确定目标,“需要有点自知之明。‘曾观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视甚高,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劳而无功,终成画饼;自卑者‘生无擒龙缚虎力,怎当擎天托地人’,缺少信心,随波逐流,把目标定得很低,同样作不出什么成就来。我们要像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那样:挑选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走”。

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诵读法,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

出入读书法是宋代学者陈善提出来的一种方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初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有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

宋代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视同化读书法。他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志领会,切不可粗心。”他对同化读书法的优点和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未见道理时,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明日去一重,又得见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同化法实际是精读法的一种。

清朝的梁章钜很重视这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法,他说:“读书须循序渐进,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语录谓吕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仔细,像他先读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谓读史亦须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底,不可不急读也。”梁章钜在这里说的虽是读史学,但也完全适用于读其他科学的书。

宋朝的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就是说,要步步逼进,稳扎稳打。

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时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马克思在1858114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浏览法的好处,他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爱默生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八个顾问》的诗。诗中曰:“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大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

鲁迅在谈到外文学习时,强调要硬看。开始不大懂,“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陆九渊说:“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增强记忆力方法》一书的作者贝莱萨说,培养良好记忆力的秘诀,在于学习怎样把有用的资料由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以及怎样在需要时找出那种资料。记忆术可以成为一把开启长期记忆之门的钥匙,帮你把资料注入和提取。记住:像肌肉一样,脑子和记忆也是越用越强的。

 

数据:

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七分之一。

目前世界上学科林立,据统计约有2000多种,确定国标、选准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

科学试验的资料表明,人的有关器官在获取知识时的识记比重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获取知识后的遗忘率是,只听不看的三小时后为30%,三天后为90%;只看不听的,三小时后为28%,三天后为80%;边听边看的,三小时后为15%,三天后为35%。 从而推算出有关器官对记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念的记忆在10%,耳听的记忆在20%,眼看的记忆在30%,耳眼结合的记忆是50%,耳眼口结合的记忆是70%,如果眼耳口手同时使用的记忆可达90%

 

(姚天德201110241549摘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