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中国南方水土治理:“治污”比“治山”难

 乌九图书 2013-01-08

探索中国南方水土治理:“治污”比“治山”难

http://www. 天山网   2013年01月08日 09:54:04

    开栏的话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一个回归新闻本真的命题久久在耳际回响;

    “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一批批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

    “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走转改”活动嬗变为“走转改”精神,化作新闻理念和工作方式,在深化,在拓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意识是新闻的命脉。新年伊始,我们特设“基层瞭望”栏目:现场体验,深度调研,追求建设性。怀着感情思考责任,“基层瞭望”邀您同行,让我们携手上路……

    2011年12月10日,本报以《十年治荒山河披绿》为题,报道了革命老区福建省长汀县50万干部群众10年奋战治理荒山,让这片中国南方最大的水土流失区重披新绿的事迹,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近日记者再访长汀。“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在长汀县城到处可见这句批示矗立在街头。水土治理比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当下长汀县最核心的任务。自本报刊发报道以来,包括长汀在内的全省22个水土流失县的治理,全部纳入了福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长汀县委书记魏东说,仅过去一年,长汀就又完成治理10.59万亩,还剩下的37万亩荒山治理任务,也将在4年内全部完成。

    南坑村,户户开起农家乐、家家做起小生意。三洲镇的手笔更大,计划是建设一个湿地公园——三洲村是这个公园的核心,包括全部7个村总共22平方公里范围。

    南坑、三洲巨大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农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治理,并利用距离县城不远的地理优势,当地群众再也不用“靠山吃山”,改而发展乡村旅游,最终跳出了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

    再访长汀,肩负着探索中国南方水土治理重任的长汀又会碰到什么样的新问题?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治污”更比“治山”难

    不能发展乡村旅游的,很多村庄相中了养殖,但遇到了大难题“治污”。

    在长汀绝大多数村庄并没有南坑、三洲这样的条件,也不是每个山村都能发展乡村旅游,那他们的改变又该从何入手呢?

    “北方缺水、南方缺肥”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另一个成因。那就养猪呗。既养了猪、又积了肥,一举两得。濯田镇莲湖村村民马雪梅就是这么做的。

    爽直、乐观的马大姐一如往日,“你报道后,我养殖场的事,县里很支持。但我现在最担心的也就在这——真怕搞不好循环使用,反倒污染了咱这汀江水。”

    马大姐的山上养殖场有母猪170头、商品猪一般600多头,加起来就是800多头。干的猪粪基本都能用完,可尿水以及冲洗出来的污水形成的沼液量可就大了,夏天时用来浇地、发电、燃烧(做饭)还能消化完;可到了冬天,气温低,沼液生不出沼气,偏偏这个时候猪场还格外需要沼气保温。马大姐修了池子,沼液只好存着,可存久了又怕渗漏到地下影响汀江水质。

    比起马大姐几十方、难处理的污水,赖友辉的麻烦可就更大了。他办起了一座超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5座母猪场、10个商品猪场,计划年出栏可达40万头猪规模,目前只发展到10万头,即使是10万头猪,出来的排泄物也不是个小数。他也碰到了像马大姐一样的困难。

    无论马大姐这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种养一体化,还是森辉这种又有资金、又有技术的大型养殖企业,在治污上,都遇到了真正的难题——排泄物怎么处理?
 “治污”卡在“用污”上

    养殖排泄物是有机物,是污染,也是资源。如果能把“治污”变成“用污”,就真正形成良性循环。但问题就在这里,谁能把它结合起来呢?

    养殖排泄物怎么处理?直接浇山的话,养殖场周边还可用管道方式,远一点就用车,可再远一些成本就受不了了,而且本来就没路;要制成生物有机肥呢?老赖直言:技术上有难题,后期运行上也有难题。

    技术方面,一是要解决排泄物中重金属残留,可这涉及饲料添加剂的问题;二是要使用生物发酵菌,而且要用不同的菌种制成不同专业类型的有机肥。“当然还可以发电、制气,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投入。投入不是问题,问题是,产出后要有可以推广使用的市场。”

    据老赖介绍,因为养猪而引发的污染,越来越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城市周边因为怕污染,一关了之。农村要搞城镇化,也越来越不愿意养,最后都向山区集中。像地处闽西山区的龙岩市7个县市区,有6个是商品猪基地县。可南方山区往往又是河流源头,养殖污染一直被视为河流污染的祸源,限制也越来越严。

    但换个角度看,养殖的污染是有机污染,不比工业。是污染,也是一种资源。“如果能把污染集中起来处理会更方便,如果再把它结合到治理荒山上,把‘治污’变成‘用污’,那就更是真正形成良性循环了。”

    但问题就在这里,谁去把它结合起来呢?

    “生态循环链”断在部门职责与利益分割上

    养殖、制肥、养山、用污、绿化,本是一条完整的循环链条。但现在,治山的只管治山,造林的只管造林,种田的只管种田,养殖的只管养殖,环保的只管环保。

    说几个细节能细致地体现现在的难题。

    老赖的森辉养殖场建立在三洲镇和策武镇,可这片流失区目前是以种植杨梅为主。猪粪尿制成的有机肥并不太适合这些植物,那么当初为什么在选址规划上没有考虑这一点呢?出于用肥养山的考虑,养殖场当然最好能设在山上。但山上无平地、又无道路,企业投入成本肯定难以承受,这个问题谁解决?长汀当地就有上百万亩还需要有机肥涵养的山地,政府治理这些荒山时,为什么不可以优先使用大型养殖企业制成的有机肥?假如大型养殖企业只做养殖,猪粪尿制肥也可以交给其他专业公司,收集污染与用足肥料变成一个单独产业链,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养殖、制肥、养山、用污、绿化,之后是提高土地山林肥力、改善农产品质量,这原本就是一条完整的循环链条。但要让这么长的链条不断链,不是农户自己、也不是单个一家企业就能实现得起来。“所以只有顺畅了循环体制,才能有真正循环的经济和循环的利益。”陪同采访的县水保局干部刘炳平也颇有同感。

    现在的问题是,治山的只管治山,造林的只管造林,种田的只管种田,养殖的只管养殖,环保的只管环保。部门职责利益不循环起来的话,循环经济利益就循环不起来。于是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下,长汀如今碰到了这样的矛盾:一边是大量的荒山治理急需有机肥,一边引进了森辉这种大型养殖企业后,大量有机排泄物又难以转化为有机肥,进而威胁着环境。

    记者想,也许这样的难题,还不仅仅只在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领域吧?(记者 赵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