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能承担责任,他就会努力去承担,相信他是个好孩子,他就会努力去做父母想要他做的事, 认为他是懂事,是能保护家人、 能帮助他人的人,他就自诩是英雄;认为孩于还小,什么事都不会做,孩于当然也自认自己什么事也不必做。认为他成事不足,他自然败事有余。 因为沟往哪里挖,水就向哪里流是自然的事。 1、从生活中的大小事向孩于证实。 “你越来越能干了”“你的力气越来越大了” “你越来越会照顾妈妈了”,从一点点的小事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朝“自信”的方向挖掘,如赞美、 鼓励、 肯定,而不是用事实证明孩于的无能“你看你, 搞得一团糟”,越帮越乱,还是走远点,你还小,长大再说,等等。 2、让孩子参与大人的世界。 提高孩于思考和说话'的层次,用孩于能理解的方式问孩子的想法:“认为我穿哪件衣服好看?”“觉得我留在家陪你还是出去办事?”“你看这件事要不要告诉爷爷?”一方面借由交谈理解孩子的价值观、思考方式、 成熟度, 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我是家中一分子"的归属感。 3、增强孩于的重要性。 “你记得要提醒我”“还好有你帮忙”父母和孩于的依附关系,有一个奇妙的稍长现象,就是,父母事事显得"我是大人, 我来做就好"凡事替孩于顶着.孩子就容易认为大人是如此"坚强"于是就自显柔弱,从来不曾有"我也可以做得到"的念头,相对的,有时大人刻意表现自己"会 忘事"、"需要帮手"、 "会有做不到的事"、 "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时, 反而能促使孩子有乐意分担、乐章关怀的被需求感。 4、称赞孩子。 中国人常常谦虚到明明孩子表现优秀,还得说孩子成绩跟不上人,别人称赞孩子长得可爱,父母得补一句"就是脑袋不记事,笨。"别人称赞孩子能干,父母得加上"就是害羞,"总觉得损孩子几句才不会让孩子骄傲或让别人以为自己很骄傲。 当然赞美一定要有根有据,而且是必须诚恳、 真心, 要不然孩于听了会觉得虚假。不只人前讲,人后也要讲。 尤其是平日常关心孩于的人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不会引起族妒的,只有两种人,就是被赞美者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的父母"和老师,因为转了一圈,这些赞美词还是 会传回孩子的耳中,被赞美的孩子才有自信。而自信是迈向未来、克服困难的利器。 |
|
来自: 昵称10903091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