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
主之。
(外证来解而下之,荣卫内陷矣,故称为逆。)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硬为实,汗出
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脉浮为表证,脉大为腑证,腑证兼表证,当先解表,与表证兼脏证,
44
Page 58
当先温脏,为对待理法。)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
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头疼有热,阳明不降,故衄。此头痛乃额角痛,胆经上逆故痛。)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
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
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
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阴脏病连荣卫,先温后表,否则荣卫内陷。阳腑病连荣卫,先表后
下,否则荣卫内陷。汗彻,则脉象和荣卫调,涩则不和不调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
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发热脉实,故属腑证,发热脉虚,故属表证。)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
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郁极则脉停,郁极后通,则振栗。阳脉微,腑气不实也。阴脉微,
燥热伤津也。以上六章,论阳明兼荣卫,须先汗以解表,然后可下之法。)
少阳胆经病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口苦,耳聋.目眩,咽干,胸硬,胁痛,寒热往来。)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胆经上逆,则呕而发热。)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
与小柴胡汤主之。
(阳涩阴弦,木气郁结,建中舒郁,柴胡散结,主之,似多此二字。)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
(甘味壅缓,呕家胃逆不降,忌甘味之壅缓。以上四章论小柴胡汤
用法。)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
45
Page 59
小柴胡汤主之。
(荣卫病过十日,嗜卧,胸满,脉细,属少阳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微呕支结,少阳证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
姜汤。
(相火热而动,故少阳经与表合病,即利。以上三章,论荣卫表病与
少阳经合病之治法。)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
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合病下利,乃经气紊乱之利。木克土为负,脉左盛右衰为负。脉负
为主,宿食为陪。)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小柴胡多热药,阳明偏燥,故服之作渴。以上二章,论少阳与阳明
合病之治法。)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
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血内热故身凉谵语。刺期门以泻血热。)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
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三焦相火,尺脉主之。血室亦尺脉主之,此病尺脉必动数。)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人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自愈。
(热入血室,暮则热增,故谵语也。不犯胃气及上二焦,小柴胡汤之
法是也。以上三章论妇人经期,荣卫感伤风寒,须治少阳之经之法,)
中篇读法
中篇荣卫、脏腑与少阳经各章,亦皆荣卫、脏腑,少阳经之本体病
也。荣卫者,十二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身之气。三阳三阴各居一半,太阳
只占十二分之二,所以由荣卫可内传十二脏腑,由太阳只能由太阳本经内
传太阳本腑。原文以“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宇,于是由表传里显而
46
Page 60
易见之阴阳大路两条并成了太阳的一条,太阳的一条如何能传三阴。原文
荣卫三章,足证“太阳”二字代替“荣卫”二字。不然何以既称太阳,又
称荣卫乎?读原文荣卫三章可信,内容六瓣之一橘足喻整个《伤寒论》的
组织,橘皮如荣卫,六瓣如三阳腑、三阴脏也。阳明病者,可下之实证
也,而不可下之虚证,乃有如此之多。上篇所载为实证,中篇所载为虚
证。知阳明病实,又知阳明能病虚,然后能治伤寒阳明病。少阳居荣卫表
气、阳明里气之间,故有与荣卫、阳明相连之病。妇人经水,原于肾家,
少阳之腑,居于肾中,故主柴胡也。
下 篇
荣卫坏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汗、吐、下、针,治病之法,治之不愈,遂成坏证。)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复
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字作“应当”二字解。以上二章论荣卫坏病之提纲。)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里气为表气之本,故先救里。救表是陪。)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脾脏阳虚之人,发汗则阳更虚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汤主之。
(身痛,脉沉迟,中虚木枯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
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水湿阻格,相火不归,故脉浮,发热,消渴,小便不利四字为主。)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漱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
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
47
Page 61
散。寒实结胸,无热证,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此“阳”字作“表”字解。“寒”字作“痰”字解。无热
证,无发热表证。小陷胸汤是痰结法,白散是水结法。以五苓散为主。
“寒实结胸”三句,乃下文结胸之事,应移“小结胸病在心下按之则痛”
章后读。)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之后,中虚不能化水,水停气逆,故喘。)
发汗已,脉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证小便必不利,小便若利,忌用五苓。)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乃湿阻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胀满为中虚阴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表病攻里,故表不解。阴凝肺逆,故作喘。以上十章,论荣卫坏入太
阴脾脏。)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腹满为湿凝,心烦为热瘀。土湿不运,阻塞上焦火气下降之路,故
热瘀而作烦。)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中寒故外热,热瘀于上,故心烦。)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胸窒乃中虚不运,烦热乃热为湿瘀。)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下懊忄农,栀子豉
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中虚热瘀,故心中懊忄农。)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旧时大便不实之人,寒药须慎用也。以上五章,论荣卫坏入太阴脾脏
湿热瘀阻之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8
Page 62
(肾阳泄,故汗如漏。水寒木郁,故肢急尿难。)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不解为荣气未和,反恶寒为肾阳虚。)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
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促为表未解,胸满为胆经寒,恶寒为肾阳虚。)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为外虚,脉微细为内虚。)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
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