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chh71 2013-01-09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位于连城东郊。宋时称“东田石”,元朝县尹马周卿率众开辟山中景点时,醉心于层峦叠嶂、万石纷披之势。他伫立山中,望群峰似万朵荷花,因改“东田石”之名为“莲峰山”。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形似獬豸冠(獬豸,古代怪兽名,传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依其形象而制成的冠冕称獬豸冠,古代用作御史的“法冠”,代表严正执法的形象),后人遂又改“莲峰山”为“冠豸山”。山中有苍玉峡、滴珠岩、一线天五老峰、灵芝峰、照天烛、莲花洞等著名自然景观和宋、元、明、清诸代遗留下来的寺观、书院等人文景观。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连城县城东郊1.5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平地兀立,

冠豸山风光

冠豸山风光(26张)
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自远,外直中虚,层峦迭峰,望之若万蕊菡萏,摇曳于青标翠盖间,故称莲花峰。又因山顶象一顶獬豸冠,又称冠豸山。素有“三江上游第一观”之称。属丹霞地貌,由白垩纪赤石群构成,具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离之神秀。自然布局匀称,高低峰峦连绵不绝,红层峰林密集。岭、崖、洞、谷串成一线。主要胜景冠豸山,有灵芝峰、五老峰、攀星岩、五姐妹石等20多个景点,尤以北堑雄关外红层峰林密集,一柱石笋高50多米,周长40多米,拔地而起,如红烛高烧,称为“照天烛”。山后石门湖海拔427米。1972年建成水面800亩的水库,湖中群山倒影,水光粼粼,湖心翠岛峭壁丹崖,婷婷玉立,如出浴少女。泛舟环湖,舟移景变,变幻无穷。与山、湖相连的旗石寨,其最高点百丈岩,无山不石,有石拔地入霄,还有被称为摩天岭。山景有以雄、奇、险、绝著称的竹安寨。 冠豸山始辟于宋,盛于元、明。宋嘉定年间,五老峰下建二邱书院,立“进士联芳、叔侄乡贤”牌坊,至今依然屹立。元至正年间,县令率众上山,开辟13个风景点,并刻石记其事。元末,在灵芝峰下建樵唱山房。明朝建修竹书院、东山草堂等。清末民初,五贤书院改为豸山中学。有名胜古迹30多处,今尚存灵芝庵、修竹书院、东山草堂等7处,摩崖石刻40多方。
  “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区遭受破坏。70年代末,连城县民间组织发起募捐集资,修复灵芝庵。80年代起,县建设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评价。县政府每年组织数万人次上山植树绿化,并颁布封山育林和严禁开山炸石的通告,同时整修景区内外道路。1984年,县政府拨款修凿后山蚁蚣路、仙女池等景点路线,购置石门湖游艇。1985年开发寿星岩,新建长寿亭,增添“人长寿”等多处石刻,修复部分景点建筑,并请省测绘局测绘风景区地形图,编制景区规划,作为连城县城规划区的组成部分,1990年经省政府原则同意,省建委批准实施。规划区范围:以县人大批准划定的保护山界为依据,风景区范围包括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等景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景区总体布局依托县城,把县城作为旅游基地,在景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设施。[1]
  迎客松 正面游山,轻车可直达山麓。拾级而上,景点相随。上百余米缓坡,有一株虬枝伸展的老松挺立岗阜,为迎客松。诗曰:“青松喜迎客,登高兴正浓。松涛相问候,何须一鞠躬。”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连城知县徐尚忠作《游冠豸山记》曰:“每一罅隙,皆有松为之掩映。短髯老骨,千百其状。”冠豸山自古苍松遍布,因受清末战乱,“大跃进”毁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乱伐林木的摧残,冠豸山松林多遭斧斤之灾,这棵老松因根置峭壁,伐者无法下斧,得以幸存。
  迎客松南向数米有一座歇山顶式六柱凉亭曰舒心亭,游人可到此歇息,静赏迎客松风姿。
  苍玉峡 过迎客松,登上逶迤的山路,忽见两侧岩壁峭立,中通一峡谷,谷口有一块崩塌的巨石。巨石斜卧右侧,形成一深洞,山涧流泉汩汩注入,珠玑四溅,发出悦耳的叮咚琴声。山路绕巨石而辟,左侧石壁有马周卿篆书石刻“苍玉峡”三字,形容峡谷内碧珠飞溅,蕴含奇趣。
  松风亭 过苍玉峡,登阶300余米,层阶边岩上设一座四廊柱盖顶凉亭,供游人歇足,名曰“松风亭”。亭柱有亭名的嵌头格楹联:“松盘黛色宜人爽,风送涛声入耳频”,颇切游人心境。伫立亭中,远望文川九曲,近看田螺山,令人联想到田螺姑娘的故事,心中吟唱起一首美和善的颂歌。亭畔大片松林,峭立崖侧,清风徐来,涛声阵阵,使人顿生“凝眸收胜览,入耳生云泉”之慨。
  半云亭 逶迤再登百余米,即是半云亭。亭为清代罗学镳倡建。据《罗氏族谱》载:“学镳公,字瑞徵,号蔼驷,敕授州同知。生平仗义疏财,乐善不倦,修桥砌路,见义勇为,豸山半云亭,其所倡建也。”游人入亭观景,往往油然而生“石移云自定,风急鸟皆闲”的悠情和“梦想落尘寰”之仙念。古亭设在一面峭壁陡立、三面下临深渊的悬崖上,为四根圆廊柱、歇山顶式凉亭。亭柱楹联为亭名藏头格:“半壁丹梯天咫尺,云层觉路岭千寻”。亭处地势高峻,晨昏雨露,雾气迷蒙,似在云层之中。登亭之先,便可一路领略“芝茎湿路分瑶草,竹杖随云步玉台”的雅趣。
  丹梯 云栈 丹梯与半云亭紧紧相连,峭壁上开凿十几步磴道,垂直如梯,十分奇险,游人需攀援附壁而上。因岩石为红色砾砂岩,呈朱红色,故称“丹梯”。游人有诗赞叹:“百折丹梯上紫霄,月宫深处彩云飘。笙歌一曲霓裳舞,体态翩翩分外娆。”丹梯之上,沿峭壁开辟一条小道,路窄仅容一人通过,下临万丈深涧,称为“云栈”。栈旁岩石有一组摩崖石刻,为“丹梯”、“云栈”、“觉路”、“咫尺天”,笔意遒劲,属书法佳品。凭栏远眺城关,田园、房舍、河川、道路、楼房、街市一览无余,如锦似画。
  滴珠岩 过丹梯、云栈,攀“云瞩堑门”,曲折前行,即抵此岩。滴水岩高壁峭立,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为全景区之最。其中有元代马周卿的“修莲峰记”和“冠豸”、“印松麓”以及明、清题刻数十处。岩间山岚氤氲,云蒸霞蔚,成为奇观。繁茂的松杉林木,衬托着缭绕的晨雾晓烟,形成“岚气”,使景区更显柔和、淡雅、协调。连城八景之一的“冠豸晴岚”即指此。邑人李文澜《冠豸晴岚》诗曰:“万岫岚光雨后呈,更怜冠豸值新晴。烟痕淡向峰腰抹,霁色遥从顶生。亭接半云看隐约,天开一线认分明。况当夕照余霞散,锦绣图披画不成。”滴珠岩顶的清泉随风飘洒,点点滴滴,如串珠垂挂。游人到此,多张嘴承接水珠,以为乐事。
  此处观赏冠豸山夕照也富有情趣。清代理学家童能灵在《冠豸山夕照赋》中叙述:“夫豸山清出,冠压群峰;夕照澄鲜,美逾朝晷。故照吞山而低回,山傍照而徙倚。妙赴妙以繁会,光磨光而旖旎。当此之时,琪草流馨,寒泉带喜。”夕照的景观,美逾仙境。
  凝碧山房 昔为“五贤书院”中的一景。民国初年被焚毁,仅存遗址,20世纪80年代由旅游部门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主持兴建“五贤书院”的连城知县秦士望,曾有《凝碧山房》诗曰:“久约青山订素盟,云峰矗立眼前生。窗临绝壁摊书坐,路绕回塘叉手行。天外雨飞襟袖爽,谷中泉响梦魂清。韬踪一日能千古,愧向尘嚣齿姓名。”
  重建的凝碧山房,位于冠豸西北侧悬崖险处。山房依崖构筑成方形歇山顶框架式双层高楼,柱梁、窗棂,雕饰古朴,色彩艳丽。屋面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古雅壮观。楼西侧为万丈深渊,崖石嶙峋;北面崖石高丘;南面倾斜而下,岗阜起伏;楼后依山建有小型宾馆住房,可供游人歇宿;楼东有斜翘巨崖悬臂前伸,如敞口大厅,设茶座及饮食部,供游人品茗、小食及宴饮之需。
  登楼揽胜,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仰观灵芝、五老诸峰,巍峨高耸云表,分外壮观。夜宿山房,遥看城区万家灯火,晶莹闪烁,平添许多浪漫。
  仰云亭 凝碧山房楼北高阜建有仰云亭。它背倚灵芝、五老二峰,面临绝壑,与李氏修竹书院、谢氏东山草堂鼎足而立。亭为四方柱歇山顶式凉亭,简朴、幽秀兼而有之。楹联为亭名藏头格:“仰瞻翠豸思先哲,云护金鸡映晓霞”。从亭正面俯瞰城郭和九曲文川,令人飘逸洒脱,心旷神怡。亭建于1983年,由侨胞周千和捐资。仰云是周千和之父名,他抗战时期在家乡独资创办“明耻中学”,甚孚众望。[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