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百岁咸宜堂深锁库房整十年

 思书别院 2013-01-09

当文庙管理处工作人员为记者打开为咸宜堂专设的仓库大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难以想象那些积满灰尘的梁柱石础七百年前曾有过的宏丽辉煌。静静地躺在仓库里的咸宜堂,对为它的重生而奔走的原南市区文保专家们来说,是一个难隐的痛。但黄浦区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李名骏向记者表示,咸宜堂的重建保护计划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让这座老宅重新站起来,“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细数前世今生

  “位于南市区城河浜(今中华路)705弄10-12号。该宅第初建于元末明初,由官至淮王王府长史李伯屿为其子李深所建,李深被淮王纳为仪宾(即驸马),宅第落成时,定名保定堂,俗称驸马厅,其梁柱系用楠木构筑,又称楠木厅,宅第以后几经转卖,改名尊德堂、咸宜堂。”这段文字出自1992年出版的《上海老城厢风情录》中关于咸宜堂的独立章节。在原南市区从事了一辈子文保工作的顾延培老先生向记者提供了这幢老宅的原始资料。
  据顾老回忆,这座老宅屋宇高敞宏伟,后堂为7梁7柱,梁柱皆为楠木,最粗楠木需一成年人合抱,柱础则为宋代式样的青石墩。他告诉记者,当初发现咸宜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56年的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当时的南市区文物众多,第一轮田野调查时,错过了它。顾延培如是形容咸宜堂的方位:“从大南门走进去,要穿过好几条小弄堂,有一处小径可看到前门,必须走进这扇门才能看清整座大宅的模样。”
  在一本当年由南市区文保工作人员精心编撰《南市区历史沿革》手写册簿资料中,顾老翻到了一张编号为62的照片,他兴奋地说:“你看,这就是当时拍下的咸宜堂的石础。”整本册中关于咸宜堂的图像资料只有编号62的这一张黑白照。
  快六十年了,顾延培亲眼看着一栋栋的老建筑从眼前消失,更有如钱业公所等成功的易地保护案例。他一页页地翻看着,自言自语:“这是木商会馆,被称作上海最美的会馆。我去过,那里的天后圣母神龛做工精美,在上海的其他会馆里根本看不到花费如此巨大的精美木雕……”

  探访老宅“肉身”

  十年前,咸宜堂被整体拆除,房屋的关键构件,如门、梁柱、窗等被悉数收集起来。顾延培当时是区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咸宜堂的保护工作。工作小组对所有构件都进行了编号,随后放入了文庙的专设仓库内。十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在原南市文物鉴赏和保护专家徐和平的陪同下,寻访了独自沉睡十年的咸宜堂。
  记者前往当天,上海飘起了罕见的大雪,文庙内空无一人。徐和平带着记者从正门旁的一条小道穿了进去,很快就来到了咸宜堂专设仓库。他指着窗口向里望去:“你看,东西都在。”文庙管理处副主任徐学莲女士得知记者来意后,找来了工作人员开库房门。她事先给记者打预防针,“这个仓库已经多年没有开启过了,里面的环境可能会很脏乱。”
  当工作人员打开已经生锈的大铁门时,几只野猫马上从梁柱间跳了下去,隐匿起来。徐学莲笑说:“有猫肯定就有老鼠,我们都怕老鼠,还是你们大男生进去看看吧。”徐和平第一个走进仓库,眼尖地他马上发现了一块酒红色的木雕。他不顾脏,捧起来欣喜地说:“一点都没蛀,楠木厅的外号名不虚传啊。”据老徐介绍,关于咸宜堂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建筑其实有过争论,有元代一说,也有专家说是明代。他指着木雕对记者说:“从精细程度上能看出来,这应是元末的样式。”
  记者随后还在库房门口的角落处发现了1956年《南市区历史沿革》中老照片上的那几个石础,和黑白照片上一样,这些“老家伙”身上倒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洗礼。
  徐和平回忆,当年把咸宜堂保留下来,实属不易,这也是原南市文保工作人员的集体功劳。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相关部门特聘苏州古建公司来处理拆下的门、梁柱等构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块名为“上马石”的文物由于难以搬运,古建公司还叫来了大型的土方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块石头运走。

  重生需要时间

  在咸宜堂被搬进文庙里的仓库后,文保专家们对易地重建抱有很大信心,毕竟有钱业公所的成功例子在先。作为沪上最早的“银行俱乐部”,与咸宜堂几乎同年拆除的钱业公所,在2002年被整体迁移至环老城厢新建的古城公园内,成功复原。
  黄浦区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李名骏认为,钱业公所的复原工程,光修复时所花费的材料费、人工费等就达五百万元。他表示,“当时的想法是,等安置好了钱业公所,就来处理咸宜堂的问题。”但在如今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想要马上为咸宜堂拿出一个重建计划,似乎不太现实。
  他更表示,咸宜堂是原南市区现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绝对不能把它放到其他区。“文物有自己的地理意义在,不能随随便便迁到其他地点去。我们的计划一直是要把咸宜堂留在黄浦区。”黄浦区文管处主任丁良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传递出相对乐观的信息,他称,十年前拆除下来的大量珍贵楠木、成吨成吨重的青石板、雕花的门和窗都是咸宜堂的主体结构。“十年前的拆除就是为了以后的复原,”在其看来,那次的浩大工程可以确保日后的“完整搬移”。“咸宜堂是幸运的,只要有适当的地方,七百年老宅的重生只是时间问题。”

  庄从周

  《劳动报》 2011-1-6 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