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和靖读书台

 苏迷 2013-01-09

  书台松影,竹林山石,踏循着历史的文脉而至,去膜拜一位先哲。这是在虎丘后山麓的和靖读书台。松涛阵阵,翠竹摇曳,冈林起伏,石台清寂,这里是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十景之一。
  只是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之下的书院,静穆无语,任由稀疏的游客在门前走过。内心涌出一阵惆怅:地下的先哲有知会否心生出一丝寂寞?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一个匆匆过客。每年虎丘是必去几次的,但是虎丘后山麓的和靖读书台一直是路过,而没有拜访,这是深以为憾的。这样的遗憾只怪自己的孤陋寡闻。先是不知读书台历史之久远,它创建于宋代,有史记载,由和靖读书台而建的和靖书院应该是苏州书院中最早的一座;再是对“和靖先生”为人和学问之不知,在粗粗地作了些了解之后,不得不对他学问之专攻笃守、处世之旷世独特所敬仰了!
  读书人心目中的“和靖先生”,是对一位由洛阳到苏州的先哲之尊称,他就是理学家程颐的高足尹焞(1061-1132年)。像所有渴求功名的书生一样,满腹诗书的尹焞,同样胸怀大志,渴望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然而当他来到京城赶考时,却被命运捉弄。他拿到的考题偏偏是“议诛元祐党人”。面对试卷,本来就对勾心斗角党派之争深恶痛嫉的他,最终弃功名于不顾,没有答题,毅然离开京城回了老家。京城赶考的失落,并没有打消尹焞刻苦钻研的意志,饱读诗书之时,又勤于论述,著有《论语解》《孟子解》《和靖集》等,更是积极提倡“为善”、“好善优于天下”,以为“人生天地中,其本甚善”。随着学问渐大,名气大响,靖康元年(1126)他被召到京师,官至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皇帝特赐号“和靖处士”,学者因此称他“和靖先生”。
  至于“和靖先生”尹焞何以会到苏州,则与他正直耿介一生有关。他在朝为官期间,正值奸贼秦桧当道。在多次反对议和不予采纳后,翌年他即愤而弃官,并发誓再不做官。之后,金兵入侵中原,一家人流离失所,后不幸全家遇害,仅他一人死里逃生。从山东、四川,一路辗转到了苏州,最后落脚于虎丘后山,是年已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选择于此安身,他是看中了虎丘山的僻静安宁和远离尘世。从此,苏州多了一位于松林山石埋头读书又孜孜讲学的学者。他给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所谓“三畏”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命名“三畏斋”对己又对人,人需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每日三省,时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工作学习,保持进步。
  一个读书人的地方,被苏州人看重,这自然是和苏州这座城市素来崇文重教不无关系。嘉定七年(1214年),知府陈芾在三畏斋旧址上建造祠堂,祭祀尹焞。南宋端平(1234-1236年)年间,提举曹豳奏请朝廷,把这一祠堂改建为书院,其地辟为“和靖书院”。书院建有三省、务本、时习、朋来四个书斋,并实行“立祠建室以舍学者,便于求知者读书”。后经扩建,有君子堂、藏书堂、曹豳堂、燕居堂等,多收集古籍,便于求知者书海泛舟。和靖书院的开设是极具开创性的。此后书院在苏州各地方兴未艾,蓬勃兴起。宋代建有学道书院,元代有鹤山书院、文正书院、甫里书院,到明代则有天池书院等十多处,而清代更是达到了66所。这些书院似一团团文化的酵母,聚集着力量,经久不息地浸润着这个城市,使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自和靖书院建成,历代文人墨客,到虎丘游玩,或者说慕名和靖先生的高风亮节,总要到和靖读书台踏访古迹,怀念这位古人,并纵情挥毫,留下佳文诗篇。清代诗人任思谦拜谒和靖书院后,写有《和靖先生读书台》:“欲问台何处,何人更读书?松风虚夕响,云月暝山居。不少探幽客,谁寻三畏庐。清修邈无极,惆怅意如何?”
  独伫和靖读书台,追溯一位笃守师学、志尚高洁的古人,有松涛茶海翠竹绿水环绕,有古塔山冈石碑书屋相伴,心有慰藉:长眠于此的古人是不会孤寂的了。
  是历史中的一丝丝、一缕缕、一股股文脉支撑起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并得以大大丰沛了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守望城市,去找寻堆积起这座城市丰厚文化底蕴的点滴处,在虎丘就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