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225

 浅行漫步 2013-01-09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
  【档案】
  姓名:魏无忌(多好的名字,看起来就像大侠)

  称号:战国四公子之首
  生卒:大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43年
  性别:男
  国籍:魏
  家庭出身:魏昭王最小的儿子

  学历:接受魏国正统王族教育
  著作:《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已失传)
  经典战役:秦、魏邯郸之战,五国合纵攻秦河外之战
  特技:侦查、攻心、重士、号召
  爱好:下棋、喝酒、泡妞
  性格: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完美的道德楷模

  最好的朋友:没有,因为知交遍天下
  最愧疚的人:晋鄙
  最心疼最牵挂的人:魏安釐王
  座右铭:愿天下俊贤皆为我坐上宾客
  经历:魏国公子——魏国上将军——五国合纵长——废黜闲居

  结局:酒精中毒而死
  历代粉丝:儒家大师荀子、汉高祖刘邦、汉太史公司马迁、唐诗仙李白,元戏曲家汤显祖,几乎一半咏史诗人,几乎大半绿林好汉,几乎所有江湖豪侠
  历史评价:信陵君不仅是一介翩翩贵族公子,而且是一个侠客,一位名将,一代兵法家,还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合纵领袖,他是后世无数中国男人的偶像,无数中国女人的梦中情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古人云】
  赵孝成王:“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儒家宗师荀子:“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匡正)矣。”
  齐大夫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西汉贾谊:“(信陵君)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太史公:“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东汉杨雄《杨子法言》:“上失其政,奸臣(信陵君)窃国命,何其益乎!”
  三国曹植《七启》:“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是以信陵之贤,简在高祖之心。望诸之道,复获隆汉之封。观史叹古,钦兹盛美。”
  唐代司马贞《索隐述赞》:“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朱亥,尽礼侯嬴。遂却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唐代司空图《偶诗五首》:“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唐代赵蕤《反经》:“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
  明代李梦阳《梁园歌》:“梁园昔有信陵君,名与岱华争嵯峨。”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清代文人钱维城:“信陵君发一介之使,而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义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夺之也。且信陵君岂遂能救民伐暴,效汤、武之所为哉?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灾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业无与并。”
  清代汤谐《史记半解》;“当时秦患已极,六国中公卿将相,惟信陵真能下士,从谏若流,故独能抑秦。”

  西晋左思《魏都赋》:“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贵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明代卢楠《信陵亭行赠张幕史》:“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明代茅坤《史记钞》:“传中两千五百余字中直称'公子’一百四十七处,太史公仰慕之意溢于言表,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叹公子终被废弃不用。”
清代许仙屏《信陵君祠楹联》:“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清代洪亮吉《历代史案》:“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
  吴佩孚:“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梁启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

  陈毅《读史三首》:“醇酒与妇人,公子死游戏。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
  【前言】
  本篇要讲述的人物战国公子信陵君,是一位兵形势家。
  在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将天下兵家分为四大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兵权谋家包括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孙武、孙膑、吴起等,这是兵家的主流。
  兵阴阳家大多是后人依托神农、黄帝、风后等上古人物编造出来的神怪之语,皆不堪一论。
  兵技巧家则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伍子胥(水战法),以及墨子(守城术)、李广(射术)等人,在中国人看来,流于技巧就下下了,这是兵家的末流。
  而兵形势家则是仅此于兵权谋家的第二大兵家流派,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战国兵家尉缭、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本篇的主人公信陵君。
  比起兵权谋家在战争中多用奇兵诡谋破敌,兵形势家则更注重战争的本质。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讲的通俗一点儿就是“打群架”,只不过参加的人比较多而已。
  一个人打架靠力气、靠胆气、靠武功,而一群人打架靠的是指挥。

  那么指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将士用命,人人效死,个个不惜为主将赴汤蹈火,则虽百万大军,亦可如臂指使。
  兵形势家们追求的就是这个。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各大兵形势家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商鞅白起靠的是重赏重罚,一颗人头一个爵位,当逃兵则全家连坐,秦法如山,秦卒自然人人拼命,“虎狼之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项羽靠的则是超凡的武力与勇气。身先士卒,一骑当千,破釜沉舟,勇武如神,楚兵为主帅之气鼓舞,自然个个争先,猛锐不可挡,“西楚雄师”就是这么炼成的。
  而信陵君靠的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信陵君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
  德高天下者,则天下归心也。
  谁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谁就能在中国呼风唤雨。
  战争也一样。
日期:2009-07-21 11:50:16

  【正文】
  1.贤哉公子信陵君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主要包括五大要素,第一要素叫做“仁”。
  何谓仁?仁者,爱人也。
  信陵君不仅爱人,他甚至还爱小动物。
  在东汉刘向《列士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信陵君之“仁”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次,信陵君正在跟门客们喝酒,大家高谈阔论,畅饮正酣,忽然有一只小斑鸠飞了进来,钻入其案下,扑腾着翅膀转来转去,打搅了众人的酒兴。
  领导受惊,这还得了,于是立刻有人冲了过来,欲驱此不速之客。然而信陵君却用眼神止住那人,走到斑鸠面前,拱手道:“此有何急,来归无忌耶?”
  正如毛阿敏阿姨所唱的:“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我亲爱的小斑鸠,你急忙忙来找无忌哥哥有啥事儿吗?
  那小鸟可怜巴巴的看着信陵君,叽叽喳喳仍叫个不停,叫声中充满了惊恐。
  信陵君当然不懂鸟语,于是他赶紧派人查探,左右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只鹯(即“晨风”,鸟名。一类似鹞的猛禽)在天上盘旋,想必就是这斑鸠引来的。
  原来如此,信陵君于是保护起那只斑鸠,直待那鹯飞走,这才放走小鸟。
  没曾想,那只阴险的凶禽并未飞远,它就躲在附近房子的屋脊上,一见斑鸠飞出,便立刻扑了上去,将可怜的小鸟杀吃了。
  信陵君眼见于此,心中负疚,顿时没心情吃饭了,他把筷子一扔,伤心的说道:“鸠避患归无忌.竟为鹯所得。吾负之。为吾捕得此鹯者,无忌无所爱。”
  为了给可怜的小斑鸠报仇,信陵君豁出去了,只要能抓住谋杀犯,他啥宝贝都舍得给。
  左右一听,忙说:公子您真是仁德啊,我们马上去办。

  不久,两百多只鹯就被当做嫌疑犯献于公子阙下。
  信陵君皱眉道:“杀鸠者,只一鹯,吾何可累及他禽。”遂按剑于笼,痛数凶犯之罪,厉声道:“谁获罪无忌者耶?”
  奇怪了,信陵君听不懂鸟语,鸟却听懂了信陵君的人话,当场竟有一只鹯低下了自己罪恶的头颅,羞愧到不敢仰视。
  于是信陵君立刻将凶犯明正典刑了。其余嫌疑犯,则一律释放。
  《列士传》最后说道: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从此名声流布.天下归焉。
  好一段洒狗血的弱智情节,这显然是后世信陵君的粉丝们瞎编的,不过由此亦可见,信陵君道德口碑极佳,而使众狂热粉丝甚至不惜胡说八道,去神话偶像。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之二,义。
  何谓义?义者,侠义也。纾人之难,救人之急,扶危济困,锄强扶弱,嫉恶如仇,为天下铲不平,则义布天下也。
  义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义,讲的通俗一点儿就像刘欢的《好汉歌》里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书记载,信陵君的嫂子,魏王的小老婆如姬父亲被人所杀,魏王想尽办法欲为爱妾报仇,三年未能如愿。如姬于是找到信陵君向他哭诉。信陵君二话没说,派手下门客斩了那仇人的头,恭恭敬敬的献给如姬,如姬感激涕零,从此生是魏王的人,死是信陵君的鬼。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信陵君在魏国那就是个问题解决中心,谁要有难事儿,别打110,直接找豪侠公子信陵君,保准没错。
  义的第二种叫做公义,或者说国家之义,百姓之义,天下之义。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盟国有难,义不容辞,这才是一个天下大侠的最高境界。
  信陵君一生,志在合纵六国,齐心抗秦,这便是顾全了魏国的最大利益。
  所以信陵君才能成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显名诸侯,号召天下,从者如云。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三,礼。
  何谓礼?礼者,温文尔雅,举止合体,为人谦恭,虚心受教,君子风范也。
  换句话说,礼就是待人接物的态度,礼就是风度,礼就是气量,礼就是尊重。
  中国人非常看重这一点,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中国人尊师重道,中国人敬老尊贤,中国人把礼看做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但中国人也有个坏脾气,那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当富贵遇到贫贱,中国人就会换了一副嘴脸。高高在上,自矜身份,耻于同市井之徒为伍,这在中国君子看来是很正常的。
  君子如果跟贱民混在一起,那君子还是君子吗?孔孟如是说。
  就连太史公所称赞的“翩翩俗世佳公子”平原君,同样不能免俗,他就很看不惯信陵君跟市井之徒交朋友。
  看来,“好客喜士”与“礼贤下士”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高下云泥之别,其他三公子属于前者,信陵君属于后者。
  在信陵君眼里,士只有贤愚之分,而无贵贱之分,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就倾心相交,市井之徒又有什么关系!
  大梁城里有个老头侯嬴,高寿七十,家贫如洗,是大梁十二城门之一“夷门”的“监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侯嬴他就相当于我们单位或学校传达室里看门的老大爷,是个正宗的下层贱民。

  像侯嬴这样又老又穷的市井贱民,战国其他三公子是从来不屑一顾的。
  然而大家别忘了一句俗话:“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高人,往往就是隐藏在市井弄巷之中的,侯嬴便是这么一位世外高人。
  于是,信陵君决定屈尊去拜访一下这位高人。
日期:2009-07-23 13:52:09

  中国人的礼节,初次见面是不能空手的,要送礼,俗称见面礼,所以信陵君便携重礼登门拜访,却不料侯嬴断然拒绝了。
  侯嬴道:“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厚意侯嬴心领,您还是请回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好一个侯嬴!
  看来信陵君看低侯嬴了,当时各国权贵都在养士,侯嬴若真是个爱财小人,他老早就依附权贵飞黄腾达了,又何必七十多岁来还当个贫困监者?“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抛头露脸效命王侯的。在这个世界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士大有人在。
  信陵君只好泱泱而回,临走前问:先生不收礼,请吃饭总可以吧!

  侯嬴把家门一关,在里面叫道:等我有空再说吧,到时通知你!
  于是又一天,信陵君在府邸置酒大宴宾客,待客人们坐定后,便带着大批随从,浩浩荡荡一行人,前往夷门迎接侯嬴,并亲自驾车,虚左以待。
  中国人坐车是很讲究的,我们知道,战车上“车左”是主将,“车右”是保镖,驾驶员在中间,所以左位是最崇高的位置,留给领导坐的。就算现在换成了小轿车,依然是如此。
  一个大国贵公子如此礼遇一个看门老头,如果换做是我,肯定感动到一塌糊涂。

  西汉名将韩信曾经说过:“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古代,领导的车是不能随便坐的,那可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更何况领导亲自给你驾车。
  然而我们的老侯却一点儿不知道客气,只见他稍微整了整自己的破衣烂衫,然后一屁股坐在车子左边的尊位上,挥手对“司机”道:“小魏,开车吧!”那小样儿摆的,好像他才是公子。不止!好像他是魏王般。还不止!魏王也没他架子大。
  “先生坐稳了,驾!”信陵君毫不为意,竟在满街人的目瞪口呆之中,恭恭敬敬的为侯赢当起司机来。
  这样的事儿别说放在古代,就算放在今天,恐怕也得跌破全国人的眼睛。
  国家总理亲自给传达室老头开车,这不是总理疯了,就是传达室老头疯了。

  可是侯老头还嫌自己疯的不够,又对信陵君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多少魏国文武大员和社会名流在信陵君府等着他们回去开席呢,这老侯竟要求车子绕道去看什么朋友,这不是蹬鼻子上脸瞎胡闹嘛!
  然而信陵君二话没说,就把车子开进了农贸市场,这一路可都是大梁的市中心,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喜欢八卦的民众,这个老侯嬴,他是生怕自己上不了明日的报纸头条么?
侯嬴的这个朋友叫做朱亥,主要工作是在农贸市场杀猪卖肉,业余工作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专管世间不平之事。
  明白了吧,壮士多为屠狗辈,朱亥其实是个武艺高强的江湖大侠来的,能被眼高于顶的侯嬴所看重的人,岂会是个庸庸之辈。
  不一会儿,大侠朱亥的身影出现了,侯嬴于是下车,与朱亥站着说话,这一聊,就没完没了了。
  繁华的闹市中,锦衣华服风度翩翩的信陵公子乖乖的手执缰辔待在车上等着侯嬴,就像接领导上班的司机,安静耐心,无怨无悔。
  侯嬴:哥们儿,生意怎么样?

  朱亥:还成。哇,你带来这么多买肉的!太谢谢你了。
  侯嬴:不是,他们来请我吃饭。你有空吗?一块去。
  朱亥:当然不去,你知道我脾气的,我生平最讨厌的事儿就是应酬!
  ………………………………
  半个时辰过去了,侯嬴和朱亥还在聊天,而且越聊越起劲,家长里短天南海北的啰嗦个不停,天知道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话说,家庭妇女也没他们这么爱闲扯。
  这其实是一场考试,一场特殊的人性考试。侯嬴一生阅人无数,看过太多假仁假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次这个信陵公子,是否也是如此,谁说了都不算,只有通过了自己的重重考验,那才可以过关。
  其实我们年轻人交朋友或谈恋爱也可以学学侯老先生,刚开始交往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往往是人的表面,而表面中到底有多少真实呢?又有多少虚伪呢?不如像侯嬴那样,先观察对方的为人和言行,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互相之间疏远一点,然后再来决定与他的关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该不该进一步交往,该不该给他推心置腹,该不该给他以身相许。
  如果对方过不了关,那就继续疏远下去,反正从疏远变得更疏远这没什么,如果要从亲密突然要变得疏远就麻烦了。

  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们的信陵君当然是过关了,侯嬴一边聊天斜眼看去,只见信陵君脸上永远挂着谦和从容的微笑,不见丝毫不耐烦的表情,还不时向两人投来深情无比的眼神,一如热恋中的少女在等待情郎。
  公子好修养,旁边的随从们却气坏了:给你三分颜色,你就开染坊,你以为你是谁啊,一个臭看门的而已,竟敢这么对待我们敬爱的信陵公子,我呸!
  旁边围观的群众也深有同感:公子亲自为你驾车,这何止祖坟冒青烟,那简直是喷火!领导的时间多宝贵啊,你他妈的老家伙还不识抬举,我呸!
  繁华的闹市中,呸呸的吐痰声不绝于耳,看来大家都感冒了。
  侯嬴不用猜也知道人们在悄悄的骂自己,但他仍然不以为意,继续与朱亥高谈阔论,从国际金融危机谈到市场猪肉价格暴涨,从巨商吕不韦的风流八卦谈到最近城管殴打记者,聊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热火朝天,他要的就是这么个效果。
  骂吧骂吧,骂的越狠越好,我老头子脸皮厚,不怕做小人。
  而朱亥对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无动于衷,此人还真是一个奇人,自己的肉铺前围了一堆显贵与闲人,竟能与侯嬴聊这么久而不宠不惊,不乍不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此屠夫,十万个也找不出一个来。
  就这样,从下午等到晚上,信陵君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了,然其色始终不变。

  侯嬴这才貌似想起还有一堆人在等他,于是依依不舍的告辞朱亥,回车上座,一行人急急忙忙往回赶。
  还有一屋子的贵宾被晾在公子府中喝西北风呢,他们等待主人回来开饭已经等的花儿都谢了。
  ——赶快回来吧公子,再不回来菜都凉了,再热就不好吃了。
日期:2009-07-27 11:32:11

  公子总算是迎客回来了,已经快饿晕了的人们赶紧起身出迎,想要看看公子如此礼遇的贵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只见公子亲自执辔,亲迎下车的这位所谓贵宾,竟然是一个“鞋也破帽也破身上的袈裟破”的白胡子糟老头,Oh my godness!
  大家既吃惊,又想笑,又不敢笑,只好哭笑不得面面相觑。
  “诸位久等了,无忌在此告罪。”信陵君拱手道。
  “不久,不久,嘿嘿……”大家尴尬的笑着。
  信陵君于是引侯嬴高堂上座,命令开席。
  侯嬴也不客气,大大咧咧的坐上头等贵宾席,神态倨傲之极。

  大家在震惊之余,无不内心感叹:好一个不知廉耻的无礼疯叟!见过不要脸的,还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信陵君接着便向客人们一一介绍侯嬴,并一个劲的称赞先生品行高洁,贤能信达,却从不攀附权贵,是个大大的隐士高人,无忌此番能请到先生,可真是蓬荜生辉荣幸之至。
  请到一个倨傲无礼的看门老头还荣幸?大家实在无法理解,只好应付的干笑两声,卖公子一个面子便是。
  宴席在尴尬莫名的气氛中进行着,酒至半酣,信陵君起身上前,向侯嬴敬酒为寿。
  至此,信陵君表现优异,可称完美过关,侯嬴于是卸下自己的面具掏出了自己的真心,向公子告白道:“今日臣难为公子足甚矣!臣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又尊臣于诸客之上,公子过矣!然臣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臣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原来侯嬴此次多番为难,不仅为了考验公子,更为成就公子礼贤下士之名,实可谓用心良苦。

  信陵君这才豁然醒悟,叹道:“先生贤哉!”于是二人举酒快饮,尽欢而散。
  从此以后,信陵君便奉侯嬴为上客,尊为亲近师友,时常前来问候请教。
  不过,侯嬴并没有因此而接受信陵君任何好处,他仍然住在夷门传达室里,每日早开城门夜关城门,淡泊从容,安于贫贱,除了偶尔给公子出出主意,生活并无二致。
  所以说侯嬴其实是信陵君的“客”,而不是“食客”,食客住人家的吃人家的给人家跑腿干事,客则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你做你的公子,我做我的监者,即便地位再悬殊,但在精神与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
  这才是“客”的真正意义所在,真正的“客”是不会依附权贵的,与人交游,无问高下,管你是市井屠夫,还是贵族公子,在侯嬴面前,都是平等的朋友,没啥特殊区别。

敞开心扉的侯嬴接着向信陵君引荐了大侠朱亥,他说:“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于臣也,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侯先生大力推荐的人,肯定是不会错的,于是信陵君数次前往拜访,但朱亥根本不搭理他,竟比侯嬴还会摆谱,
  看来朱亥果然比侯嬴还要“贤”,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侠呢!

  大家要问了,何以见得呢?
  答曰:“不拘小节,潇洒飘逸。非用则身不行,然当大用之时,则挺身而出,其义立现,此方显其侠士之本色也。”后来朱亥也确实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信陵君虽然郁闷,但仍不以为意,该拜还拜,该访还访。越摆谱的人,就越是贤人,我礼贤下士,总是没有错的。
  气度恢宏,将“礼”做到极致,信陵君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所以就连太史公也引之为偶像,称赞他说:“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侯嬴事件过后,信陵君折节下士之名传遍天下,天下之士乃望风景从,争先恐后的投入到信陵君门下,史书记载,终致门客三千之众。(此乃虚数,言曰千人,并非真有三千那么多)诸侯以公子故,十余年不敢加兵于魏。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四,智。
  何谓智?智者,知人也。
  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且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智”。
  抗秦救赵存魏为是,击杀晋鄙为非,信陵君明辨是非。
  侯嬴朱亥等均属草根阶层,信陵君却皆以为贤人而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是为知人善任。
  信陵君救赵之后,自矜有功,门客有人劝之,则立刻反躬自省,无地自容,是为自知之明。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五:信。
  何谓信?信者,已诺必成也。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人之厄困,是为大丈夫也。
  信陵君一生都以此为为人准则。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就是中国人道德标准的集中概括。春秋战国四百年所有名将,同时拥有这五种高贵品质的,只有信陵君一人,所以他才能举起道德的大旗,号召天下共抗强秦。
  信陵君没有孙武孙膑的精妙谋略,也没有项羽吕布的盖世武勇,但他破解了战争的究极密码,那就是号召力(统帅的威望)和凝聚力(军心),所以他成为了指挥联军作战而能大获成功的第一人。
日期:2009-07-29 11:51:09

  2.秦军压境邯郸惊
  信陵君名气虽大,门客虽多,但魏王并不用他,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子,在魏国没有半点权力。
  怎么会这样呢?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相国,赵国两代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都对他言听计从;孟尝君田文也是齐国的相国,专权于齐,封邑薛地堪比小国;春申君黄歇更是不得了,他相楚二十余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门客朱英语)
  此三人在各自的国家都权倾朝野,信陵君明明威望比他们还要大,为啥一点儿权力也没有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子太贤能,太厉害,魏王对他太嫉妒,太畏惧,所以一直不敢用他。
  有一次,魏王和信陵君正在下棋,突然北边烽火大作,士兵传来紧急军报,称“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赶紧扔下棋子,想召群臣来商量对策,信陵君却一把按住他,笑道:“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王兄无需挂怀,接着下棋吧!”
  两人于是接着下棋,魏王惊恐万分,无心对弈,结果满盘皆输。
  而信陵君仍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不一会儿,士兵果然来报:“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信陵君是神仙吗?他咋知道人家赵王的行踪?于是赶紧追问:“公子何以知之?”
  信陵君笑道:“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怪不得信陵君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呢,原来人家在赵王那里派了卧底!
  边境的警报解除了,但魏王心中的警钟却开始长鸣。
  他这个老弟太可怕了,门客遍布天下,竟连赵王的身边亲信都是他的人,如此神奇的间谍情报网,岂非比人家魏王的国家机器还恐怖?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魏王的宠妃如姬,老爸被黑社会残忍杀害,魏王想为自己的女人报仇,国家司法机器运转三年都未能破案,但信陵君动用自己的门客,轻轻松松三天就搞定了!
  这么看,信陵君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魏王费尽心机都做不到的事情,在他看来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信陵君的宾客,就是他的耳朵,就是他的眼睛,他的宾客遍天下,他的触角就遍天下,说他一句手眼通天,并不过分。
  按道理,魏国拥有一个如此贤能的公子,魏王拥有一个如此神通广大的弟弟,他应该开心才是。但是错,魏王非但不喜,反而又惊又惧,更加不敢将国家大事交给信陵君了!
  你想想看,那赵王远在千里之外,其一举一动尚且不能逃过信陵君的耳目,那么近在眼前的魏王呢?

  我们前面还讲过,各国诸侯皆以公子故,而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这等于说明信陵君在天下的威望远远超过魏王,魏王如果再让信陵君掌握了国家大政,那还得了?
魏国自魏武侯开始,就陷入到了一个用人的怪圈里。
  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是本国贵族宗室,对不起,不能用。
  吴起够有能力吧,儒兵法史四项全能,堂堂西河战神!但没办法,他出身平民,又有杀妻求将的劣迹,而且功高盖主,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吴起于是跑到了楚国,楚国变强了。
  商鞅够有能力吧,法家巨鳄,才高绝世!但他也只不过一个中庶子(大夫的家臣)而已,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商鞅于是跑到了秦国,秦国变强了。
  孙膑够有能力吧,兵家亚圣,奇谋百出!但他是齐国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孙膑于是跑到了齐国,齐国变强了。
  乐毅够有能力吧,忠心赤胆,军政全才!但他也不是魏国宗室,而且没啥名气,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乐毅于是跑到了燕国,燕国变强了。
  除此之外,还有纵横大家张仪,远交近攻大师范雎,兵家殿堂级人物尉缭,他们都是正宗的魏国人了,可惜也都出身平民,所以对不起,通通不能用,所以他们全跑到了秦国,秦国越来越强了。

  这些只是混出名气的,应该还有很多民间贤能之士,因不遇机会,而委身草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比如说侯嬴朱亥,如果不是信陵君看重他们,他们哪里有阳光灿烂的机会。
  魏国地处中原文明中心,物华天宝,名士辈出,可以说是坐在人才喷发的火山口上,然而却因为历代魏王因循守旧泥古不化,顽固的依赖本国贵族宗室治国,蔑视平民士子,结果一次次的错失扭转乾坤的机会,越落后越保守,越保守越落后,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各国应该感谢魏国,若非魏国这个运输大队长源源不断的给他们输送人才,他们也不会强大的这么快。
  魏国不用平民,只用世袭贵族,而贵族个个都是养尊处优的寄生虫,只不过凭着DNA上的特别标志而当了官,能有啥好货色?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才高绝代的贵族公子信陵君,这简直是比中头奖还幸运的事情,但可惜,魏王仍然不用,虽然信陵君是他的亲弟弟。
  平民不用,太有能力的宗室贵族也不用!我要问问你魏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合你的意?

  魏王腆着脸回答道:比我能力还差的亲戚。
  我真想呼他一巴掌。
日期:2009-07-31 11:09:36

  可恶的魏王,如果不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信陵君恐怕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贤公子,而无法作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了。
  我们前面白起一章讲过,长平一战赵国青壮损失殆尽,秦军于是进围邯郸,势要将赵国连根拔起,然后趁胜席卷天下,提前完成统一大业。
  赵国公子平原君急得团团转,秦军如虎狼,吃完了青壮还要吃老弱,邯郸一破,玉石俱焚,这可如何是好?
  咋办,请救兵呗!
  先找最强的齐国求救,可齐国死也不肯出兵,它当时奉行的亲秦外交策略,别说赵国要完蛋,就算五国全完蛋了它也不管。
  再找楚国求救,平原君好说歹说,楚国总算是派出大将景阳,率军十万前往救援。
  然而楚赵之间路途遥远,且光靠十万楚军,是绝对打不过邯郸城下将近四十万秦军的,平原君于是多次写信向魏安釐王求援。

  平原君夫人乃是魏王的姐姐,双方是姻亲关系,同气连枝,唇亡齿寒,魏王于是派出大将晋鄙,也率军十万,前往救赵。
  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的意见执意攻赵,却没曾想大军派出去几个月还没将邯郸拿下,心中已然发慌,这会儿又听说楚魏都来救赵,当下大惊,连忙遣使警告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闻言大恐,赶紧派人告诉路上的晋鄙,要慢慢走,越慢越好,快到赵国边境的时候就留驻待命。
  接着,魏王又派出将军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王,打算共同尊秦王为帝,以使他罢兵。(据《战国策 齐策三》记载,魏国此时甚至还趁火打劫攻取了赵地伊氏。)
  魏王天真的以为,只要向秦人投降,秦人就会放过魏赵一马,能不打仗,总是最好的。
  就算大家都当了秦帝的属国,那又有什么关系,保住小命要紧。
  魏王错了,大错特错,还未反抗就把自己的头放进虎狼的口里,还妄想虎狼不会吃自己,我生平没见过这么蠢的人。
  果然,新垣衍一到邯郸,就先被赵人拒绝,后被齐人恫吓,新垣衍只得灰溜溜的打道回府。
  秦国的大军依然在围攻邯郸,平原君实在撑不住了,只得再次遣人往魏国求援,使者冠盖络绎不绝,但魏王始终不为所动,总之就是不肯发兵,你赵国完蛋了关我屁事。
  平原君气急攻心,竟又写了一封信去骂起信陵君来,信中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耳。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令姊忧城破,日夜悲泣。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平原君真是个不厚道的家伙,求不动魏王,就来骂信陵君。姐姐也不是信陵君一个人的姐姐,难道魏王就不是?何况信陵君无兵又无权,即便再想救赵,也爱莫能助啊!
  然而信陵君看过信后,心中愧疚万分,当场就流泪了,泪水滴滴答答滴在竹简上,滴滴碎成水花。
  他之前何尝没有求过魏王发兵,为了救赵,他吃不下睡不着,天天跟魏王摆事实讲道理,又派宾客辩士走马灯车轮战般百般规劝,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然而魏王就是不听。信陵君郁卒万分几致崩溃,现在却被姐夫书信痛责,他心中好苦。
信陵君在政治上从来就是一个坚定的合纵抗秦派,别说是姻亲之国魏国了,就算是更加弱小的韩国,信陵君也多次劝魏王要存韩抗秦。
  在《史记魏世家》中,太史公记载了信陵君劝魏存韩的全文,可基本代表信陵君的政治主张,现摘录如下:
  “秦与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近百年间,从未见其有施厚积德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虎狼之秦贪心无厌,只讲利益从来不讲信义,对兄弟亲戚都是如此,何况别国,所以跟他合作无益与虎谋皮。
  没错,当初楚怀王就是因为轻信的秦国,才弄得客死异乡身败名裂的。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相邻,王以为安乎?”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现在韩国弱小无比,秦魏若联手攻韩,韩必亡无疑。韩如果完蛋,秦国的地盘就直逼魏都大梁,这样一来,魏国就不会再有安宁之日了。

  “秦非无事之国也。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这句话的大意是:秦国从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国家。韩国完蛋之后,秦国第一个就会攻打魏国。因为秦国得到了韩地,就等于控制了黄河上游,到时候掘开黄河水,水淹大梁,魏国必亡。(唉,真是预言啊)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然始终不肯服秦,反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其功则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当初合纵没有成功,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参加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但始终不肯屈从秦国,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不征服天下,绝不会罢休。因此大王应使用的臣的合纵战略,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共同存韩抗秦,而不要亲秦伐韩,做那自毁长城的蠢事。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今不存韩,二周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韩国必定要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韩国一定不敢反叛魏国,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必定危险,楚国、赵国大败之后,卫国、齐国就很害怕,天下诸侯都向西朝秦称臣的日子就没多久了。
  由此可见,秦国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韩魏赵是它重点打击的对象。三晋唇亡齿寒,是利益共同体,无论哪个国家率先为秦所灭,对另外两个国家都是灾难。事实上,秦赵之间之所以爆发战争,也是因为秦国侵占韩上党地,严重威胁赵国安全,所以赵国才不得不出手。如今上党已失,韩对秦已处于半投降状态,赵又危在旦夕,如果魏不救赵,则三晋去二,魏国岂能独存?所以秦昭襄王对魏王的威胁根本就是放屁,无论魏救赵与否,秦国都会攻魏,救赵还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不救赵就只能等死了。

日期:2009-08-04 15:42:56

  这些道理,信陵君不知跟魏王说过多少遍了,魏王却总说:“秦若不胜赵,则我可承敝而击之。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
  信陵君叹道:“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今又悉兵以临赵,何敝之承!反秦若胜赵,以其之贪暴,则必复他求,臣恐于时魏受其师也。而赵若亡,则魏失其障,何以御强秦之锋锐?”
  秦国那么强大,即便发生小概率事件,秦国还真没能拿下赵国,其实力也不会遭到什么损伤。而秦果真拿下了赵国,则下一个必将攻打魏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联合各国,主动反击。
  魏王又道:“吾闻秦王欲复用武安君白起往邯郸为帅。白起者,不世名将也,天下莫能敌。纵各国联兵,吾恐亦不能胜之也。”

  信陵君道:“大王无需担忧,臣有客于秦相范雎左右。秦将相不和,武安君必遭谗死,安得复为秦将?武安君若亡,则秦师震恐,军心浮动,吾可趁便也。且秦将多为武安君旧部,彼等恼恨范雎,必不欲久留邯郸之下,吾往救赵,正其时也。”
  又来了又来了?竟然连秦国都有他信陵君的人?他的能量竟达到如此地步?魏王的脸色顿时变了,但是转眼,他又笑了,大笑。
  “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此真乃秦之战神也,秦王岂会自毁长城,公子说笑了。”
  笑完,魏王不理公子,拂袖而去,走的那么快速,走的那么决绝,拉都拉不住。
3. 侯朱羞煞天下士
  信陵君回到府中,焦急无助,愁肠百结,恨不能找块豆腐把自己拍死。
  姐夫骂他,哥哥不信他,他有拳拳赤子之心,偏偏遭人误解,他有万腔报国之心,偏偏一无用处,世上最痛苦的事儿,莫过于此。
  秦围邯郸已近一年,城中乏食,人民几至炊骨易子而食,万千生灵眼看就要被暴秦荼毒一尽,他却只能坐在这里默默流泪,他还算个什么“贤公子”!

  ——妈的,我跟秦国人拼了,与其这么窝窝囊囊的苟活下去,不如去前线死个痛快!
  这是信陵君最后的办法,那就是抛弃一切,冲到邯郸去,与赵国人一起死难,用自己的鲜血,告诉秦王,六国不是人人都怕他;告诉赵国,他们不是一个国在战斗;告诉天下,什么叫做真正的义侠!
  于是,信陵君将手下几百门客组织成一支敢死队,凑齐可怜的百来辆战车,浩浩荡荡的杀向城外,准备去攻打四十万秦国大军。
  门客们站在战车上意气昂扬的高唱着战歌,大街上的民众在旁不断鼓掌喝彩,仿佛他们是凯旋而归的战士,而不是一群扑火的飞蛾。

  魏国的人才精英们全部去送死,这怎么说也是一条下下之策,但是没办法,人才再精英,国家一个不用,那还不如全部去死,死个激情飞扬轰轰烈烈,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群送死的飞蛾很快飞到大梁夷门,正要出城,信陵君想起亦师亦友的侯嬴老先生,于是便顺路前去做最后的诀别。
  侯先生迎上来,道:“公子这般浩荡,是要去往何处?”
  信陵君长叹一声,将事情原委道出,又道:“吾与先生多年相交,今离国赴死他乡,永诀在即,从此阴阳两隔,今生再难相见,先生最后可有何言以教无忌。”
  侯嬴听罢,未动声色,他还要最后考验公子一次。
日期:2009-08-06 12:45:45

  侯嬴听说了公子的大义,他要不感动是假的,但他还是要看看公子是否真的是他的知己。如果不是,那对不起,你我无缘,你去死好了;如果是,那么侯嬴就决定把自己这把老骨头豁出去,帮助公子干一番大事业!
  而且,侯嬴心中的方案太过惊人,其势将破坏公子与魏王的手足之情君臣之义,他必须最后再考验信陵君一次才能道出。

  于是侯嬴面色平静的说道:“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你加油去死吧,我老人家就不奉陪了!
  信陵君怔怔的看着侯嬴,仿佛自己不认识这个人了,多年的相交就换来这么一句无情的话语,换做谁也受不了。
  ——没有锦囊妙计,说两句安慰鼓励的好话也行啊,这样我也可以走的舒服一点。
  但是对不起,侯嬴就这么一句冷话,多了没有,你赶紧麻利的走人吧!

  信陵君只得泱泱而走,一路长吁短叹,他单纯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
  就这样走出好几里地,信陵君突然一顿足,大叫道:
  不对劲啊!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我一定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所以老先生才会如此对我,快,咱们回头!
  门客正意气昂扬的唱着歌,突然听说信陵君要回头,当下扫兴个不行,都说:“侯生半死之人,明知无用,公子何必往见。”
  但信陵君坚持认为侯嬴一定是话说了一半,于是一行人只得掉头回去。
  信陵君的高明就在这里。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总认为自己百般正确别人百般错误,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只有像信陵君这样拥有五常中的“智”,能知人且自知,才可得到真正的知己相助。

  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往往却能改变历史,信陵君这一回头,就让秦的统一大业延迟了足足三十余年。
侯嬴见信陵君回来来,当下脸上笑开了一朵花:“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呵呵,我果然没有看错公子,他果然是我的知己。
  信陵君惭愧的低下头来:“先生见笑了,无忌自疑有所失于先生,致蒙见弃,是以还请其故耳。”
  侯嬴道:“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饿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愈加惭愧了,便对侯嬴深深一躬,请教先生有何妙策。
  侯嬴于是将信陵君拉到一边儿,轻声道:“闻如姬得幸于王,然乎?”
  信陵君大概知道侯嬴要说什么了,他便老实回答:“然。”
  侯嬴接着说:“臣又闻如姬之父,昔年为人所杀,如姬言于王,欲报父仇,求其人,三年不得,公子使客斩其仇头,以献如姬。此事果否?”
  信陵君道:“果有此事。”

  侯嬴道:“如姬感公子之德,愿为公子死,非一日矣。今晋鄙之兵符在王卧内。惟如姬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于如姬,如姬必从。公子得此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
  看来侯嬴果然不是个一般人,魏王的兵符放在哪里,他掌握;如姬欲为公子死,他也掌握。信陵君的情报网络那么强大,但侯嬴的情报却比他的更准确。
  这说明什么?侯嬴难道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监者吗?莫非在他的身后拥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江湖神秘组织?
  不要瞎猜了,总之,侯嬴绝非史书中记载的那么简单,信陵君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如此礼遇他,信陵君是个自知且知人的超凡智者,他很清楚这个世上谁真有本事谁假有本事,在这一点上他比魏王和平原君强太多。
  果然,信陵君一发话,如姬立刻就答应了,到晚上,如姬便使用枕边的手段将魏王哄睡,然后将兵符偷了出来,交到信陵君的手里。

  网上有一些八卦人才说,如姬跟信陵君有暧昧,所以才会不顾生死的冒险窃符。
  对此,我只能说,这些人真是太有戏说片编剧的才能了,小生佩服!
  不过说不定历史中还真的隐藏了一段暗恋的情愫,谁知道呢?
日期:2009-08-10 12:47:01

  信陵君得了兵符,于是再次向侯嬴辞行,侯嬴又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于魏王,事必危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令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听到这儿,心中感伤,不觉泣下。
  侯嬴自感莫名,便带着些嘲笑的口气问道:“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抹了抹眼泪,哽咽道:“晋鄙骁勇宿将也,且无罪于国。倘不从,便当击杀,吾是以悲也……”
  不管怎么说,晋鄙是难得的沙场老将,杀了他对魏国短期利益有损,但是为了更长远的国家利益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信陵君很难过很纠结。
  侯嬴连忙安慰信陵君道:“击杀晋鄙,失小义也。救赵存魏,得大义也。公子当有取舍。”
  没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得失,从容取舍。

  信陵君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决定擦干眼泪,勇敢前行。两人接着一同来到朱亥家,信陵君本以为朱亥又要给他摆架子,没想到朱亥却对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道“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蒙公子数下顾,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这才是真正的大侠啊,当你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对你冷眼旁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一旦你有危难,他就挺身而出义不容辞!比起朱亥侯嬴来,专诸豫让之徒也不过就是刺客而已,他们都是为了主子的私利而拼死舍命,朱亥侯嬴却是为了天下大义,他们才是真正的侠客。
日期:2009-08-11 11:47:27

  一切准备妥当,信陵君真的要走了,侯嬴依依不舍的将他送出城外,并将自己最后的决定告诉了信陵君:“臣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吃惊的看了一眼侯嬴,但很快,侯嬴面对死亡那种淡淡的表情让他释然了。
  侯嬴表面上是在说为公子死,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侯嬴是个有着独立人格的高士,他是不会为了任何人死的。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意志与信念,换句话说,侯嬴这是在用鲜血殉道!
  后世有个叫谭嗣同的很好的解释侯嬴的举动,他在死前对梁启超说:“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海外流亡,变法图存,君任之。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死,而不是为光绪而死。同样,侯嬴也是为了合纵救赵而死,而不是为了信陵君而死。他只是用自己的死亡激励活着的信陵君与朱亥,要他们勇敢的去完成合纵救赵的大业;就像谭嗣同用自己的死亡激励梁启超等变法同仁,要他们继续去追寻拯救中国的道路。
  李敖先生说:他们本来可以不死,但他们选择了死,所以他们伟大。
  当然,也有些文人不这么看。

  陈懿《读史漫笔》认为侯嬴之所以死,是惧怕魏王“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
  鬼扯,侯嬴就不能逃跑吗?他完全有这个时间。
  徐中行《史记评林》则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更鬼扯,如果晋鄙乖乖交出兵权,那侯嬴岂不是白死了?就算他脑壳坏掉要为晋鄙殉葬,也得等消息明确后再死啊,干嘛要“数公子行日而北乡自刭”?
  朱东润又认为,侯嬴预料信陵君处于必死的境地,而“侯为宾客,有从死的义务”。
  还有人认为,侯嬴是为了报答信陵君,并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
  鬼扯中的鬼扯!还是李贽说的好:“丑哉诸儒之见,彼等岂知英雄之心乎!盖古人贵成事,必杀身以成之;舍不得身,成不得事矣!”
4.千秋烜赫侠客行
  信陵君一行人不日到达晋鄙驻扎的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在友好融洽的会谈中,公子掏出了那块得之不易的兵符交给晋鄙,号称魏王有命,十万大军交给信陵君接管,还请将军验符交割。
  笑容顿时僵在了晋鄙的脸上,他狐疑的接过兵符,与自己的兵符合在一起,果然严丝合缝,确是真品无误,并非山寨水货。但晋鄙还是不信,并无魏王诏书,仅凭一块兵符,就要他将十万大军交出,这是不是太轻率了?
  于是晋鄙看着信陵君,慢悠悠的说道:“怎么说我也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威猛大将,你让我交军我就交军,那我的形象不就全毁了?”
  呵呵,开玩笑,其实晋鄙说的是:“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似有不妥。吾意再行奏请于王,方敢交军。”
  此言一出,友好融洽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晋鄙只觉一股杀气席卷而来,方要拔剑,信陵君旁边的朱亥已从袖中抽出一把四十斤重的大铁锤,一锤砸在晋鄙的脑袋上……
  帐中士兵及诸将救之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晋鄙老将军的头盔连头均被砸成饼状,鲜血与脑浆喷的到处都是,当场吓的全部噤声。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约莫估计一下朱亥的身量。
  古人宽袍大袖,经常把东西放在袖子里,所谓“袖里乾坤”,袖子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包包,可以放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放名牌化妆品,朱亥拿把铁锤放在袖子里也不奇怪,但问题是那大铁锤足足有四十斤重,要藏在袖子里不被发觉,朱亥的身高臂长肯定非常恐怖,估计长的跟拳王泰森差不多。
  看着这样一个威猛盖世的家伙挥舞一只巨大的铁锤把人砸成肉饼,饶是身经百战的晋鄙属下诸将,也个个被吓的魂不附体,半晌回不过神来。
日期:2009-08-13 11:15:30

  信陵君走到晋鄙面前,看了看他那惨不忍睹的尸体,几乎再次流出泪来。

  他的泪水不止为了晋鄙,也为了预定死期就在今日的侯嬴……
  现在可不是哭的时候,信陵君于是强忍泪水,高举兵符,大声道:“魏王有命,使吾代晋鄙将军救赵,晋鄙不奉王命,形同反叛,今已诛死,三军安心听令,不得妄动!”
  信陵君在魏国威望极高,诸将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其实是一场阴谋,于是均俯首道:“惟公子令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关于这件事儿,后世史家对其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明代唐顺之认为,信陵君之举并没有错,但其心可诛,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东汉班固也认为信陵君是“窃符矫命,杀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他甚至认为战国四公子都是“六国之罪人”。

  由此可见,战国之后,侠义的精神已被专制统治阶级彻底打翻在地,让我们看看与信陵君同时代的荀子是怎么说的吧!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时,荀子应已游历齐秦后回到祖国赵国(邯郸之围解后又去了楚国),他应该见过公子本人,并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荀子的《臣道》一文中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从道不从君。” 他认为臣道的根本,应国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当君主做错事,即将危及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
  所谓谏臣,就是劝谏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比如伊尹、箕子。
  所谓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比如伍子胥、比干。
  所谓辅臣,就是辅矫之臣。辅臣合力匡正国君,即使国君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从而安国家于危难之时。比如平原君。
  所谓拂臣,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挽狂澜于既倒,解黎民于倒悬,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拂臣乃臣道之极致,为四臣之巅峰。
  荀子最后说:争,然后善;戾,然后功;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这就是社稷之臣,这就是国君之宝,这就是明君所尊厚,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这,就是真正的天下之拂臣——魏国公子信陵君。
晋鄙死后,朱亥便在史书中失去了踪迹,可能是太史公不知道他的结局,也可能是以后朱亥没啥亮眼表现了,所以不提也罢。
  不过在西汉刘向的《列士传》里,朱亥拥有了一个传奇悲而壮的结局。
  秦召魏公子无忌.无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将朱亥着猛兽圈中.亥嗔目视之.眦裂血出.溅猛兽.猛兽终不敢动。朱亥终不屈,乃自扼喉而死。
  这也太夸张了吧!能把自己的眼睛睁大到溅血出来,除非朱亥演技高超自备血囊;猛兽看到新鲜活人却不敢动,除非朱亥拥有能用眼睛点穴的功夫;最后一条朱亥自己把自己掐死也很扯,除非他功力高强,能一次性扭断自己的颈椎。
  呵呵,野史戏言,大家看过变算,不必当真。很显然,朱亥也被后人给神化了,由于粉丝众多,他的故居仙人庄也因此而改名为了朱仙镇,宋朝时岳武穆还曾在这里大破金兵,不知道是否有借助了咱们朱大侠的神威。
  至于侯嬴,他果然在信陵君到达晋鄙营中那天,面对着北方瑟瑟的寒风,用利刃割破了自己的喉管,自杀身亡。

  侠者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成,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今天死就今天死,晚一天死都不行!
  千年后的一个夜晚,一个名叫李白的诗人在重温了《史记公子列传》之后,被这些古代侠客们悲壮的侠情感动到不能自已,于是他夜起狂歌,以剑为笔,在卧室的木柱上刻下了数行热血沸腾的铿锵文字: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唐 李白《侠客行》
  自古文人都有一种侠客情节,君不见,一碗烈酒,半斤牛肉,烈马浩歌,青衫磊落,仗剑直行,锄强扶弱,这是每个热血书生都曾做过的白日梦,相信你我都曾幻想过,李白也不例外。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没有任侠精神的文人,只是政府的文狗而已,不算高品位的文人。
日期:2009-08-18 11:55:56

  现在信陵君终于拥有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但这与邯郸城下四十万秦虎狼之师根本没法比,所以信陵君决定果断裁军,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不会吧,兵力本来就不足了,还要再减,这使的是哪一路兵法?

  这是信陵君自己的治兵之法,兵在精而不在多,如果减兵能提升士卒的勇气,凝聚队伍的军心,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信陵君宣布:“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此令一出,信陵君立刻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均表示愿为公子死战,击杀晋鄙之事,自然也就再没有人提起了。
  在当今世界,“不可让一家之独子在战争中因参战死亡”是大量欧美国家不成文的常规,其主旨是保护家庭的完整与维护基本公民权利,防止因战争造成的家庭破裂与道德危机。

  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信陵君已经有了如此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当然,信陵君这么做不仅是为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更是为了让所有作战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勇敢投入到这场生死未卜的战争之中,毕竟秦军的强大乃天下共识,如果士卒们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那这场仗就别打了,结果必败无疑。
  信陵君一道命令下去,十万大军立马走了两万,公子于是带着剩下的八万精兵,立刻向邯郸进发。
  当时的邯郸城已经被秦军围攻了将近一年之久,全城的百姓包括赵王在内,都几乎要喝西北风了,如果魏军再不来,他们恐怕只有投降一途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世主信陵君来了,他的八万援军,直接向邯郸城外的秦军发起了冲锋,城内的赵国老将廉颇见此,大喜,赶紧带领赵军冲出城来,与魏前后夹攻秦军。
这近一年的围城,可把赵国人给憋坏了,城外就是在长平屠杀他们四十万手无寸铁同胞的大仇人,他们却只能待在城里当缩头乌龟,最多只能从城楼上射两箭出出气。现在好了,魏国援兵总算到了,终于可以出一口鸟气了,于是赵军一股脑全杀了出来,就连妇女儿童都冲上了城楼叫喊加油。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观望的楚军见机也杀到了邯郸城下,三只部队三面夹攻,秦军首次呈献了不支的迹象。
  第一天的猛攻结束了,秦军稍退,三国的几个主将聚在信陵君的大帐里开了小会,商量之后该怎么打。

  楚将景舍认为,秦军在邯郸西南北三个方向兵力都很强,是秦军的主力;唯有东门的赵安平部兵力最弱,只有四万多,我们应该避实击虚,先攻打郑安平部。
  赵将廉颇一向行兵谨慎,他考虑了一下转身问信陵君道:“公子以为如何?”
  信陵君笑道:“切切不可,我军应先攻打南门王龁部。”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公子你有没有搞错啊,王龁是秦军的主将,他的部队实力最强,怎么会先打他呢?兵法曰“避实击虚”,公子却要选最硬的一块骨头啃,这岂不是大违用兵之道?
  信陵君笑着解释说:避实击虚是没有错,但事实上郑安平才是实,王龁才是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仅牵涉到军事,而且牵涉到政治了。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与秦相范雎一向不合,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明争暗斗。而此次秦国攻打邯郸,白起一直是不同意的,但秦王和范雎却坚持要打,所以白起称病不出,消极抵抗。
  公子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这跟我们解邯郸之围有啥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啦,王龁是白起的人,郑安平是范雎的人,王龁攻邯郸数月而不果,早就想退出这场游戏了,然而郑安平却是他的主子范雎最近才派来支援并监督王龁拿下邯郸的,所以王龁会知难而退,郑安平却一定誓死奋战,这就是我们要先攻打王龁的原因。
  众人一听,全体鼓起掌来,没想到公子把敌情分析的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日期:2009-08-22 00:59:52

  第二日,魏赵楚三军依约向王龁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王龁抵挡不住,果然很快就撤退了。王龁一退,西北两个方向的秦军也跟着退,没多久,近三十万秦军撤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郑安平一部还在邯郸东门苦苦支撑,这时三国联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郑安平四万多秦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二十多万打四万多,这不跟玩儿一样,果然,几天下来,郑安平的部队就只剩了一半,眼看就要全歼秦军,信陵君突然宣布不打了。
  信陵君决定派人劝降郑安平。
  必胜之局已成,再纠缠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徒增不必要的伤亡而已。
  信陵君有客名唐睢,乃善辩之士,自告奋勇前去说降郑安平,公子许之。
  其实郑安平被秦军主力抛弃后,早已心灰意冷,只差一个台阶下而已。
  所以唐睢来到秦营之后,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威逼利诱连番规劝。郑安平见自己突围无望,只好率剩下的两万秦军乖乖投降。赵王封之为武阳君,三年后抑郁而卒。
  邯郸城终于得救了,城内城外一片欢腾,然而信陵君在经过短暂的欣喜得意之后,却很快陷入了深深的负疚自责之中。
  窃符救赵,救赵无罪,但窃符有罪啊!
  信陵君明白,救赵就是救魏,救一国就是救六国,在这一点上他顾全了魏国的利益,维护了魏国的信义,他并没有错。
  但是,他毕竟窃取了国家的公器(兵符),击杀了国家的柱石(晋鄙);他有负于王兄,他有罪于祖国。他是一个罪人,一个无可奈何的罪人。

  正如公子的门客唐睢先生对公子所言: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公子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愿公子忘之也。而公子矫王令,杀晋鄙,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公子不可不知也。
  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多么深邃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照学习,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所以信陵君听了唐睢的话,连忙再拜道:“无忌谨受教。”
  既然如此,那么信陵君就回不去魏国了,魏国虽然是他的家,但一个罪人岂能回家?
  所以,信陵君只能和他的门客留在赵国,接下来的战事,就交给其他魏将们来处理吧!
在送走大军之前,信陵君嘱咐魏将:秦军败退,这是魏国收复河东故地的大好机会。河东郡守王稽跟郑安平一样也是秦相范雎的人,王龁等秦国军方人物肯定跟他合不来,你们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一点来做文章。
  魏将们齐声道:“惟公子之令。”
  待诸将退出后,忽然,一道不易察觉的狞笑浮上了信陵君的脸庞,谁能知道,公子竟然也拥有如此阴冷可怕的一面。
  ——哼,河东一丢,王稽就完了。王稽一完,范雎也得跟着完蛋。如此,秦名将贤相俱失,吾合纵之势又成,我看它还能得意到几时?!
  秦军主力败退之后,便向西跃过太行山往山西的汾河岸边撤退。魏楚联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在后紧追不舍,在汾河东岸,秦军反身迎战,斩魏军首级六千,魏楚士卒落河而死多达两万人。

  联军作战失利,但经过信陵君耳提面命的魏将们却没有泄气,他们鼓舞起精神,渡过汾河,开始围攻河东郡治所汾城(今山东临汾)。
  汾城的守将,正是河东郡守王稽。
  胜负尚未分晓,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从秦国传来,称病日久的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竟被可恶的范雎谗杀了!
  于是,秦军主力不战而退,纷纷从河东撤往河西,只留下可怜的王稽独自守城。
  数月后,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了河东故地。不久,韩国与西周也加入了合纵的行列。秦军无奈只得暂时退回了关中。
  这场该死的战争总算是告了一个段落。

  如果从白起攻打上党开始算,秦国数十万大军在黄河以东足足暴师了五年之久,国力几乎耗半,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被信陵君一手给破灭了,秦王怒火冲天,恨不得生剐了他的皮,以谢心头只恨!
  一年后(公元前256年),王稽因通敌之罪被判斩首弃市,按秦律该连坐的范雎惶惶然不可终日,终于献上相印,引咎辞职,秦国从此出现人才断档,直到七年后秦庄襄王即位,重用吕不韦和蒙骜这对文武搭档,情况才开始好转。
日期:2009-08-26 12:53:44

  咱们回过头来说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拯危城于既毁,扶大厦于将倾,劫后重生的赵王与赵国百姓都对他感激敬仰到不能自己。当日,赵王亲携群臣出城郊迎公子,平原君身背箭筒,在前引路,赵国百姓,万人空巷,齐至街头瞻仰公子英姿,无数少年为之倾倒,无数少女为之疯狂,据说当日邯郸医馆人满为患,因为很多人看到偶像后激动的当场昏倒。

  坚强的人能拯救自己,贤德的人能拯救他人,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万千生灵。
  从此以后,平原君再不敢拿自己和公子相提并论。
  赵王也一个劲的拜谢他道:“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如果赵王有一座世界诺贝尔和平奖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颁给信陵君。

  是夜,赵国为信陵君召开了盛大的欢迎晚会,赵王亲自打扫宫室及台阶,又亲自到门口迎接他最尊贵的客人,甚至还甘当向导,要领公子走那铺满了红地毯的西阶“星光大道”,礼节恭敬以至极点。
  然而正如之前唐睢所言,公子早把自己对赵国的恩德给忘了,现在他只记得自己是一个魏国的罪人,而一个罪人,是没有资格接受如此大礼的。
  于是信陵君赶紧侧过身子,再三谦让,然后转身走了东边的台阶。
  古代迎宾升堂的礼节规定,主人从东阶上,宾客从西阶上,以示尊敬。宾客若自谦降低身分,则与主人同从东阶升堂。
  酒宴开始,赵王率先起身,为信陵君敬酒祝寿,称颂公子存赵之功。却没想到信陵君竟面带惭愧的逊谢道:“无忌有罪于魏,无功于赵,不敢受大王礼遇。”
  厚施而薄望,这才是侠客精神。
  赵王本来借着敬酒的机会提出将五座城池封给信陵君,以聊表感激之情,却没想公子一直谦谢个不停,老说自己是个无地自容的罪人,弄得赵王老别扭的,直到宴席结束,也没好意思把封城的事儿说出来。
  酒终人散后,赵王躺在床上想了一整夜,最终决定将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赐给信陵君做“汤沐邑”。
  所谓“汤沐邑”,就是把一个地方原来由官府收取租赋的多少家农户转赐给私人收税,但其土地和人民仍为国有。这跟直接送五座城池的土地与人民给信陵君,当然差了不止一点点儿。
  如此一来,信陵君是好意思收了,然而,就这么点赋税,哪里够他养门下三千食客呢?

  不用担心,别忘了,魏王究竟是公子的手足兄弟,血浓于水,再大的仇隙,也阻挡不了亲情的力量。
  魏王还是将信陵君在魏国的封邑还给了他,虽然他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兵符,矫王命,杀晋鄙,夺军权,简直视魏王的权威与尊严如无物。
  没错,魏安釐王是个平庸之主,但他绝非一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之人。
  这一对纠结的兄弟啊,你们为何要生在王者之家?
5. 孤蓬望断,落叶归根,一声呼,五国却秦函谷
  流亡在外的信陵君,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47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有多少青春和时间留给人去浪费。于是,花开花谢,冬去春来,一代新人换旧人,当年尚在邯郸牙牙学语的嬴氏少年嬴政,都已快成年要当上秦国国君了。而信陵君却只能任由年华老去,傻傻的望着魏国的方向发呆,他想念鸿沟的水,他想念大梁的月,他甚至想念夷门侯嬴老先生住的那间破屋子,可是他无能为力,他不能回去,他回不去了。
  就让时间来冲淡一切吧,希望王兄的怒火,能随着时光的流去而渐渐平息。
  这十年间,信陵君的人格魅力继续感动着赵国,感动着天下。不仅天下之士争先投奔公子,竟连平原君门下之客,也有一半因为仰慕公子的为人而改投到了信陵君门下。
  相信平原君的心中应该很苦涩。
  同样都是战国四公子,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相信平原君在内心应该很想让信陵君赶紧回去,不要再在赵国抢他的风头。
  但是平原君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因病去世,他死的很郁闷。
  两年后(公元前249年),秦王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国相,主持国政。
  雄心勃勃的吕不韦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灭掉东周,将这个国祚八百年的长寿王朝在天下除名。
  在休息了七年之后,秦国重新拉开了平灭六国的序幕。
  接着,吕不韦派国尉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战略重地成皋与荥阳,建立三川郡,秦东出天下的豫西走廊被打通。
  至此,秦国的疆界范围,已经深入中原,甚至逼近了魏都大梁附近。魏王很着慌,前所未有的威胁感压迫着他那脆弱的神经,他开始深深的思念信陵君,这种感觉一日比一日强烈。
日期:2009-08-31 12:58:42

  次年(公元前248年),蒙骜再次率军出征,不过这次他不是东出,而是北上,因为他的目标是赵国。

  当时,赵军的主力正在廉颇的率领下攻打燕都蓟城,国内布防空虚,蒙骜逮住空子,一举拿下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寓居在赵的信陵君叹息不已,赵国不防秦国却去攻啥燕国,真是愚不可及,这下可好,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信陵君很想为赵国分忧,但是以他的身份又不适合去当赵将,于是他建议赵王迅速与燕国讲和,并急召正在北边防御匈奴的赵国名将李牧南下抵挡秦兵。
  赵王接受了信陵君的建议,于是廉颇回军了,李牧也南下了,蒙骜偷袭得手不敢恋战,遂撤兵而去。
  赵国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它毕竟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以及廉颇李牧两位超级名将,蒙骜犯不着急急忙忙去啃这块硬骨头。他决定转从前年刚打通了的豫西通道出兵,去吃软豆腐魏国,魏国没了晋鄙和信陵君两大牛人,打它还不是跟玩儿一样。
  秦国由豫西通道去攻打魏国,这可真是一种讽刺,要知道当年武王伐纣也是走的这条线,而且商纣的国都朝歌现在就是魏国的领土。而蒙骜攻魏也果然如武王伐纣一般顺利,魏军根本不是秦军对手,公元前247年,秦军攻占了魏国高都和汲县等二十余座城池,魏王急的团团转。
  不愧是蒙恬的爷爷,果然厉害!
  秦王和吕不韦一见魏国这块豆腐好啃,大喜,赶紧再派出宿将王龁,攻占三晋上党郡各城,建立太原郡,并与蒙骜从东南两个方向直逼魏都大梁,魏国窘迫到了极点。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魏王在大梁的王宫里歇斯底里的狂吼,弟弟,你快回来吧,老哥需要你,魏国需要你!
  信陵君此时虽也是心急如焚,但他害怕王兄还没有完全原谅自己,又觉自己戴罪之身无颜回国,所以迟迟不愿动身。
  公子并非怕死之人,要怕死他当年也不会带着几百门客就去找秦国人拼命了,只不过他不想白白送死,更不想死后还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
  门客们抱着明哲保身的心思,也一个个都不敢出来劝信陵君。
  还好,这时信陵君在邯郸的两个好朋友毛公和薛公站出来说话了,他们不是从魏国来的,没有这么多的顾虑。
  毛、薛二人道:“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二人话未说完,信陵君脸上立刻变了颜色,他飞也似的冲出门外跳上马车,大叫道:“套车,回大梁!”
  比起魏国的存亡来,我的生死算什么,我的面子又算什么,就算王兄还没原谅我,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回国,立刻回国!!
马车在原野上飞速的奔驰着,大梁的城楼近了,信陵君的心情复杂莫名,好似五脏六腑都纠结在一起。
  他归心似箭,却又近乡情怯,熟悉的景色在车边不断掠过,就如同十年前那一幕幕在他脑中不断掠过。
  十年了,我离开你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来,我想你恋你怨你挂念你就是不能回到你身边,现在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你还记得我吗,我的祖国?你还会接受我吗,我的王兄?
  终于,熟悉的大梁夷门出现在了信陵君的眼前,同时出现的,还有魏王、群臣,以及无数大梁百姓。
  信陵君觉得泪水在自己眼眶中打转。
  终于,马车停下,信陵君重新踏上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股强烈的酸楚不断涌上心头,眼泪就要掉出来了,他赶紧低下头来,不想让别人发现。
  当他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王兄愈加苍老的容颜,以及一双红肿的泪眼。
  信陵君从来没有看过魏王这幅模样。
  “无忌……”魏王哑着嗓子叫他道。
  信陵君再也忍不住,只觉泪腺被人狠狠一刺,顿时间,两眼模糊,双颊一片湿润。
  两个大男人竟当着百官群臣以及全城百姓的面,像孩子一般相持对泣起来。
  这一刻,什么弈棋非寇,什么窃符救赵,什么邺城夺兵,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一刻,他们不是什么魏王和公子,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兄弟,吵架吵了十多年,现在终于大和解。
  十年之前,我们是兄弟,十年之后,我们还是兄弟,血肉亲情,谁都无法改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哭泯恩仇。
日期:2009-09-03 19:13:46

  军情紧急,一夜长谈之后,第二天,魏王就将举国之兵交给了信陵君,拜为上将军,抵挡秦兵继续深入。
  但是光凭魏一国之力,是无法打败秦国的,信陵君于是重举合纵的大旗,号召天下,共讨强秦。
  信陵君的威望自然没话说,他登高一呼,赵韩楚燕四国立马响应(齐国仍然死性不改维持亲秦策略),纷纷派兵聚集到了信陵君的旗下,那号召力,简直比从前的周天子还管用。
  战国两百年,山东五国从来就没有这么齐心过,更没有过如此齐心的团结在某人旗下。
  这不仅因为最近十几年秦国把大家给欺负怕了,更因为信陵君实在也是合纵领袖的最佳人选,大家服他。
  无论是身份、人品、声望还是能力,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其实从前各国也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合纵,但都只是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不惨败,要不就无疾而终。

  第一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318年,当时秦国还未成大气候,六国联军一路打到函谷关,眼看胜利在望,“纵约长”楚怀王突然变孬,吵着要讲和,结果导致人心涣散,各国先后撤兵,秦军趁机出关追击,斩首八万两千人,合纵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为了报复秦国扣留他,联合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但孟尝君后来又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结果主动与秦媾和,合纵半途而废。
  第三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自称“西帝”,并尊齐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遂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家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齐王为能借机吞并宋国,遂放弃帝号,与赵、魏、韩、燕等四国联兵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联军亦无心交战,结果各自撤兵。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第四次合纵,是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邯郸大败后,转而去攻打最弱小的韩国,想挽回颜面,这时周赧王站了出来,号召韩赵魏楚一同攻秦,联军尚未完全汇集,秦军就反扑过来,大举攻打西周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北),周赧王害怕的不行,只得亲至咸阳向秦王叩头谢罪,并将除国都外三十六邑全部奉献于秦。
  为什么会这样?面对强秦的步步紧逼,六国的精英们难道就只会装装样子就退兵吗?
信陵君说:不!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以散乱之联军,攻整齐约束之师,这的确很难,历史也证明,从古到今联军作战,没几场是胜利的,这几乎成了考验每个名将的一个大难题,毕竟世上拥有兵仙韩信般“多多益善”之超级指挥能力的人,并不多。
  但这个大难题对信陵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合纵攻秦,最重要的就是坚定思想;联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凝聚人心;而这两点,恰恰是楚怀王、孟尝君和周天子最缺乏,信陵君最具备的。
  所以即便此次合纵秦国比之前更强大,五国比之前更弱小,秦军统帅蒙骜更是天下一流名将,但信陵君仍然信心满满,靠的就是自身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可让五国如一。
  当各国援军赶到魏国时,蒙骜正在围攻郏州(今河南郟县),王龁正在攻打华州(今陕西华县),看来,秦是准备从两条路线打入魏国,迫使五国联军也要分兵救援两地,两边不得相顾。
  这个战术,看起来好像很妙,可惜,秦人碰上的是信陵君。
  信陵君干嘛非要分兵救援,郏州与华州相差五百里,蒙王二军也势必难以互相照应,信陵君完全可以避实击虚,集中兵力,先打王龁!
  很显然,蒙骜号称“小白起”,很不好对付,而王龁就好对付多了,他是信陵君的手下败将。
  于是,信陵君派楚国军队插上自己的大旗,坚壁深垒,与蒙骜相持;自己却偷偷带着其余四军,迅速南插,直下华州。
  所谓兵法,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研究透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原则。
  第一:避实击虚,也就是集中兵力攻打敌人兵力薄弱之处。
  第二:致敌而不致于敌,也就是尽量的调动敌人,让他们往自己的口袋里钻。
  第一条原则信陵君已用,现在该用第二条了。秦军远离国境攻打华州,靠的渭水进行后勤补给,只要切断秦军这条生命线,王龁必定大乱阵脚,到时候想怎么耍他都可以。
日期:2009-09-10 13:39:14

  于是信陵君定下计策,先派赵国的军队去袭击秦军在渭水上的运粮船,其余各军却埋伏在四处,准备热烈欢迎王龁前来送死。
  果然,王龁一听说粮船被袭,赶紧回救,却没想军至半途各国军队一齐杀出,将秦军团团围住。
  王龁毕竟是秦军宿将,虽遭了埋伏,却并不着慌,只是奋力突围,秦军也确实厉害,冲起来挺猛,一军打数军,竟然不落下风,双方从早上一直混战到黄昏,不分胜负。

  待到双方打疲了,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信陵君才使出杀手锏,率预备队杀了出来,他身先士卒,带头高喊道:“汝渭河粮船,已为我军所夺,秦将早早来降,免污无忌刀斧!”
  联军一见偶像信陵君亲至前线,当下士气大震,遂重振精神,朝秦军疯狂反扑,与此同时,劫粮的赵军也反身杀了过来,秦军激战一日,早已疲惫不堪,又闻粮船被劫,当下心胆俱裂,诸侯联军一发狠,顿时抵挡不住,全军崩溃四散,亡命败逃。
  王龁带着残兵败将一边逃一边纳闷:咋信陵君一来,诸侯军的实力就突然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呢?他可真是我命中的克星。
  不要纳闷,我亲爱的王将军,告诉你答案吧,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秦军死伤大半,一路直接逃进函谷关,说啥也再不敢出来了。
  信陵君没有闲工夫去追王龁,因为他还要对付一个更加可怕的对手——蒙骜。
  在秦国历史上的所有名将中,蒙骜基本可以排在第四位(前三位是白起、王翦、蒙恬),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信陵君的把戏,他早看破了。
  ——你魏无忌不就是想先干掉王龁,然后打我,来个各个击破吗?那我就将计就计,让你去攻王龁,待你们相持不下,我再从后夹击,活活夹死你!
  于是蒙骜也学信陵君的计策,派一帮老弱虚建大营,与楚军相持,然后尽驱精锐,尾随诸侯联军追去。
  这本是个非常高明的计策,却不料王龁太没用,只一日就被打败,待蒙骜心急火燎的往华州赶,信陵君早已好整以暇的在半路等着他了。
等到蒙骜发现王龁已然败回老家,一切都已经晚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迎战。
  蒙骜的确很厉害,但他也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带着一支赶路赶到气喘吁吁的军队打赢一支刚打完胜仗士气高涨且以逸待劳的多国联军。
  结果一战下来,秦军损兵万余,不过总算暂时打退了联军的进攻,于是蒙骜命令秦军驻起营寨,整顿兵马,好好休息一下,来日再与信陵君一教高下。
  可惜,蒙骜来不及休息了。
  郏州的楚军,竟然在蒙骜离开的第二日,就将秦兵老弱把守的冒牌大营攻破,端了蒙骜的老窝,然后马不停蹄,追着蒙骜的屁股打了过来。
  别忘了,信陵君的耳目遍天下。
  于是可怜的秦军未等扎好营寨,屁股就被楚军刺了一刀,信陵君接着引大军从前面攻了过来,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真倒霉,本来想夹击别人,没想到自己被夹了,无奈之下,蒙骜只好含恨吞下失败的苦果,背着生平唯一一场败仗急急忙忙往函谷关方向撤退。
  诸侯联军趁胜追击,杀伤秦军无数,一路竟远追至函谷关下,咸阳大震。
  有史以来,函谷关(后称潼关)就是天下第一雄关,古今多少名将,都对它无可奈何。
  秦末,刘邦西伐关中,函谷关攻不进去,只能绕道入武关,曲线灭秦,而且这还是拜秦军主力被项羽全灭所致。
  汉末,曹操讨汉中张鲁,凉州诸将以疑惧而反。马超率众十万扼守潼关,曹操顿兵关前,久攻不克,只能北渡黄河,从上游南渡出马超军后,历尽艰险,这才击破马超,略定关中。
  南北朝时期,东魏高欢发军三路攻关中,以猛将窦泰攻潼关,另以军攻武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击破攻潼关的窦泰军,高欢只得全线退兵。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声势极大,却再次顿兵于潼关之下,屡攻不克。可惜唐玄宗急于求成,诏令大将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由此可见,正面强攻进入函谷关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蒙骜闭关坚守,任由信陵君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死也不出,势把乌龟当到底。
日期:2009-09-16 16:47:16

  怪哉,虎狼之秦咋变成了胆小鬼!
  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信陵君连战连捷,却无法给秦以致命打击,这能怪谁呢?怪只怪关中的地理优势太好,秦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只要像个刺猬般乖乖缩起来,便可轻松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信陵君也可以学刘邦或曹操绕道攻秦,可惜联军离国远战,粮草后勤跟不上,无奈只得见好就收,大家在函谷关下耀武扬威一番,也就各自退兵了。
  秦兵退入函谷关,不仅沿途据点全数丢光,就连秦在中原黄河以南的许多城市(如陶、管)也被魏国攻占。信陵君带着骄人战绩,凯旋而归,魏国上下一片欢腾,都来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当是时,公子声威震天下,各国诸侯都派人前来祝贺,同时提出一个不情之请:
  “公子一战,大挫强秦锋锐,一扫六国阴霾,真乃不世之名将也。公子何不效仿孙吴,定著兵法,惠及天下,以传后世?”
  信陵君一听这主意不错,我魏无忌空怀满腹的韬略与强大的门客资源,如果光用来打仗就太可惜了!人家秦相吕不韦不也召了一大帮门客为他写什么《吕氏春秋》么?咱们怎能让他专美于前?

  说干就干,信陵君便将平日里门客们进献给自己的军事著作归结在一起,又加入自己的合纵思想和联军作战经验,尤其强调如何凝聚军心及提升士气,洋洋洒洒竟有二十一篇之多,名为《魏公子兵法》,并附图十卷,出版推向市场,结果销路火爆,连续数年蝉联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其实信陵君的兵法未必就有孙吴写的好,但耐不住公子粉丝多,很多人是冲着偶像的签名去买的。信陵君这是出兵法书,相信他如果出写真集,应该还会卖的更好。

  不过可惜的是,《魏公子兵法》后来失传了,中国人一向偏好读权谋方面的书,兵法也一样,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还是孙吴之类的兵权谋家,像信陵君、项羽这样的偏技术流兵书,基本很难传世。
6.间谍忽来,雄图丧,空负家国,夜长醉,谁知英雄苦
  据《韩非子 有度》一文记载,魏国在魏安釐王时期攻下了河东、管城、定陶、卫国等诸多地盘,甚至还拿下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可称“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很好很强大。
  魏国自魏惠王开始,国力就不断的在衰弱,国土就不断的在沦陷,直到信陵君像岳飞岳武穆一样横空出世,在战国七雄中排名靠后的魏国,才俨然有了些中兴的意思。
  如果信陵君挟连战连胜之威,领导五国继续将秦压缩在函谷关内,并将大家之前被秦侵占的土地逐步收回,则六国之旧业可继;而魏王在信陵君的辅佐下,甚至会重兴文侯霸业也不一定,只要魏国别出现秦桧,魏王别变成赵构就行。
  但是这太难了,魏国的大敌秦庄襄王就第一个不答应!

  ——多少年来,从来就是秦欺负六国,六国害怕求饶,我们大秦啥时候吃过这种亏?
  秦王越想越气,气到极点,就想杀人了!
  恰好当时,魏太子增正在秦国当人质,你说他该死就不该死?
  秦王于是想杀了太子增泄愤。
  赶紧有人劝秦王:杀了一个太子增有啥用?于事无补。不如善待他跟魏国和好,以破坏合纵。
  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
  又有人跟秦王说:六国合纵,无非靠一个信陵君撑着,只要除掉他,万事ok!
  秦王深以为然,于是问:怎么除?
  答曰:反间!
  秦王闻计大喜,差点跳起来鼓掌。
  但是很快秦王的脸又皱成了一个苦瓜。反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人家信陵君毕竟是魏王的亲弟弟,而且在魏国没人不爱他不崇拜他,谁会帮助秦国去造谣?谁又能让魏王相信这个造谣?什么样的造谣又能让魏王相信?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反啥间?犯贱还差不多。
  再有一个人跳出来跟秦王说:晋鄙啊,大王忘了晋鄙吗?
  啥?晋鄙?他不是死人吗?死人也会进谗言?

  大王啊,晋鄙死了没错,但他还有很多门客活着啊,这些门客就是信陵君在魏国唯一的敌人和仇人,找他们就对了!
  秦王闻计大喜,这次真的跳起来鼓掌了。
日期:2009-09-21 12:37:14

  晋鄙名字虽鄙,人却不鄙,相反,他是个好领导好同志,他的门客都很尊敬他爱戴他。
  但是这样一个大好人,啥过错也没有,却被信陵君给杀了,虽然是不得已杀的,但杀人犯就是杀人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信陵君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做上了魏国的上将军,声威震天下,成为人人敬仰的偶像,这是晋鄙门客们所无法容忍的。
  一个字,恨!他们好恨信陵君,十年来他们天天都想报仇,却苦无对策,无能为力,只得蹲在阴暗的角落里默数自己的伤悲,将一切仇恨深深隐藏。
  现在机会来了,秦国人送来了万两黄金,要他们在大梁城里四处造谣,说:“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好一个阴险的谣言,阴险就阴险在除了信陵君想篡位称王,其他情况都是属实的。

  信陵君是天下合纵领袖,一声号召,各国兵将都会听他调遣,此言属实。
  各国诸侯只卖信陵君的面子,内心其实不太拿魏王当回事儿,此言属实。
  信陵君兵权在握,拥有全天下最庞大的情报网,拥有全天下最精英的人才库三千门客,且刚刚击败强秦,声望如日中天,此言属实。
  最属实的是,信陵君完全有能力取魏王而代之,而且他也是魏国宗亲血脉,身份上制度上没有任何问题。
  秦人真的很厉害,信陵君所有弱点都被他们抓住了,所以这明明是谣言,他却很难反驳。
  可惜,信陵君白白掌握着全天下最庞大的情报网,关于这个谣言的起源、传播,以及扩大的所有过程他都一清二楚,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面对如此可怕的谣言,任何智者勇者仁者,皆无能为力。
  类似的事情在史书中已经上演无数次了,古今多少英雄,谈笑间可踏破百里连营,但小小一句谣言,就能将他们轻松击倒。
更加难办的是,晋鄙门客为主报仇,在道义上无可厚非,信陵君明知造谣的是谁,也不能派人去对付他们。因为信陵君一向以道德楷模称诩,他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公义私义都是义,大公无私不见得道德高尚,因私废公也不见得不被人敬仰,所以吴起墨子等大公无私的法家墨家一直得不到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孔孟等儒家所提倡的“有差别的爱”那一套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只要是臣为了主,子为了父,士为了友,一个人是可以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违背大多数人利益的,这不仅没错,反而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所以水浒好汉有时候为了兄弟滥杀无辜,一样被称作义薄云天;所以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伍子胥为报父仇助吴灭楚,一样被称作恩怨分明;这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信陵君无力辩解,如此一来,大梁城很快谣言满天飞了,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魏王心中不禁也有了些动摇,开始对他这个麻烦老弟疑神疑鬼。
  秦王闻此大喜,他决定再加把劲,丢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竟派间谍们接二连三的在公众场合祝贺信陵君即将成为魏王,手段阴险嚣张以至极点,信陵君不厌其烦的解释,却又被他们当场笑做是在故作谦虚。
  多种迹象证明,信陵君的确在为自己称王造势,魏王不得不信了,他开始和亲信们商量如何对付信陵君。
  诸位看到了吧,声望高是好事,但声望太高有时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泰戈尔曾说:“我攀登上最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高处永远是不胜寒的。

  诸位也看到了吧,谣言是多么的可怕,它似显似隐,似真似假,还没来得及等人分清楚,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圆,滚到最后,谣言也就变成了真理,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甚至不见刀的隐形杀手。现在的情况是:魏国的亲秦派和投降派开始在朝堂上猛烈攻击信陵君,魏国的抗秦派和合纵派则一面回击,一面鼓动信陵君干脆就自己称王算了。
  于是,两条路摆在了信陵君面前:
  第一:干脆将计就计,动用自身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逼魏王退位,自己来做魏王。
  第二:不去争辩,顺其自然,该干啥还干啥,等着魏王来对付自己。
  第一条信陵君不愿做。他一生视道德如洁癖,宁可天下人负他,不可他负天下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儿来?郭沫若郭老曾遗憾信陵君没有“率性”把魏安麓王干掉,这样的想法浅了,信陵君自己都不遗憾,郭老有啥好遗憾的。
  第二条信陵君不甘做。任何智者都不会坐以待毙的,与其兄弟反目,不如主动放弃。
  于是,信陵君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击退谣言,他将一切权力交出,称病不再上朝,以示自己并无野心。
  这就是信陵君的红尘。须臾花开,霎那雪乱,他可以说服天下助他力抗强秦,却不能让自己的亲哥哥相信自己。
日期:2009-09-25 18:38:23

  信陵君的封号中虽然有一个“信”字,但他一生都挣扎在王兄对他的信任危机里,世上最悲哀的事儿莫过于此。
  终于,谣言平息了,魏王安心了,信陵君的政治生命也结束了。
  在最巅峰的时候急流勇退,这是古今很多智者之举,比如范蠡,比如张良,比如信陵君。
  在俗世的观念看来,这样的选择非常明智,但是谁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

  如果可以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谁愿意去做死的轻如鸿毛的范蠡张良。
  现如今,强秦虎视眈眈,六国风雨飘摇,可怜信陵君,心有豪情壮志,力可独挽狂澜,却只能坐看潮涌浪急,于岸边默然不语。
  欲做不能,欲罢不忍,世上最痛苦的事儿莫过于此。
  于是,信陵君想到了一个字,死。
  与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国被秦人步步蚕食,不如华丽的转身,走入死亡的深渊,这样还可以以完美的道德形象保住自己品高无暇的白璧之身。

  然而经过一整夜的辗转苦思,信陵君又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做,这么做自己是痛快了干净了,但天下人会怎么看?他们一定会说这都是由于魏王轻信谣言,白白害死了信陵君,这样就糟糕了。
  他不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声名将王兄推向道德的反面,这对家国都是很不利的。当初,秦武安君白起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不断挑战秦王的权威,结果逼得秦王不得不杀死他。结果,秦民莫不同情白起而憎恶秦王,影响极坏,这样的事情不能在魏国重演。
  信陵君虽然名为“无忌”,但他一生都在顾忌,不仅不能无忌的活,就连无忌的死,也做不到。
  唉,生又生的苦,死又死不得,他该何去何从?
  这时,信陵君想到了两个字,堕落。
  对,堕落,不能醉卧沙场,那就去醉卧欢场。
  多好的办法啊!让自己堕落,既可以减少自己的痛苦,又可以向天下证明自己已变成了个好酒及色的烂货,魏王不用他是正确的。
  于是,信陵君向身后的江湖最后凄然地挥挥手,转身疯狂的堕落起来,他把自己完全的封闭起来,日日夜夜昏天黑地的酗酒纵欲,喝完了酒就玩儿女人,玩完儿了女人又喝酒,温柔乡里寻欢作乐,半醉半醒间笑风流,醇酒美人齐上阵,不知今夕是何年,唐明皇都没他这么无耻,人家毕竟还讲点感情,信陵君纯粹就是为了肉欲。
  从豪侠名将到封闭宅男,从优雅高贵的王子到放浪形骸的酒鬼,这不仅是信陵君一个人的悲剧,而且是魏国的悲剧,天下的悲剧,侠义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7. 信陵死后,再无公子,叹沦亡,大梁遗迹,君不在,唯见水东流
  看着信陵君一天一天的沉沦,跟他交好的名士君子都摇头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门下三千宾客也渐渐心灰意冷,一个个离他而去另谋高就;从前热闹之极的信陵君府变得门罗雀悬乏人问津,只有袅袅不绝的丝竹之声没日没夜的鸣奏着,声声蹂躏所有魏人的心。
  ——我们无比敬爱的公子,怎么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就算再怎么不得志,他也不该英雄气短自甘堕落啊!
  还是那句话,谁能了解他内心的痛苦?

  信陵君一生,爱惜羽毛有如生命,如今恶名缠身,这如何是他本意?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正如中国近代思想家王韬所言:“信陵之于醇酒妇人,岂其所真溺爱?其心独苦也!”
  何止心苦,信陵君的心早已死了,现在,他只求身也速死。
  精神的放纵,肉体的欢愉,酒精的慰籍,短暂的高潮,不过都是为了麻醉他的痛苦而已,真正能消除他痛苦的,只有死亡,信陵君无法选择如何生存,只好选择如何死亡。
  他无法光荣的死亡,也无法壮烈的死亡,更不能报复式的死亡,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狂欢式的死亡。
  这是他仅存的最后一点自由。
  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春。一个品高无暇力抗强秦的名将公子,竟然落魄不堪到自我作践,去放纵践踏自己的精神、名誉以及生命,这是一种何等的绝世孤独与悲哀。
  信陵君沉沦后第一年(公元前246年),秦国国尉蒙骜大举攻赵,攻取赵国故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大显名将风采,并向世间证明,没有了信陵君的六国,根本不堪一击。

  信陵君沉沦后第二年,秦军进攻魏国的卷地,斩首魏军三万,赵国因为信陵君感到不平,不仅不去相救,反派廉颇伐魏,攻取魏邑繁阳。
  信陵君沉沦后第三年,秦将蒙骜伐韩,攻取城池十二座。
  信陵君沉沦后第四年(公元前243年),公子醉死在温柔乡中,死因,纵欲过度与酒精中毒。
  魏国乃为累,万古悲公子。世上无神仙,英雄如是死!(明 汤显祖)
  魏安釐王闻讯,哭泣不止,哀痛过度,不久也去世,魏太子增即位,是为魏景湣王。

  公子生如泰山,死如鸿毛。魏王生如鸿毛,死亦如鸿毛。
日期:2009-10-16 11:25:02

  秦王嬴政听说魏王公子先后去世,大喜过望,立刻派大将蒙骜攻魏,一举攻克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三十城;设置为秦之东郡。
  之后,秦国不断侵吞蚕食魏国土地,公子死后十八年(公元前225年),秦军大将王贲兵临大梁城下,挖开鸿沟堤防以水灌城,泛滥的洪水奔流而下,将巍巍大梁夷为一片废墟,大梁君臣百姓玉石俱焚。
  再二十三年后(公元前202年),公子的头号粉丝汉高祖刘邦即位为皇帝,他每次经过大梁,都要去祭祀公子一番。刘邦草根出身,是个很讨厌繁文缛节的皇帝,但为了自己的偶像,他甘之如饴。
  公子死后48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重伤而回都,特意来到大梁,缅怀公子,并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不绝,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公子死后百余年的汉武帝时期,一个叫司马迁的史官为写《史记》游历天下,经过大梁城遗迹时,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发现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于是,遥望着苍凉的历史,司马迁在夷门原址的瓦砾森林中北向再拜,拢衣而泣,泪如雨下,叹道: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原来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
  这时,司马迁身边一个宾客也感叹道:“大人所言甚是。魏乃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也!”
  随从也纷纷附和道:“然也,然也!魏国自坏长城,空使举世罕俦之名将毁废以殁,含恨终古,真使后世爱惜信陵君者抱扼腕之痛,而恨魏王轻信毁谤,自陷沦灭,其咎实由自取也!”
  司马迁垂首慨叹不已,哀戚之色愈重,良久,脸上又恢复了一个史家的冷静与从容,只见他抬起头来,仰望着浩瀚难测的苍穹,淡淡的说道:“诸位之言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阿衡:即伊尹,商汤的贤臣。)
  在众人的愕然中,司马迁负手傲立,神飞物外,眼中的光彩已然穿越千年,脚下,滚滚黄河水正滔滔向东流去,一直流淌到公子死后2252年,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大梁城已化身为六朝古都开封,信陵君府也变成了著名旅游景点大相国寺,一个叫江湖闲乐生的烂醉浪客,在历史的角落里激荡文字,慷慨悲歌,差点忘却了来时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