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技艺传给后人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庄乙志 庄乙志专心创作 庄乙志在培训会上向学员传授剪纸技艺 傣族特色剪纸、 峨山花腰彝服饰剪纸花样 峨山彝族(纳苏支系)凸字形围腰花样。 哈尼族特色的剪纸作品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李冉 文/图)“大家请看,对剪就是把纸叠好,先从中心朝外旋剪,可以剪出多种对称图案……”2012年2月16日下午,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76岁的庄乙志双手举着精美的剪纸作品,站在峨山县文化馆会议室的讲台上,为40多名来自各县区、各乡镇的学员认真讲解着剪纸的知识。他告诉记者,除了教授剪纸这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剪纸技艺全部传授给后人,通过剪纸来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剪纸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工具” 走进庄乙志家中,不到10平方米的卧室就是他的剪纸创作工作室,这里有传统的福字、生肖、风景等窗花图案,还有用剪纸图案制作的小挂坠等,那些花样各异的民族服饰剪纸作品占了绝大部分。“这些都是峨山花腰彝最具特色的服饰剪纸图案。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已经收集整理并创作了反映哈尼族、傣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生产的剪纸作品300多幅,现在,我的重心主要放在收集整理峨山花腰彝妇女服饰剪纸作品上。”庄乙志说。 在近几年的收集整理中庄乙志发现,峨山花腰彝妇女服饰剪纸共由70多种图案组成,其中以鸡和火的造型居多。为此,庄乙志专门查阅了记载峨山花腰彝民族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籍,对该民族的剪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火形纹在花腰彝服饰上也特别多,这与阿普笃慕发明钻木取火有关。这些图案由民间剪纸艺人手工剪出来后,贴于黑布、青布和蓝布之上,再用各色丝线精心缝制而成,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文化底蕴。可以看出,花腰彝服饰的剪纸艺术与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关。在花腰彝的各种红白喜事中,大家都会通过剪纸来表达情感,纪念先祖。”庄乙志认为,剪纸不仅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工具,应当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 “我只想为民族民间文化做点微薄贡献” 庄乙志祖籍玉溪市红塔区,在昆明市晋宁县长大。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匠出身,受他们的影响,庄乙志自幼就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除了剪纸,我还喜欢工笔画、写意画、水彩画和木雕,凡是与美术有关的东西,我都会去尝试,这是我的爱好。”庄乙志说。 庄乙志在晋宁上初中时开始学国画,上世纪50年代在玉溪中学中师四班学习工笔画。当时,庄乙志其他功课的成绩均为良好,美术成绩却一直都是优秀。1955年,中师毕业后,学校保送他读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但那年学院美术系没有招生,庄乙志改考文科,就读历史专业。 毕业后,庄乙志被分配到墨江一中任教。工作之余,他收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创作了《种蓖麻》、《送公粮》和《送亲》等一系列反映哈尼族民间文化的剪纸作品。1984年,庄乙志到峨山县委党校工作,经常到各乡镇党校授课,这为他收集整理峨山彝族民间剪纸作品提供了机会。在此期间,庄乙志创作并整理的作品参加省、市、县各级剪纸作品展31次,参加全国性的剪纸展览11次,其中《编鳝箩》、《开新街·迎新年》两件作品被世界妇女大会和中华剪纸艺委会收录,其余9件作品分获国家级金奖、铜奖和优秀奖。由于对传承和发扬峨山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庄乙志于去年11月29日被授予了“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称号。 虽然庄乙志已是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但他每天早上都会花2至4个小时来进行剪纸创作。一件剪纸作品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完成一般需要5天的时间,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但庄乙志却默默坚守了几十年。他说:“我做这个不求名不图利,只想为民族民间文化做点微薄的贡献。在有生之年,要是能把我的剪纸技艺全部传授给后人,我就满足了。” 编辑: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