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的特有与稀有姓氏——读《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之三

 斐迪南 2013-01-10

湖南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接受华夏文化,那时的楚国贵族至少在姓氏上已经与周天子治下的各诸侯国相比是难辨华夷了。到了秦汉以后,湖南由贵族、官员直到的平民百姓,不约而同地将本族纳入汉族的百家姓之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冠名首,与外省汉人无异。

以省为界,李刘陈王为湖南四大姓氏,到了各地各县,湖南人姓氏便不再是这四姓为首,而具有鲜明的本地色彩,比如,湘东攸县、茶陵、炎陵等县的“谭”;永州各县的“唐、蒋”;湘西土家族的“向、田、彭、杨”;苗族的“吴、龙、麻、石”;侗族的“吴、姚、粟、杨”等等。

如同广东人的“冼”、河南人的“山”、广西壮族的“侬”、云南傣族的“刀”、朝鲜人的“朴”等姓氏一样,湖南人也有一些特有姓氏,这些姓氏的不仅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而且很稀有。

奉姓

奉姓出自战国时期的秦国王室嬴姓,因避乱而改姓奉。目前全国各地的奉姓均以湖南武陵(湘西及常德一带)为郡望,当代奉姓有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等省区。长沙话将“奉”念为“恨”。老斐接触过的奉姓有三位,一是由原长沙军分区副司令员转业到本单位的领导;二是十多年前短暂共事过的省农发行处长(现在可能已升职不叫处长了);第三位接触最多,是供职于《湖南日报》的名记,与我经常在同一张牌桌上鏖战的 “麻友”。

酆(feng)姓

据有人考证,酆姓源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全国酆姓族人,大多也是由湖南移居而来。长沙话将“酆”念为“hen(第一声)”。酆姓名人不多,但抗战时期却有一位执掌长沙军事守备大权的酆姓人“名留史册”,此人便是“文夕大火”的执行者酆悌,千年古城被人为制造的大火毁于一旦,酆梯与长沙市警察局长文重孚、警备团长徐昆一道,当做“焦土政策”的替死鬼被老蒋“钦点”枪毙。目前,湖南的酆姓一般采用了与之同音的“丰”为姓氏,丰一个国内排名靠中间的姓氏,全国各地都有,但在湖南,现在被人搞的“酆”、“丰”不分。

虢(guo)姓

这个姓氏出自古老的诸侯国“虢”国,历史上与虢相关的事都是发生在北方,如“假途伐虢”、“虢夫人游春”等,但现在姓只有长沙靖港、南县三仙湖一带尚存虢氏后裔,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的虢姓族人,都以长沙为郡望。长沙话把“虢”读为“刮”。虢姓在长沙不算大姓,但在望城的靖港却是大姓,老斐的岳父便姓“虢”,出自靖港虢氏。在我居住的院子里,还有一位虢姓邻居,他是省粮食局前任副局长,南县人氏。

浣(huan)姓

浣姓大都来自于长沙北山(现开福区所属)浣家坪。关于浣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东北满清后裔迁徙,后从满姓中取一字为汉姓(取了)字;另一种说法是,完颜洪烈的后裔姓氏,因当年被追杀,逃离到长沙黑麋峰。之后改姓氏浣。也许是该姓氏人数极稀少(仅2000多),以致连《湖南氏族迁徙源流》都没有将其列入其中。长沙人念“浣”很不统一,有念成“款”的、有念成“hon(二声)”的、还有念成“碗”的,就是没一个念成“huan”的。老斐就接触过两位浣姓,一位是十多年前所在部门的同事,另一位是省航运局财务部门浣姓会计,他们这两位“浣”之间虽然互不相识,但模样却长得几乎一样,都是大脸盘,脸型还真有些北方“通古斯-满”民族的特点。

翦(jian)姓

翦姓始迁祖为维吾尔人哈勒.八士,原籍在新疆哈密,明洪武5年(1372)奉旨南征,官封镇南将军,由明朝皇帝赐姓翦,死后葬常德东门外黄龙冈,其族人多聚居在桃源枫树与青林二乡,以长沙为郡望。翦姓名人最为著名的就是历史学家、北大副校长翦伯赞,如果还是没搞清楚他是谁,老斐就再提醒一下,八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内蒙访古》的课文,作者就是此公。

甯(ning)姓

甯姓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后落籍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迁居长沙、衡阳、宁乡、邵阳等地,明清两代湖南城乡大兴修普之风时,省内各地的甯姓就已达数万之众。甯与宁读音相同,常被人混为一谈,即便是湖南甯姓人,现在也如姓酆的改为姓丰的一样避繁就简,将本姓写为“宁”,以致谁都搞不清现在出现在媒体上的湖南宁姓人士,究竟是姓“甯”还是姓“宁”。

卿姓

起源于周朝的赵相国虞卿,他的子孙以他的官职“卿”为姓,卿姓虽源于赵国,但河北等北方省份以难觅卿姓人士,目前只在湖南有卿姓,比如现任常德市委书记,还有我曾接触过的湖南财院(前身是湖南财专)一位卿姓财务处长,据他所称,全国各地的卿姓都是源于湖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