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自然的善与恶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10

大自然的善与恶


  ■宋牮
  二十世纪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证实了达尔文进化论是可信的科学真理。人类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从天上下凡的,不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更不是“钢铁炼成的”。人类是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经过三十多亿年,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而来。我们和哺乳纲中的大多数真兽亚纲动物同族同宗,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生理和身体结构,有75%以上的共同祖传基因,如牛、马、猫、狗、蝙蝠、海豚都是。灵长类(猴、猿、猩猩)是我们的近亲,基因98%同源,生理相近牙列相同,都有32颗牙。人类和其他低等动物,如鱼类、昆虫甚至细菌都发现了共同的祖传基因。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动物界,都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产物。科学界的共识是,地球生态系统是地上一切生物的摇篮,人类生存进步之桴。我们血肉之躯,行为、思想、理念、主义都产生、适应和进化于这个环境中,离开了它,就是灭亡。
  近五十年来,航天科学已探察了太阳系所有行星,证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孕育和承载生命的孤舟。其他行星上都没有水和氧气,内行星上气温太高(金星500°C),外行星上太冷,火星夜间-140℃,不存在地外绿洲,我们无处迁居。天文学家们正在太阳系以外寻找类地行星,已发现五百多个,都离我们太远。最近在α半人马座B附近发现一个类地行星,叫115Pegasi b,离地球4.3光年,光和电磁波走四年才能到达。现有飞船单程要飞二万年。即使以后能找到另一个太外地球,仍是可望而不可即。
  古人说,人以食为天。其实水和氧气才是维持生命的天。人体三分之二是水,每天需要补水二千克。一月不进食可能生存(理论上是四十天),一周不喝水就会因失水而死亡。人和动物界都须臾离不开氧气。每人每天需新鲜空气(含氧21%)十立方米,体力劳动和运动时,每天需一百立方米以上。五分钟不呼吸必死无疑。人的一切行为和每一个细胞的代谢,都已牢牢锁定在这个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决定着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地球生态环境是大自然46亿年的造化。她是生命之源,人类之家,一切噍类的渊薮,我们对她永怀敬仰和爱恋之情。但是,世无尽善至美。大地并非处处宜居,也不总是慈祥公道。南方水溢,北方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良莠不平,高原缺氧,水源含毒或缺碘。有时她又暴虐无情,地震、火山、海啸、飓风、水旱、瘟疫频发,瞬时夺走千万人生命,致很多物种灭绝。地质和古生物学善算老账,从寒武纪(五亿年前)到新生代发生过至少五次大冰期,地球冻成冰球,每次都导致80%以上的生物死绝。就近代中国算,据水利部统计,从西汉前206年至今,2200年间发生过大旱1056次,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父子相食;大水灾1029次,洪水所至,人畜浮尸蔽江,草木荡尽。七级以上地震155次,死万人以上的27次,十万人以上的七次。最惨烈的有,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桐——赵城八级大地震,死47万8500人;明嘉靖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八级大震,死83万;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6日)宁夏海源8.5级大震,死亡23万4117人;1976年7月28日唐山八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伤70万。最近(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八级大震,死亡、失踪8万7806人,伤员296万,灾民1068万。往灾惨情,史有详录,警示着后人。(张家诚、李文范,《地学手册》)
  敬畏、尊敬、顺从并非听天任命,靠天吃饭。大自然并不是“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更不是“宇宙的一切为人而存在(人择原理)”。抗争偶戾,适应大律,矫正局缺、建设家园,是人类生存进步的三大法宝。现代科学的使命正是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
  放纵的工业和人为破坏常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近因。千年封建和屡发饥荒中形成的民间纵性陋习,如毁坏森林草地、污染水源大气、盗杀珍禽异兽、浪费资源、脏乱庭室、乱扔垃圾、赝食假药等,都应全力扫除。只有靠严格法制和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才能做到。
  近见有古雅学者献策国人曰“回归自然”。师陶潜遗风,遁逸桃源赏花,匡庐篱下采菊。抑或步竹林七贤之迹,越名教而任自然,狂放虚无,放荡不羁。然而,近代史证明那绝不是现代人生存之道。即使先祖享过尧天舜日之福,那也并非靠回归自然而得,而由抗争天觖而成。太史公证明:尧时洪水滔天,浩环襄陵;鲧治水九年无状,被舜殛于羽山以死;鲧子禹,受命率众奋战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薄衣食,卑宫室,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从西北到碣石,成山川之利,奠夏代之基。(《史记.夏本纪二》)贞观之治,康乾之盛,都是抗争外侮内患和灾荒的胜利果实。
  鲁迅曾说,靠天吃饭那是靠不住的。唐虞以降,年年灾荒,终于没饭吃,以后只有靠改造自然了。世情今又大变。魏晋时代全国人口不过五千万,今增三十倍,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桃源已逝,竹林苟存,今人竟然要为碧水清风而战,古人万不会想到。
  中华民族是从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阴晴圆缺,不测风云,总要发生。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和防灾救灾是民族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利器,一个也不应丢掉。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的内涵和仪征,唯保护和建设并重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