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复习

 liubaoliang 2013-01-10

第六部分
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占据高考(包括普通高考与高职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如2006年广东高考题已将文言文句式单独设题考查)。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呢?笔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 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 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三周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笔者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食”常用意义是“吃”、“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给……吃”。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又如第二道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不难看出,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齐桓晋文之事》《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句子。
       由此可见,解答课外问题是离不开课内知识的。忽视课本的复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课本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并注意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那么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就稳操胜券了。
       那么,怎样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呢?其途径是,在复习课文时,应该把涉及到考点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第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于在上一阶段已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知识树,如果每复习一篇课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识要点放在知识树中对应的位置上去,并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不断地让知识树枝繁叶茂起来。

       三、实战操练阶段                                                 
       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
       第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字数在四五百左右。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么,在今年或者说在今后,是不是一定也考史传类的散文呢?笔者认为未必如此。史传类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师生都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难表现出传记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题者很难取舍,且考查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易将文言文考查导向一潭死水。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
       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第二、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
       一些老师在复习时为了贪多求快,在做材料练习时,只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后的练习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没有起码是大致的读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等则很少过问了。这种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笔者认为,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加以理解、巩固,对词法、句法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对翻译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为纯熟;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这不但为做文后的练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生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而更多地获取读文言文的语感提供了条件。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仅仅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不够的。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规定的实词与虚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另外,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要让学生能在考场快速答题,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应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平时就应注意让他们体悟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谈谈:
高考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笔者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第三题是对人物行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这道题的设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广东题中已换成了对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职高考中仍无变化。
   另外,在整个备考阶段应贯彻始终地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